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勸學讀后感(集錦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勸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勸學讀后感1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自己嚴格要求,足夠優(yōu)秀,才有資格給別人提意見。
我曾學過一篇文章——《孫權勸學》,讓我受益匪淺!秾O權勸學》出自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鑒》。在老師的引導和我個人的思考下,我發(fā)現這篇文章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孫權勸學》中,孫權作為呂蒙的頂頭上司,勸說呂蒙多讀讀書,使得呂蒙從一介武夫,成為了一個能文能武的.大將軍,個人修為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只是呂蒙自身的學習能力強,又能虛心地聽取別人意見的結果。但我卻認為,勸說呂蒙的人是關鍵,勸學的是孫權?梢栽囅,若當初孫權不拿自己的親身經歷擺在呂蒙面前,呂蒙怎么可能輕易地改變?促使呂蒙改變的,正是孫權勤奮好學的榜樣。因為孫權有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成功的履歷,才能夠成功勸說呂蒙。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就拿我個人來說吧,在班級,我是團支書,若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又怎么能讓同學們心服口服?在家里,我是弟弟的好姐姐,若我不會照顧別人,不夠優(yōu)秀,我又怎么成為弟弟的榜樣?在社會,我們是青少年的一分子,若我們不努力上進,又怎么讓大家不看低我們青少年?
我認為,不管在哪里,不管作為什么人,我們都應該像孫權一樣,在教導別人之前,先做好自己。
《孫權勸學》讓我真真切切地明白,先律己,后才能誨人。
勸學讀后感2
今天早晨,媽媽在黑板上寫了一首《勸學詩》,讓我和妹妹背誦,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我和妹妹在看電視,都不愿意背誦理解,后來媽媽生氣把電視關了,我和妹妹才開始不情不愿的讀這首詩:
勸學詩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媽媽告訴我們,這首詩的意思是,少年很容易就變老了,而想學業(yè)有成卻很難,所以一點時間都不能浪費,時間飛逝,我們還在夢見春天里池塘的小草綠油油,可是過了春天像沒過夏天似的,秋天就來到了。
讀了這首詩,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后,我對自己早晨起來就看電視的行為非常后悔。時間過得真快,我從小時候上幼兒園,一眨眼到現在快四年級了,但是我都沒有好好學習。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首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了只能后悔了,但是后悔也沒用了。少年正是讀書發(fā)憤圖強的好時機,從今以后我一定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長大了以后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做社會主義的合格的接班人。
妹妹也紅著臉說:“我以后也要好好學習,我要和姐姐比賽,看誰能更珍惜時間!”外婆笑了,說:“這才是好孩子!”
勸學讀后感3
《勸學》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思想家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鼓勵學習。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tài)度?刹⒉皇撬械膶W子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實在是可惜了!像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連光陰都搭進去了,知識卻未獲得。這真是太冤了。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專心的態(tài)度就如虎添翼了。你若是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奮發(fā)當詩人,后天又苦練鋼琴,但即使你再接盡全力做到樣樣持之以恒,恐怕由于精力有限也只會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要求人們對于事態(tài)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要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的學習,全方位的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碑接的人物,這都是和學習態(tài)度密不可分。究其原因,就是這樣。
勸學讀后感4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便只帶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你的啼哭。除此外,我們每個人便都是一樣的了。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蔽覀儫o法去評論這幾千年前的圣賢孰是孰非,可是我們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我認為可能我的`心里更偏向于“人本惡”的,至少這樣我可以告訴自己社會沒有那么不堪。人性本惡,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發(fā)展自己,提高自己,這正是學習的原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奔热桓鞣N客觀條件在提高自己的道路上為我們敞開了大門,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在我們迷茫時,《去哪學》給了我們答案,首先是心態(tài),從心中真正了解學習的意義,接受學習,享受學習,這不是負擔,而是提高自己,改變“性本惡”的工具,專心學習。
其次是積累,世上無一座山不是土石堆積成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均是鑄就臺階的原料。一本一本書讀下去,便“腹有詩書氣自華”了。
再者是堅持,無堅持便更無積累。世上先賢均將堅持看作是極重要的。若紅軍沒有堅持,那么如今這政治局面將會如何?若八年抗日沒有堅持,那么如今這泱泱中國豈非淪為小小日本的蠶食之物。堅持邊能成功,是再簡單而又再難不過的了。
勸學,勸學,勸而知學,別讓自己一直“惡”下去。
勸學讀后感5
在七年下冊的語文書中,我們學習了兩篇相反的文章《傷仲永》與《孫權勸學》。
《傷仲永》主要講:方仲永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孩子。他擁有超出常人的天賦,七歲所作的詩被全縣秀才稱贊。然而急功近利的'父親:“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于是,仲永的天賦一天天消磨,最終“泯然眾人矣”。
《孫權勸學》講的完全相反。呂蒙是吳國大將,但是他卻不想學習但孫權想重用這個人才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是不是只是想讓他“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聽了孫權的話,”蒙乃始就學“魯肅到潯陽時與他談論時夸獎他卿今才略非服吳下阿蒙!而呂蒙回調侃他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方仲永和呂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方仲永天資聰明卻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呂蒙因為后天的努力奮斗,超越了人生,突破了自己。
讀了這兩篇文章我懂了:決定人一生的不僅僅只有天資學賦。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奮和努力。先天得的,只能算是起點,而后天的奮斗卻決定人生的超越。
勸學讀后感6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你知道這些名言出自哪里嗎?這就是荀子的《勸學篇》。
它講述了關于持之以恒就能成功的道理。土堆積累多了,就能變成高山,那里就會風調雨順。水積累多了,就能變成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出生。善良積累多了,就會變成美德,那么智慧自然就來了,你就會有圣人的思想。所以不積累小步,就不能到達千里。不積累小水流,就不能夠成為江海。
好的馬一跳,也不能跳十步的距離。劣等馬走十天,其功勞在于堅持。雕刻一半就放棄了的話,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斷。雕刻時不放棄的'話,金屬和石頭也可以雕刻。雖然蚯蚓沒有牙齒,利爪,也沒有筋骨。但它可以吃到地面上塵土,也可以喝到地下的神泉,因為它用心專一,持之以恒。而螃蟹有六個爪子和兩個鉗子,沒有水蛇,鱔魚的洞穴就無法生存,因為它太浮躁了。辦事太不專一。
對這樣的事,我也有體會,記得有一次,同桌數學考了100分,我考得不好,她就嘲笑我。我不服氣,說:“別太驕傲,下次我一定能追上你。”之后的每天晚上,我都堅持做一張練習題,這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有了效果,第二次考試,我也考了100分。同桌再也不敢嘲笑我了。
堅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我們做事也要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堅持到底,才能成功。
勸學讀后感7
還是上高中時學習的這篇文章。那時讀,只是應付課程而乙。并沒有什么感觸。現在讀來,古之圣賢真的'太厲害了。現在借此與大家共同賞析一遍,意義很深,凡成功者,無非貴乎!
多半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心性太雜。往大說,做學問的不能專其道,為了活成一個人上人就得想方設法去賺錢、去營謀。當官的不是說純粹的去當官,而是要考慮人際關系,去周旋、去策劃,凡此利益得失不言而喻。在一個圈子里又要考慮嫉妒與被嫉妒,打壓與被打壓…怎么能靜下來一門心思專研所長呢?
往小里說,三餐溫飽,鄰里攀比,家庭瑣碎等等又怎么能置身事外呢?所以成就一番事業(yè)談何容易。況天地間的五行之氣就涵蓋了旺、相、休、囚、死的狀態(tài)。又有幾人能跳出這紅塵俗事呢
故,超脫了就是放下與看淡,心態(tài)端正了!安灰晕锵玻灰约罕,那也是經過多少糾糾結結后的大徹大悟,人生不過三萬多天,當你找到了一個“自己適合并快樂的理由”,為之不斷的充電、持之以恒。莫問結果其行可嘉,所以,不忘初心,珍惜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勸學讀后感8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名為《勸學趣聞》的書。這本書可是爸爸小時候的古董。不過,看后還是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了很多關于勸學的趣聞小故事,有漢代匡衡鑿壁偷光讀書的故事,有唐代蘇珽灶下夜讀的故事,有宋代范仲淹斷齏畫粥讀書的故事,還有晉代的車胤和孫康囊螢映雪讀書的故事。書中說晉代車胤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螢火蟲吊在書本上方,借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同朝的孫康因為家貧,雪夜里借著窗外映來的雪光進行讀書。
這些古時名人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依舊認真讀書,自學成才。他們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們的學識突飛猛進,終成為飽學之士。想想,他們在那么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里都能認真讀書,刻苦學習知識;而我們生活在這么好的'物質環(huán)境里卻不能擠出時間看書,專心致志的對待學習。和這些古代名人相比,我們真的感到慚愧無比。
從這些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里,我受到了很多啟發(fā):我們要珍惜今天的讀書生活,再不能以沒有時間作為不看書的理由。我們要擠出時間多看書,看好書,好多書。
勸學讀后感9
君子曰:學不可以乎。
的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知識是無止境的。只有堅持不懈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學習就是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的一種方式。學習是一種彌補自己缺陷的'一種途徑。通過學習,你才可能不斷完善自我,不斷取得新進步。
學習貴在你有一份端正的態(tài)度。在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后,你會在學習中更好的把握學習方法技巧。學習,貴在你能夠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并努力把它實現。
堅持就是勝利,多堅持一刻就會有更多的收獲。駿馬跳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而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的很遠。這就是堅持的結果,學習貴在堅持。
知道“灑”與“酒”的區(qū)別嗎?不知道是祖先的先知,先覺還是后人聰明的創(chuàng)意,認字“灑”與“酒”的區(qū)別只在于一橫。相傳很久以前,有兩個人釀酒,只需等待那個時候的到來?墒瞧渲幸蝗巳滩蛔∧且豢痰牡却蜷_酒壇。里面的水和醋一樣又黑又酸,酒未釀成,他失望的把酒灑在地上。另一個人雖然也迫不急待地想要打開,但他還是忍住了。最后他品嘗到了甘甜清澈的美酒。只因為他多堅持一刻而已。從此就有了“灑”與“酒”的那看似非常普通而簡單的一橫。
學習也是一樣的,只要多堅持一刻,你就會多一份收獲。
這就是我從《勸學》中所學習到的,我從中受益匪淺,這種難得可貴的堅持精神不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嗎?你說呢?
勸學讀后感10
但我學完《孫權勸學》這一課時,我非常驚訝,在文中那個吳國大將呂蒙竟然是一個不愛學習的人。只是被孫權教育一番就開始學習,與原來那個“吳下阿蒙”真是天壤之別。
呂蒙和方仲永相差很大,一個是不愛讀書到勤奮讀書成為有才之人;一個從小就天生聰明的人,由于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到最后“泯然眾人已”。由此可見,一個人是靠后天教育,努力學習來成才的。正如愛迪生所說的:“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是這樣,如果我們把心思都投入到學習上去,你會感覺到學習的快樂、幸福。不要忽視老師所說的話,里頭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也不要死讀書,要有遠打理想,這樣,你會覺得生活完美無缺。
的確,再說那句老話,才能的培養(yǎng)是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好像在累沙堆,沙子越多,累得就越高,絕對不可能沒有巨大的底盤,而到達超高的頂峰。學習也是這樣,學得越多積累地越多,基礎越扎實,學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學習就想要的倒成果,無疑是癡人說夢。
我做為一個學生,自然是以學為主,那么就要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愛因斯坦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世界,而我,要用勤奮的汗水澆開成功之花。
勸學讀后感11
《勸學》第一句話就說:“學不可以已”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才能青出于藍。
不斷向學,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學,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學,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向學之人身上,言辭語氣,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蘭,散發(fā)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學,潛心鉆研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偉人,但絕對是一個有修養(yǎng),有內涵的人,一定是一個真誠謙虛的人,也會是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將他們與市井之人的低俗,貪戀名利之人的勢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們那一種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令人贊嘆的氣質。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來就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蕓蕓眾生之中,每個人的'智力與學識,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們掌握知識的豐富度不同。即使天資聰慧,如果怠惰于學,也會一事無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鈍,如果肯刻苦學習,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們要熱衷學習,更要善于學習,切忌墨守成規(guī),東施效顰,每個人應該常常反思,總結經驗,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勸學讀后感12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開篇。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于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干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后感《《荀子勸學篇》讀后感500字》。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tài)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勸學讀后感13
今天,我讀了孫權勸學一文。文章篇幅雖短,但文中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說的是這樣一件事:呂蒙當權掌事后,還是不愿意學習,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孫權對呂蒙說:“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博士!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往事罷了!眳蚊捎谑蔷徒邮芰藢O權的建議,開始學習。一段時間后,當魯肅與呂蒙論議時,非常吃驚地對呂蒙說:“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已經不再是那個吳下阿蒙了!”
文章敘述到這里,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已經完全體現出來了。因為他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才會去學習。因為他謙虛好學,所以才能博得魯肅的贊嘆?偠灾,呂蒙“現在”的才略是建立在具有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這種品質上的。
同樣,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是不是也應該具備這種品質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質,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為“士”,讓別人“刮目相待”。
勸學讀后感14
學習的意義何在?
“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聰慧著稱的民族一樣,中華民族也是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的。像荀子的《勸學》這樣勉勵人們不停地學習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對于大多數平凡的人來說,學習的意義何在呢?
學者們總是容易走理想主義的路子。他們懷著美好的愿望,誠摯甚至帶點天真地向人民大眾發(fā)出號召:學習吧!并且專斷地把“學習”和“書本”劃等號。但他們并不了解,或者說并不完全了解勞苦民眾的生活。他們有凌晨3點從溫暖的被窩里起來趕到批發(fā)市場進貨的經歷嗎?有面對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兒女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辛酸嗎?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頭上痛哭流涕的體驗嗎?沒有。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眾的`那種艱難困頓的生活,或許我們就明白:要求他們勤于學習是不現實的民眾起早貪黑地勞作,掙一點血汗錢,養(yǎng)家糊口。他們已經習慣于這樣艱難的生活,固然堅韌頑強,卻也有些麻木。你給他幾個錢幣,他會喜極而泣對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說:“學習吧!知識就是力量,它會帶給你財富和地位!彼赡芫蜁恍嫉氐纛^走開甚至嗤之以鼻,他們也“學習”,學的是能帶來物質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經驗技巧,這與“君子”所提倡的學習差遠了。
“學習不止”對青年學生的意義自然重大,毋須多言。不過拿來作為一種鞭策所有人的座右銘,又讓人覺得勉為其難了。
勸學讀后感15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qū)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笆バ膫溲伞保バ募词钦嫘,“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勸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勸學的教案02-15
《勸學》教案06-22
《勸學》的教案07-27
《勸學》說課稿01-02
《勸學》教案05-22
《勸學》 教案03-10
《勸學》的優(yōu)秀教案03-02
孫權勸學教案01-28
勸學高中教案04-01
高中勸學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