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4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F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1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惑,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隊枴恫晒
余秋雨就是懷著這樣的信念,開啟了“文化山水”的漂泊旅程。每一次留駐,沖擊著他的不僅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更加深沉的歷史文化、乃至一個華夏民族的文化。在閱讀一字一行深沉的文字之時,一幅幅壯闊的景象在腦海中呈現,一條歷史長河的光速向無限遠處延伸。我仿佛穿越了時空,佇立于古代先輩之旁,蒼蒼茫茫的大地之上,感受到了無數的失落、無奈、豪情、奔放……
我曾登上泰山,于泰山之巔,一覽群山之渺小,天地間的浩渺、大自然的神功一一盡收眼底。我驚訝、感嘆,閉上雙目,仿佛天地間只有我一人,心靈被完全沖刷得一塵不染。但是,這種感覺僅僅停留在大自然山水景致上,是膚淺的,表面的。
在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筆下,山水不僅僅是單純的大自然造物,而是承載著一代代文人、學者的豪情壯志、萎靡柔弱……承載著一代代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真正的“文化山水”。
我仿佛在文字間看到了目光呆滯的王圓箓,他手持少許錢幣目送外國學者遠去,不時露出虔誠的微笑。我恨他!這句話說得很無力。對于他而言,他甚至不解地一臉疑惑面對外人的唾罵。深想一層,恨他什么?恨他只為讓自己生活過得好一點而把一堆堆文物交到外國學者手上?這難免是可笑的?尚Φ氖,他,根本沒有足夠的偉大承載起一個民族的巨大悲哀。他,渺小得像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滴,不,污水滴!倘若,歷史上沒有王圓箓這個道士,還會有千千萬萬個“他”,終究,他只是這場悲劇中的一個典型人物!
穿越時空,到了莫高窟,跟著作者的腳步,我仿佛走過了橫跨千年的'歷史,仿佛看到了北魏強悍與苦難的匯合,隋代輕松與歡暢,盛唐之世的雄風與繁華,五代的溫煦和沉著……莫高窟中的壁畫,用線條、顏色的變幻為后人訴說著歷史的變遷,文化的變遷。一切強權與斗爭,一切繁盛與衰落,在這里,都深深地充斥著你的視覺與靈魂。
余秋雨的文字,讓我對都江堰有了另一種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承載著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它的歷史超乎尋常的格調,李冰的精神一代代永不消散地傳下去。
山水大自然背后的文化,在余秋雨筆下用深沉的文字,一字一句刻入讀者的心底。我真切的感受到山水、文化、作者的靈魂。在慘白的歷史下,山水負載多一份凝重,引導著我,從更深的角度了解它。山水不僅僅是景致,而是歷史的承載體,文化的承載體。至此,我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個人,背著包,開啟一個人的旅程,去感受這片華夏大地中的文化山水……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2
閑敘:昨天前腳剛將簽名改成“世人都派余秋雨的不是,其實人品和才情是該分開的。他的很多好句子,是驚心動魄的。”今兒就將博客重新開張為讀書博客。博客題目出自(梁)蕭統(tǒng)的《昭明文選序》,原文是“歷觀文囿,泛覽辭林”。囿字似有些偏,我便自作主張改為苑字。本意是用來記載一些讀書時零碎的思緒以及傾心的好句子,分為「摘」和「評」兩個部分。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現,是我所處灰色時空里的一個驚嘆號。盡管這里面有一些文史硬傷、生造詞、欠斟酌等等小遺憾,總體是瑕不掩瑜的,我也是愛不釋手。于是先從這本書開始我的征程。
他的天地全都沉淪,只能在紙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殘葉、怪石來張羅出一個個地老天荒般的殘山剩水,讓一些孤獨的鳥、怪異的魚暫時躲避!嗲镉辍段幕嗦谩で嘣谱V隨想》
(1)計成,西施卻被家鄉(xiāng)來的官員投沉江中,因為她已與“亡國”二字相連,霸主最為忌諱。
(2)蘇州人甚至還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劇。明代梁辰魚作《浣紗記》,讓西施完成任務后與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隱遁!嗲镉辍段幕嗦谩ぐ装l(fā)蘇州》
「評」關于西施的傳說,有兩種傳言采信最廣,一是她和后來的陶朱公(即范蠡)一起泛舟太湖,這種說法被一些人取笑為“成人童話”。而我也更傾心于另一種說法,即西施沉江。因為四大美女中,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對應西施、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被譽為沉魚的西施最后沉江真正成了“沉魚”,不失為是一個有趣的巧合?墒欠褐垭[遁的傳說卻是更多人愿意相信的',就像西湖白蛇的傳說中硬是加上許士林衣錦還鄉(xiāng)救出了母親,也許這些“仁慈”的“畫蛇添足”讓信善的人們更為心安。另外要提出的是,第一個主張“泛舟太湖”論的不是梁辰魚,最早見于東漢袁康的《越絕書》,梁只是將這個說法推上了高潮。
(1)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
(2)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jié)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
(3)“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淚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zhèn)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3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yǎng)。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yǎng)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
這書里寫的,不僅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后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這些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
余秋雨是懷著俠士般的情懷和心胸去旅行,孤獨地在敦煌、陽關、柳祠、三峽、西湖、天一閣……在江邊、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歷史的脈博上行走,在責任與道德的正中心行走。帶我們游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的同時,又不忘將中國的歷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現給我們的除了令人癡迷的風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現象,還使讀者對文化產生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的要素。對于這余秋雨做到了。
人的.一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都可以象秋雨這樣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這樣冷靜而痛苦地揭露,歷史留給我們的大多都是疼痛和傷疤,即使有時光這樣的良藥,也難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時光當成忘憂草,有些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他們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澀,而這份苦澀還會一代一代地遺傳。
也許《文化苦旅》就是面前的一杯濃茶,入口時苦澀,但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4
苦苦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估計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奇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淺者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zhèn)的魅力。江南小鎮(zhèn)它不是經大自然雕琢出來的自然山水,而是屬于中華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小鎮(zhèn)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般的自在,難怪萬年來,許多文人遇到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此隱居起來,但荒山結廬有生活中的麻煩,大隱隱于市便成了文人來到江南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收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qū)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著就會帶著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到此地隱居起來,借以免于戰(zhàn)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和官場浮沉是文人失意的時刻,做什么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使自我的身心得到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到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征程的開啟。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初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抱有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fā)展的空間太狹隘了,逼得他們僅有隱居或者死,與其這樣讓自我的雄心壯志損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在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的沉思,考量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
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所以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chuàng)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jié)與傲疑問來氣讓后世學者不得不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的走向床前,流動的車潮和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那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當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著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寫下了華夏的文化!段幕嗦谩匪桓侍,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我們不得不因歷史和那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們眼前出現的莫高窟山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舊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的石壁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化。千年前的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工手中的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中,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之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運往國外,多年后的今日,那神秘而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絢麗,而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生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華的標本,一種美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殘缺被人無情的轉換。
x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嗫嗟奈兜,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
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zhèn)的魅力。江南小鎮(zhèn)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于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于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
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qū)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yǎng)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于戰(zhàn)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么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
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fā)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去思考前。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5
跟隨余秋雨先生的步伐走入,歡迎來到中國,我們一起去探索中國的山河大地。
遙望避暑山莊背影,細讀碑文,不知不覺間秋雨先生已為我們繪出清朝歷史,他不由嘆息:“一個風云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
來到杭州,一起品位“先有生態(tài)后有文化”的.治城之策。如果你喜歡蘇東坡,那么你一定要喜歡黃州這座城市,了解“烏臺詩案”背后的故事,見證東坡先生的自省和成熟……
你可能不知道山西是19世紀前最富有的城市以及“走西口”的故事。來到寧波,去看看天一閣吧,這里有關于書籍最美麗的記憶,它是“現代文化良知見證”。
去往黑龍江省寧安市的寧古塔,見證流放者被中國古代判決所受的長時間折磨,品味其苦難中的高貴
要知道“文明可能產生于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害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跟隨秋雨先生我們真的能學習許多!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6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余秋雨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明麗堂皇的頁篇亦免不了留下晦暗的陰影,所以我愿意選擇走進文化本身。細細研讀《文化苦旅》,靜心淺品,了解文化苦旅及其存在的意義。
我想必每個人對旅程的感覺應該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可以去一個自己不曾生活過的地方。穿過這個陌生地方的每一條街道,領略不一樣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同樣,這些也是我對旅程的一個想法。
當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記散文《文化苦旅》的時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疑問。旅程應該是享受的、快樂的,余秋雨先生為何要在“旅”這個字前面放一個“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們的旅程又有別樣的不同。我們現在的旅游理念多為拍拍照,買買紀念品之類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華城市,名勝古跡。這種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們忘了一個地方它那從千古傳遞過來的`文化底蘊。作者書中的足跡斷不了一些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點,但也不少濃墨著筆于一些不為我們熟知的地方。一種把旅程賦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化苦旅》這本散文集中的文章,作者的修辭、語言都較現在流行的散文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現在散文多是優(yōu)美、細膩之詞,讀后讓人聯想到的是嬌柔之美。但是在這本書中的散文,各個旅程的描寫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多是樸實的文詞。讀起來讓人感覺是那種肅穆的靜謐的美感。
我想這本書中的每一處文化,每一位在文化這本厚厚的字典中留下過綽約身影的人,他們所存在的意義都是一樣的。時間如白駒過隙,當歲月在文化的眉間留下悠然的印記時,我想,那邊是文化存在的最溫暖的方式。它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充斥著每一寸土地,每一顆熾熱的心。
以前也曾聽過對這本書不好的評價,把此書貶低的一無是處,自己也因此去和別人爭執(zhí),F在想來卻是沒有意義,他人無法品味書中喜悲,又和我有幾分關系呢?我只要默默品讀書中精髓,淡然笑之就好。每個人的喜好不同,自己又有何資格去妄加評論呢?我想,書中的余秋雨先生,就是懷著一顆淡定卻又正直的心,走遍大江南北,想著,念著,行著,寫著……
文化苦旅,我想這大概就是生命的意義。正是因為有苦的打磨,有歲月留下的痕跡,它才顯得如此珍貴。而文化,就存在于每個人的眉眼中,因而清淺,因而悠長。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7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來。
——泰戈爾《采果集》
讀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手輕輕地撫摸著那個“苦”字,苦,是作者對自己生命旅行的概括,苦,是作者對自己文化旅途的凝縮?,卻讓幾代讀者甘之若飴,讓無數讀者感動與喟嘆。細細品味著這個“苦”,腦中回想著作者所經歷的那一個個文化旅途,不僅默默佇立,默默出神。那旅途,那文字,真讓人,苦澀中卻不覺反復回味,焦灼后卻又了然于心,讓人冥思然后放松,讓人感到歷史的蒼老厚重卻又如此鮮活年輕。唉,這苦旅啊,讓人欲罷不能。于是,和作者,再次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我們走過一座座生命的牌坊與寺廟,和信客一起經歷艱辛與滄桑,去瞻仰千年的奇跡——都江堰。當我們走到莫高窟,還未來得及感受神圣的世界,卻先知道了三個男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那些可以成為罪行的事情。那個畏畏縮縮的王園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那個匈牙利人斯坦因,那個翻譯蔣孝琬,他們卑微,渺小,卻貪婪而又愚昧,是他們毀了莫高窟的文化嗎?這樣的罪責壓在他們身上。似乎太重。那么敦煌的委屈,國人的恥辱,我們又該找誰討要?是那些買走文書經卷的外國人,還是當時腐敗的王朝? 作者的心中是苦痛的,這種苦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讀者,我們無法逃避歷史,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靈魂的釋放,追求自身的強大與自立。
走過了敦煌、莫高窟,踏上了陽關雪,在沙原中感受獨特的能夠洗滌心靈的景觀:鳴沙山、月牙泉,于柳祠中拜訪柳宗元,感受詩人的寂寥與開闊。沒有仕途得意的`他們是悲哀的,是落寞的,卻也是另一種幸運。仕途無望,往往是文人升華的關鍵。在柳侯祠排排的石碑中,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里裸程。正如余老師所說:靜一點就好。就讓文人們有一塊凈地,凝入心靈,蔚成方圓。
從敦煌行至陽關,從遼遠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冥想,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自語,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西湖一夢苦亦甜,化作千年滄桑,千年的嘆息。
在《文化苦旅》中,最讓我動容的應該是那篇《風雨天一閣》。余老師進天一閣,那份神圣,那份莊嚴,讓人不僅由衷產生肅穆之感,的確,天一閣是神圣的。它是藏書閣,是那個時代的奇跡,它是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暗翘煲婚w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余老師這一句虔誠的自問,讓我心情沉重而又寧靜。我和作者一起輕輕地,輕輕地,走上去,仰視,凝視,久久,久久的。那一刻,歷史仿佛重現,那一刻,時間仿佛靜止。唯有那千年的文化,靜靜地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品讀《文化苦旅》,不僅在品作者的文化苦旅,更在品作者那典麗、唯美、渾厚、質樸,充滿想象力的詩一般的語言。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其中棲身,我讀著,悟著,醉著。這文字,這語言,這意境,真是“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品苦,亦嘗甜。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8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期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以往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
那些以往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9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10
人生就像一場旅途、旅行的終點,我們可能什么都無法擁有,可是我們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能感受到其身后的文化功底,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yǎng)。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贝蠼媳,長城內外無處不在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
“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边@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zhèn)的魅力。當你坐的船緩緩地行駛在流水間,左右兩側的房屋,依稀升起幾處炊煙,依托在岸邊的石踏延展到了門前,水中的楊柳,炊煙的倒影隨著風兒擺動的彎彎曲曲,給人一種很寧靜的視覺享受。眼簾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靜謐,似乎只能聽到緩緩地流水聲。江南的小鎮(zhèn)沒有雀橋、烏衣巷的滄桑感,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鎮(zhèn)也不屑于榮華,所以沒有磅礴的氣勢,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不曾有過升沉榮辱,只默默滋養(yǎng)一方土地,養(yǎng)活一方百姓。在現代,這樣的地方很少了,似乎這已經成為了每個人所追求的一抹寧靜。
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青云譜隨想”。優(yōu)美的文字在腦海中蕩漾,仿佛眼前就是他筆下的山水之間。八大山人那高雅精美卻不沉淪于世的筆墨趣味畫作,那些燃燒著畫家身心的畫作,向人們展示著一個個坦誠的生命,才使得以傳世,成為歷史的永恒。一個和尚留下了一個最根本的身份:杰出的畫家。他的名字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他是朱元璋的.后代。隨著王朝的腐敗,其只能只身躲在冷僻的地方,來逃避改朝換代后的政治風雨,用畫筆來營造一個孤獨的精神。朽木,衰草,寒江,無一不成為其筆下的神作。這就是一個藝術的人生,用自我來繪畫文化的人格和文化的良知。
一個個古老的物像,大漠荒荒黃河禮貌的盛衰,歷史深邃蒼老之感見于筆端的“陽關雪”!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曾幾何時,中國是何等的輝煌,圓明園,阿房宮,莫高窟,這些哪個不是我國的璀璨明珠,究竟是什么把這些都帶走了?是貪婪,是人們無止境的貪婪,是封建思想的懦弱,是他們的畏懼。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可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于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亙古墨客鴻篇巨制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
都說人生像一場旅行,文化何嘗又不是呢?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嗫嗟奈兜,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一種從未有過的穿越歷史感油然而生,許多歷史的文化綻放開來,不免讓人去接觸,讓人去感慨,在跋山涉水中尋求文化的足跡,去感受中華偉大而又急劇吸引力的文化,深成的腳步在文化大道上發(fā)出腳步聲,遠處傳來扣響中華文化的大門。讓我們一齊去感受文化,追尋文化,就如同旅行一樣,一路上的風景就是文化的收獲。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11
在一個暴雨傾盆的夜晚,昏黃的燈光柔和地映在墨綠色的書封上,它呈現出一種靜謐而沉穩(wěn)的顏色,正如這本《文化苦旅》所呈現的內容——深沉、厚重,它帶著我踏上這片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地,開啟一場別樣的旅程。
我隨余秋雨先生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借他獨特的觀察力,用文化藝術最敏銳的直覺歷遍這大好河山,同時也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一種蒼老后的年輕,冥思后的放松,行走在陸地、江海,懷著一個個繾綣的夢,探訪歷史的足跡。
從敦煌到陽關,從四川到蘇州,從大漠關山遠,到吳儂軟語輕。在沙原聽駝鈴細細,在水鄉(xiāng)賞暮雨瀟瀟。在莫高窟的山腳下獨自徘徊,慨嘆藝術的博大精深,也行走過蘇堤,在雷峰塔廢墟旁凝思,叩問那流轉的傳說。余秋雨先生鄙棄了陳詞濫調,以一種細膩的感官享受描繪雄渾壯闊的廬山,他也寫飄渺冷艷的西湖,用千鈞的筆力譜寫出旅程中的悸動走走停停,在山水歷史的跋涉間,回憶滲入了筆墨。
文人的裹卷讓這山河更加多姿絢麗,它呈現出涌動的生機和魅力,讓你因為那詩香的浸染而更能讀懂這畫境的靈妙,游轉其中,仿佛能深刻地體會到人的喜、人的怒、人的哀、人的樂,它濃縮在一個小小的`身影里,我們就在這里思索健全的文化人格,以不斷找到文化事業(yè)的靈魂支點,懷古傷今,懷古論今,溯本追源,文化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遺產,文化因為有了歷史的解釋而更加珍貴,這也警醒了我:當我像余秋雨先生一樣游山玩水時,我看到了多少呢?
誠然,以前的我只是用眼睛去觀察美景,我的思想,我的靈魂從沒參與。但當我隨著先生的筆觸,真正融入這人文畫般的大自然之中,我會體驗到靈魂的震顫,我會動容,會哀思?磪墙嗬涞脑,看茫茫的白雪,看那似乎還留有烽火痕跡的斷壁殘垣,我會對古老的文化產生一種由衷的贊嘆,甚至于膜拜,它使我像信徒一樣的虔誠,因為我探尋到了它蘊藏的千言萬語,那在時間長河緩慢流動里,容易被忽視的最動聽的聲音。它讓我的想象奔突傾涌,情感豐潤我的內心,因而再看這奇麗風景時,既有主觀上的理性觀點,更有漬著藝術想象的激情。
對民族、對生命、對歷史、對藝術的探討是永無止境的,一程一程,一頁一頁,都在訴說著蒼涼深邃的文化。文章的深度撼動著我的心,在充滿韻味的文字間,我可以讀到那異于尋常游記輕快筆調的蒼老,因為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艱難跋涉,更是心靈上的強烈沖擊,大地默默無語,有悟性的文人卻吞吐千年,解放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腳步到了哪里,正確的精神指向就向哪兒打開,大江東去,無法淘盡的千古風流人物躍然紙上,讓你在這書頁間,任思想肆意馳騁,激發(fā)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
這樣萬里的山河,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這世上活一遭!我在這場苦旅里實現自我的價值,尋找一切美的本源,低徊在光榮與傷毀的群山回唱中,讓文化在不朽的質感里,永恒地綻放出光輝。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12
我想必每個人對旅程的感到應該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可以去一個自己不曾生活過的地方。穿過這個陌生地方的每一條街道,領略不一樣的景色和風土人情。同樣,這些也是我對旅程的一個想法。所以當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記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時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點疑問。
首先,散寫作多是一些優(yōu)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當然也有一些敘事性的,比如魯迅先生的散寫作《朝花夕拾》里面就重點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瑣事。但是這些散文類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當看到一本以游記為主題的散文時,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類型的游記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應該是享受的、快樂的,余秋雨先生為何要在“旅”這個字前面放一個“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們的旅程又有別樣的不同。
最后,,我們現在的旅游理念多為拍拍照,買買紀念品之類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華城市,名勝古跡。這種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們忘了一個地方它那從千古傳遞過來的文化底蘊。作者書中的足跡斷不了一些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知名景點,但也不少濃墨著筆于一些不為我們熟知的地方。一種把旅程賦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帶著這些想法和疑問,我慢慢的導語了這本散寫作!段幕嗦谩愤@本散寫作中在我導語過的文章,作者的修辭、語言都較現在風行的散文有著很大的差別,F在散文多是優(yōu)美、細膩之詞,讀后讓人聯想到的是嬌柔之美。但是在這本書中的.散文,各個旅程的描繪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多是樸實的文詞。讀起來讓人感到是那種肅穆的靜謐的美感。
其中最讓我喜愛的就是,作者靠著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處此地當時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峽》中寫到了流浪江湖的李白;在《陽關雪》中寫到了送別故人的王維;在《柳侯祠》中寫到了遭到貶謫的柳宗元等等。這些類似的篇目中我不僅導語到了青山秀水的壯麗,更讀到了古人的心境與情懷。此時才了解了文化的傳承對古跡的首要性。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13
本書文章類型是文化散文,世人多稱之為文化大散文,一“大”即體現在余先生思緒飛徹古今中外,行文意境深遠,讀起來使人感到大氣磅礴,意猶未盡,仿佛與作者一同游歷世界文化古跡。同時,先生遣詞造句無不留心,光是閱讀也足以使人盡享文字之美。
全書分三部分,中國之旅與世界之旅多以面對“文化”之所感為主,理性中隱逸著感性,讀者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個貼著所謂“文化”標簽的冰冷的名詞,它們有了溫度,有了血液,有了個性。先生走遍世界各地,恪守先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理,將自己的認知與歷史相融,與文化相融,使人耳目一新。毫無疑問所謂文化其必有故事內蘊,我們游覽人文景點只談得上走馬觀花,而余先生娓娓道來的行文使得它們似一位位老友,等著你,盼著向你傾訴一般。讀罷,方淺知文化之厚重。第三章人生之旅,讀起來也是五味雜陳。首先,若不是通過余先生,很少有人可以了解到黃佐臨先生這位因為種種復雜原因而不被世人所熟知卻馳名國際的戲劇大師,先生對巴金、謝晉等人的記述也使一代大家的形象豐滿起來。它為我們打開了窺觀大家的另一扇窗口。然而,這本書在世紀之交一經出版發(fā)行,就將先生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而先生對此的態(tài)度,通過第三章便可略知一二。毫無疑問,他既不屑與跟風的大眾與跳起來的“小人”爭論些什么,又為自己蒙受如此冤屈而憤懣,字里行間展現的感情矛盾而復雜。同時,先生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毫不避及,甚至屢次出現,以上種種都鮮明地展現了先生治學與為人的特點,倘若深思,每個人對先生的人格肯定有不同的見解。
古人有言,偏聽則暗。讀這本書,同需要我們的.思想。例如,先生對王圓篆的評價,至少在我眼里,是有失偏頗的。固然所謂功過之事皆為后人評價前人所用,而我們真正理解一個人,還是應該立足于他的時代,他的視角。如此,便少了不少的偏見。一位逃難的道士,自己守著佛教洞窟,化緣來的錢財自己分文未取,全部投入洞窟清理之中。他偶然發(fā)現如山的佛教經書,多次上報朝廷,深陷戰(zhàn)火的清廷無暇顧及。此時他將經文托付給據稱遠道而來的取經者,何錯之有?他確實涂改了壁畫,畫上了玄奘西行的新作,可他怎么可能認識到一個連上報朝廷都渺無音訊的洞窟的藝術價值?令人唏噓的是,連“大唐圣僧的后人”換走千卷經書給他的二百兩白銀,他也悉數用來保護莫高窟?杀蓢@。這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清廷之后也發(fā)現了其重要性,派人去拉經卷,一路上遭到的盜竊毀壞數不勝數,反而斯坦因竊去的部分在各大西方博物館都得到了妥善保管。若是全都留在中國,它們是否能全部挺過五十年的動蕩,十年的文化浩劫呢?但在書中,先生將王道士描述得似中華民族的罪人,我想每個人心里其實自有其答案。
拋開其余不談,單論本書,確實值得細細玩味。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篇14
翻開泛黃的書卷,仿佛踏上歷史的列車,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追尋歷史留下的 足跡……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xiāng)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 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 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
腳深深的陷入黃沙之中,身后的腳印以被沒停過的風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 處,不象那屈辱的歷史,任這漫天風沙吹了幾千年,也吹不走黃昏下,一個衣著 破舊的道士心滿意足的捂著被幾枚金幣塞滿的口袋, 恭維的目送幾個露出貪婪笑 容,拉著一車車敦煌石窟的寶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黃沙的邊緣那凄涼的景象;吹不 干一個受盡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告別沙漠,看看氣勢磅礴的都江堰。翻騰著的江水,迸濺出雪白的浪花。震 耳欲聾的響聲蓋過了一切喧囂,使人完全沉浸于此。長城是中國的象征,那蜿蜒 的城墻,象征龍一般的中華民族。然而,同樣雄偉壯觀的都江堰呢?卻只是一處 名勝古跡,僅供游人欣賞。甚至連名勝古跡也不是,只是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民 造福的李冰,或許早已被健忘的后人從記憶中刪除了。是啊!他沒有秦始皇的殘 暴,讓血腥彌漫在人們的記憶中;沒有李白的浪漫,讓一首首詩深入人心;沒有 漢武帝的闊氣;甚至連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沒有……他不是個有爭議的人物, 就像一張簡筆畫,即使這一刻你記住了,下一刻也會忘記。只是惶惶忽忽的記得 好象跟那個都江堰有什么關系。
雄偉的氣勢, 不如嬌柔地美景。
江南小鎮(zhèn)或許能為受傷的心靈找到一絲安慰。
于是,搖曳著小舟,蕩漾在平靜的水面上。那如明鏡般的水面,映照著曾隱居在 這副風景畫畫中的隱士。那些經不起戰(zhàn)爭或政治迫害的文人。嫌廬山山高,怕華 山山險;恐長江浩蕩,懼西湖媚俗……于是就選擇了江南!按箅[隱于市”成為 他們最好的借口。但同時,他們的選擇亦是正確的,比起呈一時英勇,死的大義 凜然的人們,他們更冷靜明智;比起自以為應變能力強,卻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 們,他們更有自知之明。于是漾著小船,品著美酒,興致高了,寫一兩句小詩。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 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 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 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 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 所以, 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
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 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 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 他發(fā)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
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 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 人們?yōu)榱吮A糇≡浄比A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 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 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 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 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
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 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 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 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 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云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 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