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1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師,怎樣才能受到學生歡迎呢?樂觀?嚴肅?幽默風趣?還是能歌善舞?學識淵博?我曾經困惑過,迷茫過,不知道如何去做。讀了王曉春《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茅塞頓開。 他的科學與嚴謹,反襯出我們平時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當然”--可以說沒有絲毫的“科學”和“研究”的成分,實是慚愧!
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線教育專職人員,我們的目標不能是學生學業(yè)的監(jiān)工,糾錯的警察和以體力換質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術工人,而是要努力成為一個與學生共享成長快樂并被學生喜歡被家長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師。
讀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后,我不得不這樣說:許多人教書教了很多年,卻沒有找到當老師的感覺。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評為優(yōu)秀教師n次,獎狀摞起來高達x米,到頭來還是沒找到當老師應有的.感覺。當老師原來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簡單,那么無聊,它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
就拿我們課上常見的學生看課外書的事情來說吧,我們一般情況下,就是沒收學生的課外書,或者批評學生上課不應該看課外書。而王老師卻認為,學生上課看課外書,只要能不沒收,就盡量不沒收。一般是提醒他,讓他自己收起來。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會把書收起來,放到講臺上,但是到下課就會還給他。 王老師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幫助他學會自己管住自己(培養(yǎng)主體性、自覺性)。如果上來就沒收他的書,當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顯,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鍛煉自控能力的機會。王老師采取提醒的辦法,就是讓他逐漸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老師能永遠跟著他嗎?不能。所以最可靠的辦法不是使他立刻讓老師滿意,而是讓他自己確實有所成長。教育如果不能引發(fā)學生真實的教育,就是單純的管理主義,就是形式主義。這種管理是在破壞學生的自覺性,因為管的嚴,自覺性就沒有用武之地,漸漸的,人就會變成兩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讓老師滿意,那么老師不在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細小簡單的事情,原來老師的處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對孩子的發(fā)展有如此大的影響,王老師管理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是為了學生長遠的利益所著想。作為今天的新型教師不但要有愛心,對學生關心,在教育教學中,還要隨時關心關注學生身心的發(fā)展,讓孩子在老師的關心、愛護、正確引導下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著。這樣的老師才是稱職的老師,才是受孩子們歡迎的老師。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2
這兩天,我看了一本書《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感觸頗深!白鲆粋聰明的教師”,每個人都想做這樣的一位老師,但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的并不容易。
看著書中的一個個案例,覺得似曾相識,自己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但是自己的處理方式都有些簡單專制。特別是對于那些調皮的孩子,我會缺乏足夠的耐心,有時候不愿意聽他們過多解釋就把他們“制裁”了,真的像是“教書的警察”。
看了這些案例分析后,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在接手一個班后一定要盡快了解每個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自己要心平氣和,了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沒有結果前不亂下定論,孩子的行為是需要時間來改正的,在處理班級問題時需要多一份理智。
通過閱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讓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對問題,那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遇到問題,必須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選擇適當的`時機,努力去解決好這個問題。
作為青年教師的我,需要學習的還很多。我一定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努力早日成為一名聰明的教師。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3
暑假中,我很認真閱讀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讀后,我覺得自己完全不夠一個聰明的教師,于是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覺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卻一般。反思我的工作:為什么我感覺那么累,效果卻一般呢?是學校的管理體制的問題?還是我的工作方法有問題?看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后,我發(fā)現我應該改變一下我的思維方式了。我在想,讓我走出思維方式的誤區(qū),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做一個輕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王曉春老師對聰明人的界定太經典了:聰明人其實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于我們教師太重要了。所以看了這本書我也思考了,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提煉出一些屬于自己的教學觀:
我要努力做一個聰明的嚴師,理智地施展師愛。
看了這本書后,當我碰到違紀學生時,我都會動一番腦筋再作處理。在平時,學生犯了一些錯誤,我一定會把他們課后留下來批評一頓。可現在我想到王老師在書中說到的一種思維誤區(qū)便是迷信師嚴,我提醒自己要變得聰明些,于是我采取讓學生做好事來彌補,使他們在做好事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錯誤,從而受到教育。后來只要遇到犯事的學生,我就采取這樣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曉春老師也反復強調,愛心是師德的靈魂,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愛與責任是當代教師之靈魂,師愛是師德之必備。但是,王老師同時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師愛。他說,迷信師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為愛能點石成金,愛是萬應靈藥,一旦他不能把學生愛成好學生,他會懷疑自己愛得不夠。另一種人則不然,他們其實是把愛當成棍子用,他們的本事是把自己對學生施加的一切壓力都解釋成愛,他們嘴里是愛,心里想的是權,是對學生的管、卡、壓。王老師指出,現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價的愛的頌歌,現實中也的確有老師只求愛崗敬業(yè),而在實踐中大碰釘子。我們不能要求師愛完成本不屬于它的任務,就好像我們不能要求醫(yī)生光用愛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樣。所以說,沒有愛是不行的,光有愛是不夠的。愛不是遷就,愛需要理智。
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總結我現在的教學觀。我是一個行者,步履輕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臉上帶著笑容,我的心中充滿陽光,我的行囊中為教育準備了一切:澎湃的熱情、寬容的胸襟、迷人的書香、思考的大腦。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更應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為教育鞠躬盡瘁。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4
暑假期間,上個學期學校推薦老師參與讀書活動,讓每個老師在讀書中成長,我挑選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不僅,新穎的前言闡述深深的吸引了我;書內的案例以及王老師對案例點評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那里面許多精彩語句深深吸引我,許多的教學案例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從中能看見自己的影子。讀后,我覺得自己完全不夠一個聰明的教師,于是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
在這本書中管理壓倒教育,甚至冒充教育,我們對此已司空見慣。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者,最關注的應該是學生本身的發(fā)展,而管理者則不然,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教育者以人為本,管理者以任務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務的工具。教育離不開管理,但是教育科學不是管理科學。教育本是科技含量很高,很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職業(yè)。
所以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教師中》說過:“我們要把“教育”的大旗高高舉起來,讓“管理”最多只作為一面配旗,飄在后面。這不是因為我看不起管理者,只因我是一名教師,我得守住自己的陣地。
其實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于一個教師太重要了。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就像王老師說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yè)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边@是《做最好的教師》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
所以以后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覺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卻一般。反思我的工作:為什么我感覺那么累,效果卻一般呢?然后我讀了王曉春 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后,我發(fā)現我應該改變一下我 的思維方式了。其實我們每天的學習、上課都是在研究,都是在進行著教育實驗。有人說實踐+反思=成長,其實教育是一種行動的藝術,而不是靠嘴巴吃飯的職業(yè),我們要做一個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師,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要時常重新認識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向著做一名聰明的教師這個目標前進。
讀完《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一書后發(fā)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教師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要教會他們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擁有生存和求知的能力。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5
在學校組織的讀書活動中,我有幸讀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一書,并且深深愛上了它。該書通過點評一個個教育案例,傳達著王曉春老師的思想,傳播著他的理念,我有機會讀到他的書的真是受益匪淺,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我邊讀邊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是我讀后感觸最深的一點!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給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致,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帶著一些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于一個教師太重要了。由于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yōu)勢、經驗優(yōu)勢、知識優(yōu)勢、權力優(yōu)勢,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所以,思維定勢的影響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淀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為學生的生命存在著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fā)展,而老師應該引領著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fā)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師的'話無疑為身處"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來。就像王老師說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細細讀完《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發(fā)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這本書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曉春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作者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他擅長把理性的思考傾注于可讀性較強的教育案例中,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fā)人深省,撼人心魄。對于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說,真可謂是思想的好向導,前進的指明燈。
我想我會積極的樂于請教,勇于思考,廣于閱讀,善于積累,勤于寫作,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fā)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盡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yè)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在學校組織的讀書活動中,我有幸讀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一書,并且深深愛上了它。該書通過點評一個個教育案例,傳達著王曉春老師的思想,傳播著他的理念,我有機會讀到他的書的真是受益匪淺,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我邊讀邊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是我讀后感觸最深的一點!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給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致,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帶著一些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于一個教師太重要了。由于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yōu)勢、經驗優(yōu)勢、知識優(yōu)勢、權力優(yōu)勢,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所以,思維定勢的影響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淀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為學生的生命存在著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fā)展,而老師應該引領著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fā)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師的話無疑為身處"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來。就像王老師說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細細讀完《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發(fā)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這本書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曉春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作者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他擅長把理性的思考傾注于可讀性較強的教育案例中,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fā)人深省,撼人心魄。對于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說,真可謂是思想的好向導,前進的指明燈。
我想我會積極的樂于請教,勇于思考,廣于閱讀,善于積累,勤于寫作,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fā)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盡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yè)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6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通過點評一個個教育案例,傳達著王曉春老師的思想,傳播著他的理念,使有機會讀到他的書的老師受益匪淺,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舊有的思維方式。我邊讀邊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書中的一個個案例總是讓我在感同身受的同時也解開我不少的困惑,而王老師的點評也總會在不經意間敲開我的心門,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正常問題。讀了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得體會到:學生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差異,我們不是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能夠有所發(fā)展;而老師應該引領著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fā)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師說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舉一個例子,學生在課堂上看課外書,一般老師會怎么處理呢?我想一般老師都會直接沒收(包括我),甚至在課堂上狠狠批評一番,以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當然,王老師也認為學生課堂上看課外書的行為務必制止,但是不能太過強硬,而是至少要進行三次提醒之后,再把書收來放講臺,下課馬上還學生,其名曰“以人為本”。我們都知道,課堂上看課外書是不允許的,老師也有義務教育孩子知道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可是由于選擇的方法有時趨于極端,所起到的效果很可能是恰恰相反!應該說老師的做法往往都是為學生考慮的,只是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工作得不細致,想得不周全。鼓勵和批評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帶著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要做一個聰明的老師。”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致,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帶著一些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給在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
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淀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7
當我手捧《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閱讀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親切”;當我在每次合上這本書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時候,就會有當頭一棒的感覺;當我在寫這篇讀后感的時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駛的小舟朝著那點點光芒的方向前進……
如果將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教育理論聯系我們的實際工作,教學中往往將簡單淺顯的問題變得復雜,往往將現成的問題肢解細化,細嚼慢咽的灌輸給學生,往往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溝”的感慨,讓我們這些青年教師有點兒不知所措。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給像我這樣的新教師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
王曉春老師認為“教育科學研究的內容不外乎兩個方面:客觀世界的研究(教育規(guī)律的認識、教育對象的認識等)和主觀世界的研究(教師的自我認識)。”我們在這兩個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個方面尤其薄弱。教師普遍缺乏反思意識,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認知沖動,結果就是嚴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钡芽栒f:“我思故我在!苯處煈撌莻思考者。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個有心人,去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要經常有解剖自己的'認知沖動,要善于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認識自己比了解學生更重要。
在初登講臺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師就會發(fā)現我老是和學生較勁,他們就會開玩笑的說我,像孩子一樣老是和學生吵,說以后心態(tài)變了,連吵的勁都沒有了。當時聽到這些話,我會覺得和學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還洋洋自得的認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從來沒有反思過自己,這樣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難道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靠著這樣的激情和學生較勁,就能完全解決嗎?
直到,我看了這本書,我開始反思我這一年的幼稚行為,我發(fā)現我的思維方式是單一的、主觀的,甚至是狹隘的?偸且晕业囊鬄闇,學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著急,結果是學生覺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氣的跳腳,旁觀的人無奈的搖頭。那么改變我的思維方式究竟有多難呢?
其實,只要我將“你怎么可以這樣?”“你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這樣的話省去,換一種邏輯,換一種語氣,事情處理的結果完全不一樣。比如,以前在教學結束的時候,學生亂七八糟的就出機房了,有的椅子就這樣散落在各個角落,裝鞋套的袋子也滿天飛,學生在機房里就把鞋套脫掉了,還有追逐打鬧的,那個場面簡直可以用混亂來形容。以前我總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學生根本不聽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這學期開始,我要求學生聽到我說“準備下課”的時候,就把椅子和書歸位,在身邊尋找垃圾抓在手里準備帶出機房,然后那一小組表現好,就哪一小組先出門,在走廊上脫鞋套。這樣一來,混亂的場面沒有了,我也用不著在那拼命的指揮了。要求也深入學生心中,長此以往,我相信會成為一種習慣的。
“我是一個行者,步履輕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臉上帶著笑容,我的心中充滿陽光,我的行囊中為教育準備了一切:澎湃的熱情、寬容的胸襟、迷人的書香、思考的大腦。”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更應嚴格要求自己,學會反思和改變自己,向做一個智慧的教師這個方向而努力。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8
今年,我校興起了一股讀書熱,我挑選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有空時翻了翻。不僅,新穎的前言闡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時書內的一個個案例以及王曉春老師的案例點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時,我也偶爾閱讀過一些教學書籍,可從來沒有如閱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樣,給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許多精彩語句深深吸引我,許多的教學案例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從中能看見自己的影子。讀后,我覺得自己完全不夠一個聰明的教師,于是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
第一,我摘錄幾句本書中的部分精彩語句與大家共享:
教育科學是一門指導和啟發(fā)的科學,是引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科學,是研究如何幫助學生的科學,是研究師生如何交流的科學。
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在現在的學校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問題在于,我們需要什么類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應該嚴,哪里應該寬,哪里必須管,哪里不必多管。千萬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遠不會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幫助他學會自己管住自己(培養(yǎng)主體性、自覺性),最可靠的辦法不是使他立刻讓我滿意,而是讓他自己確實有所成長。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壓倒了教育,學校就不再是學校,變成保險公司了。學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應該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只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9
前不久,朋友推薦我讀一讀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懷著好奇之心打開了它,書中一個個案例吸引著我迫不及待地讀下去。當我手捧《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閱讀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親切”;當我在每次合上這本書反思我多年工作的時候,就會有當頭一棒的感覺;當我再次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如同在黑暗中行駛的小舟朝著那透著點點光芒的方向前進。
書中有這樣一篇案例:集體批評對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態(tài)度。一個叫平的同學因為老和同學處理不好關系,被老師“請”上講臺接受同學們的集體談話,最后同學們原諒了他,事態(tài)也就平息了。在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調動集體輿論批評、教育問題學生的情況。我們有時會指著一個孩子對全班學生說:“以后我們都不要理他!”但是我們的教師顯然對事情的原因不感興趣,教師不想走進孩子的心,老師只想管住他。于是調動集體輿論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再這樣做,我們不理你了!”問題學生迫于集體輿論的壓力,暫且“改邪歸正”,一旦離開集體他又會露出他的“真面目”,這就是所謂的“兩面派現象”,學校、家庭判若兩人。王老師說:這就是我們的教育,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掩蓋問題的教育。所以我主張,對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態(tài)度。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教育,千萬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層,不要只抓現行問題。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靈魂。
要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問題,要改變思維方式,聰明人就是善于思考的人,就是有良好的思維方式的人。對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態(tài)度。比如,有人說,“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借以說明問題學生可能破壞班風;而王老師馬上想到另一個俗語,“火大無濕柴”,提醒自己好的班風也可以轉變問題生。
教育是一種行動的藝術,而不是靠嘴巴吃飯的職業(yè),我們要做一個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師,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要時常重新認識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10
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勤父母,笨兒女;懶父母,巧兒女!睆倪@些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孩子只有自己多動手、多做才會變得更加聰明能干。在閱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被其中一篇文章“做個‘懶’一點兒的老師”勾起了一些想法,記得曾經一位很有經驗的同事也說過類似的話,而且還分享過她的成功收獲,當時被她的這種“懶一點”的方法觸動過。
的確,作為成人的我們不應當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兒童的智慧,試想我們不也曾經是在自己成長的實踐鍛煉中才獲得現有的智慧和經驗。面對現在家長們急于什么都事先替孩子想好、幫孩子做好這樣的現象,我們的孩子不會越來越退化才怪呢!看著家長們的包辦代替,聽著“現在的孩子能力越來越差了”的言語,真是覺得大人們自相矛盾。∮行┦欠菢藴士梢灾苯觽鲗,可有些經驗是不可以走捷徑的,必須要孩子們自己親自體驗、鍛煉。所以我們大人應當更多的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活動,不要做兒童的仆人,替他們盥洗、穿衣、喂飯。想想動物園喂養(yǎng)的獅子老虎為什么到不了野外生存,就是被照顧的太多,喪失了自己生存的本領。孩子也是一樣的,雖然我們大人做這些事非常容易,可是剝奪孩子獲得應有本領的機會那也是錯誤的。在孩子的成長、學習中,作為大人的我們也要學會放下自己的“聰明能干”,適當的“懶”一點兒,這也是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智慧哦!
所以,我們尤其要學會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對于進步慢的孩子更要有無止盡的耐心,對他的成功要表示熱情和歡迎。當發(fā)現孩子的動作緩慢時,成人如果不是去幫助他實現他最重要的心理需要,而是代替孩子所要完成的一切活動,這樣就將成為兒童主動發(fā)展的最強大障礙。
試著“懶”一點兒,放手讓孩子去做,真的會有很多驚喜發(fā)生。我們班有一些孩子在許多方面就是特別依賴老師和阿姨,有的孩子吃飯吃的特別慢,最后老師和阿姨等不及,只好喂他們吃;有的孩子不會穿脫衣服,每次都等著阿姨幫忙。而往往這些時候都是老師和阿姨缺少耐心等待,看到孩子不會,就很快給予干涉幫助孩子,殊不知這樣做反而剝奪了孩子自主嘗試獨立的.機會,久而久之,讓這些動作慢的和能力弱的孩子更加養(yǎng)成了依賴他人幫助的習慣,延誤了他們走向獨立的腳步。記得有一次,在兒童工作室出來時,大部分孩子紛紛自己穿上了鞋子,跟著老師排好了隊,而有幾個平時都由阿姨幫忙穿鞋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墊子上,腳一伸就在那里等阿姨的幫助。我見此狀,立刻制止了阿姨對她們的幫助,請她在旁邊觀察這幾個不愿自己動手的孩子,鼓勵他們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把鞋子穿上。起初幾個孩子都不知所措,但在無奈之下,他們只好自己穿,雖然用了不少時間,也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最后他們還是自己穿上了,當他們穿好跟上來排隊時,臉上如釋重負,伴隨著他們的是成功的喜悅。從這件事上也更讓我體會到“放手讓孩子去做”與“耐心等待”的意義。
給幼兒創(chuàng)造探索與動手體驗的機會,幼兒獲得的知識與經驗才是自己的,是永久的,幼兒才能從其中發(fā)現規(guī)律性的東西,才有可能在學習中得到提高。讓我們都試著做一個聰明的“懶”老師,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變的更加聰明能干!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11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有空時翻了翻。不僅,新穎的前言闡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時書內的一個個案例以及王曉春老師的案例點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時,我也偶爾閱讀過一些教學書籍,可從來沒有如閱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樣,給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許多精彩語句深深吸引我,許多的教學案例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從中能看見自己的影子。
與大家共享:我摘錄幾句本書中的部分精彩語句
1、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2、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壓倒了教育,學校就不再是學校,變成保險公司了。學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應該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只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3、該當醫(yī)生的時候,你別當警察;該當警察的時候,你別當醫(yī)生。
4、不要以為專家說的'都是對的,要相信自
5、只要下課鈴一響,時間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時間,只好和人家商量。
6、這不是什么“愛”,這是起碼的尊重,這是教師的法制觀念問題。我不能借口“我是為你們好”來侵犯學生的休息權。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12
王曉春在《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一書中說: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的確,在現在的學校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問題在于,我們需要什么類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應該嚴,哪里應該寬,哪里必須管,哪里不必多管。
書中談到,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者,最關注的應該是學生本身的發(fā)展,而管理者則不然,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教育者以人為本,管理者以任務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務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辦法不是使學生立刻讓我滿意,而是讓學生自己確實有所成長。教育必須深入孩子的靈魂。
我們天天念叨“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常常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為準繩,從制度上在各方面對學生進行管理,可總不能如愿。就說放假前我的班級,那些孩子個個聰明,也不招人討厭,我一直覺得他們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我也常常在自習課的時間悄悄的出現想抓他們一個“現形”,可多數情況下還是可以的,然而任課老師和我見到的恰恰相反?磥砗⒆觽冎灰庾R到我離開了就不自覺了。這樣的現象在任何一個班級應該都是普遍存在的,仔細想想,這可能與老師的嚴厲管教有關吧。其實出現問題了,我們不應是嚴厲的批評后就算了,我們應該和孩子們交流,了解孩子們的內心,幫助他們去自己管理自己。
作為老師,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更多地去做一名溫情的教育者,而不是一名嚴厲的管理者。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13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是指教師在讀書過程中所得到的收獲和感悟,它不僅對于教師自身的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也能夠幫助他們提高教學水平,更好地面對現實。以下是我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中所得到的五個方面的啟示和感悟。
第一段,深入了解學科能力,打破知識壁壘。教師在讀書中能夠了解相關學科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助于打破各學科之間的壁壘,跨領域創(chuàng)新,實現跨學科教育、結合實際問題的優(yōu)質教學。
第二段,提高教學能力,開拓思路。教育教學不僅僅依賴于教學經驗和知識,更多的還需依賴獨立思考能力。教師通過讀書,積累更多的素材和思維模式,能更為深入的理解教材內容,使教材更加靈活、生動、活潑,同時展示老師的獨特思維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師生共贏。
第三段,增強團隊意識,促進協作。讀書是完全個人行為,但讀書對于教師團隊建設具有現實意義,通過閱讀,教師能夠認識到團隊存在的重要性,理解優(yōu)質教育的時代背景,并與團隊成員分享信息和經驗,促進團隊協作性和增進團隊凝聚力和團隊和諧性,從而讓教育教學變得更加優(yōu)質和高效。
第四段,自我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教育環(huán)境。教師通過閱讀,增強了自己的學習能力,開啟了一扇窗口,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成果。有效的教育環(huán)境不僅需要著名學府的學習資源,同時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材、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水平。教師通過讀書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精深教育理論,推行科學教育,在實踐中實現教育的目標和需求。
第五段,增強教師檔案建設,為教育發(fā)展做好資源策劃。閱讀書籍可以讓教師更好地錄制教育成果,教師在讀書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增加自身的教育實踐經驗,在學習和實踐中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時教師也可以依據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而寫出一篇篇教育論文,將這些教育成果整合起來,并仔細分析,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為教育發(fā)展做好資源策劃和規(guī)劃,為未來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總之,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是教學工作者持續(xù)學習的行為,不僅可以增長知識和技能,還有助于推進教育教學發(fā)展。我相信通過閱讀,教師可以在教學上更得心應手,并能在推動學校教育發(fā)展方面大有裨益。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14
為了提高各位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形成書香一片的校園環(huán)境,學校搞了這次讀書活動,我讀了三本書,一本是《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本是《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兩本都是王曉春老師寫的,還有一本是《教師怎樣設計一堂好課》,這本我還沒讀完!蹲鲆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寫的特別好,我讀的也比較細,讀完之后我真的覺得豁然開朗,原來改變了思維方式,學會了教育方法,你就會變得聰明,老師也就做得輕松了。
王曉春老師是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的教師,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師觀念更新、語文教學改革、家庭教育等。著作有《今天怎樣做教師》、《教育智慧從哪里來》、《家庭教育難題會診》等等10余部,并應邀為學校、家長、作報告百余場。
王曉春老師真的是很有教育智慧,他在《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中,談到了很多我們現階段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觀點獨到,很有現實指導意義。他說,教師要變得聰明,主要要轉變思維方式,不要“迷信!蔽腋鶕恼撌觯髁巳缦乱(guī)納:
一、不要迷信管理,不要迷信“師嚴”
王老師說“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為了幫助他學會自已管住自己!蹦沁@里就涉及問題生的問題,昨天孫建清老師也講到這個問題,王老師說我們怎樣正確看待問題生的問題,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還是“火大無濕柴”?我覺得說得特別形象,這就讓我們想到問題生和班風之間的問題,問題生和班風之間是互相影響的,這誰都知道,其實問題生基本班班有,對于我們班主任來說,就更關疼,那如何管住這些問題生呢?雖然我上班時間不長,但我的感受是,大浪淘沙,這個走了,那個又來了,總有那調皮搗蛋的,所以我們不能迷信管住,甚至認為管不住就是我們工作能力的問題,那王老師就說了,“對于整個班級而言,老師眼睛不要只盯著差生,先穩(wěn)住大部分學生,大局不亂,再慢慢做差生的工作,也是先揀容易的做,不要首先強攻最難的學生,他們中的有些人,要真正成人,非要將來到社會上去碰釘子不可!蹦憧凑f的多好,你要明白了這個,你是不是就覺得輕松了,就不至于在于問題生的你來我往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甚至氣壞了身體。
二、 不要迷信“師愛”,要適當妥協
王老師說“大批的家長,教師甚至校長,他們的思維方式是針鋒相對地和學生較勁、進攻到底,一帶妥協的。這種辦法只能用來對付膽小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萬一孩子橫豎不吃、你就會看到家長和教師完全變了一副面孔,成了遷就主義者和逃跑主義者。他們會對孩子做很多無原則讓步,處處哄著孩子,就差跪在地上哀求孩子改正錯誤了,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學生,這是教師專業(yè)技術的基本功。那么,如何掌握分寸呢?
1、 心中一定要牢記:現在照顧,是為了以后不照顧,照顧是暫時的。
2、照顧要逐漸減少。要求降下來之后,要逐漸提高,教師不要等學生“得寸進尺”,你就先要“得寸進寸”。
3、 向學生本人和全班同學說清楚,這是讓步,不是常規(guī),是臨時措施,不是特權。還有,每個同學遇到特殊情況,都有權要求照顧,大家平等。
4、 被照顧者犯了錯誤,也必須進行懲罰,可以先少罰幾次,罰輕一點,但是不可不罰,而且要通知本人,不是以后永遠這樣照顧,請你珍惜機會。
5、 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要偶爾藝術地冷落他們,事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們抵抗挫折的能力。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15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教育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yè)。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水平,我將讀書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提升的途徑。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總結,收獲頗豐。下面,我將與大家分享我作為一名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
首先,讀書讓我不斷開拓視野。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學科知識的更新換代之快,讓我感到壓力巨大。因此,我不斷地閱讀教材、教育學著作以及相關的.研究論文,以擴大我的知識面和視野。通過讀書,我能夠對各個學科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使他們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
其次,讀書讓我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教育是一門藝術,而教師作為藝術家需要不斷地修煉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我發(fā)現,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閱讀專業(yè)教育書籍和教學指導資料,我能夠了解到最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從而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和創(chuàng)新。這給了我更多的教學創(chuàng)意和靈感,使我的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第三,讀書讓我擁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僅僅是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更是通過閱讀啟發(fā)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讀書可以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拓寬我們的思維。我喜歡閱讀教育名人的傳記和經典著作,通過他們的成功經驗和教育理念,我能夠汲取到豐富的教育智慧。這些智慧激發(fā)了我教育的熱情和信心,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教育的道路上。
第四,讀書讓我更好地與學生溝通。教育是一項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工作,而與學生的溝通是教育的基礎。通過閱讀,我對學生的心理和成長規(guī)律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學到了運用語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讓學生產生共鳴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讀書,我也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惑,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我會經常引用書中的案例和故事,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fā)和教益。
最后,讀書讓我更加關注教育的本質。在忙碌的教育工作中,我們常常容易忽略教育的本質。而通過讀書,我能夠時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我學到了教育的真諦在于關愛和引導,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讀書讓我思考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如何成為一名更好的教師。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深感受到讀書對我的教育事業(yè)的影響和幫助。通過閱讀,我不斷開拓視野,提高教學能力,擁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更好地與學生溝通,并關注教育的本質。我會繼續(xù)保持良好的讀書習慣,不斷地汲取新知識,提升教育水平,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畢竟,只有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相關文章: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03-01
讀后感《做一個聰明的教師》09-19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后感(薦)02-11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書心得03-14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01-20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書心得4篇03-21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后感02-12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后感02-03
《做一個幸福教師》讀后感04-12
《做一個大寫的教師》讀后感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