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精選9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中國文人》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 1
《品中國文人》是四川眉山作家劉小川的作品,共四冊。作者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和情感,品讀了中國歷史上光輝璀璨的文人功績,從屈原到魯迅,讀來倍感親切。
翻開目錄,我決定從蘇軾讀起。一方面因為蘇軾和作者都是眉山人,另一方面因為蘇軾是我心目中中國古代文人的偶像。記得幾年前有一次與眉山的同行交流,他驕傲的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說是“三蘇”的故鄉(xiāng),我接上話也自豪的說起自己的家鄉(xiāng)—鳳翔,同樣和蘇軾特別有緣,當初剛剛考中進士意氣風發(fā)的青年蘇軾,成了大宋朝公務(wù)員,職業(yè)生涯第一站便是鳳翔知府簽書判官,27歲的他帶著結(jié)發(fā)妻子王弗,在鳳翔工作生活度過了三年的美好時光。因著共同崇拜蘇軾的淵源,感覺大家的距離瞬間拉近了許多。
蘇軾詩、詞、文、書法、繪畫等方面的造詣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他是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藝家和科學(xué)家。尤其是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jié)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zāi)施藥,都于史有證;在人生態(tài)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和積極向上的追求。作者認為“中國古代,蘇東坡這樣的.個體生命,可能絕無僅有”,“我個人對蘇東坡總的印象是:他能看見生活?匆娚畈蝗菀,小到柴米油鹽,大到國家、歷史。換句話說,他具有總體把握生活的能力,縱向千年,橫向萬里。他既能看見普通人眼中的生活,又能看見普通人看不見的生活。宏觀微觀都勝人一籌,所以,稱他為生活的大師!
蘇軾的一生有三個人對他影響至深——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于是,我緊接著閱讀了歐陽修和王安生的篇章。作者沒有單獨介紹司馬光,不過他在前面三個人的部分都是重量級人物。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占六個,而歐陽修是旗手,旗下有三蘇父子、曾鞏和王安石,影響后世上千年。歐陽修為官多年一心為民胸懷坦蕩,深得百姓愛戴,當然也得益于他極高的個人修養(yǎng)。被譽為北宋第一散文的《醉翁亭記》,文字如泉水之溢,一派天然。人、亭、山、泉、鳥,皆含醉態(tài):酒醉、色醉、情醉、意醉,畫圖難書。歐陽修五十多歲時主持科舉考試,看到蘇軾的文章“不覺汗出,驚為異人”,以他文壇至尊的身份在京城奔走呼號:“三十年后,無人道著老夫也!”當時的蘇軾還只是二十出頭的毛頭小伙,足見歐陽修的胸襟。晚年的他為政為文,自號“六一居士”:集古一千卷、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再以一翁流連沉醉于五物之間。白發(fā)蒼顏,朝氣蓬勃,真率性情,著實讓人敬佩。
拗相公王安石強勁變法,被作者評價為中國古代大文人中唯一影響了國家命運的人。王安石與蘇軾政治上勢不兩立,此消彼長幾十年,其實從另一種意義上他們是心照不宣的朋友,政治嚴重對立,文化高度認同。不同在于,蘇軾主張漸變,王安石主張驟變;蘇軾是民本思想,王安石是國本思想;蘇軾是生活大師,兼具宏觀與微觀、理性與感性,王安石是輕視日常生活,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注意不到細微之處,不懂“生活世界”為何物。王安石猶如纖夫,拉著大宋這條船逆水而上。激流險灘,纖繩勒進肌肉,他咬牙瞪眼不吭氣,還得使出拳腳,對付一撥又一撥強悍政敵,抵擋住內(nèi)部亂箭,雖一生付與國事,但最終無力扭轉(zhuǎn),空余悲嘆。有人曾用“法非不良,而吏非其人”來評價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假如大宋朝多一些像王安石這樣的官員,變法的結(jié)果未嘗不能改變。
歷史,在一代代人的接續(xù)奮斗中前行。通過品讀一位位歷史高人,把握其中歷史規(guī)律,汲取中國文化精髓,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就能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 2
《品中國文人》是一本通過介紹中國歷史上眾多文人的故事和作品,展現(xiàn)他們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態(tài)度的書籍。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啟發(fā),感覺收獲很多。
這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通過對文人作品和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的介紹,我深刻體會到,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其內(nèi)涵深厚、博大精深。無論是詩詞歌賦、戲曲、小說、史書,還是各種繪畫藝術(shù),都有著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獨特的.風格特色,是一種獨具魅力的文化。
這本書也讓我感受到了文人的獨特性。文人是以文學(xué)、藝術(shù)等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感受、思想、人生態(tài)度的一類人,他們不僅有著非凡的才華和文化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獨立精神和堅定信念。文人不追求名利,不拘泥于現(xiàn)實,而是追求心靈的自由和思想的升華。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內(nèi)容方面都頗具獨特性,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哲學(xué)。
最后,在品讀中國文人的作品和故事中,我也有了更深的對生命和世界的思考。文人們不僅在藝術(shù)上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才華,更在思想上和道德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追求。他們的作品和生命都是對人類智慧和精神的貢獻,是對人類文明的豐富和拓展。
《品中國文人》這本書,不僅讓我更加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讓我感受到了文人獨特的精神和價值,更讓我對生命和世界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深信,在不斷的品讀中,我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 3
2011年暑假,酷熱難當,心煩氣躁,幸有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向我傾情推薦劉小川所著的兩大本《品中國文人》,于是我專程借來這部書,用個漫長的暑假,獨居室,將喧囂與燥熱擋在門外,虔誠的打開書細細品讀,書中依次品了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嵇康、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蘇東坡、柳永、歐修、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李清照、曹雪芹、魯迅共18位中國流的文人,看作者獨創(chuàng)性的將現(xiàn)代眼光與平民情懷相結(jié)合,將心理透視與筆墨才氣相融合,娓娓道來部中國文人的心靈史,不禁對作者筆下這些神交已久的古今文人頂禮膜拜,仰望他們,頓覺他們是經(jīng)過兩千多年歷史風雨蕩滌巨浪淘沙后,歷史的天幕上永遠閃爍的星星。隨著作者對這些文學(xué)巨匠的品味與解讀,我的目光穿越幾千年的滄桑歲月,走近他們的同時更感悟到了些生命的真諦。
法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墓志銘上寫著:活過、愛過、寫過。我認為,這句高度濃縮了他生經(jīng)歷的墓志銘同樣適用于這些逝去的文人。
屈原,是洞察楚國的背后潛藏著危機的先知先覺者,為了他心中深愛的楚國,為了楚懷王的五千里大好江山,為了天下蒼生,為了盡個愛國忠臣的職責本分,他冒著風險挺身而出,不顧朝野上下自視甚高的貴族大臣們仇恨的目光,向高高在上的楚懷王遞上奏折并慷慨陳詞?上,昏頭昏腦的楚懷王聽不進屈原的忠誠進諫,卻偏聽偏信了趁機作亂用心險惡的小人讒言,于是,先后幾次被流放成了屈原的宿命。楚國危機四伏,他眼看著楚國勢江河日下,自己卻無能為力,心中郁積的悲憤如滔滔江水,他披頭散發(fā)的徘徊于大江之北,暴雨般的詩句揮向郢都!霸轨`修之浩蕩兮,終不察乎民心”,他的《天問》作于洞庭湖畔,百七十多個發(fā)問,后人不復(fù)望其項背。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都做了,語言的盡頭即是生命的盡頭,他始終望著讓他放心不下的郢都的方向,終于,曾經(jīng)繁華冠絕的郢都毀了,被秦軍的戰(zhàn)火化為焦土,狼煙四起,哭聲震天,哀鴻遍野。萬念俱灰的屈原看到了凌波而來的死神,他寫完了《哀郢》,選擇了殉國。七十多歲的白發(fā)老人,懷著滿腔悲憤抱著塊石頭,投入萬頃波濤。
他的生,堅貞不屈的活過,壯懷激烈的寫過,只是因為——他堅定著自己的信仰,深愛著自己的國家。他是有遠見卓識的,不諳權(quán)謀術(shù)的政治家,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保存在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之中。他死得悲壯,但讀《離》、《天問》、《九歌》的文人記住了他,在端午節(jié)那天緬懷他的中國人記住了他,歷史記住了他。
司馬遷,他不是第個書寫歷史的人,但卻是第個敢于以民間的價值觀挑戰(zhàn)殘忍嗜血的帝王的史學(xué)家,他留下的文脈也是民族的血脈。如果沒有司馬遷寫下的《史記》,遍及全球的十幾億炎黃子孫,將發(fā)生身份認同的危機,因為五千年的文明從司馬遷的《史記》而來。是他,憑人之力,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常人難以想象的意志力,用如炬的目光,用殘缺的身軀,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為世人寫下五十二萬字的《史記》。在那個漢賦大行其道的時代,有些文人過得悠游自在,如司馬相如,擅寫華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 4
中國文人燦若星河,捧著《品中國文人》,不禁感嘆良久,或許是作者余秋雨式的筆觸,抑或是于丹式的誘導(dǎo),每一個文人都展露著自己的棱角,每一個文人都活出了自己的藝術(shù)人生。
掩卷深思,中國文人的特質(zhì)究竟是什么呢?我們從中國文人身上能讀到什么呢?
所謂文人,或許是幾分率真。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準則,有著自己獨到的個性,仿佛世界與他們而相違。嵇康在青山綠水中打鐵,朝廷命官的多次舉薦,嵇康還是巋然不動,他安之若素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朋友亦如此。阮籍,堂堂七尺男兒,常常獨自驅(qū)車,漫無目的東闖西撞,行至路窮處便放聲如同孩子般大哭。他很痛苦。這是一種最悲涼的痛苦,這也是最真摯的文人。
所謂文人,是真實的個體。陶淵明,他熱愛生活,熱愛百姓。卻不愛官場上的觥籌交錯,不愛君臣中的趨炎附勢。他退出,欣欣然。和著輕松的腳步,歡快的曲調(diào),奔向幽深的叢林,隱居起來。李白,似乎是一個榮耀的名字。然而洞悉作者獨到的視覺后,覺得李白是個糾結(jié)的個體,他一直在竹林隱士與翰林學(xué)士間蕩漾。他有著強烈的目的性。他也隱,但卻隱給朝廷看,隱給皇上看。
所謂文人,有天下為公的情懷。宰相司馬光,淡忘自我享受,酒肉長年不能食,蠟燭與炭火也是省之又省。這樣“吝嗇”的人卻為朝廷盡職盡責,希望人民能夠酒足飯飽。杜甫也曾呼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精神,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所謂文人,有忘記個人恩怨的胸襟。蘇軾的仕途生涯一直坎坷,章淳輕輕改動幾筆,蘇軾就被貶到千里之外,甚至置他于死地。幾十年后,他們的命運互相調(diào)換,在蘇軾向朝廷緩緩而行時,章惇的兒子章援向蘇軾求情,蘇軾沒有得意的撫掌大笑,而是誠懇地回到“軾與丞相定交四十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辈懥酥握味镜乃幏健W畲蟮膶捜菥褪钱敵鹑擞须y時伸出援助之手,蘇軾做到了,發(fā)自內(nèi)心。
文人亦君子。
在作者貌似平淡的筆下,血液與靈魂穿梭,文學(xué)與哲學(xué)交融,波瀾壯闊的把文人氣質(zhì)拉向一個新的高度。
而如今,文人氣質(zhì)似乎少之又少。名利,金錢,無一不充斥著我們的腦膜。肚子越飽,反而腦內(nèi)的空白卻越拉越大,心眼被食物越擠越小。如那些把先哲貶得一無是處自詡是文人的人,那些號稱能用一雙銳利的眼看穿世間百態(tài)的人,那些用著粗俗不堪的詞語卻以此為驕傲的人,都算不得真正的文人。
請你們留下文人素養(yǎng)來征服你們所謂的混沌世界。
所謂文人,應(yīng)是一捋銀髯,一身傲骨,人品與學(xué)品俱佳,不因世俗而改變自己。
所謂文人,你有你的舞臺,舞臺燈會打向你,你的本色讓舞臺由你主宰。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 5
我是中文系本科班畢業(yè)的,對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可以說非常熟悉,捧著《品中國文人》這本書,我仿佛捧著杯燙燙的、香香的熱茶,品口,回味無窮,難怪劉小川給它命名為《“品“中國文人》。
第次看到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名字很大氣。品中國文人,對于那些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大地位的人物的點評分析,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但讀完了這本書,便覺得作者說的偉人突然變得很簡單,樸實,他們的些生平在清新的文字間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離別時的吟唱——————柳永
我初識柳永是他的那首《雨霖鈴》,那是首離別詩,帶著種淡淡的憂傷。時間是秋天,有悲情色彩的季節(jié)。在蕭瑟的秋季,兩人舉酒,沉默,然后是內(nèi)心的矛盾,是連夜出發(fā),還是翌日清晨登舟遠行?柳永便是個直在離別的人,給那些煙花巷的女子填詞,待她們唱出名了,便轉(zhuǎn)身走了。唯有在離別時和幾個女子揮手告別,然后乘舟去下個陌生的城市。
而后讀了《鶴沖天》,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得罪了皇帝。他公然以煙花巷對抗金鑾殿,于是皇帝張開金口:“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而再讀《玉蝴蝶》,這首詩寫盡了他的故人告別的無奈,對過往的回憶,然后又是對故友的期盼,思念友人的深沉,通過寫燕子的飛去來表達自己誠摯的感情,而最后句中斷鴻的哀鳴更是襯托出作者的孤獨悵惘。我想也許是他生都在告別,告別那些個女子,告別友人,告別親人,從而使他的每首離別詞都飽含情感,加上對秋天富有特色的描寫,離別似乎成了他生活的節(jié)奏所在。盡管他遠離了官場,遠離了每個相識的女子,可至少他留下了那些詞篇,不管是纏綿,離別,羈旅,還是情愁,總有些人還記得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抑或是“憑闌悄悄,目送秋光”,“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柳永是可以雄視文壇的,他獨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來,卻又好像獨具匠心。該書更是道盡柳永生的'悲慘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煙花巷的女子來向他告別,埋葬它平日里喚他作三變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時也就哭得更兇了。而柳三變,個擁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這個時候拋下了切。
他,走了。
從幸福到苦難————李清照
沒有哪位女詩人能像她樣,站在詩詞界的頂峰,看著其他人。李清照,經(jīng)歷了幸福和苦難,依舊寫下了無數(shù)優(yōu)秀詩篇。
從《點絳唇》的“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到《如夢令》的“應(yīng)是綠肥紅瘦”,無不體現(xiàn)了少女情懷。是想掩飾的慌亂和羞澀,還是對花木細膩之心?這些短短的小令實在耐人尋味。與趙明誠結(jié)婚后,又有了“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時的李清照是幸福而快樂的。寫關(guān)于愁的更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而趙明誠帶著自己寫的50首《醉花》和這首“人比黃花瘦”去找陸德夫點評。他答道:只三句佳。問:哪三句?答: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句的確不錯,寫了她對他相思之苦,無法歡聚,人更顯得憔悴。把人喻為黃花,既自然,又新奇?zhèn)魃瘛?/p>
然而,這只是她早期之作,大多為輕松地小令,到了晚年,多為充滿了愁意的詞。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是《聲聲慢》!皩ひ捯挘淅淝迩澹嗥鄳K慘戚戚”,趙明誠死了,張汝舟又是個騙子,為了告他而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獄。“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她,是不會向命運屈服的。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生活考驗后,她寫下了“這次第,怎個愁字了得”。悲傷,卻不會流淚。
年近六旬,在年春天,她請來朋友在庭院焚香,撫琴,默坐。然后寫下了《武陵春》,揮而就!爸豢蛛p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夸張的手法,自己的愁緒連船都載不動,寫出了她的孤寂,她的凄涼,她的無奈。
李清照活了七十歲。她留下的印象是:個美人。從少女時代的單純之美,到中年的從容淡定之美,以及晚年平靜之美。她的詞更加體現(xiàn)了這種藝術(shù)美,有生活樂趣,也有對命運的不甘和抗爭。而她也敢愛敢恨,骨子里有種不般的倔強,對生活充滿了勇氣,這些性格造就了李清照,個偉大的李清照。
她早已隨風而去,但這樣個靈魂在現(xiàn)今社會依舊值得學(xué)習(xí)。
她是在看著我們的吧!
《品中國文人》,品的是偉人背后的孤獨,凄涼,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偉人、中國有代表的文人,是因為他們走過了那條坎坷的路,在文化歷史上成為了顆顆閃亮的星。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 6
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一句應(yīng)該是對陶淵明一生避世的真實寫照,他二十九歲入仕,沒過多久回家;三十五歲再出仕,后又丁憂回家,這樣來回了四次,縱觀他的出仕之路,應(yīng)能看出他的恬然、真意。他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炎的,他的田園,一直與俗世相關(guān)。陶淵明,他是真的詩人中的'詩人。
文中提到他的真性子,我想他的真是矛盾的,他一生去尋找自然,尋求安靜閑適,說得更俗一點,他只是想尋找一個能安心喝酒的地方。于是有了桃花源,于是有了文中的素心人村落,但另一方面他又尋找自己實現(xiàn)抱負的門路,但我想他和明朝大思想家心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王守仁一樣,在人生的最后十幾年里,尋找到了。或許是一個雨夜頓悟,或是一次酒醒后的吟思,他尋找到了真正的真。于是返璞歸真,他的心中應(yīng)該是壯麗河山,但他用身邊東西表現(xiàn)他們,而他與王守仁不同,他并不想傳世,他僅僅是當一個老農(nóng)民陶淵明,頭戴葛巾帽,腰掛酒葫蘆,放蕩山水之間,形骸田園之際。
回歸田園的陶淵明,田間地頭總能看到他的身影,開荒南野際,守拙故園田既耕且已種,時足讀我書由此看來,陶淵明的田園就是俗世田園,實實在在田間干活,又實實在在地反饋生活。他是雅得那么俗,既倚南窗以寄傲,又帶月荷鋤歸,他并沒脫離俗世,所有詩中的閑適、恬淡、雅韻都來自他的素心,融合成了他個人的靜謐。
陶淵明一生貧苦,這是他的抉擇,不想奉承上司,所以直接回家,檀道濟前來巴結(jié),請求出山,面對糧食與肉,淵明并未放棄尊嚴,放棄品格,奉勸檀道濟帶回去,自己也在次年十一月,貧病交加死去,這是他的抉擇,不禁令人思考,當我們面臨抉擇時,應(yīng)如何選擇?我想這有個答案,堅守自己的品格,順從自己的本性,信任自己的直覺,做好自己的抉擇,這應(yīng)該也是陶淵明寄情山水的源頭之一吧。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寫陶淵明,一人被生活打磨得食不果腹的人,卻依然能用一雙美的眼睛寫生活,不能不說,這才是真性情。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 7
周末回到家,翻開了這一本許久未看的書,讀書確實有利于人的靜心,尤其是讀自己喜歡的書。這一次重溫《品中國文人》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李白杜甫這樣的大文豪,也不是王安石這樣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叫做“曹操”。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世人對他的評價,短短的十個字,可見其能力不凡;蛟S正如書中所說,曹操一直是想當一個能臣的,但在那樣的亂世,漢朝如同一葉扁舟,承受著亂世的逆流,隨時隨地都有傾覆的危險。這樣的亂世注定了曹操的命運。
“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后人對曹操進行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正的如此嗎?當時董卓被殺,李傕郭汜兩人起西涼軍造反,天子和一幫大在其他諸侯眼里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包袱,無人肯去搭救。但危難時刻方才可以見人心,曹操率部飛速前去營救,這竟然成為了后人對他批判的因素,他真的只是為了號令天下才救了天子嗎?我笑而不語,因為心中早有評論。
曹操戎馬半生,參加的.戰(zhàn)役大大小小有五,六十戰(zhàn),其中無數(shù)的戰(zhàn)役都成為了經(jīng)典。官渡一戰(zhàn),曹操擊敗了自己最大的敵人袁紹,統(tǒng)一了北部的廣大地區(qū),為他的帝王霸業(yè)打下了基礎(chǔ)。數(shù)年之后,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或許是他內(nèi)心的自負,導(dǎo)致了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百萬大軍被一把大火焚盡。誰也沒有想到那一次,竟成為了曹操最后一次前往江南,同時也讓他的統(tǒng)一霸業(yè)成為了泡影。
曹操這一個人,他的一生都是一個謎,他不斷的在忠臣和逆賊之間改變著他自己。他是奸雄,同時也是一位英雄。想要了解他,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去品味他,去深入了解他。這樣你才會發(fā)現(xiàn)屬于他的魅力。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 8
得到此書,如獲至寶,很想向旁人推薦,可又困于描不準對象。先生的書,國學(xué)之道,血性之筆,人性深處的哲思。
我愛男作家的書,只因我愛上有血性的文筆。正如此書,血液與靈魂穿梭,文學(xué)與哲學(xué)交融,把人文藝術(shù)拉向個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說不盡的美。這美,暇思無窮…
眾看當代人的審美觀,舞臺上的吼吼叫叫,是他們無比頂級的追隨。百年之后,他們只不過是臺上唱小曲的戲子,終究改變不了被人們娛樂消遣的角色。翻看歷史長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無法掩蓋,每個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藝術(shù),影響著華夏人民千年的藝術(shù)。
歷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滾不停息的波浪。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司馬遷則是最驚人的那顆駭浪,當科學(xué)家們拿著尺子衡量著長江與黃河的'源頭,司馬遷則在幾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華夏人民的源頭,秦始皇創(chuàng)下了萬里長城,而漢武帝培養(yǎng)了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近來在雜志看到了句這樣的話,南唐后主李煜,是失敗的皇帝,又是失敗的男人。我不禁有點吃驚,李煜是失敗的皇帝,可是,又有誰可以寫出像<虞美人>這樣的千古絕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江春水向東流。問古今,誰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蘇東坡,誰沒有?只是李煜文學(xué)上的成就遠遠勝于政治上的成就。
說李煜又是失敗的男人,那更是大錯特錯了!大周后與小周后,兩位絕代佳人,人稱東吳時的二喬。大周后與李煜靈與肉的結(jié)合,可畏是人類情感的顛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氣的溢血而死。那個跳著金蓮舞的絕世美人,調(diào)戲著皇帝趙光義,大力的揮霍著為之建金蓮臺,等到七月七之日,趙光義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無比風光的金蓮臺上,跳起了金蓮舞,她嬌娜的身姿始終是背對著趙光義的宮殿,絕世的容顏面向著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國主四十歲大壽,娘為你跳金蓮舞。好感人的剎那,原來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卻這般忠貞李煜,放著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損。所以李煜,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 9
在《品中國文人1》中,我們通過本書看到了屈原漫步江邊;司馬遷埋頭著書;司馬相如操琴作賦。曠達篤定的嵇康、舉目,悠遠的陶淵明、豪氣浪蕩的李白,憂思純美的杜甫,豐贍細膩的白居易、柔腸旗旋的李煌他們在天幕上永遠閃爍,照耀著后世文人的心志與情懷。
在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談的是一位樸素、勞作,不與世同流合污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詩人,他的曾祖父是東晉大將軍陶佩。陶淵明出生在江山如畫的尋陽郡柴桑縣一個叫上京里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陶淵明的著名詩篇大多是他四十歲以后寫的,他四十一發(fā)時仕彭澤令,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職歸隱躬耕田園,過上了安逸,悠閑的生活。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于貧病交加。
中國歷代辭官者,數(shù)以千萬計,只有陶淵明將質(zhì)樸生活的欣悅,通過樸素的語言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他的詩篇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田園風光: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我們可以看到躬耕田園的樂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悠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的.詩樸素,通俗易懂,但在當時以及后來很一段時間并未受青睞。鐘山榮的《詩品》將詩歌列為上中下三品,陶淵明居中品。但這并不能否認陶淵明的文采,蕭統(tǒng)評價他的詩:語時事則指而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蘇東坡提到他,永遠以學(xué)生的口吻:淵明吾師、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陶淵明是中國歷史第一位田園詩人,是他,確立了人性的價值,審美的價值,開創(chuàng)了詩詞中一種淡雅清新的境界。x他是中國的頭號鄉(xiāng)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風景,一草一木亦關(guān)情!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那個手提一籃金菊花,慢悠悠向東籬走去的詩人向我們說。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品中國文人讀后感08-07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讀后感08-06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讀后感03-15
七年級語文人教版上冊教案06-13
古代文人自薦信06-25
品三國讀后感03-29
《品三國》讀后感04-10
于丹趣品人生讀后感02-04
品社教學(xué)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