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赤壁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jīng)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教學反思1
【設計說明】
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這類文章借對山水風物的描繪,往往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蘇軾的代表作,在語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對這類作品的解讀往往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體會為主,讓學生了解本文誕生的背景,了解蘇軾這位“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啟發(fā)、引導,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蘊含在文字里的感情,從喜歡這篇文章開始,喜歡蘇軾。思考苦難、坎坷給生命帶來的價值;思考當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時,我該以何相報。
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中,我很注重學生自主的學習,合作的探究,獨立的表現(xiàn),課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顆種子埋進學生的心里,可能現(xiàn)在看不見他們的不同,但也許在他們成長的路上,這顆種子就會生出根,發(fā)出芽,甚至長出一棵參天的大樹。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了解文體知識,督促學生讀懂本文的字詞句含義,并自主對內(nèi)容進行梳理。
2、 啟發(f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并表現(xiàn)本文的情感變化和思想意蘊。
3、 讓學生在讀懂本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了解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和他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達觀態(tài)度,從而對自己的成長有所啟示。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 誦讀 合作探究 延伸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根據(jù)你課前的學習和閱讀,說說這三個詞之間的關系:黃州 赤壁 蘇軾
由于“烏臺詩案”蘇軾才與黃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誰能根據(jù)我們自學方案中的資料,點出這個案子的關鍵。
冤案,文字獄
余秋雨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于是,在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年,當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時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過平靜,他卻突然之間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絕唱。
二、逐段品讀文章,梳理情感變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聲音傳達自己的理解。
1、學習讀第一段,展示自學成果
梳理內(nèi)容:
說說第一段寫了哪些畫面和人物活動?
明確:畫面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活動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面對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容、灑脫、自由、高雅……
作者也寫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誦讀實踐:
請試著用自己的聲音來表現(xiàn)我們對文本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節(jié)奏,讀出意境。
點評:隨堂
2、學習第二段 展示自學成果
梳理內(nèi)容:
“飲酒樂甚”是對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發(fā)生變化了?
明確:由樂到悲。
什么觸發(fā)了作者情感的變化?
誦讀實踐:
請試著讀出這種感情上變化。
提示:注意停頓、聲調(diào)變化。
點評:隨堂
3、 展示自學成果,學習第三段
梳理內(nèi)容:
解釋“愀”的含義。
容色改變。
蘇子容色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這段話聯(lián)想到了歷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跡?
文治 、武功
與赤壁相關的失意和得意的經(jīng)歷
這個聯(lián)想的目的是什么?
和現(xiàn)實的自己形成對比
合作探究:
對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對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可以用一個悲字來概括,這個悲有幾層含義?
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可謂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這樣一個功業(yè)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樣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煙塵之中。而作為“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等閑之輩、戴“罪”之臣,功業(yè)全無,理想旁落,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生命短暫、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無窮,豈不悲乎?
愿望與現(xiàn)實相左之悲。試圖“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不可乎驟得”。愿望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矛盾,只能“托遺響于悲風”了。
這樣的悲,用 李澤厚先生的話說,就是一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
誦讀實踐::我們怎樣才能讀出英雄與凡人的對比?我們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幾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讀出共鳴嗎?
提示:注意內(nèi)容和情感的關系:鋪墊——轉(zhuǎn)折——悲涼、深沉
誦讀與理解是相互促進的,誦讀別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內(nèi)心的共鳴。
4、 學習第四段
梳理內(nèi)容:蘇子也覺得宇宙的無窮值得羨慕嗎?他的觀點你理解嗎?
而又何羨乎?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結(jié)果也不同。
水與月自變化的角度來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恒,這一刻的水已經(jīng)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物無盡,我也無盡。
永遠流逝,永不消失,盈虛有變,皓月長明。我如何無盡?
我價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個人小我的局限,人類的大我是生生不息,與萬物同在的。
請問同學們,蘇軾是以何種方式、何種路徑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結(jié),超越人生困厄?
此時的蘇子已處在不辨水天,無盡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時空局限。人們常說,心有郁結(jié),必須要找到一個散郁化結(jié)的出口與通道,亦即要有一個合適的路徑,方能走出心靈的陰霾。一般而言,這樣的路徑有兩種,一種是“外釋”,通過融合于外物以轉(zhuǎn)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種是“內(nèi)釋”,通過內(nèi)在的心靈審視、通變,在自我觀照中達到超越“舊我”走向“新我”的圓通之境。
“而又何羨乎?”一句該怎樣來讀,輕而易舉又重若千鈞。
這一段話里還有怎樣的胸懷?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共適清風明月。
不祈禍福、忘懷榮辱、超脫死生、曠達自適,與清風明月融為一體,實現(xiàn)了人生的圓融。最難得的是此刻的蘇子被記錄了下來,成為后世莫大的'一筆財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經(jīng)這樣評價《赤壁賦》:“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diào)而暢遂也!
誦讀實踐:誰能為我們讀一讀蘇軾實現(xiàn)了人生超越后坦蕩的襟懷。
提示:誦讀是一種有聲的成長。
5 、學習第五段
客喜而笑,賓主盡歡,洗盞更酌,相與枕藉,東方既白。
三、學習總結(jié)
時間:月出——東方既白
情感變化:樂——悲——喜
誦讀心得:注意重音、節(jié)奏。
注意停頓、聲調(diào)變化。
誦讀與理解是相互促進的,誦讀別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內(nèi)心的共鳴。
誦讀是一種有聲的成長。
四、課外閱讀
我給大家找到了幾篇跟蘇子相關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熱愛生機盎然!毕M覀兡軐μK軾的品讀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樂”而起,極“樂”而收,兩次樂的內(nèi)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讀出“烏臺詩案”與被貶黃州之事對蘇軾的影響嗎?
3、有人說蘇軾去的地方叫赤鼻磯,跟赤壁遠著呢,他犯了常識性錯誤,你認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嗎?他在文中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蘇子與客本質(zhì)的不同在哪里?
5、理解蘇軾的胸懷對你有影響嗎?老師提供的相關文本,你會選讀哪一個?
《赤壁賦》教學反思
我在選課參賽的時候,決定選《赤壁賦》一文,是個艱難的決定。本文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有過無數(shù)次的被解讀;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廣闊;本文以賦為體,主課問答,應突出誦讀;本文又是以文言文為載體,應強化理解。一時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畏首畏尾,總怕設計漏洞百出,割裂了學生與文本,但又不愿調(diào)換內(nèi)容。
我考慮到本文文體特征,先定下了誦讀這條主線,為幫助學生誦讀,我將課前自主學習的設計精細化,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小組交流成果,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主要以引導,幫助為主,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的景、情、事、理。課后延伸閱讀是我的另一個設想,讀懂本文是本課的目標之一,讀蘇軾是我設計的更高目標。作為文化經(jīng)典,蘇軾不可復制,如果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引起學生對蘇軾的閱讀興趣,那我總覺得是一種遺憾。
我的這一節(jié)課,完全是一節(jié)生成課,學生不是我所帶的學生,盡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們一次又一次給了我驚喜。我對學生的表現(xiàn)是滿意的,我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引導還有遺憾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予以指導。
赤壁教學反思2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里很矛盾,因為這一課很有內(nèi)容可講,但同時內(nèi)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找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fā)現(xiàn)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后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么教學內(nèi)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為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后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沖突,于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jié),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jié)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jié)課就是有收獲的。但我覺得呢里的多媒體設備真是太老了,出現(xiàn)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留下我的QQ,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說一句:“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
赤壁教學反思3
這次選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
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詞,然后再講解內(nèi)容。我的依據(jù)是,學生對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礙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詞之后,文言文就變成現(xiàn)代文了,理解起來就會順利許多。
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我依循了這種方式,后來發(fā)覺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四:
一是像前赤壁賦這種文章篇幅較長,一個個字翻譯過來,殺傷課時太厲害,至少要花去兩節(jié)課,一個學期四、五篇古文下來,必定造成課時緊張。
二是這樣的上法實在太無聊,課堂氣氛極為沉悶,自己上的又沒勁了,學生也倒下一大片。
三是市面上的翻譯書連篇累牘,學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決。后來我試著在上課之前便讓學生翻譯課文,他們照樣可以借助參考書一字不落地翻譯出來。四是我以為他們通過翻譯,可以把古文當成現(xiàn)代文來讀,但實際上,即使疏通了文字之后,學生對于課文照樣隔膜,甚至能夠背誦了,也未見得親切。這一點,在第一次試講的時候顯露無疑。
后來試著將文與言結(jié)合起來說,發(fā)覺不僅推進速度快很多,而且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大概他們終于覺得老師在講一些翻譯書上沒有的東西了。此外,“會翻譯”和“能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我之前上古文,有點天然降低了古文的難度,就是覺得翻譯過關,古文搞定大半,其實并非如此,F(xiàn)在看來,在課堂上,把關鍵的字詞點出來,進而帶動內(nèi)容的理解,可能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的結(jié)合趁熱打鐵,最少疏離感。至于翻譯的作業(yè),大可提前至課前完成,在課上只要點出一些翻譯的難點即可。
還有一點反思就是上課的節(jié)奏把控,有時候上課很急,就比如第一次試講,感覺學生怎么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便急于代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是聽到學生嘴里奔出一個自己想要的詞句,便急忙接口,唯恐學生再旁逸斜出。后來第二次試講,這樣的情況便少了很多,第三次則幾乎沒有了。
事后反思,原因有二:
一是問題的設置本身有問題,母問題下面沒有子問題,也便沒有梯度,沒有漸進,沒有思維的過程了,畢竟能夠一步到位的學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真的為了求順利找一個學霸把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那么課堂還有多大價值呢?
二是教師心里沒底,沒有足夠的自信來接學生各式各樣的回答,更別說進行適當?shù)囊龑Я恕_@樣牽著學生走的做法,實則回避了實質(zhì)性的問題,很難讓學生沉浸到課堂中去。
最后,預習作業(yè)要有針對性,而不是流于形式。高效的預習作業(yè)會大大節(jié)省課堂的時間,也是了解學生知情結(jié)構(gòu)的最好途徑。我甚至覺得,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何設定,要看學生預習作業(yè)的境況而定。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zhàn)線”會拖這么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jié)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通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說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后來怎么樣。可惜我課前查閱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xù)解答學生的問題。由于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xiàn)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jīng)下課了。
因為文體是賦的關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diào)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yōu)美的賦,一經(jīng)過現(xiàn)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于教學經(jīng)驗不豐富,我以為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guī)缀跏巧贤暌欢谓o學生總結(jié)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結(jié)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后,許多同學都說在學過的《勸學》、《師說》、《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jié)奏,把握時間,在盡可能快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對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lián)系文體,正確選擇側(cè)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著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4)文言文教學要重誦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熟讀成誦。
赤壁教學反思4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里很矛盾,因為這一課很
有內(nèi)容可講,但同時內(nèi)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找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fā)現(xiàn)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后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么教學內(nèi)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為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后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沖突,于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jié),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jié)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jié)課就是有收獲的。
但我覺得呢里的多媒體設備真是太老了,出現(xiàn)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說一句:“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
赤壁教學反思5
我自己比較喜歡蘇軾,也看過一些蘇軾的作品和關于他的介紹評論文章,欣賞他的曠達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來,讓我更能堅強的面對困難。我想讓學生學這篇課文也有許多收獲,所以做了很多準備。
這一課上完,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自學階段的基礎文言現(xiàn)象很多同學沒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學生能掌握。這要靠檢測鞏固,還得是反復訓練。
二、誦讀遍數(shù)不夠,學生只滿足會讀課文。韓博士要求讀六遍課文,學生達不到。即使讀也只是為默寫,只讀不思。
三、蘇軾思想本來就是難點,學生對三、四段內(nèi)容理解不到位。主客問答,蘇子思想矛盾的變化,天地萬物的辨證關系,蘇軾是如何解脫的'這些問題學生不好把握。
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還不夠,所以在學完之后,從大師身上沒學到多少精神。
從我自身談起也有不足之處,我還是放不開手對學生估計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導不到位,學生討論不出來,有時直接自己講,學生被動接受。
這節(jié)課的收獲:寫作素材的積累,參看高考優(yōu)秀作文,引用蘇軾的例子,從不同角度論述,一事多用,靈活多變。
《赤壁賦》教學反思8
高一的學生正是培養(yǎng)習慣和打地基的最佳時期,所以老師一定要在抓基礎上落實好。再有對文言基礎知識點的落實。對于文言文教學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對言的處理,只有言的內(nèi)容落實好了,文言文教學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個課時,這樣在第四個課時理解全文時學生才會事半功倍。
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教師才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葉圣陶)在高效課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更要注意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體驗者;教師積極引導,讓學生成為發(fā)現(xiàn)者;教師精心組織,讓學生成為探索者;教師巧妙設計,讓學生成為創(chuàng)造者;教師靈活調(diào)控,讓學生成為反思者。課堂上用加分來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回顧前面學習過的兩篇文言文《勸學》《師說》中的文言現(xiàn)象,踴躍發(fā)言,這一點收效很好,學生不但學會舉一反三,還學會了積累整理相關知識點。
赤壁教學反思6
《赤壁之戰(zhàn)》記敘了周瑜以3萬軍隊戰(zhàn)勝了曹操80萬大軍,打得曹軍丟盔棄甲,落花流水的故事,富有傳奇色彩,學生對這樣的故事非常喜歡,讀起來也很有趣。
新課改和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對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課堂學習方式將變成以學生為主的探索性學習方式。這堂課,我在課型設計上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將教師“講”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讓學生的“讀、賞、思、析、議”來占領課堂。整個教學設計貫穿著信息技術為支撐,自主、合作為主體的探究性學習理念。我在教學《赤壁之戰(zhàn)》這課時,學生借助教師課前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資源,實現(xiàn)了有效地瀏覽信息、處理信息、并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和交流,探究了東吳為什么能以少勝多的'原因和戰(zhàn)爭的全過程。這一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課的實施中,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三點;
1、是在教學中,我覺得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由《三國演義》主題曲引入,是個很好的辦法,一下子將學生帶進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是學生的學習資源充分。本課的多媒體課件主要為PPT和FLASH課件。教學資源類型主要有課文范讀錄音mp3、《赤壁之戰(zhàn)》情景朗讀、《三國演義》主題曲、《赤壁之戰(zhàn)》視頻剪輯、《赤壁之戰(zhàn)》實戰(zhàn)游戲等。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核心問題:“為什么火攻與東南風關系密切?”和“曹操為什么會輕易相信黃蓋?”時,準備了預設性和生成性的幾個問題,供學生調(diào)用理解課文內(nèi)容,同時老師還準備了一個FLASH動畫操作,引導學生布陣火攻局面,再現(xiàn)當時的赤壁之戰(zhàn)。操作中,理解了戰(zhàn)爭方位和戰(zhàn)爭過程。另外,課前的情境性環(huán)境的渲染片段和課外拓展中(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三國演義”書目也列入課堂中,方便學生有方向的閱讀拓展。整節(jié)課在探究主線的穿索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赤壁大戰(zhàn)的過程。
3、學習資源與師生的關系融合密切。本節(jié)課從學生形成問題開始到提出假設、分析材料、形成解釋,小結(jié)結(jié)果、展示交流、反思過程等環(huán)節(jié)中,師生都能對學習資源靈活使用。
。1)是沒有出現(xiàn)完全依賴多媒體課件開展教學的情況,而是有機地實現(xiàn)了語文與信息技術資源的整合,充分地發(fā)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2)是學生了解欣賞了《赤壁之戰(zhàn)》視頻資源、情景朗讀等學習資源后,沒有長篇大段,照本宣科地讀課本,而是圍繞問題,根據(jù)材料進行分析、加工后,表達信息。這是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做法。
。3)是學生在運用課件資源的同時,沒有忘記課本資源和同學間的合作交流,這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成攻學習的體現(xiàn)。
有一點值得探討的是,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學習語文的同時,也是可以利用語文學習信息技術的。比如利用Flash動畫解釋東南風與火攻的關系時,學生可以借助語言的幫助,學習鼠標的拖拽戰(zhàn)船等操作,這也是整合課的教學目標之一。
赤壁教學反思7
我在選課參賽的時候,決定選《赤壁賦》一文,是個艱難的決定。本文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有過無數(shù)次的被解讀;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廣闊;本文以賦為體,主課問答,應突出誦讀;本文又是以文言文為載體,應強化理解。一時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畏首畏尾,總怕設計漏洞百出,割裂了學生與文本,但又不愿調(diào)換內(nèi)容。
我考慮到本文文體特征,先定下了誦讀這條主線,為幫助學生誦讀,我將課前自主學習的設計精細化,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小組交流成果,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主要以引導,幫助為主,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的景、情、事、理。課后延伸閱讀是我的另一個設想,讀懂本文是本課的目標之一,讀蘇軾是我設計的更高目標。作為文化經(jīng)典,蘇軾不可復制,如果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引起學生對蘇軾的閱讀興趣,那我總覺得是一種遺憾。
我的這一節(jié)課,完全是一節(jié)生成課,學生不是我所帶的學生,盡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們一次又一次給了我驚喜。我對學生的表現(xiàn)是滿意的,我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引導還有遺憾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予以指導。
《赤壁賦》教學反思15
《赤壁賦》是蘇軾被貶黃州的作品,黃州成就了蘇軾文學的頂峰。蘇軾曾經(jīng)在在他的'詩中提到,“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潮州儋州”!冻啾谫x》是漢代文賦的代表,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曾指出“《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感很強。在我看來,這樣的文章其實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背就行,在反復地背誦中,其中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能夠懂。說實話,這篇文章自己在講前幾遍的時候,并不是特別懂,尤其是主客問答的部分,現(xiàn)在比之前理解的深了那么一點吧。
本節(jié)課設計的思路,主要有四個方面,“賞文本”、“析文言”、“悟文理”、“體文情”。“賞文本”角度,主要是從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兩個方面來介紹這篇文章,讓學生熟悉這種文體!拔鑫难浴敝饕侵v解文章中出現(xiàn)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這一部分其實可以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學。“悟文理”從主客問答的角度,來看待蘇軾的自我開導。“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客悲的焦點,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就是“物是永恒的,但人生是短暫”的,蘇軾用“水與月”的變與不變,來進行開導。當客提出“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時,蘇軾就提出了要享受當下!绑w文情”主要看蘇軾在儒佛道三家思想影響之下,所體現(xiàn)出來的那種曠達樂觀。
本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也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學目標,PPT做的也很漂亮。對于主客問答中文理的講解自己很滿意,起碼自己懂了,講解的也比較清晰。但是,課程還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比如,這是一堂課,而不是一場報告,應該注意讓學生有參與感,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能夠思考。但是自己的課,自己說的太多,課件上的東西太多,變成了自己讀課件,這樣就容易使自己受制于課件,而缺乏自己的講解和靈活性。另外,這個假期,自己已經(jīng)講了六篇課文,但是自己一篇也沒有聽,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敢聽,覺得有很多錯誤。我想,誠實地面對自己,才能夠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赤壁教學反思8
這節(jié)公開課我主要圍繞全文的情感變化來展開,抓住直接描寫情感變化的字詞,按照其演變推進來梳理全文脈絡。
首先,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變化的字詞,即“樂——愀然——喜”,再在此基礎上具體討論作者“因何而樂、為何而悲、喜在何處”,并結(jié)合文本具體分析討論導致這些情感變化的原因。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我基本把握住了全文脈絡,使整堂課能夠圍繞教學重點“作者的'情感變化”這一條主線來展開,重點較為突出,故而思路會相對清晰。
此外,在各個板塊的銜接上,比較注重銜接語的設計,使課堂整體上能夠連貫自然地進行。
但是,這堂課也存在了很多不足,首先是對學生的信心不足,遇到自己認為相對較難的問題,會不自覺地就開始把主動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里,給予學生發(fā)揮的空間相對不足。以后在課堂上要學會適當放手,有些問題可以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從而得出結(jié)論,使其能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并且,課堂中學生回答之后,給予的點評力度不夠,要適時予以回應,和學生真正互動起來。
另外,語速過快,大大加快了課堂節(jié)奏,使得學生想要跟上會有點累;并且問題設置過于碎片化,一個接一個地拋出來,使人應接不暇,加重學生上課負擔,同時也容易使學生囿于教師思路,缺乏自主性。而問題的過于碎片化,容易使得課堂內(nèi)容分析顯得零散,對重點的情感“樂、悲、喜”點得不夠透徹。需要進一步改進!
赤壁教學反思9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當然很多。但是,觀其大略,無外乎朗讀、講解、分析,就詞論詞。在總結(jié)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這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特別注重創(chuàng)設情景,意在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圍中感受蘇軾詞的豪邁、奔放風格,體會詞人壯志滿懷卻無處可酬的情懷。
隨著《三國演義》片頭曲的響起,我們很快進入肅穆悲壯的情景氛圍中,這為整節(jié)課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調(diào)。接著學生朗誦,而配有音樂的名家朗誦更將那種蒼涼悲壯的情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到這里,我暗自高興,我已經(jīng)成功的將學生帶入蘇詞的情景氛圍之中了。
可是,由于這節(jié)課注重從總體上把握詞人的豪邁風格和壯志情懷,使得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設置上偏難,學生不容易理解蘇軾那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一時期中國文人普遍的價值取向;而我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上,急功近利,急于讓學生的'答案與自己預想的相符,這樣使得一些學生本來完全可以自己討論得出答案的問題,而變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說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赤壁教學反思10
拓展之一:比較閱讀《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有什么不同之處?
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即將《同步作業(yè)》第14面上的《后赤壁賦》找出來,再與課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讀,學生都很投入,大約十多分鐘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了。經(jīng)過梳理,得出如下結(jié)論:
前后赤壁賦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都有不同之處:
。、描寫的季節(jié)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后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興和游程不同。
。、思想內(nèi)容不盡相同:
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
后賦有因苦悶而超脫塵世的思想。
。、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fā)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fā)生的實事。
《后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余韻,以抒發(fā)超脫的情懷。
這樣一拓展,同學們不僅對教材內(nèi)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對作者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拓展之二:請同學找出課文中的對偶句。
這一小活動立即將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學生找出的對偶句有: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學生找的對偶句很多,這也說明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更深的認識,于是我要求學生在作業(yè)本上將這些句子抄下來,多記多背多積累。
這節(jié)晚自習,我的學生過得很充實,我也感到很快樂。
赤壁教學反思11
選這首詞作為公開課的內(nèi)容,我是有壓力的,因為越是名篇越難講出新意。
經(jīng)過多方面的查找資料,我漸漸被蘇軾那種笑對人生的態(tài)度吸引,所以最終我將重點放在了通過品味詞的豪放進而感受作者人格的豪放,著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價值觀。經(jīng)過幾年的教學感悟,我覺得對學生的教育應該落實到做人的態(tài)度上,否則就是韓愈所說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
在講這首詞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蘇軾的《前赤壁賦》和《定風波》所以有關蘇軾的生平經(jīng)歷和別人對他的評價學生已通過下發(fā)的資料詳細閱讀了,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首先我通過豪放詞的代表作引入,在朗誦中體會這首詞的豪放。其次,抓住詞的題目是地點加懷古,懷古詞如何鑒賞在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已詳細講過,所以就可以直接指出從觀眼前之景,思歷史人事,抒一己之懷這三方面進行把握。
寫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鑒賞時一方面結(jié)合高考,講寫景句會出現(xiàn)的題型和解題方法。另一方面,把婉約派代表作《雨霖鈴》中的寫景句挑出來與蘇軾豪放派的句子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二者的區(qū)別。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傷,流露出羨慕之情。從蘇軾對周瑜的稱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來,另外,從年齡、職務、外貌、際遇四個方面對比用一副對聯(lián)總結(jié):情場、官場、戰(zhàn)場,場場得意;黃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此時,作者抒發(fā)了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悲慨,似乎與詞作的豪放基調(diào)不符,其實不然,我們最重要的是看作者怎樣處理這種這種沖突的,這就要探討“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是積極還是消極的?
這個時候,才把主動權(quán)下放給學生讓他們討論,引導的`方向是積極。
首先,單就詞論詞。一方面,作者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fā)個人貶謫失意、功業(yè)無成的感慨,這本身就是內(nèi)心積極地一種表現(xiàn)。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盡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夢,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從惆悵失意中解脫出來,表達了蘇軾特有的情懷。
其次,結(jié)合同時期作品進行探討!冻啾谫x》中作者雖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可勸解友人時“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從“變”與“不變”兩種角度去看待水與月,巧妙地消釋了友人的悲哀。這其實也是作者內(nèi)心矛盾斗爭的結(jié)果,遇到煩惱時,換一個角度,原先的煩惱也就煙消云散了。蘇軾對人生憂患的化解,表現(xiàn)在詞中就是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抖L波》更是能體現(xiàn)出他坦蕩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上片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活脫出一個履險如夷、泰然自處、()任天而動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倍嗝磸娜,多么豁達。
第三,向?qū)W生介紹蘇軾的思想宏博開放,儒道釋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人生修養(yǎng)上則以釋道思想為主。當身處逆境時,佛老思想就成為他求得自我解脫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種隨緣自適、淡泊無為、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第四,將蘇軾的遭際與成就作對比。作者一生一貶再貶,越貶越遠,可詩、詞、文、繪畫樣樣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淺嘗輒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愛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貶斥時,為了捕蝗蟲,抗旱災,從早到晚奔忙在田間地頭,親身體驗農(nóng)民的疾苦。后來到徐州,為了抗洪排險,他整天身披蓑衣,腳穿草鞋,在最危險的地方出現(xiàn),親自指揮戰(zhàn)斗。在杭州,杭州鬧饑荒,有瘟疫,他自費購藥,設置了醫(yī)院還熬粥、煎藥送給過往的行人。他的行動救了幾千條命。還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長堤。他每到一個地方都得到當?shù)孛癖姷膼鄞骱托刨嚒I踔猎诒毁H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況下,他仍然關心民生疾苦。這種品德實在可貴。
這樣一個在人格上熠熠生輝的人物,欣賞他的詞就是為了欣賞他的人格魅力!這也是我最想傳達給學生的。牧場上的家教學反思木笛教學反思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
赤壁教學反思12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安排了《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三篇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它們借游賞之事,探索生命的意義、治學的道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高中的教材選用的都是歷史經(jīng)典名篇,每一篇都閃爍著儒道釋等百家光輝的思想。
編者要老師傳道的意圖很明顯。即非如此,看著這些影響歷代、影響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華的偉大思想就躺在我們的教科書里,又如何能不講呢?
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擬定為: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死觀,掌握多角度看問題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當然,也讓學生領會了融寫景、抒情、說理于一爐的大家手法。整堂課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過渡自然,讀、思、議、寫訓練到位,而且全部圍繞生死觀展開,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處是:整節(jié)課容量大,節(jié)奏快,學生需要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才能跟得上。
赤壁教學反思13
在上赤壁賦之前有點忐忑,文言文歷來是最難上的,沒上好的話就會學生上得無趣,老師教得費勁,因此準備功夫一定要做足,備了很長時間的課,由字到詞,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細細琢磨,準備了四個課時,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終于上完了,在計劃內(nèi)完成教學。再回過頭來反思這幾天的教學,收獲多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紹,但是對背景卻沒有作過多的解釋,感覺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強。
“教師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導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發(fā)者,方法的指導者!贝騻比方,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與作用,應不是《焦點訪談》式的獨白,用一個個材料證明主持人一個個觀點,讓你接受;而是《實話實說》式的對話,話題選定以確立目標,問題引動以產(chǎn)生體悟,對話交流來呈現(xiàn)思想,點撥梳理來滲透觀點! 正如葉圣陶所說:教師之教,不在于全部講授,而在于相機誘導。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發(fā)展的幫助者、促進者,起主導作用。作為教師,主導作用應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時點撥學習目的,引發(fā)學習動機;學生難以把握自己時,點撥學習心理,讓學生掌握自己;學生學習出現(xiàn)疑難時,點撥學習疑難,幫助跨越障礙;學生學習方法欠佳時,點撥學習方法,交給鉆研鑰匙;學生不能學以致用時,點撥知識運用,體會收獲樂趣。但在課堂上,在某些關鍵句子上我的點撥還不到位,比如就“變”和“不變”的理解上,學生不能理解為何“自其不變者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我的解讀有無力之感,這說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讀上還存在缺憾。
高一的學生正是培養(yǎng)習慣和打地基的最佳時期,所以老師一定要在抓基礎上落實好。再有對文言基礎知識點的`落實。對于文言文教學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對言的處理,只有言的內(nèi)容落實好了,文言文教學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個課時,這樣在第四個課時理解全文時學生才會事半功倍。
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教師才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葉圣陶)在高效課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更要注意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體驗者; 教師積極引導,讓學生成為發(fā)現(xiàn)者;教師精心組織,讓學生成為探索者;教師巧妙設計,讓學生成為創(chuàng)造者;教師靈活調(diào)控,讓學生成為反思者。課堂上用加分來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回顧前面學習過的兩篇文言文《勸學》《師說》中的文言現(xiàn)象,踴躍發(fā)言,這一點收效很好,學生不但學會舉一反三,還學會了積累整理相關知識點。
幾點反思,多多積累,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好充足準備,加油!
赤壁教學反思14
“知人論世”是讀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讓學生掌握好這把鑰匙是尤為重要的。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對寫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紹,所以學生在理解文章思想時顯得不是很困難。在課堂上可以用此法著重解決作品的思想意義甚至文化等較深層次的問題。前提是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精心設計問題。
在語言的賞析上,有學生提出“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這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有認為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有認為是側(cè)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chǎn)生愉悅之情。我對后一個回答評價道: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芭腔病币辉~真是一字千鈞,體現(xiàn)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由此可見,只要學生積極思考,有時會給老師意外驚喜。
赤壁教學反思15
收獲之一:在教學過程中,以詩歌誦讀法貫穿課堂。
瑯瑯的讀書聲應該一直是縈繞在語文課堂上的。而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詩詞教學。所以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設計上,我也采用了誦讀法。
在初步感知時,要求讀準字音。本詞是豪放詞的代表作,景物描寫扣人心弦,在賞析景物時,邊賞析,邊試讀,力求體味蘇軾豪放詞中景物描寫所蘊涵的壯闊美,然后同學齊讀,要求讀出氣勢。在分析形象時候,同學范讀,體味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這里有苦悶、郁憤和不平,這里有樂觀、曠達和自信,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該詩在情感上的復雜變化。突出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灑脫,情感的豁達。展示了詩人力求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當最后詩歌講解結(jié)束時,學生評價同學的誦讀,哪里該激昂,哪里該舒緩,有板有眼,學生已經(jīng)真正走入了詩歌,走進了蘇軾。這不正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嗎?
收獲之二:在教學過程中,突顯學生對話參與意識。
一直以來,好像語文的工具性發(fā)揮到了極致,誘使了教學中的簡單化。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語文世界中詩意的美、豐富的內(nèi)涵,幾乎被拋之一邊。語文世界被收縮于抽象的考試說明之中,很多時候我們把語文課上成應考訓練課。新課標要求學生應該有主體參與意識,訓練表達能力,提高鑒賞評價能力。
課堂上要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思維訓練,課堂上要給予學生思考的話題和時間,讓學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蘇軾為什么單單想起周瑜這位大英雄?我們設計了一個對比環(huán)節(jié)。在對比中學生自然就提到了蘇軾對于年輕有為的周瑜的羨慕和崇拜,對于自己生不逢時、老而無成的感慨,對于自己悲慘境遇的失落、惆悵。也就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礎。
收獲之三:導語的精心設計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更應該追求教學過程的詩意設計。導入的表達是為了在第一時間營造一個詩意的意境,以渲染詩歌學習的氣氛。
【赤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赤壁賦》教學反思01-07
赤壁賦教學反思02-12
《赤壁賦》教學反思05-27
赤壁賦教學反思范文06-06
蘇軾《赤壁賦》教學反思06-12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反思12-22
赤壁賦教學反思15篇03-02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反思02-06
赤壁賦教師教學反思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