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母親》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
我先后在八年級11班、12班實施了《我的母親》一課的教學,教學后感概良多。
本課教學分為四個步驟,即走近母親──認識母親──訴說母親──善待母親。
教學重點為概括文中的母親形象,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情,體會母愛,培養(yǎng)學生對母親的感情。教學難點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通過教學,從學生的學習體驗看,我對這一教學設計是較滿意的,尤其是對訴說母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兩班截然不同的反應證明引導學生體驗母愛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很有必要的。具體教學中,我抓住重點,順利地引導學生分析母親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語言中引導學生賞析本文的寫作特色,并進行寫作點撥。我很好地突破了難點,做到以學生為主,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我也能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對于課堂意外,我能及時進行處理,但因時間緊,又因教學機智不足,處理傖促,效果不大如意。
在12班授課時,到訴說母親一環(huán),我期待著出現(xiàn)類似11班的情形:閻維文的歌打動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幾位主動站起來訴說母親的學生說得情真意切,我和學生沉浸在一片感動之中,一部分學生還低頭抹起了眼淚。
歌曲欣賞后,意外發(fā)生了:女生琳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心理很不平衡,我媽媽不愛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這答案有點讓我措手不及,我試圖引導其感受母愛,尤其是在這公開課的節(jié)骨眼上。你為什么這樣說?據(jù)我了解,琳媽媽也很關心她,因為擔心她學壞還來過幾次學校。她總說我這里不好,上里不好。你一點也感受不到母親的關愛嗎?我反問道。只有一點點,那個星期天,我睡到十點鐘,媽媽給我留的早餐被弟弟吃掉了,。起床后,我黑著臉,媽媽又出去給我買回了面包,扔過來狠狠地說:吃吧,欠了你的。同學們都笑了,我有些沉不住氣(公開課的壓力),她還感受不到母親的關愛,于是我請出和她同村的菲,請她從旁觀者的角度說說琳母是否愛琳,菲娓娓道來:琳的媽媽一見我就說琳的種種不好,我就說琳的種種好,從言談中我覺得她媽媽是愛琳的,下課鈴已響,我有些煩燥地打斷了菲的發(fā)言,布置了作業(yè)。
下課了,但我覺得這一課書的教學對12班而言不能說結束了。對于課堂意外,我處理傖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備學生(尤其是特殊的學生,如對母愛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時備得不夠充分,不夠到位,對學生課堂上會出現(xiàn)的情形估計不足。如果我在琳說我媽媽不愛我時,順勢問你覺得媽媽怎樣做才是真的愛你?引導學生明白不同的母親,因為性格素質不同,會有不同的母愛方式,不同的母愛方式卻有著一個共同的情懷──無私奉獻愛的全部。作為兒女,不能認為享受母愛是理所當然的,而應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謝母親的事。這樣處理效果會更理想。結合12班實際,我增加了一課時(一從不同的母愛方式,多角度看母愛;二交流親情作業(yè);三佳作欣賞《母親,你是我一生的感動》)。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2
公開課上完了,終于松了一口氣。還沒有進行集體評課,不知道聽課的老師評價如何,不過聽了個別老師的評價,反應很好;叵胝麄課堂就像發(fā)了一場夢,但上課感覺還良好,讓我開心的是同學們都積極參與其中,而且他們對母親的真情流露讓我感動不已,母愛這種情感的感染力也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回想了整個課堂,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引導不到位。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自由朗讀喜歡的句子時,學生讀的聲音太小,像是不敢讀出聲。這導致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有點尷尬,那時內心很焦急,卻無可奈何;叵肫饋韱栴}在于我,我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讀。畢竟一般一篇課文學生自己真正喜歡的欣賞的句子也就那么一兩句,對于同一句話,讀了一兩遍就不再想讀了,而我當時沒有想到,也就沒有用正確的語言去引導。
第二,對學生的朗讀沒有做出必要的指導。在賞析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時,我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例如,一個學生賞析文中最后一句“哎,還說什么呢?心痛!心痛!”他賞析得很到位,還用了一個貼切的詞語“撕心裂肺”來形容。但他讀的時候卻沒有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賞析完如果他再讀一次的話,那么就真正的是有感情地朗讀了。
第三,時間把握不好。上公開課,最忌的就是拖堂,而我延遲了兩分鐘下課。在讀賞這個環(huán)節(jié)超過了預期的時間,時間控制不好,本來可以控制的,但是學生還想回答,不想扼殺這種積極性,更不想扼殺學生情感的真摯流露。所以后面就省了一個“讀背名言名句”的環(huán)節(jié)。但時間還是超了。
以上都是我應該要注意的問題,但因經驗不足沒法考慮周全。還有其他問題,由于當局者迷,還沒能總結出。
附:學生課后在QQ空間發(fā)表的感想。
今天,學了老舍的《我的母親》這課,文章通過回憶母親的身世以及母親撐持家境的.堅強與辛酸,終生的剛強與貧苦等。表現(xiàn)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及對失去母親的痛心。
在公開課上,同學們對母親的愛散布整個教室。同學們教通過這機會抒發(fā)出了對母親的愛?吹酵瑢W們的真情實感及聽到他們說出的包含感情的語言時,我不禁熱淚盈眶。突然想起媽媽。她的額邊又多了些許銀絲,眼角旁布了幾裂皺紋。臉色也不再像從前那樣的紅潤。昔日那雙纖細的雙手也消逝了。想著想著,淚珠滾下。心中涌出一種痛,但兼并著一股巨大的暖流,多少個日日夜夜,媽媽為我做的一切全從我的心門涌出,呈現(xiàn)在腦海。媽媽,我想對你說:您用您的生命哺育了我,您賦予了我生命,賦予了我一切。您勞動的身影讓我永遠無法忘記,您慈祥的笑容將永遠銘刻在我心靈的深處。是您,在我迷途是您,忘返的時候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是您,在我傷心落淚的時候給予我溫暖和快樂。您是我心中永遠不滅的太陽,您的光輝將陪伴我走向生命的盡頭。此時此刻,我只想對您說:媽媽,我愛你!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3
昨天上了一堂語文課,題目是鄒韜奮的《我的母親》,課堂上學生活躍的思維,精彩的發(fā)言至今令我難忘。
在檢查完學生的預習情況,初步了解了本文敘事內容之后,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部分。
先找同學誦讀課文的開頭部分,分析“說起我的母親,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寧査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學生們紛紛猜測不知道母親名字的原因,課堂氣氛活躍。有的說因為當時年紀太小不記得了,有的說是因為思念太深不忍回想所以不愿記起,也有的說文章是故設懸念,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當我告訴孩子們,封建社會時,婦女沒有地位,女人嫁了人之后,都被冠以夫姓,往往被稱為某某氏時,學生臉上露出了極為驚訝的表情,他們甚至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也讓我心生感慨。我又補充說,不僅鄒韜奮不知道母親的名字,一代宗師——季羨林也不知道母親的名字,他在《懷念母親》一文中,也曾談到這種遺憾,學生們沉默了。
我又找同學們一起讀課文的結尾,為了加深學生們的印象,我分別采取師生同讀,學生范讀,女生齊讀的方式。最后,我拋出一個問題“兩段文字中,你讀出了怎樣的情感,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學生思路活躍,“念”“贊”“惜”“悔”“嘆”“愛”“恨”這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這些極富個性的解讀,仿佛如繽紛的花朵一一呈現(xiàn)。最后一個學生的“哀”字,為課文情感解讀畫上了一個大大的驚嘆!因勢利導,乘勝追擊,我緊緊抓住“哀”字,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
“一個女人,很年輕的時候就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她沒有享受過青春的快樂,她的生命沒有開放,就已經凋零了,這不是一種‘哀’嗎?”小雪臉上仿佛有憐惜劃過。
“母親在‘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那時母親只有二十九歲,一個在世上僅存活了二十九年的女子,短暫的一生中卻操勞不止,結果連一個名字都未曾留下,怎不讓人心生‘哀愁’?”
“‘母親很有才具,在給妹仔講故事的時候,她兩人便都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頬上涌流著!蚁,此時母親哭的含義是很豐富的,她既為自己哭泣,也為將來的女兒哭泣,因為自己的今天又何嘗不是女兒的明天?”聽到這樣的發(fā)言,我簡直要拍案叫好了!
“母親是個很有才華的女子,如果不是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里,她一定可以成為社會上的一個更有貢獻的分子。正是因為在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母親的才華沒有施展的機會,母親沒能實現(xiàn)自己更大的人生價值,她對自由的追求,她對人生意義的體驗,全都葬送在沒有什么意義的事務上,母親真的是悲哀的一生,是令人扼腕嘆息的……”
“你們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了嗎?”張多發(fā)言的時候,總是有理有據(jù),“在母親和妹仔雙眼滾動著淚珠的時候,‘我’家里的'男子漢,竟然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們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見,在那樣的一個家庭里,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壓根就沒有人能夠體會得到,她對生活的向往,對理想的執(zhí)著,壓根就沒有人體察,更不用說理解了,母親一生都是寂寞的,孤獨的,是踽踽獨行的……
老師,我也來說說……
課堂上不時地爆發(fā)陣陣掌聲,課堂氣氛緊張而熱烈。沉靜時,有潛流在暗涌,那是思想的潮水在奔騰,學生的眼睛明亮而澄澈,那時思維的火苗在燃燒。激烈處,孩子們慷慨陳詞,引經據(jù)典,分析得條理清晰,那如花的妙語讓我驚異,這還是我的那些寡言的孩子們?如果給他們一個支點,他們也會將地球撬動!
我喜歡這樣的課堂,更喜歡孩子們激揚文字的時刻。我常常抱怨孩子們上課不愿意發(fā)言,可是今天,我發(fā)現(xiàn)我以往的認識是多么的粗淺,不是孩子們不愿意發(fā)言而是我的苛責、挑剔、粗心忽略了孩子們內心最真實的表達。我總是認為這個題的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只有這樣才能得分,我什么時候關注過他們的情感體驗?關注孩子,傾聽孩子,你一定會聽到課堂上花開的聲音,一定會聽到人間最美的天籟。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4
周三下午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著輕和著,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恒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后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爆F(xiàn)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同學們放聲地朗讀著,不時也動著筆在書上圈點著,
可我觀察到,大多數(shù)同學只是機械地讀著,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著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注,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于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著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著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著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著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伙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fā)現(xiàn)、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5
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xiàn)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于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然認識這一點,卻因為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xiàn)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
其次,主要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做人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么?”顯然這兩個問題形式的區(qū)分度不夠,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這樣就很難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對第二部分的品讀也就達不到一個高潮。然而,在這堂課整個準備過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問題,我想課堂呈現(xiàn)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為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6
20xx年3月19日,我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講了一節(jié)語文生本匯報課:《我的母親》(作者:胡適)。
我個人感覺《我的母親》還沒有完全放開,其實事實也是這樣。出于對課本重點的考慮,還是先讓學生分析課本一半時間,課外拓展一半時間。如果完全放開,課內知識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時間,課外知識可以用三分之二的時間,這樣學生的閱讀量就會很快上來。
課后領導說:“活而不亂,把傳統(tǒng)課堂與生本課堂的優(yōu)點有機融合,打造了全新的高效生本課堂。”老師說:“有思想、有高度、有方法,確實讓我們學了不少知識!睂W生說:“連校長都知道我寫的詩好,真高興!”附學生原創(chuàng)詩:
骨肉情
詩/劉信志 20xx級2班
骨肉親情千世緣,母愛如瀑剪不斷。
母親寬容皆為我,我身為子怎償還?
如果您認為我只會吹牛,那就錯了。我是由這節(jié)課的比較理想想到了另一節(jié)課的不理想。兩節(jié)課的相同之處是: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老師。不同的是: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教學方法。3月15日我在一班用師本法講《我的母親》,不成功;3月19日我在二班用生本法講《我的母親》,很成功,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原來因為這之前我詳細備了課,特別是了解了許多關于胡適的材料,3月15日那天,我在一班按照正常進度講《我的母親》,拓展了知識,拔高了內容,因為把課備細了就總想一吐為快,講著講著就剎不住車了,都是詳細備課惹得禍。下課鈴響時,我和學生都長舒一口氣:終于講完了。我講得好累,學生聽得好疲憊。
我邊往二班走邊想:生本前我也是這樣講課,生本后學生怎么就突然不適應了呢?啊,知道了。原來是生本七周學生已漸漸習慣了說自己想說的,聽自己想聽的教學模式,突然換成老師“一言堂”,他們就都蔫蔫的了。當學生習慣了生本,對老師的“一言堂”是多么沒興趣。所以到3月19日講生本匯報課時,我毅然推翻了這之前的師本講法,堅定不移的用了生本法講《我的母親》,雖然課堂上會增加很多不可預知的情景,但我和我的學生們還是成功了。
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內容,就是因為在不同的班級采用了不同教學方法,便產生了云泥之別,這怎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學生好學的教育,才是綠色無公害教育,這正好詮釋了生本教育的內涵。
當學生習慣生本之后,學習是那樣簡單。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7
靜心聽了其他幾位語文教師的課,我很受啟發(fā)。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學到了許多東西,也引發(fā)了我許多思考!霸鯓拥恼n稱得上好課?”“我的這堂課與他們的距離在哪里?”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
反思一:z老師的話好像是說給我聽的。從教有8個年頭了,“教師眼里要有學生”這句話也聽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這堂不算成功的課之后,她的這一句“教師眼里要有學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反復地回顧這堂課的每一個細節(jié),最大的遺憾是:蓋陽陽如此優(yōu)秀的學生竟沒有在我的課堂上展現(xiàn)他們的才華。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沒有你(學生),只有它(教案)”。我想就兩個片斷談談這份遺憾:
片斷(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引導學生品讀“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第一位學生就一下子把母親的性格全說出來了,當時我的心里就一驚,接下去怎么辦?情急之中就隨便敷衍了一句讓他坐下了,為了讓課堂能沿著自己的預設進行下去,便請了另一位學生談母親一方面的性格,并沒有讓第一位學生具體地談談自己的感受。此時我發(fā)現(xiàn)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討論中他很少舉手。這應該是一位語文素養(yǎng)很高的學生,但是正是我的“無視”打擊了他的積極性,可能也打擊了許多學生的積極性。
片斷(二),在進行“用文中5—7段的`相關內容仿照例句,說出胡適的心聲。”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站起來兩個學生都用8—12段的內容來回答,很明顯學生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要求沒有明確,然而課堂上因為急于趕時間,并沒有引導學生回到前一部分進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帶過,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施展。我也錯失了讓課堂呈現(xiàn)精彩的機會。
以上的兩個片斷留給我深深的遺憾,這不僅說明我教學機智的薄弱,更說明我在課堂上沒有真正地把學生裝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終考慮和關注的僅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們在課堂上能始終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fā)展的進程,就一定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對語文課的興趣,也一定會呈現(xiàn)活躍而生動的課堂生命力。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8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敘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
在講授這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在課堂上我又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比如,導入之后,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來寫這篇作文會如何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可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xiàn)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征的把握。這樣,課堂上出現(xiàn)一個主問題,便于學生對課堂的把握,便于學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課堂上講的'東西過多,學生什么都設計了,最后也什么都沒有弄明白。
在學生的回答上,我沒有為了讓課堂進展的順利而刻意地去挑選好學生,而是把中下等學生作為重點,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再讓好一點的學生去補充。這樣既照顧了差學生,又兼顧了課堂。
因而,課堂上我表現(xiàn)的也比較輕松。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邏輯性,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yǎng)等,這些還需要在以后的課堂上慢慢去做。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9
一、教材分析:《我的母親》是一篇傳記,文章內容翔實,飽含感情,既寫出了母親含辛茹苦教子成龍的追求,又寫出在大家庭環(huán)境中作為后母維持家庭關系的不容易,表達了愛子對母親的深深敬意和綿綿無盡的懷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長與母親的教育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著重寫出母親對自己的“做人的訓練”,對自己少年時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響,由此表達自己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因此,教學本文應該從宏觀上確立把握好重點,解決好難點,同時還要注意拓展學生的視野,感悟胡適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內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文截取人物表現(xiàn)中最典型的經歷來表現(xiàn)人物。
(2) 理解作者通過對母親生活片段的回憶,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偉大的母親形象。
2、過程與方法:本文教學時應從三個角度展開,也就是分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看課文,讀標題,了解作者,對課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立足課文,感知內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所在,為訓練語文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熟讀全文,理解母親對“我”的做人訓練,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情,成為本文的重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立足課文向外看,拓展視野,增長見識,豐富語文素養(yǎng)。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味母親寬容、善良、溫順、剛氣的品格;了解“母親”為人處事對作者的影響。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母親為人處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0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的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xiàn)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征的把握。深刻感悟母愛這一永恒的話題,并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快進入情境。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對文本的讀與品及交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能結合具體事例和相關細節(jié)細細品讀母親的形像,并能較為深刻地把握這個形像。但是存在許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教師的個性解讀缺少力度,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多閱讀,深入文本,查閱大量資料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xiàn)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能力。
其次,由于學生緊張,課堂交流不夠,很多學生不敢大聲地將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分享。我想課堂呈現(xiàn)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環(huán)節(jié)口頭表達訓練:我最想對媽媽說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親,去愛自己的母親,把對媽媽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孩子們發(fā)言不夠大膽,表達感情過于拘謹,因此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課堂上我表現(xiàn)的比較輕松。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大膽與潑辣欠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培養(yǎng)有待提高,這些還需要在以后的課堂上與學生們一道努力去做。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1
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此文比較通俗易懂,文筆細膩。通過老舍和母親之間的故事,塑造了母親的人物形象以及這樣一位母親對老舍的影響,再有就是老舍對母親情感的抒發(fā)。全文以晴為出發(fā)點,比較能落實好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整節(jié)課我主要以學生的讀為主,通過對文中細膩文字的品讀去理解課文,感受文中所蘊涵的情感,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一句“失了慈母便像花瓶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香有色,卻失了跟!辈粌H打動了我,也打動了孩子們。他們從文中相關語句的品讀中,不僅領會到了老舍母親的品行,也感受到了老舍對母親深深的'懷念!這些情感也調動了孩子們對自己的母親深深的理解和感恩。
帶著這種情感,我留下了作業(yè),請你觀察媽媽的一言一行,感受媽媽對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并把你自己的感受記錄到日記本中。學生們在觀察和書寫中,不僅體會到了母親的偉大,也提升了對濃濃親情地珍視。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2
跟歷史上許許多多具有傳統(tǒng)美德的優(yōu)秀母親一樣,母親具備了許多優(yōu)秀品質:勤勞樸實、寬容忍讓、愛清潔、守秩序、熱情好客、堅韌剛強、感情細膩、深愛子女。一名優(yōu)秀的母親造就了成功的孩子,母親雖然沒文化,物質上貧窮,母親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言傳身教教給我做人處世的道理。為了孩子,母親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家庭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墒乾F(xiàn)在的家庭離婚率居高不下,給不了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加上教育的方法不當,孩子成了婚姻的'犧牲品。對照我的班級,父母離婚的很多。其實,父母離婚也沒什么,關鍵是看孩子有沒有得到關愛。一個在愛的灌溉下的孩子才會健康茁長成長,一個很少得到關愛的孩子會孤獨無助,甚至走上歧途。作為一名老師,去深層發(fā)掘學生犯錯的深層原因,及時給予幫助和關愛,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才是明智之舉。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3
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因時代背景的原因,造成學生閱讀困難,再加上作者是開國元勛,學生理解其情感有難度,想從文中獲得人生經驗與生活思考也不易。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緊扣文本,理解內容為教學重點:母親的品格,母親對“我”的教益,進而再理解字里行間的'情感。
課上完后,有太多的遺憾。正如區(qū)教研員張秋艷老師所言,品析重點段落,可從多角度入手,不要僅僅局限于“詞語含義或作用”;可以大膽設計,“母親的品格”完全可以放在第一課時學習;有經驗的教師一定要有“對比閱讀”設計,一定要進行拓展閱讀,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同時還要注意讀書方法的指導;依然要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一定要落實到具體學習活動中,教學設計處處要圍繞學情展開等。
其他同事的建議:三案撰寫要嚴謹;教學環(huán)節(jié)再調整,避免頭重腳輕;還是威嚴多于親切;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需繼續(xù)探討。
最近這兩三年,總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到了瓶頸期,讀書、學習、集體備課等各種形式,也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為此,苦惱了很長時間,而今,似乎找到了出口。對于教學,還是沒有真正打開自己,總是說擺脫過去的經驗,實際上還是沒有真正打開自己,沒有從零開始,還是被經驗慣性所控制,問題依然是問題,困惑依然是困惑,幾年來,停滯不前倒成了常態(tài)。
教學越久,越想回歸最初,做一名“語文人”。怎樣才能達到期望的課堂?既能“教文”,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又能“育人”,傳承民族文化,培育良好道德。怎樣才能把學習語言、發(fā)展思維、提升核心素養(yǎng)結合在一起,落實到每一節(jié)語文課上,落實到每一個語文學習活動中?夢寐以求的是自己的語文課堂能具有大氣、靈動、豐富性,帶給學生優(yōu)質的語文教育,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對于閱讀教學,我認為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一直追求課堂上教學生學會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或集體的解讀代替學生活潑潑的感悟,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實踐下來,總是不盡人意。
還得繼續(xù)修煉,繼續(xù)前行。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4
《我的母親》課后反思湖州四中沈旦在12位選手中,我想我是最幸運的一個,不僅自己上了課,而且因為是第一個上課就有了靜心聽11位同伴課的心情和時間。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學到了許多東西,也引發(fā)了我許多思考!霸鯓拥恼n稱得上好課?”“我的這堂課與他們的距離在哪里?”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
反思一:王曜君老師的話好像是說給我聽的。從教有7個年頭了,“教師眼里要有學生”這句話也聽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這堂不算成功的課之后,王特的這一句“教師眼里要有學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反復地回顧這堂課的每一個細節(jié),最大的遺憾是:華茂如此優(yōu)秀的學生竟沒有在我的課堂上展現(xiàn)他們的才華。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沒有你(學生),只有它(教案)”。
我想就兩個片斷談談這份遺憾:
片斷(一),在引導學生品讀“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么?”
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第一位學生就一下子把母親的性格全說出來了,當時我的心里就一驚,接下去怎么辦?情急之中就隨便敷衍了一句讓他坐下了,為了讓課堂能沿著自己的預設進行下去,便請了另一位學生談母親一方面的性格,并沒有讓第一位學生具體地談談自己的感受。此時我發(fā)現(xiàn)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討論中他很少舉手。這應該是一位語文素養(yǎng)很高的學生,但是正是我的“無視”打擊了他的積極性,可能也打擊了許多學生的積極性。
片斷(二),在進行“用文中5—7段的相關內容仿照例句,說出胡適的心聲!
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站起來兩個學生都用8—12段的內容來回答,很明顯學生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要求沒有明確,然而課堂上因為急于趕時間,并沒有引導學生回到前一部分進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帶過,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施展。我也錯失了讓課堂呈現(xiàn)精彩的機會。以上的兩個片斷留給我深深的遺憾,這不僅說明我教學機智的薄弱,更說明我在課堂上沒有真正地把學生裝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終考慮和關注的僅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們在課堂上能始終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fā)展的進程,就一定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對語文課的興趣,也一定會呈現(xiàn)活躍而生動的課堂生命力。
反思二:曾有一位老師這樣說:“課不新就不要拿出來。”是的,循規(guī)蹈矩、平平淡淡的課有什么必要給人看呢?反思我的課確有獨特之處,但與幾位優(yōu)秀者相比,真的很難說出一個“新”字來。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xiàn)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于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認識這一點,卻因為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xiàn)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其次,主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做人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么?”顯然這兩個問題形式的區(qū)分度不夠,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這樣就很難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對第二部分的品讀也就達不到一個高潮。然而,在這堂課整個準備過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問題,我想課堂呈現(xiàn)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
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為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5
人教版《我的母親》(胡適)是一篇自傳體式文章,文章的前四段是寫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五至十三段寫的母親對我做人方面的深遠影響。
在處理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考慮到教授的是第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接觸到有關胡適的文學常識,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處理課文的生字新詞以及梳理課文的結構。然后,重點處理課文對母親的描述,寫了幾件事以及表現(xiàn)了母親的`怎樣的品質。最后,便是當堂檢測。
整堂課下來,首先是沒有完成課前的打算,課前的預設不充分。在講授的內容上,不能做到精講精練,切實做到使學生在課堂之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總之,這一堂課是不成功的課。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1-06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01-06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06-14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09-04
(精)《我的母親》教學反思05-24
《回憶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0-21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精]07-07
回憶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0-18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精選15篇)07-29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5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