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仨》讀書筆記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文學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
錢鐘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蹣跚走在路上,靈魂卻倚靠在一起。南柯一夢,如同星河般縹緲,但也似山峰般堅定。詩書,庖廚,分離,相聚......生活是這個家庭做了一生的夢,落在層巒聳翠中。一種堅韌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對時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擾,仍然“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堅韌似金絲銀縷,把他們郁郁青青的歲月編成了一場盛世。
錢鐘書和楊絳可謂是偉人了,他們的一生稱之為盛世,原因卻并不在于此。因為縱然聲名遠揚,但面對生死,人還是人,還是滄海一粟。漫說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愛不朽。楊絳先生曾說“因有兩人陪伴,可相依為命”,他們進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奮力前行。愛情的熱烈與沖動,已經交織成溫柔綿長的親情。錢鐘書在前面慢慢地走,楊絳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這樣的小夢被拉成萬里長夢,才是他們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們煢煢孑立,一邊看著這樣那樣的.夢,一邊不自知地墜入自己的夢中。我們贊頌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墜,不是我們的堅韌嗎?風雪滿道,盼故人早晚上高臺,是我們相互的扶持啊。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感情卻是可以延續(xù)的。其實我們和身邊的人早已被那樣堅韌的絲線纏繞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氣如斯的堅定,而且也會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還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的友誼。一步步探索而來的,這些是我們自己的盛世啊。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我們仨》是楊絳晚年的一個盛世回首,而腳下的路才是我們現(xiàn)在要去奔赴的。
《我們仨》讀書筆記2
楊絳先生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離、相思……滿滿的都是愛。
楊絳先生字里行間里透出一種慈母的溫暖,賢妻的知書達理,每當鐘書闖了禍,她總是會說“不要緊,我會修”,然后鐘書就真的不再擔心,而楊絳先生也真的會修好。那種溫柔如水里又有一種強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賴。
圓圓4歲就開始看書,翻書的樣子和爸爸一摸一樣,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畫面立刻生動地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圓圓12歲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游記等等,說到西游記我現(xiàn)在正在看,是那種半古文的,一邊看一邊看注釋,所以要不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呢,在這樣充滿書香之氣的家里耳濡目染,?刺圃娙偈祝粫䦟懺娨矔靼
圓圓成為大學教授后,楊絳先生還和丈夫說:咱們的孩子強爹娘勝祖宗,開會發(fā)言時我的心都跳的蹦蹦響,阿圓卻不慌,還總是有她獨到的見解,好多會議都是她主持!鐘書書也一個勁地點頭稱贊說,我們的圓圓是可造之才!從這里又可以看出楊絳夫妻的謙虛和對孩子肯定和贊賞!
一家人都樸素簡單純真,有著高貴的靈魂。楊絳先生說我們仨在一起就算不說一句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和溫暖。三個人在一起互不打擾,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賴,又互相尊重。
后來阿圓得病先走了,過了一年丈夫也離開了,就留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她說:只留下我一人,我想念我們仨……看著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聽楊絳先生在講自己的一生,從她很小的時候,講她的父母親,她的兄弟姐妹,講她和鐘書,講圓圓和她們仨,安靜平和的語氣講述著娓娓動聽的好故事。
《我們仨》讀書筆記3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溫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凄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鐘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xiàn)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jié),都表現(xiàn)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鐘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我要求很高。錢鐘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向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可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著學術上的鉆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主角,爸爸在學術上是教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僅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仨》讀書筆記4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比碎g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嘆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著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敘敘叨叨的講著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焙推匠5募彝ヒ粯,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著日子。她繼而說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蘊含著一點火花,潛藏著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并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于夢中,記錄于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于楊絳是怎樣一種"凄凄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于世,不厭其煩的回憶著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說,“我們仨”是楊絳、錢鐘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說是他們的情感。“我們仨”是一段回憶,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為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為詩歌,化為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為“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鐘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著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如此往復,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意間漂走,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進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鐘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通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敘。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而文中一段對愛國的理解:“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币恢睕]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fā)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
《我們仨》讀書筆記5
鐘書和絳的愛情,是細水長流。不管是絳在家里做飯等鐘書和圓圓,或者對鐘書的擔心,還是在古驛道去探望鐘書,都透露著一種淡淡的依戀。
阿圓和鐘書的生病,讓繹揪心不已。她不能分擔,有心無力。可是,鐘書為什么要在古驛道去?阿圓住院的楊柳為什么光禿禿的?為什么絳的'心上綻出了血泡?阿圓走后,絳對鐘書說阿圓回家了,她的眼晴是干枯的,可心上在流著淚。鐘書的眼里也有灼熱的痛,對阿圓的失去,成為他們不敢言說的痛。絳老是做夢,夢里全是對鐘書的擔憂,以至于分不清夢境和現(xiàn)實。這書里有些凄楚的美,對于夢境,對于現(xiàn)實,對于隔著客棧的絳,和隔著小船的鐘書。年輕時,我們以為愛就是山盟海誓,以為愛就是你儂我儂。
殊不知,人世間最好的愛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不一定是悲壯豪邁。但一定有一種互相牽掛,互相依偎的溫暖,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罷!
《我們仨》讀書筆記6
這是一本“老人書”。一本不建議年輕人去讀的書。
不怕看不進去,就怕看懂了或許就要老上幾歲。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實質的哽咽,處處透露著遲暮的女子對于生活和生命的無奈,無能,無為。夢境與現(xiàn)實交縱錯雜,并伴隨著某些貌似無意義的描寫,文字沒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態(tài)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蒼老。
當年少的回憶展開時,文風又宛如行云流水,能感受到一個年輕的靈魂在呼吸跳動。關于食物,關于探險,關于生活中的種種都能嗅到幸福。文字并不精簡,我想或許是因為珍視,記錄才顯得瑣碎。
往后,戰(zhàn)爭爆發(fā)。再往后,社會變動,病痛折磨,流離失所。想想年輕人的煩惱真叫不上煩惱。
初讀時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為人的`原則,以及一些鼓舞的話;剡^頭來翻看筆記,才發(fā)現(xiàn)諸如“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懂得造化弄人”這樣喪氣滿滿的話語從一開始就有很多。
可能對二老來說都還好,就像文中所寫:“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并不惶惶然”。而我跟著作者情緒走,居然也就略過去了。所以說讀書真好,花一點零碎甚至就能買下別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當?shù)馁I賣。
同樣也是回過頭來重讀虛幻的章節(jié),才發(fā)覺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其實才是作者最真實的情緒。那是即便決定記錄,卻還是不能直接面對苦痛的猶豫,所以只能在紙上徘徊。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讀完整再本回過頭來看,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只這一句便傷到肝腸寸斷。
《我們仨》讀書筆記7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這種相似,就是央視主持人撒貝寧說的“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鳴需要一個詞“懂得”。《我們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標識。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會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這一段是最讓我感動的,看似樸素簡單的描述,可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家庭真的是很難得。“推開家門,把世事紛擾關在門外”,盡管也會遇到各種的難題和麻煩,但這一家人聚在一起總是開心快樂的,彼此關心,一起玩樂,其樂融融。
楊絳在《我們仨》中講到: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郁,人間也沒有永遠。是啊,這一家人也面臨好多苦惱,政治、疾病的襲擊,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擁有溫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終是會更經得起生活的打壓的。
記得我準備結婚時,我身邊的一些大姐就開始傳授馴夫秘訣:“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沒收他的工資,每個月給一點零花錢,從經濟上管死他!,聽得我心驚膽戰(zhàn),怎么感覺要上戰(zhàn)場似的。但我確實不懂這些招數(shù)。當時新婚的我感覺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壓,很多社會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給我來解,所以我真的'很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怎么有能力管死對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句話,我就趕緊想點別的。
這次讀完《我們仨》,我終于找到了新的體會,“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戰(zhàn)場,而是游樂場!
錢鐘書和女兒在家玩得不亦樂乎,“阿瑗站在床和書桌間的夾道理,把爸爸攔在書桌和鋼琴之間,阿瑗得意的說“當場拿獲”。
八十四歲的錢鐘書要去“開會”,女兒還會編兒歌來給他壯膽“呼嚕呼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
【《我們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書筆記02-13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09-16
我們仨讀書筆記范文04-21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03-02
《我們仨》讀書筆記經典[15篇]12-21
(熱)我們仨讀書筆記14篇06-05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15篇)06-05
經典讀書筆記_讀書筆記09-09
《茶館》讀書筆記_讀書筆記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