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jīng)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惡。自古以來,善惡之辯就已存在。人們對于美善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于美善的追究卻從未停歇。《道德經(jīng)》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眼里,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誰爭,即為上善。這種大善似有一種奉獻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紅化作春泥護花,春雪化為甘露滋養(yǎng)大地一般。這種至高境界的善,不僅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眾生以及儒家的仁愛都是在向這種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里講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圣人經(jīng)常救贖他人,因此沒有人會被拋棄;圣人常常珍愛萬物,因此沒有什么東西會被浪費。渡人是一種善,就好像伯樂一樣,能在眾多的馬中挑出千里馬,使它的才美外顯,不至于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愛物也是一種善,這種善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便與自然達成一種天然的默契。春種,秋收,冬藏,狩獵時不捕懷著幼崽的母獸和幼獸,捕魚時也不用細小網(wǎng)眼的漁網(wǎng),人們懂得與自然保持平衡。而工業(yè)革命至今,人們對于自然地索取有增無減,甚至涸澤而漁不顧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對人類這種無度掠奪和破壞的懲罰,霧霾、沙塵暴、極端天氣等無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如果我們能夠早點明白《道德經(jīng)》中蘊藏著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許有許多的動物還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館中。
老子還在《道德經(jīng)》中寫道: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這里的善,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與人相處,要本著與人為善態(tài)度,說話時要真誠誠信,遵守諾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可遠怨矣!奔磳Υ约阂獓栏褚螅瑢Υ齽e人則要寬容。這樣我們之間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善有至善但無大小,奉獻社會熱衷公益為善;尊老愛幼,與人為善是善;愛護花草,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善。當小善積累如潺潺溪流,再匯入江海,那么我們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會隱于此間。
道德經(jīng)讀后感2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有點懂又不太懂!吧笾,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孕育而不占用,養(yǎng)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級制度嗎?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個說的是無用之用,空空什么都沒有,反而才能當容器。就像一個滿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別的,必須把里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裝進別的。所以有是優(yōu)點,沒有是用處;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見,或是意見,就不容易客觀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實。打破偏見,放開心胸,兼容并蓄。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边@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xiàn)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jié)果。然后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jié)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后,我就開始努力學習并加勁寫博文,結(jié)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現(xiàn)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jīng)”,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道德經(jīng)讀后感3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jīng)》,后44章為《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的中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独献印穼⒁暯欠旁谟钪嬷,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nèi)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于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nèi)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系、現(xiàn)代企業(yè)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chuàng)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yōu)閷W、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能夠作為《道德經(jīng)》的讀后感,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nèi)容: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jīng)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xiàn)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于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xiàn)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范疇,由于人類還沒發(fā)現(xiàn)0。1飛米以下的物質(zhì)構(gòu)造是什么樣子。
道德經(jīng)讀后感4
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學體系的標準,被歸入自然主義哲學家的范疇,是有道理的,他對社會、個人存在、發(fā)展的哲思觀點,都是從自然規(guī)律類比推理過來的,一句話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經(jīng)的話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規(guī)律非常多,難以用具體語言駕馭,所以創(chuàng)造了本體論的`“道”,整體代表自然規(guī)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證明天道的規(guī)矩是不居功,不作為,不占有,隱含了一個觀念“得道高人~圣人應該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貪功,不念名,治理社會不要因為個人欲望而下發(fā)過多指令制定過多政策”。
當代,我認為,阿里巴巴的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順應天道而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東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見其道行只高。
東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把馬云的照片發(fā)出來,問東哥,“馬總你們做一個行業(yè),你們應給很熟悉吧“,他回答“不熟悉,這么多年一起吃過一次飯,另外,可能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不是一代人”,從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東哥內(nèi)心是把馬云當做超越的對象,商業(yè)上的敵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馬云年齡比我虛長幾歲,我比他年輕來向人證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證明,馬云絕對是讀道德經(jīng)而得道的例子,在贏在中國的節(jié)目里,阿里巴巴當時還沒有現(xiàn)在這么如日中天,他也沒有如此功名,當時節(jié)目組是把熊曉鴿,吳鷹等人作為更大貴客對待,但是馬云節(jié)目中金句百出,如魚得水,其中一句話“心中無敵,則無敵于天下”的金句,他這個觀點和道德經(jīng)中上經(jīng)二十二章的觀點一模一樣
不自顯,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長(zhang);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jīng)讀后感5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jīng)這樣說過。
對于《道德經(jīng)》,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nèi)粗讀了一回讓國內(nèi)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jīng)》,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后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jīng)》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
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jīng)》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jīng)》,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久遠,但它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獲。以上僅是我對于《道德經(jīng)》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jīng),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yǎng),也能使國家素養(yǎng)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道德經(jīng)讀后感6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jīng)的了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xiàn)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了解首先不執(zhí)著于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xiàn)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循環(huán)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后,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fā)覺不到的。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于你不曉得它什么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jīng)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干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于道曾經(jīng)包括了一切現(xiàn)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經(jīng)讀后感7
看到新華網(wǎng)發(fā)的這尊老子金像,我激動萬分!因為我從三歲起就背誦《老子道德經(jīng)》了。如今我對這本書還是情有獨鐘、愛不釋手。
我一個小小的女孩兒,為什么喜歡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呢?因為背經(jīng)誦典,就可以“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還因為“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老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兩千五百年前,他寫下了道德經(jīng)。這本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晶。無論是什么人,都可以學習,都可以受益。連魯迅和愛因斯坦都喜歡道德經(jīng)呢!這本書里有許多經(jīng)典名句,經(jīng)?M繞在我的耳邊,激勵我不斷前進。
記得我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數(shù)學考試,我一看卷子,高興得幾乎跳起來!哈哈!太簡單了,我準能得一百分!于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檢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還暗暗地嘲笑同學像蝸牛一樣慢。第二天老師說:“大家考得很好,劉愷溪100分……”我伸著長長的脖子,瞪著圓溜溜的大眼睛,著急地盼著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兒,嚇得目瞪口呆!我蒙了!這時,我感到老子爺爺貼著我的'耳朵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我頓時明白了:要從頭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
從那以后,我刻苦地學好每一門功課,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來,我取得了累累碩果:我年年都被評為校、區(qū)三好學生,在學校、區(qū)、市和全國共得了四十多個獎項和證書,其中有作文全國一等和二等獎,英語青島市金獎,DV市一等獎,鋼琴市銀獎并考出了八級……我打心眼兒里感謝老子爺爺!感謝《老子道德經(jīng)》!是他老人家領著我,是道德經(jīng)撫育著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變得知書達理,心胸開闊,聰慧堅強!
我多么想天天拉著老子爺爺?shù)氖郑T著青牛,背誦著他的經(jīng)典著作,和億萬個“國學熱”們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輝的頂點……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
今天終于把道德經(jīng)讀了100遍,終于擺脫了被債主催的感覺。讓我們盡全力寫一篇博客。
但是剛看的時候看多了暈倒了;越讀越經(jīng)文,感覺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師逼著寫博客讓我想起了讀研時的趣事。
當時我們戲劇專業(yè)一共3個導師,每個導師有1~2個研究生,一共4個人。所以所有的課都直接去老師家。有時候上課討論名劇的課文,有時候老師放CD?吹斎缓荛_心。沒想到,老師拿遙控器的時候,愣了一下!拔覀儊矸治鲆幌逻@段!”頓時懵了。畢竟看碟的時候,看劇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鳴效果;突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分析和邏輯思維,處于空白狀態(tài),就要搜索大腦的每一個角落去回憶可用的情節(jié),尋找可用的理論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覺有點抖索。我時不時用眼角看看老師要不要拿遙控器。我看劇的時候也嘗試調(diào)動一些腦細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停頓的時候,我們四個人總是不知所措,不喜歡看。
讀《道德經(jīng)》寫博也很難。讀圣經(jīng)的時候,隨著次數(shù)的增加,越來越像小和尚念經(jīng)一樣漫不經(jīng)心。按照照顧老師的理論,不需要動腦,總結(jié)事情寫博一定要動腦。當你在兩者之間切換時,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們擠一點“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和生活條件在“不斷增加”,我們的精力會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東西上,比如“為了學習”,比如追求名利。在那個階段,我們滿懷雄心壯志,意氣風發(fā),痛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人定勝天,相信“我能行”。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yè)、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時候,大家就會轉(zhuǎn)向內(nèi)心,也就是“求道”。具體的道雖然多種多樣,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學、瑜伽、其他靈魂的雞湯,也可能是大法?吹轿也恍,人的終結(jié)就是神的開始,道的開始。
道德經(jīng)讀后感9
《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說,政府的政策穩(wěn)定、開明,人民就安居樂業(yè),民風淳樸;政府的政策要是經(jīng)常變化,就會使人民變得狡詐,人心變得自私自利,社會誠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認為,好的政府不會亂發(fā)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業(yè)績,只會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和政府沒有關系。政策的多變,會造成政府失去誠信,人民不會相信政府。
這兩章內(nèi)容主要闡述了政府不能隨便亂發(fā)政策,要“貴其言”。政策的多變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對政府的話產(chǎn)生懷疑,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降低。政策的`多變會使一些人不勞而獲,別的人就會學他的樣子,期待政策有所變化,對自己產(chǎn)生利益,社會因此變得浮燥,人民沒有了長期奮斗的目標,急于求成,急于利用當前的政策為自己謀利,生怕政策變化讓自己的目標落空。
老子的這種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傳承和發(fā)展。柳宗元在《梓人傳》中,認為治理國家,應當像蓋房子的工頭一樣,只需用尺子、規(guī)矩和墨斗劃出高低、長短的標準,讓手下的工人按照標準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評或是辭退他,他都不會有怨言。不能事必親躬,處處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領,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養(yǎng)樹一樣“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官治民如果“好煩其令”,看起來好像很愛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辦法頒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變化的方向,結(jié)果卻使政府和人民都覺得很困苦疲乏,社會并不能安定興旺。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0
每個人都想從書本中汲取點什么,不同層次的人考慮會有所不同。由于這種差異性的原因,我的眼光從當今移開,去古書中找尋。讀點自己不懂得東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論,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經(jīng)朋友的推薦,找到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道德經(jīng)解讀》,試讀之后,雖不甚理解,僅得皮毛,但堅持靜靜看完,零散地記載了些東西。結(jié)合現(xiàn)實,生發(fā)些個人的東西,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 年出生于楚國。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稱,而老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曾做過小官,職位不高。這和傳統(tǒng)的文人沒有太多的不同,后來辭官歸隱,生活平靜,精通修養(yǎng)之術。據(jù)說活了200 歲,是道教的開山鼻祖,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他的哲學思想與其他的偉人有太多的不同,我們總說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撐我們活下去。“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想探尋一下“道”為何物。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說“道”是空虛無形,但不是空無所有。如果從物質(zhì)層面而言,創(chuàng)萬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國之道,再回歸到個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說“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種宇宙萬物存在和發(fā)展所依賴的'力量。
“道”,是對付應變之術,是法則和智慧,是自然規(guī)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說的,它一落到語言上,人就無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內(nèi)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國之道是清靜無為的統(tǒng)治方式,就個人而言,我們該成為一個有“道”之士。
《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道”是人類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其實讀書學習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順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長存。領悟之后,尋求解脫。心浮氣躁的我們,孔子的“禮”“仁”,有時顯得蒼白。莊子亦如老子一樣,看開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悅,我亦滿心期待,于是記之。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1
事物總有對立的一面,道德經(jīng)第二章讀后感。有喜才會有悲,有歡才會有愁,有希望才會害怕失望。歡喜、悲愁、害怕都是因為心中有“欲”!坝奔热荒軒須g喜、悲愁、使人畏懼。那么無“欲”當是無悲、無喜、無歡、無愁、無畏的。一個遇事能處變不驚、沉著應對,面對困難無所畏懼的人,那是因為他心中不受這件事的對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擾。所謂無欲而心靜與無欲則剛,就是這個道理!盁o欲”并不是要人擯棄七情六欲,能拋棄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盁o欲”真正要做的,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事萬物產(chǎn)生時,不要用其他念頭去禁錮和干預,要順其自然,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當事、物發(fā)展后不要自以為盡了力;而當事物發(fā)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滿;只有不受各種對立因素的干擾,事、物才能最終達到圓滿。
上面這個過程就好比心中有一個好的“創(chuàng)意”,還沒開始去實施時,自己就不斷的用各種理由去否定它,那么這個“創(chuàng)意”肯定是不會展現(xiàn)出來的.,讀后感《道德經(jīng)第二章讀后感》。只有去實施這個“創(chuàng)意”,它才能逐步展現(xiàn)出來。當這個“創(chuàng)意”實施到一定階段,出現(xiàn)困難后,也不要為自己找各種借口來中斷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這個“創(chuàng)意”的效果才能最終展現(xiàn)。而當這個“創(chuàng)意”最終得以實現(xiàn)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滿,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創(chuàng)意”達到完美的效果。這個“創(chuàng)意”可以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的點子,也可以是對一個姑娘的愛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也可以是為人處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傾,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2
《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一部經(jīng)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jīng)》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jīng)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nèi)绻斓夭蝗实脑,所有?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jīng)》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fā)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xiàn)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3
《道德經(jīng)》強調(diào)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應潮流!叭俗穹,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钡兰捶,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有所作為。違反自然規(guī)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工業(yè)發(fā)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認識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規(guī)律,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順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兜赖陆(jīng)》說:“教學無字,無為之利,天下所希冀!苯逃皇亲尷蠋煻嘟虒W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體驗,收益會更大。
《道德經(jīng)》用簡單的辯證方法論審視世界和生活,多次強調(diào)“做而不猶豫,生而無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個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求華麗的辭藻;有所作為,不能居功自傲,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難的,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錯,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帶著一點點成績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點挫折,你就會失去信心。
《道德經(jīng)》用辯證思維審視人生的不幸與福報。所謂“不幸靠幸福,幸?坎恍摇。因此,人們應該為和平時期的危險做好準備。事情順利的時候要想到自己會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讀完覺得困難的.時候要想到美好的未來!兜赖陆(jīng)》也告訴人們,有一件事是可以通過犯錯來避免的,那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白锎髳簶O
《道德經(jīng)》最后一章說:“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爭也!闭鎸嵉脑挷蝗A麗,華麗的話不真實;好人不善于辯論。人們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炫耀,自以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識;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是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不與人競爭。我覺得應該以此為座右銘:不要聽華麗的詞藻和美麗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學習;努力工作,謙虛謹慎,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貢獻。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4
上學期,我們接觸到了國學這一門課程。每個年級的國學課本不同,我們五年級,學的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
一開始,我一點兒也不理解,老子講的道家學。老子說,道非常模糊,它看不著也摸不著,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卻是推動世間萬物進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說,那這個道就是無形的嘍,既摸不著也看不著。如果是無形的,它哪來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動萬物進化、變化?我認為,世間萬物的變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這個無影無形的道所致?老子還說,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帶著道,可我做事情時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圍的.灰塵,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過我的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講的話,我們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時,連那些專門研究國學的老師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蘊含的道理。我想:雖然,老子說的大概念、大設想、大道我們不能很快明白,但他從“大道”里說出來的生活小道理卻能讓我們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句就讓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稱贊老子觀察身邊細小事物的能力。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實體之所以能給人帶來方便,其實是無形的空虛之處發(fā)揮了作用。沒錯,你看:一個杯子,水倒進去是杯子里的空虛之處容納了它,而不是實的那一部分容納它。同樣的道理,一個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間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F(xiàn)在,我們想象,空虛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無形之中幫助了我們?哈!對,就是這樣,這樣一來,老子的話是說得過去的。
經(jīng)過注釋的指點,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領悟了這么一點點,但這卻讓我很有成就感。想到這《道德經(jīng)》里還有多少的秘密等著我去發(fā)現(xiàn),不禁讓我悠然神往。我想我愛上了《道德經(jīng)》,愛上了國學,愛上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5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xiàn)那些能誘發(fā)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zhàn)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chǎn)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zhàn)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欲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欲,于是就產(chǎn)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從對于人類文明發(fā)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jīng)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huán)境的'罪魁禍首。由于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huán)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wèi)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于癌癥,而癌癥決大多數(shù)十有環(huán)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yōu)閯?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chuàng)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相關文章:
道德經(jīng)的經(jīng)典語錄12-13
《道德經(jīng)》讀后感02-04
道德經(jīng)讀后感02-18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02-22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09-13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08-11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01-15
【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03-25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