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職場文書>實習報告>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

      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

      時間:2024-09-19 11:41:27 實習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

        在現(xiàn)在社會,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鄲腊,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

      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1

        1. 實習概況

        1.1區(qū)域地質概況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正處于華北地區(qū)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jīng)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chǎn)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qū)地質構造骨架和地貌的雛形。伴隨地殼運動的發(fā)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fā)育廣泛,巖漿活動也很頻繁。平原地區(qū)凹陷隆起的邊緣,都為大斷裂所控制。這些大斷層之間往往分布著許多較小的斷裂破碎帶。北京地區(qū)的巖性條件比較復雜,大體上可劃分為松散堆積物和基巖兩大類。中生代燕山運動形成了北京地區(qū)的基本地形骨架。

        1.2實習概述

        實習兩條路線分別為延慶硅化木公園六道河村六道河背斜以及排字嶺單斜旋回粒序的觀察和下葦?shù)楹湎怠獖W陶系海相地層觀察以及妙峰山復式背向斜褶皺及其形成圈閉的描述。

        2. 分點論述

        2.1 六道河背斜(縫洞單元體)

        2.1.1 地質描述(名稱+特征+形成機制)

        核部中元古界長城系常州溝組石英砂巖,兩翼是長城系串嶺溝組紫紅色頁巖與團山子組 白云巖組成的背斜,背斜特點西翼緩東

        翼抖具體產(chǎn)狀如圖所示。西翼以紫紅色泥頁巖和灰質白云巖為主,地層向上厚度加大,并且在背斜西翼發(fā)生正斷層發(fā)生地層的錯位與滑脫。核部地層遭受強烈風化,發(fā)生滑塌作用。 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后期加里東造山運動的影響,華北地臺收到強烈擠壓而形成的造山帶褶皺帶。

        主要重點觀測到一個在白云巖中延伸2-3m的裂縫,呈V字形,順節(jié)理縫發(fā)育(節(jié)理產(chǎn)狀276°傾角76°)。遠處觀察白云巖中的縫洞單元體比較發(fā)育,且都順節(jié)理發(fā)育。

        據(jù)李陽等在2011年提出的,溶蝕縫是地下水在裂縫內流動、溶蝕作用的結果,是在其他裂縫基礎上溶蝕擴大的裂縫,通常原始裂縫被溶蝕擴大幾倍甚至于幾十倍,其分帶性和方向性受原始裂縫發(fā)育特征控制。

        據(jù)杜秀娟等在2007年提出的,在油氣運移的過程中,構造擠壓運動導致脆性巖層形成的較大型節(jié)理縫以及碳酸鹽巖中的溶蝕孔縫可以作為良好的油氣運移通道。碳酸鹽巖儲集層中的裂縫既可作為儲集空間又是重要的滲濾通道。如伊朗著名的阿斯馬利油藏儲層巖性以顆;?guī)r為主,孔、洞、縫發(fā)育,為裂縫—孔隙性儲層。

        此處溶蝕洞系形成原因,大氣淡水沿碳酸鹽地層裂縫或者節(jié)理滲流進入地表/地下,從而對碳酸鹽巖形成淋濾作用,作用成上寬下窄V字形孔洞。

        2.1.2 對石油勘探與開發(fā)的意義

        眾所周知背斜形成的圈閉是油氣聚集形成油氣藏重要場所,背斜油氣藏在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油氣藏中占有相當?shù)谋壤,約占總量的18.8%。由于重力分異的結果,氣占據(jù)背斜的頂部,油居中呈環(huán)帶狀分布,水在下面托著油氣。

        碳酸鹽巖地層中裂縫既能作儲集空間,又是重要的滲濾通道,如果挺烴源巖和該層發(fā)育齊全,也有有利的儲集空間和運移通道,很容易形成縫洞型油氣藏或油氣聚集帶。縫洞型油氣藏是我國油氣勘探、開發(fā)中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油氣

        藏。在碳酸鹽巖和火山巖儲層中,油氣藏主要為縫洞型。即使在碎屑巖儲層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油氣藏為裂縫型。

        2.1.3 對地震與測井解釋的指導意義

        據(jù)觀察本地碳酸鹽巖縫洞以上下排列的特點發(fā)育,在地震與測井解釋中應注意縫洞單元體的垂向上的連續(xù)發(fā)育,并且著重分析縫洞單元體和雜亂反射地質體相互的連通性,對油氣聚集帶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

        據(jù)胡中平2006年提出,不均勻地質體和溶洞都可以形成繞射波。在地層內部, 溶洞和地層波阻抗界面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多次繞射, 對這些多次波進行疊前成像, 即可在垂直方向形成多個強能量團即“ 串珠”。

        據(jù)董平川等2009年提出,縫洞單元體在測井上的識別

        2.2 書頁山單斜(旋回)

        2.2.1 地質描述(名稱+特征+形成機制)

        本區(qū)主要是在延慶區(qū)上侏羅統(tǒng)大套砂泥互層的旋回與韻律沉積觀察。觀察地層主要處于辮狀河沉積的底層,發(fā)育中生界下白堊統(tǒng)土城子組紅色砂礫巖。燕山造山運動使巖層發(fā)生傾斜,構成河流沉積二元結構,粒度較粗的.礫石為主,從下至上的發(fā)育三套礫石、砂體沉積并且逐漸變厚,證明河道規(guī)模越來越大,但是單一砂層中粒序為正粒序,砂泥互層構成反韻律,沉積粒度粗,成分及結構成熟度較低,發(fā)育砂礫巖。發(fā)育由河道遷移產(chǎn)生的各類型層理(大型板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 發(fā)育大型槽狀交錯層理。 (柱狀圖)

        總共觀察到兩個沉積旋回,以山坳(易風化的泥巖的組成)為分割線。

        2.2.2石油勘探與開發(fā)的意義

        本次觀察到的下部的辮狀河的沉積粒度粗的砂體不能作為很好的儲層,而本次沒有看到的上部的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的砂體能夠作為很好的儲層,在三角洲前緣斜坡受波浪影響強烈的地帶, 有利砂體平行于岸線的方向分布,尤其是接近前三角洲泥的部位,應在平行于相帶的方向上尋找高孔、滲帶, 特別要重視波浪的改造地區(qū)是高孔、滲帶的有利發(fā)育地區(qū)。

        2.2.3 對地震與測井解釋的指導意義

        該套地層埋藏于地下,通過鉆井測井,特別成像測井可以清楚直觀的呈現(xiàn)下亮上暗的正粒序遞變特征;識別層面構造沖刷面,通常表現(xiàn)為明暗截切狀,下部為暗色低阻特征,上部亮色高阻特征;綜合該區(qū)地質背景以及其他測井資料等,進行沉積相的識別與劃分,指導油氣勘探開發(fā)。

        地震的方法就我個人的認識來說

        不能識別,只能通過最大湖泛面等知道旋回界限的劃分。

        2.3 門頭溝下葦?shù)晏妓猁}巖(鮞;?guī)r)

        2.3.1 地質描述(名稱+特征+形成機制)

        本區(qū)主要以徐莊、張夏、崮山、長山、鳳山組鮞;?guī)r和條帶竹葉狀灰?guī)r為主,徐莊-張夏由深到淺的變化為砂屑質灰?guī)r向云質和泥質灰?guī)r過度,鮞粒粒度逐漸變大過渡到豆粒(大于2mm),并在火車隧道口看到高度約1-2m的藻丘連續(xù)發(fā)育,形成于高能、水體較為正常和濕潤的環(huán)境中,藻丘本身不是很好儲層但其同時代形成砂屑質碳酸鹽巖可以作為很好的儲層,對油氣勘探具有指導意義;崮-長-鳳由紫紅色竹葉狀灰?guī)r向灰黑色竹葉狀夾泥質條帶灰?guī)r過度,竹葉狀由順層排列到無序雜亂排列,只是風暴沉積動力的加強。

        徐莊組底部為中-薄層泥質條帶頁巖、泥晶灰?guī)r、云巖,上部為厚層碎屑、鮞;?guī)r、白云巖及少量的竹葉狀灰?guī)r鮞粒、砂屑向上變粗,且有豆粒發(fā)育,表現(xiàn)為碳酸鹽臺地高能沉積環(huán)境。頂部厚層灰?guī)r內有灰綠色淺綠色安山巖侵入巖床發(fā)育,產(chǎn)狀與灰?guī)r產(chǎn)狀一致。下葦?shù)槠拭鎻埾慕M以砂屑、鮞粒、竹葉狀灰?guī)r為主,夾有薄層褐黃色泥質條帶云巖,還發(fā)育有藻礁。碎屑向上變粗,鮞粒向上過渡為豆粒,竹葉狀灰?guī)r向上變多,且竹葉狀礫石具氧化圈,主要是由于含鐵鈣質膠結作用形成的。

        重點觀察徐莊組與張夏組的高能碳酸鹽巖沉積,主要發(fā)育鮞粒灰?guī)r以及竹葉狀灰?guī)r。鮞粒主要以正常鮞和放射鮞較為典型,鮞粒由核心和同心層兩部分組成,核心通常為內碎屑、化石、球粒、陸源碎屑等,放射鮞具有放射結構,多由重結晶作用產(chǎn)生,原始礦物多為針狀文石(如圖所示)。

        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引起水介質的攪動,每攪動一次,生物碎屑、球粒、內碎屑、陸源碎屑等便處于懸浮狀態(tài),同時促使二氧化碳從水體中逸出,過飽和的碳酸鈣(文石針)圍繞碎屑顆粒沉淀一圈包殼,這樣周而復始的攪動,便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紋包殼的鮞粒。當鮞粒達到一定大小,其質量超過波浪、水流攪動的能量,便堆積在海底,不再被攪動,并為亮晶方解石膠結,形成亮晶鮞;?guī)r,若鮞粒被帶到低能環(huán)境,則形成泥晶鮞粒灰?guī)r。

        2.3.2 對石油勘探與開發(fā)的意義

        以鮞粒為主要組分的石灰?guī)r,它是一種良好的儲油巖·它是兼具化學和機械成因的石灰?guī)r,形成于碳酸鈣處于過飽和狀態(tài)的海、湖波浪活動地帶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動地帶。鮞;?guī)r在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鮞粒灰?guī)r具有高孔隙度、高滲透率特征,往往是原油和天然氣的良好聚集場所,常常形成大型油氣藏。

        2.4 野溪妙峰山褶皺群

        2.4.1 地質描述(名稱+特征+形成機制)

        妙峰山復式背向斜是從西側向東側依次由倒轉向斜、箱式背斜、向斜、尖棱背斜等一系列向斜和背斜的復式組合。具體產(chǎn)狀如圖所示。背斜核部發(fā)育箱狀褶皺,可見滑脫現(xiàn)象。褶皺過程中,巖層受到擠壓,頂部拉開,形成三期縫隙(分別為共軛剪節(jié)理、張節(jié)理、剪節(jié)理),碳酸鹽溶解,隨著地下水流到裂縫中,進而形成方解石脈。

        觀測標志層為該構造中上部的灰黑塊狀色豹紋灰?guī)r,由淺灰色白云質團塊和深灰色的泥灰質組成,由于抗風化能力的差異,豹斑在巖石表面上突起,貌似豹皮。

        在尖棱背斜的西翼上能觀察到明顯的巖層錯動及破裂面、糜棱巖帶、順層劈

        理、方解石三角帶以及褶皺滑脫形成的波狀劃痕。

        2.4.2 溢出點、形成圈閉如圖所示

        2.4.3對震與測井解釋的指導意義

        3. 斷層性質分析

      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2

        這次實習,沒有像往年那樣選擇xx縣,而是不遠千里的前往內蒙古xx市,參與到xx礦區(qū)控制及地形測量的工程當中。相比于以往的教學型實習,真正的工程(實習)顯然能夠更好的體會所學到的知識。事實也確實是如此,通過這次實習,我真正的體會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測區(qū)屬于呼倫貝爾草原的一部分,動植物種類較少,地勢較為平坦,地貌相對簡單,但在這實習的十多天里還是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艱辛,F(xiàn)在細細想來,那十多天的經(jīng)歷,雖然艱苦,但卻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測量的實際能力,更有面對困難的忍耐

        測量學首先是一項精確的工作,通過在學校期間在課堂上對測量學的學習,使我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理論的測量學輪廓,而實習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理論與實際工程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工科的特點。測量學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以及地面點位的科學,從本質上講,測量學主要完成的任務就是確定地面目標在三維空間的位置以及隨時間的變化。在信息社會里,測量學的作用日益重要,測量成果做為地球信息系統(tǒng)的基礎,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間位置信息。構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及各種專題的和專業(yè)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統(tǒng)一標準,可共享的測量數(shù)據(jù)庫和測量成果信息系統(tǒng)。因此測量成為獲取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最可靠,最準確的手段。測量學的分類有很多種,如普通測量學、大地測量學、攝影測量學、工程測量學。作為測繪工程專業(yè)的學生,我們要學習測量的各個方面。測繪學基礎就是這些專業(yè)知識的基礎。

        通過這次實習,鍛煉了很多測繪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儀的用途,熟練了全站儀的各種使用方法,掌握了儀器的檢驗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對數(shù)據(jù)的檢查和矯正的過程中,明白了各種測量誤差的來源,其主要有三個方面:儀器誤差(儀器本身所決定,屬客觀誤差來源)、觀測誤差(由于人員的技術水平而造成,屬于主觀誤差來源)、外界影響誤差(受到如溫度、大氣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又時時處于變動中而難以控制,屬于可變動誤差來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測量結果錯誤,最大限度的減少測量誤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儀器選擇上要選擇精度較高的合適儀器。

        (2)提高自身的測量水平,降低誤差水平。

        (3)通過各種處理數(shù)據(jù)的數(shù)學方法如:距離測量中的溫度改正、尺長改正,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來減少誤差。

        第三,除了熟悉了儀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誤差的來源和減少措施,還應掌握一套科學的測量方法,在測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測量原則,如:“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級到低級”的工作原則,并做到“步步有檢核”。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更可以提高測量的效率。通過工程實踐,真正學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對測量儀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練,學會了數(shù)字化地形圖的繪制和碎部的測量等課堂上無法做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動手和動腦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與同學的交際、合作的能力。

        一次測量實習要完整的做完,單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和構思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小組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這些,就是在測量之外所收獲的了。小組成員的合作很重要,實習小組的氣氛很大程度上影響實驗的進度。在去滿洲里之前,所有人的熱情都相當高,不僅僅是對測繪的外業(yè)感興趣,更多的是對草原的向往。但在經(jīng)歷了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后,我自己的熱情已被疲勞所掩蓋,雖然第二天不是必須去草原,但我依然堅持上了山,就是想先看看測區(qū)是什么樣子。坦率地說,在這次實習之前,我甚至連“測區(qū)”這樣基本的專業(yè)詞匯都缺乏感性認識。在工程正式開始之后,每個組(全站儀)都有一位老師和四位學生,老師不但要做好小組的管理工作,還要對我們及時指導。在最初幾天的新鮮感過后,每天重復而乏味的翻山越嶺的體力勞動讓很多人怨聲載道,說實話,我也是如此。但工程本身的性質又不允許工期的延后,所以不得不繼續(xù)早出晚歸。其實現(xiàn)在想來,也許絕大多數(shù)工作都是如此,這更多的只是從未有過的疲勞所帶來的壓力。

        由于各種原因,我們組很少能夠全員的上山,所以工作進度難免有了些影響,但最終也能夠正確地完成了任務,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對于測量來說,確實沒有一個人的英雄,只有做好合作——包括本小組內部和各小組之間,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在草原上,我們經(jīng)歷了陽光的暴曬,帶走了黝黑的皮膚,挺過了狂風和冰雹,全部物品和人員均安然無恙。在工程的最后一天(8月7號),我病倒了。發(fā)燒和腹瀉讓我無法堅持到山上,所以只能休息。沒有善始善終,讓我很是遺憾。但就整個實習過程來說,此次外業(yè)實習的每個步驟都以了然于胸,對于書本上的知識已基本掌握,這樣來講,也就沒有太多的遺憾了。從這件事上我了解到,身體對于一個人來講是多么的重要。還有對數(shù)字化成圖軟件的使用感受。我們所用的是南方測繪公司的CASS5.1軟件。這是一款以AutoCAD20xx為基礎開發(fā)的專業(yè)測繪成圖軟件,使用方法簡單,成圖速度快,功能方面也足以滿足實際需要。但軟件穩(wěn)定性稍有不足,成圖錯誤較多,可能在成圖時為追求速度而簡化了計算過程。通過內業(yè)實習的數(shù)據(jù)整理和作圖,將課堂上所講的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到了一起,又一次感受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這次實習讓我體會到了外業(yè)的艱辛,內業(yè)的耐心,工作的細心,甚至還有了對建國初的測繪人員的敬畏之心。鍛煉了實際的能力,讓我在未來面對選擇時更有信心和勇氣。感謝xx老師給了我們參與這次實際工程的機會,同時也要感謝xx大學的xx老師對我們組十多天的耐心指導

      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3

        第一章 序言

        為了配合大一年級《普通地質學》的學習,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知識,訓練野外地質工作的能力,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此次京西地區(qū)基礎地質認識實習。本次實習從6月29日開始,為期兩周,其中前9天為野外地質路線觀察,其余時間進行報告的編寫。

        本次實習,我們通過對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來分析地理歷史及地質作用的過程,并簡要分析他們的形成環(huán)境。除此之外,我們還掌握了巖石、地層和構造的`野外基本辨別方法,并且認識了幾種常見的造巖礦物和巖石。本次實習還鍛煉了我們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對典型地質現(xiàn)象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以及使用羅盤和采集標本。此外,更考驗了我們的體力、耐力和意志力。

        本次實習共安排了9條路線,具體的時間安排和實習的主要內容如下:

        Ⅰ、20xx-6-29 星期日 路線一——虎峪太古界長城系下部地質路線觀察

        1)太古界巖性組合特征觀察

        2)中元古界常州溝組、串嶺溝組、團山子組巖性組合及分界特征觀察

        3)太古界及中元古界不整合接觸特征觀察

        4)正斷層、走滑斷層特征觀察

        Ⅱ、20xx-6-30 星期一 路線二——北京延慶燕山天池國家地質公園東線地質路線觀察

        1)碳酸鹽巖劃分與喀斯特地貌觀察

        2)石英砂巖成分、結構、構造觀察

        3)六道河背斜構造特征觀察與描述

        4)節(jié)理類型劃分與鑒別

        5)中上遠古界海相沉積構造特征與觀察

        6)排字嶺單斜構造特征觀察

        Ⅲ、20xx-7-1 星期二 路線三——延慶燕山天池地質公園西線地質觀察

        1)侏羅紀碎屑巖巖石類型、沉積構造觀察

        2)侏羅紀火山噴出巖巖石類型、結構構造觀察

        3)燕山晚期侵入巖巖石類型、產(chǎn)狀特征觀察

        4)正斷層野外鑒別標志及產(chǎn)狀要素觀察

        Ⅳ、20xx-7-2 星期三 路線四——下葦?shù)楹鋳W陶系地質觀察路線

        1)寒武紀上中下統(tǒng)巖性組合特征、分界標志與沉積環(huán)境分析

        2)下奧陶統(tǒng)巖性組合特征觀察及與上寒武統(tǒng)分界標志描述

        3)生物礁、疊層石、縫合線、鮞粒等沉積現(xiàn)象的特征描述與成因分析

        4)巖床、巖墻產(chǎn)狀特征觀察與測量

        5)小型正斷層識別

        6)現(xiàn)代山間河流沉積特征觀察與成因分析

        Ⅴ、20xx-7-3 星期四 路線五——下葦?shù)?野溪構造地層觀察路線

        1)褶皺構造主要類型

        2)褶皺要素測量與描述

        3)逆斷層同沉積斷層、走滑斷層識別

        4)張節(jié)理特征及成因分析

        Ⅵ、20xx-7-4 星期五 路線六——灰峪奧陶系-三疊系地層巖性地質觀察

        1)中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與中石炭統(tǒng)本溪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觀察

        2)巖床巖墻侵入特征及巖性觀察

        3)中石炭統(tǒng)內部巖性組合旋回特征及特殊巖性段的觀察與劃分

        4)二疊系巖性組合特征觀察

        Ⅶ、20xx-7-5 星期六 路線七——房山區(qū)太平山奧陶石炭二疊系地質構造觀察路線

        1)164背斜組成特征及產(chǎn)狀要素測量

        2)中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與中石炭統(tǒng)接觸關系分析

        3)石炭系、二疊系不同組段間的劃分標志

        4)太平山向斜要素特征分析

        Ⅷ、20xx-7-6 星期日 路線八——沙峪口水庫侵入巖體特征觀察

        1)燕山期侵入巖巖石類型、結構構造特征觀察

        2)侵入巖粗細相帶接觸關系觀察

        3)中元古界霧迷山組巖性組合及構造特征觀察

        4)侵入巖與圍巖接觸特征觀察

        Ⅸ、20xx-7-7 星期一 路線九——蟒山地質觀察路線

        1)侏羅系火山碎屑巖巖性特征觀察與描述

        2)寒武系灰?guī)r巖性觀察及產(chǎn)狀測量

        3)侏羅系與寒武系的逆沖斷層接觸關系觀察

        4)花崗細晶巖巖床巖墻特征觀察

        5)不同巖性差異風化現(xiàn)象觀察及成因分析

        第二章 地層與沉積

        一、太古界(Ar)

        1.地層分布:京西地區(qū)太古界出露非常局限,僅在延慶千家店、昌平德勝口等地零星分布。

        2.巖性組合: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母角閃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

        3.結構構造:片理構造、片麻狀構造

        4.巖體描述:

        觀察點一:據(jù)虎峪溝第一水池南150米

        顏色成灰黃色的為太古界基底,巖石成分為花崗片麻巖。淺色礦物為白色斜

        長石、肉紅色正長石和石英,暗色礦物為黑云母和角閃石,約占15%左右。發(fā)育

        多組節(jié)理,成層性不好。

        成因分析:在距今約25億年時,地殼運動,華北地臺拼接,區(qū)域性的構造

        作用和巖漿活動引起深度變質,經(jīng)歷了一系列復雜的地質作用,形成如今出露地

        表的變質花崗巖。

        接觸關系:與上覆地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二、元古界(Pt)

        1.地層分布:下元古界在京西地區(qū)缺失沉積,中上元古界廣泛發(fā)育。

        虎峪水庫大壩旁、延慶燕山天池國家地質公園、下葦?shù)橛蓝ê哟濉⑸秤谒畮?/p>

        2.巖性組合:礫巖、石英砂巖、白云巖、灰?guī)r、泥質頁巖

        3.結構構造:平行層理、交錯層理、斷層、擦痕、剪節(jié)理、刀砍紋、波痕、示頂示底構造、階步

        (一)長城系(Ch)

        (1)常州溝組(Chc)

       、賻r性組合:石英化砂巖

       、诮Y構構造:交錯層理、波痕、斷層

       、蹘r體描述:

        觀察點一:六道河村路邊

        六道河背斜核部為常州溝組石英砂巖,兩翼巖石為串嶺溝組砂巖

        觀察點二:虎峪溝內第一水池南150米

        與太古界基底為不整合接觸,上部為常州溝組,由于水動力作用形成交

        錯層理,主要巖石成分為變質石英化砂巖,其中小的砂礫為濱淺海沉

        積砂礫巖。

        觀察點三:水庫大壩北200米

        與串嶺溝組為整合接觸。常州溝組底部為隱晶質,沒有成層性。

        出露的常州溝組砂巖具有波痕構造,也具有小型的斷層,侵入體(巖

        床),同時在沉積時還發(fā)生球形風化。

       、艹练e環(huán)境:濱淺海沉積(海相)

        ⑤接觸關系:與太古界不整合接觸,與串嶺溝組整合接觸

       。2)串嶺溝組(Chch)

       、賻r性組合:粉砂質泥巖、頁巖

       、诮Y構構造:斷層、石香腸構造、波痕、示頂示底、印模鑄模、板狀構造

       、蹘r石描述:

        觀察點一:六道河村東南1km路邊

        該地層泥質粉砂巖具有波痕構造,波痕近似對稱,說明是海相沉

        積,且海水較深。同時也會觀察到鑄模(上凸)印模(下凹)構造,

        該構造指示其上覆蓋的地層泥質含量高。沿公路直走,觀察到一種特

        殊波痕,其波峰包圍波谷,說明原海岸不平直,具有雙向水流(即海

        灣沉積)。

        觀察點二:水庫大壩西端

        該點為可觀察到串嶺溝組與團山子組界限。該地區(qū)常州溝組頁巖

        (塑型強)發(fā)育豐富,可觀察到石香腸構造。該地區(qū)也存在小型逆斷層。

       、艹练e環(huán)境:海灣沉積

       、萁佑|關系:與下伏常州溝組和上覆團山子組為整合接觸。

       。3)團山子組(Cht)

       、賻r石組合:泥巖、頁巖、白云巖

       、诮Y構構造:波痕、剪節(jié)理、刀砍紋

       、蹘r體描述:

        觀察點一:水庫大壩西端

        該地層白云巖含量增多,發(fā)育剪節(jié)理,由于被CaCO3充填后再度風化,形成刀砍紋。、

        觀察點二:秀水村東135km

        該地區(qū)白云巖距今17億年,具有波痕、印模等構造,巖體表面凹凸不平顯示水體環(huán)境動蕩。 ④沉積環(huán)境:淺海沉積,水體環(huán)境動蕩不定

       、萁佑|關系:與下伏串嶺溝組和上覆大紅峪組地層整合接觸。

       。4)大紅峪組(Chd)

       、賻r石組合:石英砂巖、白云巖

       、诮Y構構造:示底構造、鑄模印模

       、蹘r體描述:

        觀察點一:甘溝丁字路口南500米

        由高于莊組到大紅峪組,會發(fā)現(xiàn)石英砂巖逐漸豐富。同時具有示底構造,可推測原下層含水量與含泥量,也同時觀察到鑄模與印模構造。

       、艹练e環(huán)境:濱海沉積

       、萁佑|關系:與下伏團山子組和上覆高于莊組為整合接觸。

       。5)高于莊組(Chg)

       、賻r石組合:白云巖、灰?guī)r、石英砂巖

       、诮Y構構造:生物丘、印模、指相化石、溶蝕、竹葉狀、泥裂

       、蹘r體描述:

        觀測點一:甘溝丁字路口

        該地層白云質含量較高,溶蝕作用較弱,但發(fā)生了順層溶蝕。該地區(qū)

        發(fā)育竹葉狀灰?guī)r,存在生物丘(硅質含量高)。沿公路向前走,會發(fā)現(xiàn)指相

        化石——海綠石,成扁狀,層面上發(fā)育豐富。該地區(qū)石英砂巖分選良好,

        純度很高,都指示該地層的沉積為海相沉積。同時還會看到泥裂現(xiàn)象,也

        可看到由Fe、Mn元素形成的假化石。

       、艹练e環(huán)境:濱淺海沉積

       、萁佑|關系:與上覆楊莊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二)薊縣系(Jx)

        (1)楊莊組(Jxy)

       、賻r石組合:白云巖

       、诮Y構構造:具有溶蝕現(xiàn)象

       、蹘r體描述:

        觀察點一:甘溝丁字路口處

        形成于14-16億年前,白云巖發(fā)育豐富,巖層上出現(xiàn)溶蝕現(xiàn)象

       、艹练e環(huán)境:干燥炎熱濱淺海沙灘環(huán)境

       、萁佑|關系:與下伏高于莊組平行不整合

       。2)霧迷山組(Jxw)

       、賻r石組合:白云巖

       、诮Y構構造:鮞狀構造、竹葉狀構造、波痕、泥裂、走滑斷

        層、溶蝕作用

       、蹘r體描述:

        觀察點一:燕山天池國家地質公園公路西側1km

        該地層主要以白云巖為主,厚度很大。地下水活躍,具有溶蝕作用

       。ㄌ焐鷺颍0l(fā)育小型斷層,裂縫處充填方解石。碎裂明顯,并且呈帶狀

        分布,有擦痕處礦物定向排列。發(fā)育一處走滑斷層,步階明顯,為右行。

        具有波痕和泥裂現(xiàn)象。

        觀察點二:龍?zhí)稙乘淼牢鬟?/p>

        該地層發(fā)育燧石條帶,成分為SiO2,白云質含量高,也發(fā)育石英條

        帶。碳酸鹽巖也發(fā)生次生溶蝕作用,形成孔隙。發(fā)育小規(guī)模生物丘,說明此時環(huán)境穩(wěn)定。部分地區(qū)硅質條帶突出,是差異風化的結果。

        觀察點三:N40°16′9.36″E116°29′29.32″

        該地區(qū)白云巖豐富,發(fā)白的巖石具有大理巖化的特征,發(fā)黃的泥質含量高。具有明顯斷層。在新王玉民俗村處,有大量的侵入巖,使霧迷山組巖石巖性發(fā)生變化。

        ④沉積環(huán)境:海相沉積環(huán)境

       、萁佑|關系:與下伏楊莊組整合接觸

        (三)青白口系(Qn)

        (1)景兒峪組(Qnj)

       、賻r石組合:板巖、白云質灰?guī)r

       、诮Y構構造:層狀、板劈理、碎裂

       、蹘r體描述:

        觀察點一:永定河村東馬路邊

        該地區(qū)發(fā)育板巖,由于變質作用強,發(fā)育板片狀劈理。發(fā)育巨厚層灰黑色灰

        巖,層狀明顯,發(fā)育灰黑色條帶,碎裂嚴重,由方解石充填。發(fā)育豹皮灰?guī)r。該地層為中上元古界最新地層。

       、艹练e環(huán)境:潮下帶沉積環(huán)境

      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4

        一、目的

        1、認識各類地質現(xiàn)象。

        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質技能,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等。

        3、現(xiàn)場認識斷層、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xiàn)象。

        4、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建立地質思維,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地質認識實習是地質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程,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礦山地質》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方法,為以后的教學和工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主要任務

        1、采集礦物和巖石標本,進行肉眼鑒定描述,訓練野外鑒別礦物和巖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巖類的特征與區(qū)別標志,尤其是沉積巖與巖漿巖的野外判別。

        2、由老至新了解華北型沉積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巖性特征及其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礦產(chǎn),建立地質發(fā)展的時、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皺、節(jié)理和斷層等主要地質構造的野外觀測方法和依據(jù)。

        4、結合野外實際地質作用現(xiàn)象,觀察認識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等外動力地質作用,認識各種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

        5、初步學會地形圖的使用、路線地質剖面的測量、地質點定點與描述、利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地層產(chǎn)狀要素、野外地質記錄等基本地質工作方法。

        三、實習方式與注意事項

        1、本實習屬于教學性質的認識實習,以教師指導方式為主,結合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聯(lián)系地質實際認識各種地質現(xiàn)象和地質作用,學會簡單的野外工作方法。

        2、實習期間以實習小組為單位,組長為本小組負責人,小組成員要互相照顧、互相幫助;整個實習期間均為集體活動,嚴禁個人行動。

        3、實習開始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閱讀實習指導書,明確實習目的和任務,了解實習計劃和安排,準備實習用品。

        4、野外實習中,每到一處,學生先集中聽老師講述,然后按實習小組分頭進行地質觀察描述,有問題要及時提出,爭取在現(xiàn)場弄懂。

        5、自覺遵守紀律,愛護樹木、莊稼,不亂仍雜物,保護環(huán)境,上山嚴禁煙火。

        6、上山不準穿涼鞋、要穿長褲;野外工作時禁止相互嬉戲、打逗,避免使石塊墜落傷人,在公路邊工作時注意交通安全。

        7、妥善保管實習指導書、羅盤等實習用品,遺失照價賠償。

        8、無特殊情況必須出野外,如有特殊情況必須向實習帶隊老師請假并獲批準。

        9、要求學會用羅盤實地測量巖層產(chǎn)狀,實地分析正逆斷層和褶皺構造。

        10、解釋分析巖層產(chǎn)狀的外力因素。

        地質發(fā)育簡史本區(qū)自太古代至第四紀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總趨勢表現(xiàn)為由太古代的活動,到元古代后轉向穩(wěn)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積環(huán)境由元古代-古生代的海相和海陸相沉積,至中生代轉向陸相沉積環(huán)境的演化過程。

        本區(qū)的構造演化可劃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1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階段太古代早期(約3.5Ga),在冀東一帶出現(xiàn)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了以遷西群為代表火山一沉積建造。太古代晚期(約3.0Ga)地殼開始分異,形成以阜平群、泰山群等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陸塊。大約2.5-2.6Ga,發(fā)生強烈的阜平運動,分散的陸塊粘合形成較大的剛性塊體。

        早元古代早期的五臺運動使剛性板塊進一步擴大,奠定了華北板塊的基本構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呂梁運動,使沉積區(qū)褶皺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區(qū)在內的統(tǒng)一的華北板塊結晶基底。

        2中新元古代裂塹演化階段呂梁運動后,華北板塊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蓋層發(fā)育階段,早期由于地殼較薄,具有相當?shù)幕顒有裕瑥V泛發(fā)育裂塹。接受了青白口系長山組、景兒峪組濱淺海沉積。新元古代末期,本區(qū)整體上升成陸,在約2億年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中遭受剝蝕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積,早寒武世中期本區(qū)再度下降接受沉積,形成府君山組與景兒峪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3古生代穩(wěn)定蓋層發(fā)育階段古生代伊始,華北板塊作為一個整體再度下降接受沉積。由早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海侵擴大,本區(qū)發(fā)育以鮞狀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藻灰?guī)r為代表的動蕩淺海環(huán)境沉積物。早奧陶世海侵進一步擴大,亮甲山期為本區(qū)最大海侵時期,沉積巨厚的濱淺海碳酸鹽巖沉積。從晚奧陶世開始,由于受加里東運動影響,本區(qū)再次整體上升成陸,長期遭受剝蝕夷平作用達140Ma之久,形成了準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沉積了本溪組和太原組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使本區(qū)自早二疊世開始脫離海相環(huán)境,逐步轉入陸相沉積環(huán)境。中石炭世一早二疊世,本區(qū)處于氣候潮濕、地勢低平、植物茂盛、沼澤廣布的環(huán)境,是華北地區(qū)重要的成煤期。

        4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演化階段中新生代,本區(qū)構造演化進入了新的板塊構造體制發(fā)展階段。特別是自晚三疊世以來,地殼活動的動力機制發(fā)生了根本轉變,伴隨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仲作用,本區(qū)和整個中國東部一樣,開始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歷史發(fā)展過程。

        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東西向構造為中新生代北北東向的環(huán)太平洋構造體系所取代,表現(xiàn)為區(qū)域構造線方向的偏轉和強烈的構造一一巖漿活動。

        (1)印支運動階段以深層構造變形、中深的區(qū)域熱動力變質作用和小型巖脈侵入和改造為特點。變形層次較深,構造作用過程中熱的參與起著重要作用。

        (2)燕山運動及其區(qū)內巖漿活動區(qū)內主體構造形成和演化時期,是褶皺、斷裂、巖漿和變質作用均極為活躍階段。本期構造作用塑造了區(qū)內現(xiàn)今主體構造格架。

        (3)喜馬拉雅運動與現(xiàn)代地貌格局的形成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斷層的活動為代表,是現(xiàn)今北京西山山區(qū)和東部平原的分野階段,塑造了現(xiàn)今地貌格局實習地區(qū)概況實習區(qū)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1991m,靈山達2420m,南部上寺嶺1307m。區(qū)內大多為低山和丘陵區(qū),高程一般為150-300m,總體地勢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東南為華北平原。

        實習區(qū)內主要河流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區(qū)的主要河流,發(fā)源于呂梁山北端東部,其上游為桑干河,向東流經(jīng)山西、河北、經(jīng)北京西山和平原,在天津匯人海河,然后流入黃海。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樹權狀撒開,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北京西山年降水量700mm左右。雨季為7一8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0%,山洪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每年6一7月為高溫季節(jié),7月平均氣溫為28℃,極高溫度可達40℃;1一2月為低溫季節(jié),1月平均氣溫為一6℃,極低溫度達一22℃。4一10月,日平均氣溫超過11℃,年雷暴日約37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風日(>8級)約21天,多在冬季和春季。

        區(qū)內工礦企業(yè)較多,包括燕山石油化工廠、首都鋼鐵公司等,此外還有一系列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煤礦和水泥和石灰廠礦,花崗巖、板巖和大理巖石料的生產(chǎn)也很可觀。農業(yè)方面,平原區(qū)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丘陵和山區(qū)以雜糧為主,山口河灘地多植蘋果樹、梨樹和柿樹等。實習區(qū)北京西山位于近東西向的燕山山脈和北北東向的太行山脈的接合部位。

        區(qū)內地質研究程度較高,地層發(fā)育較全,從太古界到新生界的主要地層單位均有出露(圖1)。本區(qū)地層經(jīng)歷了不同程度的區(qū)域變質作用。本區(qū)地層和巖石在華北地區(qū)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可與華北地區(qū)的其它地區(qū)對比。下葦?shù)榈刭|路線

        一、地質路線

        該路線從下葦?shù)榇逦鞅奔s300米處至下葦?shù)榇,沿公路向東南至丹里為止。

        下葦?shù)閷俦本┦虚T頭溝區(qū)管轄,位于北京市西北,有豐沙鐵路、門臺鐵路以及公共汽車至此,交通方便。

        二、觀察內容

        1、主要觀察青白口系至上寒武統(tǒng)的地層剖面。

        2、下馬嶺組至奧陶系下統(tǒng)各組的主要巖性特征、結構構造特征。

        3、沉積巖構造特征(鮞粒、竹葉狀、疊層石、斜層理等)并分析沉積環(huán)境。

        4、觀察侵入巖脈并判斷巖脈的相對地質時代。

        5、測量地層產(chǎn)狀。

        6、其它褶皺、斷裂等構造現(xiàn)象和階地。

        三、資料簡介

        本區(qū)在地質構造上位于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復向斜、九龍山復向斜和妙峰山復向斜之間的下葦?shù)犟妨臇|部(圖3-1)。該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崗閃長巖侵入體、地層出露由穹窿核部向外依次為青白口系、下寒武統(tǒng)、中寒武統(tǒng)、上寒武統(tǒng)、下奧陶統(tǒng)、中奧陶統(tǒng)、上石炭統(tǒng)、下二選統(tǒng)、上二疊統(tǒng)和侏羅系,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層之中侏羅紀的花崗閃長巖。各時代地層大多為整合接觸關系。

        只在下寒武統(tǒng)昌平組與青白口系景兒峪組之間、中石炭統(tǒng)本溪組與中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之間為假整合接觸關系,侏羅系則與下伏地層成不整合接觸關系。巖石實習區(qū)可觀察到的主要以沉積巖為主,在沉積巖下部可看到少量變質巖露頭,只有在斷層或斷裂中可看到傾入的巖漿巖。這主要以觀察的地點有關,因為我們的實習地主要在公路旁,看到的巖石以開路時切開的巖石露頭為主。其余地點基本為植被和泥土覆蓋。

        一、沉積巖

        1、碎屑沉積巖:

        區(qū)內碎屑沉積巖主要有礫巖、砂巖、粉砂巖、砂質頁巖、頁巖、泥巖和一些火山碎屑沉積巖等,分布廣泛,形成時代為太古代至新生代。

        2、化學沉積巖區(qū)內化學沉積巖主要有灰?guī)r、白云巖和硅質巖等。在區(qū)內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向斜的兩翼。其形成時代主要是:薊縣紀、青白口紀、寒武紀、奧陶紀等。

        二、巖漿巖

        京西巖漿巖出露面積較大,主要可以分為深成侵入巖、淺成侵入巖和噴出巖類,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深成侵入巖是區(qū)內分布廣泛,主要為中性到酸性巖體,從南到北都有出露。區(qū)內出露較大的巖株有房山巖體、靈山巖體等及與之相伴形成的巖枝。

        淺成侵入巖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巖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巖墻、巖床、巖枝等,從基性到酸性均有發(fā)育。

        三、變質巖

        變質巖巖類較為復雜,主要有大古界基底變質雜巖,顯生宙的區(qū)域動力變質巖類和熱接觸變質巖類。

        太古界變質雜巖大面積出露于實習區(qū)南西部,其它地區(qū)則零出露。主要巖性有片麻巖、斜長角閃巖、變粒巖組成,并受到中等到強烈的'混合巖化作用,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混合巖。動力變質巖主要發(fā)育在各類斷層帶中,主要巖性有各種變余糜棱巖、糜棱巖和斷層巖等。區(qū)域變質巖類分布廣泛。主要有板巖、干枚巖、片巖、片麻巖和變質砂巖(礫巖)、大理巖等。在與各類巖體的接觸部位,還發(fā)育各種類型的熱接觸變質巖類。

        地質構造

        一、斷裂構造

        1、北東向斷裂主要包括紫荊關深斷裂帶和懷柔淶水斷裂帶及其伴生的小斷裂,是區(qū)內主要斷裂。

        北東向斷裂主要變形時期為晚侏羅世,后期新生性、繼承活動性明顯。斷裂活動控制了晚侏羅世及白堊世侵入巖體及早白堊世火山沉積盆地的分布和發(fā)展。

        2.北東東向斷裂

        北東東向斷裂與北北西向斷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盤格狀,一般規(guī)模不大,長幾Km至十余km,總體走向北東60~70°,斷面緊密、平直,斷距很小,主要形成于侏羅紀末,是上述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斷裂性質呈左行壓扭性。

        3.北西-北北西向斷裂本組斷裂一般規(guī)模不大,長幾km至十余Km,區(qū)域上個別可達上百Km,主要變形時期為侏羅紀,是前述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并與北東東向斷裂配套。斷裂性質呈張扭性。

        二、褶皺構造

        北京西山的褶皺構造較為發(fā)育,軸向主要為北東東向至近東西向,主要有:

        百花山向斜、九龍山(三家店)向斜、馬鞍山(谷積山)背斜和北嶺向斜等。

        1、百花山向斜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東-北東東向展布,核部地層為侏羅系火山巖,兩翼分別為古生界和元古界;兩翼地層傾角約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褶皺的北翼與西南部為斷層切割及燕山期巖體侵入改造,表明其形成于巖體侵入前,區(qū)內零星發(fā)育的白堊系沒有卷入褶皺,因此褶皺形成于中侏羅世后,白堊紀之前,是印支運動一燕山運動早期的產(chǎn)物。

        2、九龍山(三家店)向斜九龍山向斜分布干百花山向斜東部,呈近東西向展布,與百花山向斜的構造特點極為相似,二者為同期構造作用下形成。核部地層為是侏羅系火山巖,兩翼主要為古生界;兩翼地層傾角約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

        3、馬鞍山(谷積山)背斜馬鞍山背斜分布于九龍山向斜與北嶺向斜之間,呈北東東或近東西向展布,核部地層為薊縣系霧迷山組,兩翼分別為青白口系、寒武、奧陶系和石炭、二疊系。在橫剖面上,背斜總體成箱狀,兩翼較陡而頂部平坦,總體向東傾。

        實習總結

        這次地質實習,我們結合理論學到了很多實際知識。通過實地考察,對課本所講的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開闊了視野,知識從感性認識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更體會到了野外地質工作的無限樂趣與艱辛。觀察了各種地質現(xiàn)象并積累了許多地質、地貌方面的材料,通過親身實踐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老師以自身豐富的經(jīng)驗與學識,像我們講述了各種地質知識與現(xiàn)象,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務真求實、精確嚴謹一絲不茍的教學風格和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我學到了寶貴的知識,鍛煉、提高了我們野外實習、考察的能力,為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通過實習,走進了大自然,走進了實地,是我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偉大,人的渺小,是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了更大的興趣和好奇。是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到了一起,對理論知識起到了加深鞏固的作用。

      【京西地區(qū)地質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質實習報告06-20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01-18

      地質實習報告06-22

      地質實習報告07-07

      地質認識實習報告02-09

      有關地質實習報告03-29

      地質認識實習報告05-17

      地質野外實習報告05-17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