- 《目送》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目送》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目送》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目送》讀書筆記14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讀書筆記 篇1
在讀龍《目送》之前,非常慚愧我并在不知道龍應(yīng)臺是何許人氏,起初認為這應(yīng)該是男作者才能駕馭得起這么霸氣的名字,又或者這僅僅就是一個筆名,猶如魯迅先生。直到大學(xué)畢業(yè)前夕友人將這本書送予我時,翻開扉頁的那一剎那,我才知道,這本書注定將和她的作者一樣,是一個平凡的存在。
之后又陸續(xù)讀了她的《野火集》,驚嘆于那疾風(fēng)卷沙般的文風(fēng),女子筆下如此爽利果敢,豈止是難得!這般豪氣猶如百年前夜里挑燈看劍的劍湖女俠,她們心里懷著同樣深刻的情感——“無可救藥的愛著這片我痛恨的土地”!那時的她正當而立之年。龍應(yīng)臺不惑之年的《百年思索》,有著深刻的理性反思,筆下仍這般冷峻理智,她臉上的線條已變得柔和,不似二十年前那么硬朗,但仍舊閃耀著她所獨有的那份理智的光輝。而今的她,已知天命。一本《目送》拿在手里,百轉(zhuǎn)的惆悵,讓人知道,大漠的狂風(fēng)已吹入林間,在枝椏間穿行,與溪水低吟,與草葉傾訴。
這本書,是龍應(yīng)臺幾年來散文作品的集結(jié)。其中少了政治論述,多了人生感悟;少了劍拔弩張的火藥味,多了絲恬淡深沉的哀傷。書中寫母親的老去,寫父親的訣別,寫孩子的疏離,寫人生的困惑,寫經(jīng)歷失敗的頹廢,寫成功過后的淡漠,寫身處鬧市的孤獨,寫面對生死的迷惑,讀著讀著,赫然發(fā)現(xiàn)那支犀利如匕首的筆,竟然也能有如此溫婉憂傷,惹人落淚的筆觸。那支能夠在華語文壇掀起龍卷風(fēng)暴的筆,也可以如此平靜而冷徹,看著她的那些對自己生活點滴的描寫,漸漸恍然大悟自己的短暫人生。龍應(yīng)臺是那個氣勢磅礴的龍卷風(fēng)沒錯,可她也是個真實世界的人,是父母的女兒,兒子的母親,看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她也有一個母親的酸楚,面對生她養(yǎng)她父母的衰老與逝去,她也有為人兒女的悲慟;蛟S隨著年齡一年一年的增長,人越來越怕生命的老去,情感也越來越多愁善感了。當看完這本書,潸然淚下。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這本書,讀過以后又多了一種更深的體會,在龍應(yīng)臺柔情的一面里,還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深沉的,滄桑的,茫然不知所之的,很彷徨,很沉重;另一種是比較平和的,比較看得開,甚至比較歡快、比較享受的。前一種,是寫到父母的;后一種,是寫同輩、兒子、自己的`事的。看《目送》,這兩種感覺很分明?础度绻返健渡⒉健罚贿B六篇,一路壓得心頭快喘不過起來,很沉,很重,對父母的感情就像一座大山,在心頭,是無法輕易承擔的。接下來的一篇是《為誰》,頓感輕松,寫自己與兒子,雖然涉及的還是為人父母,文字卻活潑了許多。甚至插圖都不一樣,前面的插圖是潑墨殘荷,是空洞原野,是荒涼窗景,后面配的則是母子相娛。
龍應(yīng)臺常說她是逃民,是一個無根的人,不系之舟。這種漂泊的流離感、不安全感時刻流淌在她的血管里,如影隨形。然而無根之人,最在意的、最放不下的、最流連忘返的,就是這種她時刻在企求、在挽留的記憶,與童年、成長、父母相關(guān)的記憶。對她來說,記憶,是比將來讓人害怕得多的東西,尤其是與她試圖挽留住的童年、成長、父母相關(guān)的記憶。這些童年、成長都是與父母相關(guān)的,而父母已經(jīng)逐漸遠去了,雖然母親還在,也已經(jīng)看得到另一端的情景了,已經(jīng)定格,只能往回看,無法更改,無法重來,只能在心里默默念著。而與兒子、與朋友,還有那么長的路,可以慢慢來,慢慢玩。兩種感情,一種是過去了,一種還在繼續(xù)。孩子還會長大,而母親只會更老,寫的感情怎么能一樣呢。
家,在變,從前是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后來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目送,也在變,先是目送父母,父母漸行漸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然后是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一前一后的背影,一前一后的目送,就是人的一生了。龍應(yīng)臺就在這一前一后,像一片孤舟,在蘆花深處,聽著杜鵑啼血,深深凝望。
《目送》讀書筆記 篇2
封面并不出彩,但奇怪的是,這本書總在我面前滑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從地上把它拾起來。候機時間尚有余,我翻開了這本書。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边@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當場就挪不開腳步,眼淚嘩嘩地流下來。
還能追什么呢?還能追回爸爸媽媽嗎?甚至連他們的背影也不曾記得是什么模樣。
最近總會這樣,無端地就傷感起來,意識到時眼淚已流了一臉。姐姐跟我說她也是這樣“也許,過了媽媽的百天就好了吧!苯憬阏f。
可我不知道我什么時候能夠痊愈,有很深的無助感,特別是遇到讓我糾結(jié)的事情的時候,這種感覺就特別強烈。最記得有一次跟媽媽講一件我不太占理的事,本以為媽媽會有什么相左的意見的,誰知道媽媽一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毫不猶豫地站在我的一邊,根本一點原則性都沒有,所想的只有一點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這才知道,世間真的只有爸爸媽媽才會這樣無條件地,無原則地愛自己的孩子。
《目送》讀書筆記 篇3
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yīng)臺的一本書《目送》,《目送》中的龍應(yīng)臺在兩個身份間游走,向左是作為父母的女兒,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為子女的母親,目送“下一代”的青春。龍應(yīng)臺以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要化解橫梗在三代人之間的沖突或矛盾,不僅需要善孝,也應(yīng)該更多地嘗試去尊重家人。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蔽液透改、孩子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我們常以為父母老了,背佝僂、牙不能咬、腳不能走、車不能開、高跟鞋不能穿,都是理所當然,恰如當年父母在面對我們青春叛逆期時那樣的模樣,以自己之心度親人之腹,用溫柔封堵合理的訴求,一切,還堂而皇之冠之以“愛”的名義。讓父母們“繳械”的理直氣壯,父母,不能因為“老”,而失去必須的注視與尊重。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jīng)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孩子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舍得,只愿孩子將來終能明白,現(xiàn)在的付出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為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學(xué)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xué)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后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因此,在有限彼此擁有的時間內(nèi),無需因“下一代”特定時期的共通行為而落寞和酸楚,學(xué)會尊重于青春的肆意,因為尊重他們,就是尊重曾經(jīng)的自己。或許,若干年后,那時的他們也會像現(xiàn)在的我們一樣發(fā)現(xiàn),其實父母過街時伸過來的手,肥肥短短厚厚,很暖很暖。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么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yīng)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目送》讀書筆記 篇4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guān)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guān)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wǎng)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xí)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fēng)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zhuǎn)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fēng)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zhàn),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jié)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讀書筆記 篇5
這個暑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yīng)臺的散文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感情細膩豐富的人閱讀的好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暑假,我花了大量時間,終于讀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書未讀完時已被深深感動。
同名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yīng)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xué)起到中學(xué)、直至出國上大學(xué)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yīng)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xué)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qū)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xué)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于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yīng)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jīng)歷。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yīng)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書筆記 篇6
用流行語來講,我這兩周讀了兩本很“喪”的書。近現(xiàn)代作家中,有幾位著名的“喪”文學(xué)作家,按照我接觸的順序,分別是加繆(《局外人》)、卡夫卡(《變形計》)、龍應(yīng)臺(《目送》)和太宰治(《人間失格》)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說:“幸福的作家都是相似的,喪的作家各有各的喪”。下面分別論述一下。
先說名氣最大的卡夫卡。
讀卡夫卡是在研究生時期。讀德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卡夫卡是所有學(xué)生都繞不過去的那個Icon。雖然我并不喜歡卡夫卡筆下那種灰蒙蒙死氣沉沉的氛圍,但為了完成一篇有關(guān)“卡夫卡第三人稱有限視角敘述與透視性畫法的對比與辨析”論文的作業(yè)要求,我不得不把卡夫卡的所有長篇小說和大部分短篇都讀了一遍?ǚ蚩ǖ膯适撬^Vater-Sohn-Konflikt(父子對抗沖突),歌德也有這毛病。但卡夫卡的父子對抗沖突登峰造極。卡夫卡終生期待他爸快嗝屁,或者自己快嗝屁(用以報復(fù)他爸爸)。記得卡夫卡有篇文章寫主人公被主人公他爸罵了,于是主人公像脫韁的野狗一樣沖出房間,跳下河,嗝屁了?ǚ蚩ㄅd奮地寫道,他在寫作主人公跳河那段文字的時候,內(nèi)心充滿了“Fuxxing到高潮”一般的快感。嗯,怪怪的味道,對吧?想一想這種變態(tài)傾向,是不是很喪!寫卡夫卡論文的整整一個月,我的心情都被卡先生的筆觸所壓制,異常扭曲憋悶。后來把論文上交后的那天下午,我習(xí)慣性的又拿起卡夫卡的《城堡》讀了幾章,心緒毫不例外的被卡夫卡牽著走,越讀,心里越壓抑,就感覺天花板上面凝成一團黑霧,濕答答沉甸甸,實體化一般慢慢向我壓下來。在馬上要被這種黑暗情緒壓制住的時刻,突然有個瞬間我意識到老子的論文作業(yè)已經(jīng)交上去了,于是心跳驟然加快,忍不住大叫一聲,跳起來,把那一冊書狠狠的摔到書柜最上方的一個旮旯里。只聽那冊書發(fā)出一聲卡夫卡一般哀怨又悲喪的鈍響,然后封皮蹩腳的支楞開來,書頁散成一攤,像坨爛泥糊在角落里。雖然那個論文后來得分還不錯,但我發(fā)誓再也不讀卡夫卡,再也不受他荒誕之喪的戕害了。
那攤書后來搬家時候讓我送給了垃圾桶。德國講究垃圾分類處理,那攤書我專門挑了不可回收的垃圾桶扔掉。
然后是加繆。讀加繆是高二暑假時候突發(fā)奇想研究存在主義哲學(xué)&文學(xué),于是買了薩特、加繆和一堆法國哲學(xué)書去讀。我現(xiàn)在回憶高二暑假就是一個大寫的心疼,讀什么哲學(xué)不好非要讀法國哲學(xué)?就法國他有哲學(xué)么?法國人搞搞時裝就可以了,哲學(xué)還是讓給德國人好嗎?但總之當時真的讀了大量的高喊著“他人是地獄”的法國存在主義的作品吶(現(xiàn)在想想那些作品對十六歲的我來講都是垃圾、勒色),比如加繆這本著名的《局外人》。《局外人》第一句話是很有名的.:“我的媽媽今天去世了,也許是昨天,我記不清了”,我覺得很惡心。他媽死了。他都不記得那天死的,也絲毫不感到悲傷。過了幾章,他和情人也鬧掰了。因為他就是不肯開口說愛字。愛不愛有什么所謂呢?他和情人講。于是情人跟別人跑了。再過了幾章,他開槍打死了一個人。為什么呢?他說那人跟我無冤無仇,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打死丫的,大概是因為那天陽光太刺眼。于是他被判了死刑。然后丫說,啊,我的生活很幸福!我只能說當加繆小說的主人公也是真有夠喪的,媽死了,老婆跑了,自己要被斃了,還沒事兒人一樣抽著個煙,唱著楊坤的“無所謂”。那我作為讀者,也是個局外人。我只能一腳把你有多遠踢多遠,食屎去吔!大家都說加繆是倦眼旁觀這熙熙攘攘人世間的那種喪,佛系青年的喪。但總歸是我不喜歡的喪。好在我讀加繆的時候才十六歲,少年時候蓬勃的生命里讓我對這種喪完全免疫,而且這輩子再也沒正眼兒瞧過法國存在主義。真不行。那么弱,還那么喪。呃,一股臭味兒。
與卡夫卡對抗父權(quán)的喪、與加繆對抗社會的喪不同,龍應(yīng)臺是臺灣流行的小國寡民的小確喪。
她把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聚合分離生老病死都寫得很消極,立意不高,有點兒像初中生的無病呻吟,只是文筆更凝練老到一些。
借用知乎上Leslie鹿游野的話說:“《目送》令人失望地沒有擺脫無謂的喟嘆、無病的呻吟、隔靴的搔癢、無端的煽情。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鹽、酸甜苦辣,平淡、尋常。不必每個場景都要灌入深沉情感,每件小事都要賦予宏大意義,不必每個細節(jié)都上升到“花枝春滿、悲欣交集”的境界。 ”
我原本是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當作每晚睡前故事看的。結(jié)果看了幾個晚上,發(fā)現(xiàn)越看越睡不著,一會兒父親生個病要感慨下人生苦啊,一會兒母親記性減退要表達下人生悲啊,一會兒兒子獨立了長大了要抒發(fā)下人生悵惘若失啊,讀的我胸悶……胸悶到睡不著……人生本就如此啊,這就是每個人活著就要去面對的各種生老病死啊,都要像龍女士這么仔仔細細的一個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的去哀悼去感慨的話,很快就會抑郁了。人活著要開心,自己開心,也要讓周圍的人開心。畢竟不開心的事情已經(jīng)那么多了,對不?
周日正午,艷陽高照蟬鳴聲聲的時候,我窩在空調(diào)房,捧著西瓜邊吃邊把這本讀完了。吃西瓜的時候心情都特別好,很快把這本書讀完了。
合上書,打個飽嗝,我回憶此書內(nèi)容,竟然除了那句著名的“不必追”以外,想不出她寫的其他好文字,因為這本書有些淺薄,不能給我的大腦留下深刻的痕跡。
上面三個喪派作家,我都不喜歡。唯獨太宰治,我是理解的!度碎g失格》,我讀的很仔細,一句一句的,慢慢品味。不過太宰治要下次寫。未完待續(xù)ing。
《目送》讀書筆記 篇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赌克汀
正值人生的大好春光,有大筆的時間可供揮霍和享受,重頭來過。有那么一群人嚴厲地指責(zé)你,不厭其煩地勸阻你,苦口婆心地教育你,在你看來,荒誕,不可理喻,甚至充斥著可笑。你躲,他找;你逃,他追。你對他們的任何一句話都聽不下去,他們太煩了,太嘮叨了,你覺得他們是錯的,他們的言談舉止,令你面上無光。你討厭他們。
你向人生的大道邁步走,他們站在大道的'另一段無可奈何:因為,你向他們擺手:不必追。
恰巧,這就是我。
恰巧,在我人生最迷茫的這段日子,我碰到了它——《目送》。父親的離去,母親的失憶,兒子的叛逆,她焦頭爛額,卻讓我看到了一個母親最真實的后悔,心疼和關(guān)心。她并沒有強行說教,她只是把她人生中犯的錯誤心平氣和地寫了下來,僅此而已。
很平凡的調(diào)子,就像生活的細水長流,一首淺淺的歌,悲喜都看不出來了,過去了,便過去了吧。并沒有刻意地論述什么,也沒有空喊口號,叫人一定要做到什么。只是默默的,默默的……時間似乎停住了,那一刻,給了我無限的思考天地,我并沒有執(zhí)意去領(lǐng)悟什么,只是緩緩地,緩緩地……然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了,不過,現(xiàn)在還來得及,于是,我笑了。
我做錯了,我錯解了他們的關(guān)心,我對他們不屑一顧,大吼大叫,我和他們唱反調(diào)。我后悔了,我回去了,我趕上了,然后受益終生。
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強逼著你做的事情,十有八九都對你有益。這所有不中聽的話語,都幫到了你大忙,孩子,他們只是盡他們所能,想讓你不走他們之前走過的彎路,少吃點苦頭哇。于是你大驚而折返,長吁一口,他們還在,他們依然關(guān)心著你,你并沒有遲到,也并沒有來不及,你趕上了親情這趟列車——它還在等著你。
我不再那樣做了,那樣會傷他們的心。我應(yīng)該關(guān)心他們,他們付出太多太多了,我希望他們的臉上能擺托生活壓力所帶來的陰影,充滿向日葵樣的美好。
我知道,我終究還是會站在目送的街頭望著你們離去,可是,那時,我定不會后悔和失望,滿滿的愛意充溢在心里,因為,這是我們的緣分,下輩子,我們依然會重逢在一起,共迎風(fēng)雨!
《目送》讀書筆記 篇8
讀《目送》,會讓我又一次地感受到與父母分別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時隔幾年,千里迢迢去看望父母時,二老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
就在去年春節(jié),全家要去蘇州看望父母,準備過一個團圓年。但天公不作美,動身出發(fā)的夜里下了一場大雪,早晨路上厚厚的積雪讓出遠門的全家做了難,車票已買好,路又不好走,怎么辦?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的電話早早就打了過來,天冷路滑,安全第一,就不要來了,以后還有機會。
但,想要見父母的念頭太強烈了,克服種種困難,還是踏上了看望父母的.路。目送讀后感。等踏進家門,見到父母的一瞬間,所有的辛苦都煙消云散,父母老了,真的顯老了,不爭氣的眼淚奪眶而出,一下子緊緊和父母相擁在一起?
《目送》讀書筆記 篇9
《目送》這本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xiàn),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yīng)臺的母親曾經(jīng)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yōu)待,她像無數(shù)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yīng)臺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xù)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么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nèi)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xué)家,大多數(shù)的你我都在經(jīng)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nèi)斡伤谀X海里浮現(xiàn)消失,然后忘記我們曾想過什么。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yīng)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筑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yǎng)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nèi)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于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個人與他人的關(guān)系,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個人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城市與城市的關(guān)系,歷史與當下的關(guān)系,這本書思考的東西很多也很散。
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如果說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無力去全心疼愛,那么在這么的一霎那,當我們想起那些,那尸體上的干凈雪白的布,那隨時都可能爆開的炸彈,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們是否會有那樣地一絲顫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zhì)撐得過飽后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tài)嗎?”我只知道,“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里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著被‘誤觸’!鳖I(lǐng)袖們多么偉大也好,歌頌民主強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們能如本書里《幸福》所描繪的那樣。當人們內(nèi)心安定生活過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謂的主權(quán)所謂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誰都沒有權(quán)利剝奪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謂的夢想。
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jié)。
《目送》讀書筆記 篇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銷售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話,我認為是該書的精神所在,書中描述的龍應(yīng)臺與父母、與孩子,一起與朋友經(jīng)歷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從這句話里找到答案。因領(lǐng)悟到目送的必然,她在對待自己的父親、母親上、與周邊朋友相處上、看待生與死、周游世界時,都能用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思維,更加柔和的方式,來面對。
通過龍應(yīng)臺的`人生感悟,我們多少能預(yù)測未來的我們,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未來可能是什么樣的時候,往往能更加坦然、更加堅強、更加樂觀的面對身邊的一切。因為可能預(yù)測未來,所以更加淡定,更加懂得珍惜。
猛然讓我想起“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當我們可以用站在人生盡頭的視角,來縱觀一生時,又有什么坎兒過不去呢?
目送,站在人生的盡頭,扭過頭來,看看這一路。
《目送》讀書筆記 篇11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nèi)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著同樣的過去與經(jīng)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曾經(jīng)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色即是空”,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xiàn)在有點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xiàn)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guān)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后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币l(fā)讀者無限深思。
通過全書的閱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為珍貴的是,我學(xué)習(xí)到了作者龍應(yīng)臺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筑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yǎng)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內(nèi)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曾經(jīng)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目送》讀書筆記 篇12
《目送》這本書,龍應(yīng)臺用平實的詞匯描寫出母親同時也是女兒在面對親情時的無奈,同時又敢于直面生活帶來的無奈。雖然文字樸實無華,但近乎詩句的意景寫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學(xué),有點像《論語》,用對話而且只用對話,只不過龍應(yīng)臺將對話換成了描寫,平鋪直敘的日常生活的描寫。昨天有讀者把龍應(yīng)臺與季羨林比較,我更提高到與孔子比較。
另外,我覺得龍應(yīng)臺的文字不太適合男性閱讀,文字太過細膩。我注意到發(fā)言的女性產(chǎn)生共鳴的比較多,而男性發(fā)言比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覺得這是因為龍應(yīng)臺是女的,這是必然的,我感覺散文是不是會分性別。
目送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龍送兒子的'離別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與冷漠的兒子形成了對比,深情的“目送”沒有換來不舍的“回頭”,而作為女兒的她對待父母我個人認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誤差,
我認為這是男女之間的“結(jié)構(gòu)”不同所造成的。兒子可能更喜歡對外界的探索、冒險,他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決絕,女人則多愁善感。
文章描寫的龍應(yīng)臺就像現(xiàn)在被人詬病的“直升機媽媽”,整天徘徊在兒子的頭頂,其中還涵蓋中西之間的文化沖突,因此作為龍應(yīng)臺來說包容的不僅包括男女之間的差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別外,而且還中西文化的差別,這就讓龍作為跨國母親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讀書筆記 篇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擁有了愛。我們也許是王室貴族,過著精致奢華的生活;也許我們只是一個平民百姓,過著平凡的日子。但不變的,是家人的愛與關(guān)懷。從小到大,我見過多次父母的背影,但每一次的感觸都不同。我在長大,他們在衰老,歲月如梭,光陰似箭,時間如流水,一去不返。有時一個人在外,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他們來,是否,我們正在看著同一片天空,同時想著彼此。
正如龍應(yīng)臺所說的,我和他們的緣分,是注定的。我們會目送著彼此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他的身影從大到小,從清晰到模糊,在徹底的消失在眼簾中,不再出現(xiàn)。
我們相見又相離,卻很默契的,將思念融入在目送里,盡管分分合合,而那份愛卻在時間的熬煮中越煮越濃,回味悠遠千里飄香。
還記得上小學(xué)的時候,我挎著一個小小的書包,不停的回望著人潮后的父親。我還記得他離開時的背影,微微的關(guān)懷中卻帶著舍不得。那時他的背影很高大,靠在他的背上,就仿佛枕到了全世界。他的背很溫暖,很寬大,給予人一種可以放下心的安全感。
可是長大了,家越來越遠,可以相見的時間越來越少。在那為數(shù)不多的相見里,我知道愛并沒有消散,而是愈久愈濃。
還記得一次周末放假,父親千里迢迢的到綿陽看我。那天突然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他送我回學(xué)校,我竟不知時間居然這么短暫,相見幾時又要分離,淚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卻是強忍著不讓它掉下。而在我走進校門時,悄悄地回過頭去看父親,卻驚詫的發(fā)現(xiàn),他望著我的背影在悄悄地抹淚。
我的淚再也抑制不住,是斷了線的珍珠般滾落。父親是個不愛言談的人,其實他無聲的守護,就是他對我愛的表達。在那一瞬間,我想過,要沖出去擁抱他?墒悄莾H有的'矜持卻讓我深深地停止了我的腳步。我正在校門內(nèi),看著他的背影,目送著他漸行漸遠。
如今,我已經(jīng)長大,而那些小時候經(jīng)常說的話,卻在年齡的增長中變得越來越羞于說出口。我們父女倆,有時只是沉默著望著彼此的眼睛,最后又默默地離開。
也記得有一次周末,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份作業(yè),要求是和父親看一部電影。我打開了那部當前最熱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巨大的屏幕在巨大的電影院里面閃著,里面的情節(jié)卻讓我的眼淚一次又一次的落下。我想到了我的父親,坐在我旁邊的父親,我偷偷的側(cè)過臉去看他,卻看到他的眼眶里含著晶瑩的淚花。
愛其實很容易表達,而在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我讀出了父親對我深深的關(guān)懷。不是那樣的轟轟烈烈,雖然平凡,雖然可以讓人不輕易間忽視,但是它含著愛的味道,有著沉重的分量。愛就像埋于樹根的酒,會隨著時間的推遠,變得越來越醇厚,香味溢出地表,彌漫于樹周圍,散發(fā)至空氣中,回蕩著悠長的濃香。
《目送》讀書筆記 篇14
最近,我閱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yīng)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閱讀的一本好書。
龍應(yīng)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fā)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閱讀它,讓我的內(nèi)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yīng)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xué)起到中學(xué)、直至出國上大學(xué)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yīng)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huán),毅然離開,重歸學(xué)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yīng)臺是一位優(yōu)秀并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責(zé)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yè)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閱讀總是伴隨著無數(shù)的感同身受,當閱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jīng)糊涂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著“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說著“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著:“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著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yīng)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后,不管工作多么忙碌,都應(yīng)該抽出時間帶著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里短的嘮叨,然后不住地點頭應(yīng)和。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里,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tài)。所以說,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鐘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jīng)。閱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xiàn)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jīng)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lǐng)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guān)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目送讀書筆記02-05
目送的讀書筆記02-17
《目送》讀書筆記02-19
(經(jīng)典)目送讀書筆記11-09
《目送》讀書筆記02-24
目送讀書筆記02-10
《目送》讀書筆記高中03-30
目送讀書筆記范文04-29
《目送》讀書筆記【精品】07-13
《目送》讀書筆記范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