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12篇
當(dāng)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rèn)為讀后感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沈從文邊城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1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說,可是不知怎么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xué)說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么,今天我終于明白了,原來是它!”
有人說他是山里飄來的一陣風(fēng),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dāng)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悅,讓自己很放松!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著,漸漸的認(rèn)識的那個小鎮(zhèn),那條河,那里的人們,當(dāng)然還有老船夫,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xiàn)在的社會物質(zhì)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并未與物質(zhì)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shù)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zhì)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凈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xiàn)在的世界相比,《邊城》里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tǒng)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里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jìn)《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匯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里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后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說過人物是順著小說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凈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夫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
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凈“吧,我并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后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凈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wù)撘粋世界,當(dāng)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里的他們并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著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rèn)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guān)的其他世界……
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xiàn)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dāng)你仔細(xì)閱讀之后,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diào)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2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胡遠(yuǎn)近有了小小的差異!驈奈摹哆叧恰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這就是茶峒小鎮(zhèn),正安靜地伏在那里。沈從文的《邊城》生活讓我們?nèi)缟砼R其境般的訪尋著邊城里的故事,品嘗到邊城美食!哆叧恰肥巧驈奈男闹械氖サ兀谒墓P下,展現(xiàn)出了茶峒小鎮(zhèn)一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之美。除了茶峒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展開了天真可愛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大老“天!、二老“攤送”的愛情為主線索,以小鎮(zhèn)人民淳樸的生活為暗線勾勒起邊城的輪廓,為濃郁的風(fēng)土人情小鎮(zhèn)生活增添不少的樂趣。
在我看來《邊城》是一部悲劇色彩的作品。在如詩如畫的環(huán)境里,訴說著憂傷與哀愁。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xì)膩的再現(xiàn)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最初戀愛時少女羞澀與最后愛情離開的恍惚與冷漠。讀《邊城》就像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導(dǎo)游向我細(xì)細(xì)訴說著湘西茶峒小鎮(zhèn)的故事。讓我了解到湘西的風(fēng)土人情與湘西的人文風(fēng)情。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翠翠與爺爺靠著渡船為生,爺爺老船夫是倔強(qiáng)的同時也是淳樸厚道的',為著孫女翠翠美麗而驕傲,為了翠翠的婚姻而費(fèi)心安排。被眾舉為“掌水碼頭”的順順有兩個兒子“大老”天保與二老“攤送”。兄弟二人都是對翠翠一見鐘情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并展開了激烈競爭!按罄稀碧毂樽反浯湟淮斡忠淮蔚脑凇榜R路與車路”推辭中不放棄!岸稀睌偹偷臒崆樵诘谝淮闻c翠翠和那一只大黃狗在捉鴨是時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攤送為了追求翠翠寧可要老舊的渡船也不愿要“新碾房”。在執(zhí)著兩兄弟敞開心扉互明心事后,毅然決然的在夜深人靜的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然而,大老“天!敝来浯涞暮钔泼撉遗c二老“攤送”有情,就放棄離開了小鎮(zhèn)卻在一次漩渦中溺水身亡!岸稀睌偹兔鎸Ω绺绲睦⒕魏蛯Υ浯錉敔斠恢辈槐砻餍嫩E的生氣,也離開了小鎮(zhèn),離開了翠翠,去了遙遠(yuǎn)的地方。故事還沒完,翠翠的爺爺在受到“掌水碼頭”順順的一拳后,在那個雷鳴電閃暴雨的晚上撒手西去,也離開了翠翠。
碧溪岨的白塔坍塌了。
翠翠獨自承受著這一切的變故。那個浪漫的二老,那個曾經(jīng)為翠翠在月光下歌唱的年輕人,“這個人也許永遠(yuǎn)都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個人還沒有回到茶峒來,還沒有回到翠翠身邊來。讀后感·筆墨濃重的這一句,定格了翠翠的愛情,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成為了永恒的經(jīng)典。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期待與遺憾。
沈先生筆下的茶峒,如同一個心靈純潔的孩子繪畫出的童話世界,美好、單純與凄婉。淋漓盡致展現(xiàn)出來湘西小鎮(zhèn)如山間小溪潺潺流淌般的寧靜、溫暖與悠然。一幅美麗的人物山水畫卷慢慢在我眼前展開。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3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邊城》就是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哆叧恰肥且徊咳趯憣崱⒓o(jì)夢、象征于一體的小說,它以20世紀(jì)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峒作為為背景,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fēng)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xiàn)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在我看來,《邊城》是一部充滿愛與美的文學(xué)作品,不僅有自然環(huán)境美的描繪,也有對人情美的歌頌!哆叧恰分械娜宋锴趧谏屏迹儤憧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淳樸自然的。
翠翠和自己的爺爺相相依為命,日子過得清靜安寧。爺爺一輩子以擺渡為生。他敦厚樸實,恪盡本分,為了讓過渡人能趕回家吃晚飯,在渡船上忙個不停。雖然辛苦而忙碌,但他從來都不收取過往客人的一絲錢財,如果有些人硬要給,他就拿這些錢去買茶葉,放在船上供來往客人飲用。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這個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孫女,長期生活在山水間、渡船上,青山綠水與古樸的環(huán)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為命。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愿守清貧,甘于助人,體現(xiàn)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勤勞、善良、淡泊。
除此之外,這里的每一個人都質(zhì)樸且善良,雖有貧富之差別,但在人格上卻人人平等,不管誰家遇到事,總會有鄉(xiāng)鄰主動熱情提供幫助。如鄉(xiāng)鄰們對于獨自帶大孫女翠翠的老船夫的回報方式也很淳樸,文中這么寫到:那些受過老船夫幫助的鄉(xiāng)鄰都會以各種方式表達(dá)自身謝意,有賣肉的不肯收肉錢,有商販們送他粽子,還有送棗子、硬塞錢的......在這里,人與人之間相互關(guān)愛、與人為善,誰都不愿占他人半點好處,并愿意傾自身所有去善待他人,這種和諧友善的鄉(xiāng)鄰關(guān)系超越了階級限制,與金錢無關(guān),是人性本真善良的最真切體現(xiàn)。
再來看看船總順順,他喜愛結(jié)交朋友、濟(jì)人之急,身上還全無商人之貪婪與狡詐。他仗義疏財、豪爽慷慨,對于對其有所求的人定會傾盡全力鼎力相助。讀后感他非常有錢,但是從來都不仗勢欺人,而且還是一個公正廉明、慷慨大方、救災(zāi)恤患的正義人士,被鄉(xiāng)親們所敬仰。作為當(dāng)?shù)氐赂咄氐娜恕4傢橅標(biāo)麑鹤拥男袨橛袊?yán)格的要求,從不嬌生慣養(yǎng)。所以,天保與儺送也練得身體結(jié)實,和氣親人,不驕不惰,與父親一樣受人尊重。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如同朋友,和諧、平等,演繹著邊城人特有的人世真情。
讀《邊城》,我們能感受的不僅僅是文字之美,更能感受到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我認(rèn)為:每個人心中都應(yīng)該有一座邊城,在如今這個喧囂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中,我們有必要堅守心里的那座“邊城”,靜賞內(nèi)心的風(fēng)景,保留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4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藍(lán)碧藍(lán),澄明如練的天空,群山環(huán)抱的民風(fēng)淳樸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孫女!耙坏佬标栦佀,半江瑟瑟半江紅!笔钦l的歌聲繞過遠(yuǎn)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群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氳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zhuǎn),繚繞在江邊,久久不肯散去……
《邊城》就是以這樣清新的場景在我眼前展開,在淡淡的敘述中帶我走進(jìn)一個吟著憂傷牧謠的童話。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了15歲,儼然如活潑的小獸。明凈的眸子里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15歲時的端午節(jié),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漣漪,她生活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然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里藏了一個秘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能說的`秘密。古樸的青瓦,飛轉(zhuǎn)上揚(yáng)的閣角,檐下有古舊的風(fēng)鈴隨風(fēng)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了一條界線,從此與他無關(guān),或與他有關(guān)。
兩情相悅的人卻最終都沒有說出口,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儺送則被父親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而后是兄弟倆相約唱情歌,可老船夫誤以為是天保打動了翠翠,孰知那天保生來不擅唱歌,是儺送一人在唱,再后來天保為成全弟弟出船送貨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離家出走,而爺爺也因操勞過度,懷著遺憾去世了,只剩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儺送……
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zhì)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jié)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么。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yuǎn)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nèi)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jié)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復(fù)著母親的命運(yùn),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yuǎn)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xì)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里它就這么“遙遠(yuǎn)”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hù)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jīng)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5
沈從文是本世紀(jì)最為優(yōu)秀的文學(xué)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zhì)文化史專家。對于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xué)歷高小,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jīng)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qiáng)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tài)。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qiáng)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nèi)心凄苦憂慮與責(zé)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jīng)營木船,事業(yè)興旺發(fā)達(dá),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杰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fēng)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zhí)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xì)膩的再現(xiàn)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于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yuǎn)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后,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于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一起去不返……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yuǎn)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xiàn)代“桃花源”,與當(dāng)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在現(xiàn)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dāng)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lián)絡(luò)!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6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里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么緩慢的時代。當(dāng)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fēng)光和純樸的民風(fēng)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里純凈的空氣。
其實,了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guān)系中最可明晰,雖呈現(xiàn)的是男女間的關(guān)系,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jīng)濟(jì)、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huán)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里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jīng)深植于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經(jīng)濟(jì)文化的產(chǎn)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于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chǎn)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zhì)。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nèi)心所呈現(xiàn)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nèi)心斗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后,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fā)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fā)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著千山萬水、隔著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赡菢拥囊惶煺娴闹档闷诖⒅档孟蛲,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zhì)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盡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著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7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明白里面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chǎn)生任何自我的想法,僅僅把它當(dāng)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此刻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fēng)情的鐘愛,讀出了當(dāng)?shù)氐娜藗兗儤愠嗾\,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xiàn)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yuǎn)遠(yuǎn)地眺望著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dāng)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xiàn)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終,白塔在一次暴風(fēng)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必須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jīng)長大,已經(jīng)不需要白塔的守護(hù)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著一個凄美動人的感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鐘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向細(xì)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著,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應(yīng)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并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證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jīng)有了自我內(nèi)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證明態(tài)度后,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于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明白他什么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里將她拖起的悠揚(yáng)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終,在爺爺懷著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感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可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xiàn)?赡,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yuǎn)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證明自我的想法,杯具就不會發(fā)生,遺憾也不會產(chǎn)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yīng)當(dāng)以他們作為教訓(xùn)。無論什么事情,機(jī)會是由自我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我陷入自我遺憾或杯具。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向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期望,我能在自我的邊城里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8
一直是抽不出時間來寫讀書筆記,也算得是忙里偷閑,這種閑適其實正好是印證了今天要介紹的一本書----《邊城》。
第一次讀沈從文的這本書是在初中那年,蘇教版語文課本上有著一篇名叫《端午日》的課文,我記得很清楚,因為下一篇就是《本命年的回想》。
現(xiàn)在想來,恍惚間如同昨日,我還坐在教室中,看著書上那些讓人感到親切的字體。聽著老師的領(lǐng)讀,鼻間都是書的香氣。
初中的語文課本實在是很簡單,新書一發(fā),我拿回家去瞅上那么一眼。一般我都是吃著飯的時候看書的,這時書就成為了我的`一種下飯的寶貝。
《端午日》其實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下看完的,其中的主要內(nèi)容其實還是在于沈從文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的描寫,我先前還偷偷在黑板上用粉筆描摹過這篇課文的插圖。
后來再讀的時候,就是高二那年寒假在家。百無聊賴的下載了一本邊城的電子書,用了一個上午,十分開心地讀完了。當(dāng)時臨近春節(jié),外面的地上都是積雪,但是陽光很大。
也許是在和寒風(fēng)相抗,冬天的家中溫暖的氣氛愈加濃烈起來,昏昏沉沉之中,我居然是真的看到了翠翠,看到了賽龍舟,看到了唱情歌。
一直認(rèn)為的最好的心境,不是避開車水馬龍,而是在窗前看著街道上熙來攘往的車輛,埋頭是另一個世界,抬頭又回到了現(xiàn)實之中,在這兩個世界中不斷切換,似乎也是一種樂趣。
誠然,讀《邊城》之時,我憑借著的一種想法,無外乎就是這樣子。
最近一次完整地讀《邊城》就是在去年的這個時間。大學(xué)的課本《中國近代文學(xué)作品賞析》被我用一周的時間讀完了,不過在當(dāng)時我一直是流連在上一個小說世界中無法自拔,也就很難放空自己的心來看《邊城》了,想來也是有些遺憾的。
《邊城》之于中國傳統(tǒng)的愛情,依舊是存在著很多的可借鑒之處的,起碼里面的翠翠、大老和二老之間都是十分單純的一種愛情觀念。
就好像是木心說的那樣,
人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們大可以想一想,如果翠翠有了微信,那么就不會是像早先那樣存在著自己的那一份善良或者可愛了。當(dāng)然,沒有什么如果。
這本書主要的內(nèi)容還是在于對于書中的那些人物的情感塑造和愛情米描寫,沈從文早年間的經(jīng)歷豐富,寫出來的很多東西都是帶著自己的那份獨特體悟的。
《邊城》也只是因為自己給小姨子的一個"講故事"的承諾。但是這篇小說,卻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鳳凰古城。
文字的魅力在這里,卻也不僅僅是在這里。這些作家們勾勒著很多的青春美好,書寫著無數(shù)的世態(tài)炎涼。
思來想去,仍舊還是心有期待。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9
提到湘西,大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沈從文”這個名字。雖然鳳凰古城的鄉(xiāng)風(fēng)民俗本身極具吸引力,但如果沒有沈從文,又有幾人會流連這湘西偏遠(yuǎn)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湘西的水滋養(yǎng)著沈從文的作品,沈從文的作品反過來回饋湘西以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豐收,人杰地靈,莫過于此。
傳統(tǒng)文學(xué)理論都把沈從文歸為京派,但京派是相對于海派來說的,京派作家的寫作風(fēng)格也不盡相同。老舍的北京和沈從文的湘西,都是原生態(tài),但老舍對北京的愛與對旗人的復(fù)雜情感,與沈從文對湘西的理想化描繪是完全不同的'。藝術(shù)源于生活,也許這就是長在皇城的老舍與來自湘西的沈從文題材風(fēng)格迥然不同的根源。
毫無爭議,最能代表沈從文的作品是《邊城》。那小溪邊的人家,鄉(xiāng)間質(zhì)樸的人民,熱鬧的節(jié)日氛圍,無不讓人心動。在這人心險惡的時代,《邊城》流露出的純真與美好顯得彌足珍貴。雖然其中有不少沈從文理想化的成分,但這田園牧歌般的純凈不論是在當(dāng)時戰(zhàn)火紛飛的中國還是現(xiàn)在,都已成為絕唱。沈從文之后,再無文學(xué)世界里的清秀湘西。
好久未讀《邊城》,近日再讀,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年少時只覺得作者對環(huán)境的描寫如風(fēng)景畫一般傳神、豐富,對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的民間活動的敘述熱鬧、有趣,全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膚淺。如今又見邊城,翠翠還未真正開始就已結(jié)束的悲劇愛情、失去爺爺后的痛苦與無助,使我重新意識到,在清新的田園牧歌中,憂傷也是主旋律!哆叧恰穼嶋H上還是悲劇色彩很濃郁的一部作品,這與沈從文本人敏感的氣質(zhì)極為吻合。
《邊城》的篇幅很短,因此含章文庫的這本書除《邊城》外,還收錄了沈從文其他一些中短篇。它們的文風(fēng)一致,多以女性為主角,在如詩如畫的風(fēng)景中,訴說著淡淡的哀愁。我們知道,京派看不上海派過分商業(yè)化的寫作,對左翼文學(xué)將政治帶入文學(xué)的理念也持批判態(tài)度,但這不代表京派作家不關(guān)心民族安危。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有涉及,對戰(zhàn)爭打破日常生活的平靜,他是很痛心的。在《靜》這一短篇中,最后令人唏噓不已的結(jié)尾,是對戰(zhàn)爭委婉的控訴。沈從文一度遭遇誤讀,以致他在新中國成立后轉(zhuǎn)向民俗學(xué)領(lǐng)域的研究,沒有多少文學(xué)作品面世,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沈從文筆下的女性,無論有著怎樣不同的經(jīng)歷,似乎都有一種從小溪邊走來的神韻。也許是湘江水賦予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這樣的特殊的風(fēng)格,使得其作品有著獨特的地域印記。
很多游客慕名前往湘西鳳凰古城,慕的多是沈從文這個名。忽然想起某作家有篇散文中提到,去湘西一下車,就會有好多十幾歲的女孩子圍上來,說:“買束花送給先生吧!边@位先生就是沈從文。從文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會對今天熱鬧非凡的湘西做何感想?當(dāng)曾經(jīng)的田園牧歌不再純粹,我們只有從作品中找尋那失落的文明。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10
那水 那城 那份情
“這個人也許永遠(yuǎn)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條船,一只狗,一灣水,一個人。她靜靜地在白塔下,在河水上,撐著船,默默地望著遠(yuǎn)方,癡癡地想著爺爺,癡癡地等著那個人。合上《邊城》,我思緒萬千。天保的死,儺送的離,翠翠的盼。三個人之間的情愛糾葛沉重了整個茶峒;青山的秀美,河水的清澈,這一方水,養(yǎng)育了這一群可愛的人兒。他們天真淳樸,真誠友善。這里是人性的天堂,這里是沈從文的邊城!
水之緣
在崇文先生筆下,水是他最青睞的角色。小城中的酉水潮漲潮落,引領(lǐng)著茶峒的人們依水而長,伴水而生。而在山的那邊,在碧溪岨旁,更不用說,“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边@一灣溪水,清澈了她的雙眸,也清澈了她青澀的心。那年的端午,在那熱鬧而又美好的日子里,翠翠和儺送也是在酉水邊相遇的。一個泅水的能手,一個著急尋著爺爺?shù)腵小孫女,兩人就這樣不期而遇。
水是生命之源,水給予生命以滋養(yǎng)。“我的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痹谏蛳壬闹,水是他生命的寄托,尤其是這湘西的水,融進(jìn)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深情。
城之邊
崇文先生在心底里深愛著這座小城。這座城是他兒時的樂園,是他與初戀相會的地方,更是他向往的桃源仙境。小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便是過年,端午和中秋了。全城的人好像一夜間都從各處聚到了一起,毫無隔閡。三五個人,湊成一桌,吃酒,闊談,或是擠到河邊的吊腳樓下,爭相伸著腦袋,瞪大了眼睛,雙眼亮晶晶的看熱鬧,好不快活!仿佛他們只是這里的人。在那樣的年代里,這邊城小鎮(zhèn)似乎還不曾感受到中國正在不幸中掙扎,仿佛是初生的嬰孩,懵懵懂懂地躲在角落里,偷偷打量著他的家鄉(xiāng):那么天真,那么美好。
這清幽渺遠(yuǎn)的湘西小鎮(zhèn),似乎被籠上了了一層輕紗,看不透徹,卻愈發(fā)想探個究竟。這小鎮(zhèn)似乎被什么東西隔開了,淳樸、友愛、天真、善良,全部都存到了這個桃花源里,而生活在這里的茶峒人,則世世代代守護(hù)著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情之切
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親情、愛情只是這千千結(jié)點之一,但若失了這些結(jié)點,那一顆心也就變得支離破碎了。情語難言,要說這情,怕是怎么也說不清的。
翠翠對儺送的愛情美好卻又迷惘,爺爺對孫女的親情細(xì)膩而又深沉,大老與二老的手足情樸實且真誠……人人都說家鄉(xiāng)好,沈先生也是如此。這在湘川邊境的山野小鎮(zhèn),寧靜幽遠(yuǎn),祥和平靜。他眷戀著生活在這里的可愛精靈。家是人心底亙久不變的牽掛,即使身在北平,他也不曾忘卻,那青山秀水,那淳樸人情。
一個“情”字,籠罩了整個湘西小鎮(zhèn);一份心切,讓這情如茶峒般安寧,美好。
那水,那城,那份情。邊城的故事說不完也道不盡。游走于令人幾近窒息的現(xiàn)實,愈發(fā)向往著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和那溫柔黃昏里的薄薄涼意。我愿與書為伴,繼續(xù)徜徉在這邊城小鎮(zhèn)。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11
景致柔美而寧靜,遠(yuǎn)離都市的喧器與浮華。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不禁讓人想起沈從文的《邊城》。文章的由始至終都是以翠翠、儺送與天保三人之間的情感寫起。他們之間的愛情坎坎坷坷,最終卻以悲劇告終。
茶桐、小溪、溪邊白色的小塔。塔下的一戶人家,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家里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就這樣勾出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正如馬致遠(yuǎn)的“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它們沉淀著黃昏照樣的美麗和溫柔。翠綠的山、清澈的水,孕育著茶桐小鎮(zhèn)一般敦實而又樸素的人。
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為人天真活潑,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得癡心;當(dāng)儺送駕船遠(yuǎn)走,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卻不知那人也許再也不會回來了。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圖畫中,卻給人一種無人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翠翠平安地度過了人生開端的十幾年,然而一連串的人和事觸動了翠翠敏感的心,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個簡單而又復(fù)雜的三角戀結(jié)成一個結(jié)捆住了翠翠。但這個結(jié)實際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懸崖,讓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樂。不久,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折斷了,翠翠的命運(yùn)已無法穩(wěn)定。她像墜入深淵,天保遇險喪命,外祖父的離世,儺送的出走,點動成線,悲劇似乎具有延續(xù)性。爺爺在一場暴風(fēng)雨中去世了,就只剩下她孤苦伶仃地生活著,撐渡成為她生活中意義的生活。
故事寫的這樣淡遠(yuǎn),然而卻是如此的凄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jīng)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么的細(xì)而漫長。兩個閃耀的星星,一個在那頭、一個在這頭,無情的海水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nèi)心的自責(zé)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然而在未知的生命里,每個轉(zhuǎn)變都充滿著變數(shù),任何人不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會經(jīng)歷什么?還沒有品嘗過愛情的滋味就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人世間的美好與凄涼,在這篇小說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情,祖孫二人與村里人的和諧融洽而又質(zhì)樸的鄰里關(guān)系,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fēng)……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jié)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后的凄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調(diào)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里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到了冬天,那個蹋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嘗到愛得甘露,而現(xiàn)實卻似乎離她很遠(yuǎn)很遠(yuǎn),于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凄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也就只有那清澈的湖水,依舊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12
前兩年春去張家界游玩,逛一個超市時看見了沈從文著的《邊城》,喜不自禁地拿在手里想打開看看里面的文字,可整本書被一張薄薄的塑料裹得密不透風(fēng),不見他的文字風(fēng)格就不知他能否對自己的心路。如果對自己的心路又在沈從文故居不遠(yuǎn)的地方買他的作品,那么一定會使這本書更有意趣?刹荒芤姷綇]山真面目,于是又把它輕輕地放下。 然而沈從文又是我喜歡的,不知在何時我知道了他美麗的故鄉(xiāng),知道了他的愛情,知道了他的《邊城》的獲獎,知道了文學(xué)愛好者在他的故居流連忘返時憶起那個撐船的老人和漂亮的翠翠。今年教師節(jié),學(xué)校發(fā)了一百元錢。我毫不猶豫地拿著它去書店買了《邊城》,又訂了十六期《散文》。
《邊城》的封面是茶峒古城的剪影,如長蛇的城墻,點著如豆燈火的連綿吊腳樓,河面上還有八只沒有找到回家路的紅嘴黑鴨,對岸是幾個光溜溜的巖石。把《邊城》捧回家后,首先是閱讀它的最后一篇文章《邊城》。那湘西邊境的小山城,高峻山旁的小白塔,穿梭在河溪上的渡船。還有來往于小溪兩岸的商人,忙于趕集的市民。還有那些樸素的故事和濃濃的沒有結(jié)果的愛情。
我在紙面上尋找二十世紀(jì)二十年代的湘西生活軌跡,男人的艱難謀生,龍船競渡,水作動力的碾坊,出水芙蓉的翠翠,還有暗送秋波的天保儺送,渡船上的故事如一幅幅生活畫卷慢慢展開,哦,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那湘西一隅還算是一個寧靜的港灣。只是渡船老人和他孫女的生活卻是如此的孤寂。
《邊城》集里還有其它的文章,我看見了戰(zhàn)爭,看見了疾病,看見了愛國青年和被劊子手砍掉的他們的頭顱,看見了破敗的房子,看見了死亡,看見了人們活一天是一天的無奈。整本書是灰色的,只有那太陽的光,草的綠,流動的`河水,剛剛碰撞出的愛情之火還有點亮光,可這亮光仍不能幫助那時的人們找到生活的方向,仍不能看見那時人們生活的絲毫生氣。
沈從文的描寫如畫家畫素描,黑白色。那粗的細(xì)的筆力,那疏的密的線條;那“悖時砍腦殼的!”的方言;那老者的無奈,少年的茫然;軍閥的殺戮與搶掠,老百姓的水深火熱;那樸素的愛情,那純樸的民風(fēng)無不讓我動容,郁悶。有時為了讓自己從那種無時無刻充滿死亡氣息的文字中逃脫出來,我會把這本書丟在一邊轉(zhuǎn)而去看看《散文》。由此可見沈從文文字的感染力是何等的攝人心魄。
有人說:沈從文的《邊城》不僅有很大的文學(xué)研究價值,而且有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這話很貼切!础催叧恰怠祵懹诙兰o(jì)二三十年代,可你讀著里面的文字和標(biāo)點符號一點也不覺得它們與現(xiàn)代的文學(xué)有何差異,不同的只是老百姓的生活環(huán)境和水平與過去有著天壤之別!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沈從文邊城讀書筆記08-01
沈從文《邊城》讀書筆記10-14
邊城沈從文讀后感09-07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10-23
沈從文《邊城》的讀后感05-19
沈從文的邊城讀后感07-08
沈從文《邊城》的讀后感03-21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03-11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02-18
(推薦)沈從文《邊城》讀后感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