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管鮑之交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管鮑之交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管鮑之交讀后感1
最近聽到,有人把友誼分了好幾類,有利益之友、情感之友、志趣之友等等。確實,世上的工友、學友、戰(zhàn)友、獄友、旅友……數(shù)不勝數(shù)。而“管鮑之交”,真的可以說是千古少有。
“管鮑之交”是春秋時候有名的故事,一直也是后世所稱道的友誼的典范。本來,友誼是個人之間的私事。但管鮑兩人的友誼之所以如此受關注,被廣為流傳,其實,關鍵在于管仲協(xié)助齊桓公“九合諸侯”,在春秋時代首開了霸業(yè)之先。而幫助管仲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正是鮑叔牙。假如管鮑二人始終是一介平民,管仲也沒有后來的豐功偉績,那他們的友誼再深厚,也不過是“布衣之交”,只是凡間小事一樁,早被幾千年的歷史風云所湮滅了。
“管鮑之交”的故事,在當時就已經(jīng)被人們稱頌了。特別是當管仲功成名就以后,向人們述說當年與鮑叔的交往,慨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司馬遷寫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倍,就是夸贊。人們贊揚鮑叔,主要是他知管仲之才可為國用,因而在與其交往中,經(jīng)商分利而虧己、朋友被囚不死節(jié)而恥己、甘讓相位以身下之而屈己。這“虧己”、“恥己”、“屈己”三條,的確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先說“虧己”。管仲的祖上曾是貴族,但到管仲時已經(jīng)破落。管仲便在謀生的'道路上歷盡了坎坷和磨難。那段著名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從管仲等人的經(jīng)歷中總結出來的結論。管仲為了生存,做過“圉人”,就是養(yǎng)馬的人;當過成陽地方的“狗盜”;還被編入軍旅吃過軍糧;后來又和鮑叔一起做生意。他做生意沒有本錢,分利時卻又多拿,甚至幫鮑叔出主意辦事情,往往又把事情搞砸,使鮑叔更陷于窘困。但鮑叔呢,不認為他多分利是貪心,知他為養(yǎng)老母;不認為把某一件事情搞砸就是愚蠢,而是時機不利。鮑叔的寬容的確讓人感動。
再說“恥己”。管仲當兵打仗時,就曾一再退縮不前,幾次被宦使又幾次遭辭退,最嚴重的是,他輔佐的公子糾死的時候,同時跟從的召忽,便按當時士人名節(jié)的行為規(guī)范自殺了。而召忽和管仲同為好友,召忽死節(jié),管仲卻偷生,豈不為時人所羞?更嚴重的,管仲不但不為公子糾死節(jié),反而改事政敵齊桓公,這在當時絕非“小節(jié)”,連孔子都和學生幾次討論過這件事。孔子認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痹凇犊鬃蛹艺Z?致思》中,孔子按照儒家的行為規(guī)范,更加詳細地進行了解釋:“事所射之君,通于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于取仁,未足多也!泵鎸@樣一個所謂“大節(jié)有虧”的朋友,鮑叔自有自己的理解:管仲臨陣退縮,是顧及老母,被人辭退是因“不遭時”,而改事齊桓公不死公子糾,是管仲為社稷而不為一君的思想體現(xiàn)。
最后說說“屈己”。管仲輔佐公子糾,在與鮑叔輔佐的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的過程中,一箭射中小白衣帶“中鉤”,小白佯裝中箭死去,方得即君位,是為桓公。桓公讓鮑叔做齊國的宰相,不料鮑叔卻極力推薦管仲:“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zhí)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說服桓公后,又親自為使,從魯國救回了管仲,然后把相位讓給了他,自己甘居于管仲之下!妒酚.管晏列傳》記載:“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钡焦苤俨≈貢r,齊桓公曾問相于病榻前,問鮑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說:“不可。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剛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其心不懼,非霸者之佐也。”管仲并未按世俗友誼的標準投桃報李,舉鮑叔來接替自己。據(jù)說鮑叔聞聽此信,反高興地對人說:管仲薦人無私,能從國家利益考慮,這正是我當初推舉他的原因。
由此可見,管鮑二人的友誼,實在是為公不為私。正如他們另一個朋友所說:“吾三人者之于齊國也,譬之猶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則必不立矣!闭菑膰依娉霭l(fā),召忽殉節(jié)作死臣,而讓管仲做生臣,去建功立業(yè);正是從國家利益出發(fā),鮑叔讓出相位甘居其下;同樣也是從國家利益出發(fā),管仲并不推薦鮑叔接替自己以延續(xù)齊國的霸業(yè)?梢,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毫無目的的友誼是不存在的,各式友誼,有它各自的需要。這需要,或是情感上的,或是物質(zhì)上的,或是其他什么方面的需要,但總不能說你什么都沒想,就與人為友了吧?
管鮑之交讀后感2
“ 管鮑之交”成語來源于春秋齊國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它已成為國人耳熟能詳、津津樂道,世代相傳的佳話。人們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故事梗概如下:
管仲家貧,鮑叔牙富有,他們是一對好朋友,互相深知深交,合伙做生意,鮑叔牙出大部分的本錢,賺了錢管仲卻多分一些,鮑只分小部分。鮑的家人表示不滿,鮑卻說:“管仲家里窮嘛,需要用錢財,是我自愿給他的!”有時候做生意賠了錢,鮑不但不抱怨管仲,還安慰他說:“這是時機不利的緣故,請不要放在心上。”管仲聽了,十分感動。這就是被后世盛傳的“鮑管分金”的故事。
后來,管仲當兵打仗,他不敢沖鋒在前、身先士卒,總在后面;打敗仗的時候,他卻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他膽小如鼠,沒有勇氣。這時,鮑叔牙卻幫他說話:“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yǎng),其實,他并不是個貪生怕死的人。”
后來,管仲和鮑叔牙分別做了齊王兩個公子子糾和小白的老師。為避內(nèi)亂,鮑叔牙和小白到莒國,管仲和子糾到魯國。齊國后來真的發(fā)生了內(nèi)亂,他們都返回國內(nèi)想繼承王位,路遇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就向小白暗算射箭,箭射偏了,小白佯死脫逃,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早回齊國,小白就當上了國王,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我雖然對您是忠心耿耿的,但只是一個庸臣,不會有大的作為。您要想把齊國治理好,就必須任用管仲來當宰相!饼R桓公問:“為什么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鮑叔牙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我與他相比,有五點不如他:寬厚仁慈,能安撫取信百姓,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結于諸侯,我不如他;能給國家制定規(guī)范和禮儀,我不如他;能站在軍門前指揮練武,使將士勇氣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這五個長處,要是他當宰相的話,一定可以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毙“滓宦牐骸肮苤龠射我一箭,是我的仇人,你是我的老師,我愿拜你為相!滨U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對我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他射您一箭,各為其主,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一定能幫您射得天下,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
齊王最終不計前嫌,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用當時崇尚的大禮,迎接管仲,拜他為宰相,鮑叔牙副之。 從此,在鮑叔牙的協(xié)助下,管仲出謀劃策,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他們對內(nèi)實行一系列整頓改革,使百姓倉廩充實,生活安穩(wěn),進行教化,讓百姓明禮儀、知榮辱。對外,正確處理與周王室以及其他諸侯國的關系,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外交策略,力戒恃強而驕,處處表現(xiàn)出講信義、重禮讓、有節(jié)制的大國風度。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后來,管仲病重,齊桓公考慮后事安排,問他是否可以讓鮑叔牙接替他為相。管仲說:“鮑叔牙善惡過于分明,以善待善尚可,以惡對惡誰能忍受得了?他是位君子,但不可以委以國政!碑斢腥藢⒐苤龠@些話告訴了奸臣易牙,易牙以為這正是離間管仲與鮑叔牙的好機會,遂到鮑叔牙面前挑撥離間。沒想到鮑叔牙聽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笑了,說:“這正是我推薦仲父(管仲)為相的原因。仲父忠于國家,沒有私心。若讓我為相,哪里還有你們這些小人容身的地方?”一番話說得易牙面紅耳赤,連忙狼狽而退。 管仲深感鮑的.知遇之恩,曾感慨地說:“我貧窮時,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替鮑叔牙辦事情,不成功,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牙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jīng)三次作戰(zhàn),三次逃跑,鮑叔牙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親,需要奉養(yǎng)。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不盡臣節(jié),他知道我不以小節(jié)為羞,而是功名沒有顯露于天下為恥。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天下的人都贊美管仲的才干,我更欽佩鮑叔牙,覺得更應贊美鮑叔牙能了解人、容人、幫人、以誠待人,替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zhì),當別人誤解管仲時,他挺身而出解釋,消除誤解。他舉賢薦能,把才能高于自己的管仲推薦給齊桓公,不怕超過自己。他這種對朋友的理解、包容、真誠和無私收獲了真誠友誼,二人互相支持信任,成為莫逆之交,輔佐齊王稱霸,成為歷史上的名臣,更成為朋友之間建立友誼的榜樣,“管鮑之交”流芳千古。
朋友相交,貴在真誠,互相信任,互相幫助。沒有鮑叔牙的胸懷,管仲可能難以在歷史上留名,而沒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鮑叔牙也許永遠只是一個商人。齊桓公如果沒有管仲和鮑叔牙,也許就不會成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偉業(yè),成不了春秋第一霸主。事業(yè)成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人生在世,都希望多有朋友,而且是真心的朋友,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是少之又少,尤其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唯利是圖,認錢不認人現(xiàn)象更嚴重。當我們在慨嘆找不到朋友時,應該先問問自己,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你為朋友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是否有鮑叔牙的雅量,在名利、金錢、人情等方面都能真誠地對待朋友,為朋友著想。只有這樣,才能和同學、戰(zhàn)友、朋友相處時,要保持一份寬容的心,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體諒,互相理解。就能交到真誠朋友,就能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愜意快樂!
【管鮑之交讀后感】相關文章:
禮記讀后感,禮記讀后感11-27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高中11-27
金鎖記讀后感范文 瑣記讀后感11-21
讀后感精選03-28
讀后感03-22
經(jīng)典讀后感04-06
回憶我的母親讀后感《回憶我的母親》讀后感12-11
《情書》讀后感11-10
《博客》讀后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