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1
從小學二年級起,我就特別喜歡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國演義》。它講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爭奪天下的故事。我看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我知道無論什么時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劉備就不會有強大的勢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就會殺掉劉備。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也就難以少勝多……到現(xiàn)在,一個人如果沒有智慧,就會被社會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但是相反,一個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掙很多的錢。
同時,我也認識了到嫉妒別人的危害。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他在世時,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結果被諸葛亮活活給氣死了,使得一個有用之才就這樣浪費了。在這個方面,我有一些親身體會,那是發(fā)生在上四年級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試中,一個同學的成績超過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他的`關系也漸漸疏遠了,結果我在班上的朋友也漸漸少了,成績也沒有多大進步。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后,我慢慢地改掉了這個壞毛病。從這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來,成績也進步了一些。還有一點,我意識到?jīng)]有一顆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tài)度是難以交到很多朋友的!度龂萘x》中,劉備正是有一顆坦率的心,才得到了關羽和張飛兩位大將,才能請諸葛亮幫他爭奪天下,正是有了這三位難得的人才,劉備怎會如此強大?一個人若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tài)度,就會有很多的朋友,就會進步。
智慧是重要的,嫉妒對別人是有害的。要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tài)度。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闭驹陂L江岸邊,回顧那幾千年前的三國,也不禁感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蹦莻年代,那個三國,雖然民不聊生,但是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zhàn)亂,但是英雄輩出;雖然戰(zhàn)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跡,這個時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這就是《三國演義》。
這本書記載了東漢末年,由農(nóng)民起義到群雄割據(jù)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誰是皇帝,更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個個厲兵秣馬,野心勃勃,想成為最終的霸主,尤其是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個老大。然而這場打了八十多年的仗分出勝負時,贏者竟不是魏、蜀或者吳,而是新崛起的勢力晉?蓱z一代梟雄,謀劃一生,打下大片江山,到頭來卻是白為他人作嫁衣。
我從三國中得知,不管是大事小事,皆要用心,且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妄圖一步登天。更不能有心而不做,譬如孫權。由小到大,從無至有,一步一努力,才能成事。
三國也用每個人物的親身經(jīng)歷來告訴我們道理。曹操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心計。劉備說一個人只有賢德、仁慈,方可得民心,成大事。諸葛亮輕搖羽扇:“一個人只有做事小心,謹慎,才有成功的機會!标P羽慚愧地說:“你可別像我那樣,心高氣傲,做不成事!壁w云來了,呂布來了,孫權來了,他們用自己一生的故事告誡我們。
《三國演義》,一本不可不讀的經(jīng)典。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3
《三國演義》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tǒng)一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有上百個人物,無數(shù)的軍事謀略。書中,作者通過講述三國時期吳國、魏國和蜀國的明爭暗斗,給世人展現(xiàn)出一個戰(zhàn)火紛飛的場景、生動的展示了許多歷史故事。在書中,作者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把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讓我看得耳目一新。其中,有些人物也給我?guī)砹艘恍┑览怼?/p>
曹操。在書中,曹操雖然是個奸詐、多疑、任性的反面人物。但是他卻雄才大略,擁有政治家野心。曹操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每當曹操打敗仗的.時候,從來都不氣餒,反而還是一笑而過,做出理智的判斷,每每反敗為勝。他告訴我,在什么時候,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往直前,不要灰心喪氣。
吳國,一個占據(jù)三江六郡的國度,其中能算得上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但是,后來也還是被諸葛亮給氣得歸天。盡管周瑜也足智多謀,可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是嫉妒心的后果。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些人比我們厲害,你是會對他冷嘲熱諷,還是為他恭喜,或者暗暗努力呢?不同的心態(tài)決定了結果,如果你化嫉妒、郁悶或后悔為力量,那就會得到自己應得的成果,終究會露出成功的喜悅。
《三國演義》這本書,給了我很深的道理。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4
看了某本書后,有不少感觸。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zhàn)"。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上恍逸斄,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武林外傳以被那些正統(tǒng)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在苻堅統(tǒng)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zhàn)"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類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稱為"*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它是詭計多了點。而它南征失瘦肉精敗,又被人說成很不堪的樣子,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觀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后,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xiàn)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贊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fā)動的戰(zhàn)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并不想發(fā)動戰(zhàn)爭,1。不出祁山,發(fā)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臥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5
暑假里,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忠與義品質的重要。
《三國演義》里的忠與義,有多種多樣的體現(xiàn),無論是正面形象的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還是反面形象的曹操,就算是一些路人,都或多或少的`體現(xiàn)忠與義的品質。但也有缺少忠與義品質的人物,例如被稱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呂布,有一身很好的武藝,算得上是武藝高強,但由于缺少忠與義的精神,被人罵為“三姓家奴”,最后落得喪命,而且得不到人們的同情。
令我感到可惜的是蜀國的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后,劉備又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個人才請出山,但后來還是敗在了孫權手下,只剩下諸葛亮一人把蜀國撐起來。可最后獨木難支,回天無力。
這本書里寫到“三國:智者的舞臺,勇者的天下”,我覺得非常對。就說諸葛亮吧,諸葛亮是作者傾注最大熱情塑造的一位智者形象。他身居隆中,沒有出山時已對天下大事十分了解;追隨劉備之后,每次蜀國戰(zhàn)爭,對敵人的評估和算計稱得上完美無缺,就連一點點微小的細節(jié),也安排得十分妥當。真是個天才呀,他有著不同尋常的智慧。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忠與義品質的重要,也讓我感受到智者是多么的聰慧過人,勇者是多么的勇于挑戰(zhàn)。整本書,描寫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戰(zhàn)爭,每一次戰(zhàn)爭都寫得有詳有略,讓人看起來恢弘大氣,也讓人讀得目不轉睛。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6
東漢末,群雄起,自董卓以來,劃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孫劉赤壁以抗之,后天下三分,曹操北聚,劉備駐中,孫權南定。三國對奕,兵戈相向……
《三國演義》,群雄聚會,“悵廖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關羽!亂世英雄也。
關羽忠肝義膽,一身正氣。溫酒斬華雄,抗萬人之異議,沙場交鋒。溫酒未涼斬敵于馬下,氣懾敵軍,威震群雄。單刀赴會,關羽從容赴約,談笑自如,視敵人如草芥,機智周旋,舉一反三,創(chuàng)萬世佳話。為報曹操收留之恩,他誅顏良,斬文丑,后得知劉備去向,關羽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忠義”二字在他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關羽一生南征北戰(zhàn),但誰也不是常勝將軍,荊州之戰(zhàn),由于他的驕矜自負,自以為是,終于命隕于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浩浩中華歷史,吞云霄,沒乾坤,其間,又有多少個關羽似的英雄!
清末譚嗣同變法失敗,他自以為是要犧牲自己,就能喚醒國人的斗志,他毅然放棄出逃,殊不知,他的死只能染紅歷史,卻改變不了歷史。而如果他活下去,又何愁沒有機會呢?前者后者,他竟選擇了斷頭臺!無奈,又一個關羽似的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逝去。
劉邦卻沒有上演關羽和譚嗣同的`悲劇。垓下之戰(zhàn),劉邦深知自己的實力遠不如楚軍,他廣招賢士,廣納良言,最終大敗楚軍,一統(tǒng)天下。試想,如果關羽能像劉邦一樣斟酌損益,廣納良言的話,相信,歷史將會被重寫。
縱看關羽一生的戎馬之路,前期他縱橫沙場,殺敵無數(shù),功高蓋世,威震天下,義氣指天可嘆。然而,英雄得志氣嬌虛,隕命麥城淚嘆息。我想,這就是關羽的宿命——血染征袍透甲紅。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7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礁江渚上,慣看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題記
合上書本靜默,我好像在恍惚間感悟了桃園三結義的真摯、煮酒論英雄的豪邁、單刀赴會時的英勇;似乎看到三顧茅廬時的真誠與固執(zhí)、草船借箭時的機智、火燒赤壁時的瀟灑和激情……三國啊,我為之而贊嘆的三國時期。
《三國演義》中的'一波三折很多,我認為最遺憾的是張飛了,一個英勇過人的人竟然死于兩名無名小卒之手,他曾怒鞭督郵,是個有勇無謀的人;不過在桃園三結義中,他十分真誠。
令我贊嘆不已的是《關云長刮骨療毒》了,講的是云長在攻打樊城時,曹仁見他沒有鎧甲,讓大家一齊放箭,一支毒箭正中了他的胳膊,讓士兵們救了回去。
這時,神醫(yī)華佗來了,他割開了皮肉,骨頭已經(jīng)發(fā)青,華佗用尖刀,刮骨聲在沙沙作響。眾人屏著呼吸無一動靜,華佗鄭重地縫好了最后針,然后合上了眼睛,也表達了對關羽的一種敬佩。
還有曹操曹孟德獻寶刀,曹操用王允的寶刀行刺國賊——董卓,結果拔刀時讓董卓發(fā)現(xiàn),被董卓問干嘛時,說是獻刀,最后,他騎寶馬逃走了。
這就是三國,或憂傷,或驚喜,或豪情壯志……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
讀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不禁感慨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不僅使我了解當時的歷史,還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演義》的`開頭就介紹了當時的政治背景——黃巾起義,民不聊生,國家支離破碎。從這里誕生了400多個個性鮮明的、而且沒有一個是重復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曹操……在我的印象中,諸葛亮當仁不讓地戴上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聰明機智”等光環(huán)。是啊,他借東風、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妙設空城計……這些事情豈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是,他最終還是“命殞五丈原”。不知是天妒還是人妒,曹操手下軍師、奇才郭嘉去世。他生平為曹操想出了無數(shù)計策,甚至在死前都預料到將發(fā)生赤壁大戰(zhàn),且曹操將慘敗,結果真的靈驗了。東吳的周瑜智勇雙全、膽識過人,年僅24歲就率軍破曹?上男鬲M小,千方百計地謀害比自己有才干的諸葛亮都沒成功,反而憋了一肚子氣,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聲中英年早逝。關羽是書中一位重要人物,他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操,重義輕財,降漢不降曹……他雖然水淹七軍,但卻死在自己的驕傲下。描寫曹操有一句話“在和平時,他是治國能臣;但到了亂世,他就是一個大奸臣。”從刺殺董卓的角度看,曹操十分大膽;而從煮酒論英雄的角度來看,他又十分大度。
《三國演義》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比如要聽從有用的勸告,不能讓火燒連營的悲劇重演。做人的心胸要寬廣,否則就會像周瑜那樣郁悶而死。
這本《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盡管內容有所虛構,但仍值得好好品讀。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9
今年寒假,我把《三國演義》這本書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讀了兩遍。當我讀完了這本書時,發(fā)現(xiàn)我原本不想看這本書是很愚蠢的,當我拿起了這本書,就再也放不下來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出場約400個人物的歷史長篇小說,有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或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zhàn)的關羽、趙云……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一個人物,他熟知天文地理,神機妙算,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辦事一向小心謹慎,能化險為夷,為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巧擺八陣圖,還制作了木牛流馬。他了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受箭的面積大、數(shù)量多;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為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讀完《三國演義》,讓我知道了這么多的歷史人物、歷史知識,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10
《三國演義》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名著,它的.內容經(jīng)常讓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每本書都有我最喜歡的人物,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張飛,張翼德。
話說趙云保護阿斗直向長坂橋奔來,猛將文聘緊追不舍,趙云漸漸體力不支,朝橋上的張飛喊道∶“翼德快來助我!”張飛閃身讓過趙云,喊道∶“子龍先走(趙云字子龍),追兵交給我來抵擋!”之后,曹家許多諸侯都陸續(xù)趕到,他們見張飛單槍匹馬站在橋頭,怕孔明詭計多端,于是一字排開,并派人去稟報曹操。曹操聽了,急忙從后隊趕來。張飛見到青羅傘蓋和丞相節(jié)鉞,知道是曹操來了,就大喝一聲,高叫道∶“我乃燕人張翼德,誰敢與我決一死戰(zhàn)?”這一聲大吼,猶如晴空霹靂,曹軍將士聽了,無不瑟瑟發(fā)抖。
曹操急忙命人把青羅傘蓋放下,又讓拿丞相節(jié)鉞的人散開,說∶“你們不要跟著我,以前聽云長說過,翼德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今天遇到了,千萬不要讓他認出我來!”話音未落,張飛瞪眼大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zhàn)?”曹操心里發(fā)慌,就想退兵。
張飛見曹軍后隊一直騷動,知道他們害怕了,就把長矛一抖,又大吼道∶“戰(zhàn)又不戰(zhàn),退又不退,待要怎樣?”
喊話未落,曹操身后的夏侯杰大叫一聲,吐血而亡。曹操見狀,回馬就走。其余曹軍人馬亂作一團,倉皇向西逃去。曹軍丟盔棄甲,落荒而逃,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無數(shù)。后人有詩稱贊張飛道∶
長坂橋頭殺氣生,
橫槍立馬眼圓睜。
一聲好似轟雷震,
獨退曹家百萬兵!
至今,我都把這首詩銘記在心,每當回想起來吟誦時,心里還忍不住為張飛的勇猛稱贊。
【初中生讀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初中生讀后感05-17
《三國演義》初中生讀后感05-17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08-31
(精選)讀《三國演義》有感11-21
(經(jīng)典)讀《三國演義》有感10-27
讀三國演義有感06-16
讀《三國演義》有感06-27
讀后感三國演義03-28
《三國演義》 讀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