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本課是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最后一課時,教學目標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教學時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1)分一分,說一說,引入除法算式。
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幫助小熊貓分竹子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小棒擺一擺,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說一說,怎么分的,然后問學生向這種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直接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呢?之后,板書課題“除法”。
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了規(guī)律,理解了除法的含義,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jīng)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給大家。同時也了解了學習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與寫法。
在平均分后,啟發(fā)學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紹除號,交給學生除號的寫法要求:先寫中間的橫線,再在上下面各畫一點,兩點要圓并且對齊。之后讓大家共同舉手來寫一寫,這樣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的書寫。然后啟發(fā)學生說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并把算式讀出來。
學生在根據(jù)例5獨立寫除法算式的過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了對除法的認識。
(3)、聯(lián)系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讓我們從自己的身邊找一找數(shù)學,用我們學過的除法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吧!快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能先舉出例子來?我要求學生動腦筋思考,并舉出例子,讓自己的同桌來解決問題。課堂中,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適時點撥,讓學生們比較這幾天所學的除法問題和它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白“平均分”的問題就是用除法計算的問題。這時不少學生舉起了手,我讓幾個學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學生都明白了,也紛紛舉手。然后,學生們同桌合作,舉出了不少問題,并耐心的解決了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有助于幫助學生從身邊去發(fā)現(xiàn)除法問題,不僅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了除法,也培養(yǎng)了學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激起了學生學習除法的興趣。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完成的還不錯,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xù)努力,多鼓勵學生,多肯定學生,還學生們一片天空,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認真地參與到數(shù)學活動中來。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shù)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xiàn)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shù)學課中來。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1教學新課:通過實物演示,使學生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演示和學生的操作,使學生掌握“這種分法”,知道“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3、出示“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拿出6個小三角形.
提問: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把6個桃平均分放在3個盤里,應該怎樣放?
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6枝鉛筆分成3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12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數(shù)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shù)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桃子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guī)律,使知識充滿內(nèi)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jīng)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xiàn)給大家。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xiàn)象引出特殊現(xiàn)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蘋果,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fā)表看法,有的學生說不公平,我追問: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蘋果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這說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識基礎已高出了教材設計。因此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這一特殊現(xiàn)象在實際中的應用入手,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研究按份數(shù)平均分,這里提倡多種分法。這樣的好處是更加接近日常分東西的實際情況,而且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尤其鼓勵學生的直覺判斷。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質(zhì)屬性:把一個數(shù)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zhì)屬性,淡化其非本質(zhì)屬性。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除法的起始課,也是學生學習表內(nèi)除法的的基礎,同時又是后面學習的平均分解決問題的關鍵。為此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效果不錯。
一、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
通過有趣的動畫故事,能讓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從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信息,為后面提出數(shù)學問題做好鋪墊。在學生提問題時,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可以是加法的.、可以是減法的、也可以是除法的,從現(xiàn)在開始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二、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除法
新課標指出: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解能力。讓學生利用10支鉛筆代替10個竹筍,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在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與同伴合作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的、清晰的表達自己的分法。
三、借助生活經(jīng)驗,強化操作與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有關“分”的經(jīng)驗,再通過有效的利用已經(jīng)得經(jīng)驗,引導學生運用學具進行操作,或者動手畫一畫等方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體驗,抽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意義。
四、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有效挖掘教材資源。
學生對平均分意義理解比較到位,我分蘿卜的過程進行有效的拓展:全部匯報完成后,我及時追問:如果給你12根小棒,你還能每幾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踴躍發(fā)言,在學生的發(fā)言補充中,更加完善了12根小棒平均分的方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能力。
五、不足之處:
1、在學生操作時,總感覺組織課堂有些累。
2、由于學生兩極分化厲害,有些孩子通過操作才剛剛理解平均分的意思,可是有些孩子不但理解平均的意義,還會用乘法口訣很快說出商。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是表內(nèi)除法(一)中的基礎內(nèi)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學生首次接觸“除法”這個概念,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由“平均分”這個概念的`含義引入“除法”這個概念,就成了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的難點。
本節(jié)課分為“激趣—活動—練習探索”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新的課程標準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讓“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實現(xiàn)。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吸收知識,而是通過故事的引導,通過觀察(小猴、小貓的不同分法),操作(學生自己動手分桃子、小棒等),討論(小猴、小貓的不同分法,每幾個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顆葡萄怎樣分)等幾步數(shù)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本節(jié)課有這樣兩個特點:
1、以故事貫穿始末,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優(yōu)于抽象思維,他們對于童話、故事很感興趣,為了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主動地獲取新知識,所以設計這節(jié)課開頭以 “狗熊分面包吃結果被狐貍騙了”這樣一個令學生感興趣的故事,讓學生知道為什么狗熊被騙了,是因為狐貍一開始就分得不公平,這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這個故事串聯(lián)整節(jié)課,不停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知識、練能力。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活動,激勵引導參與:
在平時的生活中,總能碰到孩子們分東西,覺得不公平的時候,那如何分才能公平?相信有生活經(jīng)驗的學生會懂得“每人要一樣多”,但大多數(shù)同學會留下疑問“怎樣分才公平?”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分辨小猴、小貓是否分得公平以及幫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這些活動,使學生既有親切感,又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一種樂于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既獲得了新知識,又使得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有所發(fā)展、提高。
本節(jié)課突出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等實際操作手段,進行知識間的轉(zhuǎn)化。另外在課堂組織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師單一的講授變?yōu)閷W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等多項學習方式。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①、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書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xiàn)象引出特殊現(xiàn)象。我的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后發(fā)現(xiàn),他們對平均分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識基礎已高出了教材設計。因此為我直接由平均分這一特殊現(xiàn)象在實際中的應用入手,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诮鉀Q如何“平均分”
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研究按份數(shù)平均分,這里提倡多種分法。這樣的好處是更加接近日常分東西的實際情況,而且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尤其鼓勵學生的直覺判斷。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質(zhì)屬性:把一個數(shù)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zhì)屬性,淡化其非本質(zhì)屬性。
、邸⒃诮⒈硐蟮幕A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8本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本,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然后通過有層次的鞏固練習加深對除法的認識,初步學會按份數(shù)分這種情況下列除法算式。
④、練習又分為這樣幾個層次:第一道是基本練習,第二道增加了一些難度,其中一個條件是隱含的,學生只有認真審題才能提取出這個數(shù)學信息,第三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借助手中的學具,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最后一題要根據(jù)所給除數(shù)和被除數(shù)的范圍來確定被除數(shù)究竟是幾,是一道難度較大的題目,首先需要學生對除法有一定理解,還需要乘法基礎,尤其要有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這幾道題各有側(cè)重,層次分明。所選素材盡量源于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縱觀這節(jié)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要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教材為本并不是照搬教材,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平均分的認識就是本著這個原則設計的。這也是新課標要求的以學生為本。
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僅僅是題目素材選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選擇切合學生利益的內(nèi)容。比如讀書之星那道題,原本是分蛋糕,把書分給兩個同學的題原本是把蘋果分給爺爺奶奶,雖然也是生活中常遇到問題,可實際教學中學生覺得跟他們沒什么關系,一點也不感興趣。改了之后就好多了。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今天是一周一次的校本研究時間,今天輪到我上公開課,我準備的是二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表內(nèi)除法》的《初步認識除法》這一節(jié)課。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情景帶領學生認識除號、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通過分一分,擺一擺列除法算式,并且理解除法的意義。
上課流程:首先,我?guī)ьI學生通過手勢復習乘法口訣、快速算表內(nèi)乘法以及平均分。然后進入新內(nèi)容學習。通過兩個例題,讓學生認識了除號、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并且會讀除法算式以及通過一些習題列除法算式。在列算式的過程中滲透除法算式的意義,反復練習,讓學生全部掌握。
課后,數(shù)學教研組的老師都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老師們認為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是: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
2、教具準備的簡單多樣,很好的幫助到課堂學習。
3、師生互動充分,很好的發(fā)揮了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動性。
存在的不足之處是:
1、每個訓練環(huán)節(jié)訓練的不夠充分。
2、學生對于除法的.意義理解不夠透徹,訓練有點少。
3、時間把握的不夠準確,提前10分鐘講完。同事們的建議使我受益匪淺,感覺二年級數(shù)學雖然知識簡單,但教起來卻不簡單,需要提前預設好每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法,還有怎么把簡單的內(nèi)容深入淺出得讓學生學會理解到位,這都需要老師充分備課,精準把握教材重點內(nèi)容,再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調(diào)整教學方法。這也是教研的意義所在吧!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shù)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
教學內(nèi)容:
新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學習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設計理念: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jīng)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jīng)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在備課時抓住這一關鍵,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給學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極其有限,且信息都處于“靜止、儲存”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發(fā)掘教材潛在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經(jīng)教學法的加工,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xiàn)實生活與數(shù)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xiàn)數(shù)學的再創(chuàng)造。課一開始,通過創(chuàng)設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童話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2.重視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教學中,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多次讓學生進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教學一開始,就是學生的操作:把12個竹筍分給4只小熊該怎樣分?在這里,未做任何提示,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認識水平去分,再要根據(jù)分的結果寫出算式,并學習算式表式的含義。接下來讓學生再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在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及含義。 3.面向全體,體現(xiàn)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把提高與發(fā)展每個學生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落腳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實際水平基礎上主動、充分地發(fā)展、提高。在設計活動時,人人動手分學具;在相互交流中,體會多種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樣多。無論是一個一個地分,還是用除法計算,都給予積極的肯定,并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師生能共同體驗成功以及成功帶來的喜悅。
教材分析:
在這課之前,通過分東西,學生已經(jīng)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學生還不知道
除法的情況下,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經(jīng)驗。從本節(jié)開始,學生要認識除法。除法的本質(zhì)就是平均分。這個認識過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及結果用算式表示出來的數(shù)學化過程。因此本節(jié)課,從學生熟悉的“分竹筍”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lián)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計算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通過前幾節(jié)課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對等分的含義也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用除法表示等分過程,學生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課在等分的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
教法和學法:新課標強調(diào)“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qū)W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shù)學問題,發(fā)現(xiàn)數(shù)學規(guī)律,獲得數(shù)學經(jīng)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tài)度,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fā)展的作用!币虼,在本節(jié)課中,在教法和學法上,我力求體現(xiàn)以下兩個方面: 1、 教師著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并適時點撥,要敢于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盡可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 學生重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方法、合作意識和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體現(xiàn)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活動教學思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l.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的算式和寫法。
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除法含義與除法算式的形成過程,體驗歸納、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動手分竹筍的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陶冶學生熱愛數(shù)學的情操。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我國的動物國寶是什么嗎?對,是大熊貓。今天熊貓盼盼邀請了幾位小伙伴來家里做客,媽媽為她們準備了12個竹筍。
課件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盤子。
師:如果盼盼想把這些竹筍平均分給大家,應該怎樣分,你愿意幫助盼盼招待小伙伴嗎?
二、動手操作,明確含義
1、動手操作,激活經(jīng)驗
師:用你們手中的學具代替竹筍,動手分一分。
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3)個竹筍。
2、直觀展示,形成表象
師: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說說你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結果怎樣? 課件呈現(xiàn)結果圖。
3、語言表述,明確含義
師:結合操作過程,你能說說這幅圖表示的含義嗎?
生: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利用手動的生活情境,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通過直觀圖,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統(tǒng)一表象,溫故知新,結合圖對平均分竹筍的活動進行語言表述,為
學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準備!
三、自主嘗試,突出含義
1、自主嘗試,算式表征
師:你能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這件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學生大膽嘗試,師巡視指導發(fā)現(xiàn)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義
師:將你在嗎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說說算式表示的含義。
12:3 3 3 312〈4---3 12-3-3-3-3=0 3+3+3+3=12 12÷4=3
觀察同學們創(chuàng)造的算式,雖然形式不同,但表示同樣的含義,都是“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通過讓每個學生進行算式的表征再創(chuàng)造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在不斷的交流比較中,突出算式表達的含義!
四、建立概念,學習除法
1、激發(fā)需求,認識除法
師:剛才大家寫的算式各式各樣,像這樣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shù)學上統(tǒng)一用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師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滲透文化,深化含義
課件出示:1659年,瑞士數(shù)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shù)》,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天橫線把兩個小圓點分開,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3、寫出算式,體會關系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這道題可以寫成 板書:12÷4=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誰來說說這個算式中的12、4、3分別表示什么?
這個算式表示的含義是什么?(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jīng)歷除法的建構過程,感受學習除法的價值。通過明確
算式中的數(shù)與平均分的對應關系,強化對除法含義的理解。通過相關數(shù)學文化的滲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增強學習除法的興趣。】
4、及時鞏固,靈活運用
出示課件:(1)“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2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
。2)“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
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師歸納小結:數(shù)學中平均分的問題就有用除法來解決,上面的這3個算式中12我們稱為總數(shù),平均分成的4、3、2份是份數(shù),每盤放的個數(shù)叫每份數(shù)。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件出示P13頁“做一做”, 自己讀題,理解題意:“把15條魚平均放在5個盤里,每個盤里放()條!
請同學們動手分一分,寫出算式。
你能說出15÷5=3表示的含義嗎?
你能再說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表示嗎?
2、課件出示練習三的第2題。
提問:每只小熊分的同樣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誰會列算式?為什么這樣列算式?
4.完成教科書練習三的第3題。
讓學生討論后寫算式,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算式?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了解除法的意義,鞏固對除法算式的認識。
5、說一說:你能說出生活中平均分的事例,列出除法算式嗎?
6、出示課件:考考你
□+□+□+□=8 □=?12=○+○+○ ○=?
四、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
二年級數(shù)學第五單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內(nèi)容,它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體會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只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后讓學生動手分竹筍。本來想學生會有多種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個和6個,分成3個和7個等,沒有想到全班同學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貓分5個竹筍,讓我感到很被動。然后我又通過把10個竹筍公平地分給5個大熊貓,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的含義,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樣的。同時,運用小組合作等學習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學生運用知識的提高與升華。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shù)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著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卜、松鼠分松果。這些活動全都是在森林聚會上發(fā)生的,給學生一種整體感和親切感,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shù)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激發(fā)起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活動時,我都會設計幾個像導火索一樣的問題,如:請你仔細觀察,動腦想一想,大熊貓會遇到什么問題?分成幾份?你想怎樣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又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你想怎樣解決?通過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確實感到數(shù)學很有意思,樂于產(chǎn)生更多的數(shù)學問題。
四、樂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小棒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么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著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于幫助別人,因為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練習設計
我分了兩次進行自主練習。第一次是在學生幫助熊貓和小猴解決問題后,學生對平均分的含義有了初步的體會的時候進行的,主要是通過判斷哪是平均分,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幫助小白兔、小松鼠解決問題后進行的,難度加深,使學生較容易接受。這個練習是讓每名同學動手平均畫石榴,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shù)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材分析:計算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薄⒆寣W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你會分嗎?
、艅邮址忠环
、仆勒f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⑶匯報演示(課件展示)
生1:我是這樣分的,3個一份,正好兩份。
生2: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4個,再右邊4個。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
、刃〗Y: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會分嗎?
、弄毩邮址忠环
、仆澜涣,你是怎么分的?
、菂R報交流:出現(xiàn)多種情況(略)
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xù)演示課件
2、介紹除法的書寫來源
“平均分”在數(shù)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么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3、除法的含義
選擇其中情況一種來講
如:○○○○○○○○○○○○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生: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ㄖ付嗝麑W生說圖意)
師:剛才說的圖意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還可以列成12÷3=4
師:先來看第一個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說圖意)
師: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
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說含義)
4、理解除號的意義。
追問,還有誰會列除法算式,你們怎么知道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根據(jù)同學們的發(fā)言,你有什么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ǔ柋硎臼裁匆馑迹繛槭裁匆贸▉碛嬎悖浚
介紹除號的寫法: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5、介紹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shù)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shù)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后面。
不看圖,你能說說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于3。
6、小結:把總數(shù)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給其余幾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8、質(zhì)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9、基本練習:
書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不看圖說說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略) 1、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shù)也不同
2、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yè)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學反思:
、逍Ч治
這是一節(jié)研討課,也是一節(jié)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著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qū)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求每份是幾個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個蘋果平均分成每份是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3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基礎,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本節(jié)課存在問題主要是不夠簡約,在講解平均分的方法時大多數(shù)孩子選擇了三個三個的分,老師應該快速過度到下一環(huán)節(jié)而不應該照教材講解其他“慢的”、“笨的”方法。因此備課時應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同時更應該較全面的了解學情。另外在講解重點內(nèi)容時太過啰嗦同一內(nèi)容重復講解,因此給課堂“瘦身”顯得尤為重要,總之數(shù)學課堂就應該即刪繁就簡。
我會逐漸養(yǎng)成認真反思每一節(jié)課的好習慣,努力使自己的課堂簡約高效更加生動有趣。因為機遇留給有準備的人。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4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局部,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同學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同學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和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同學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布置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布置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shù)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同學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同學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籠統(tǒng)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籠統(tǒng)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同學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
森林聚會是青島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第五單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個信息窗的內(nèi)容,本節(jié)課學習第4849頁的內(nèi)容。它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分東西的快樂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只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后讓學生動手分竹筍,有的分成4個和6個,因為大熊貓吃的多,小熊貓吃的少,有的分成3個和7個,因為大熊貓照顧小熊貓,讓小熊貓多吃點,還有的分給小熊貓10個竹筍,大熊貓沒有,因為大熊貓要減肥在這種爭先恐后的發(fā)言中,學生們感到很快樂,很好玩,最后通過每只大熊貓分5個竹筍,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真正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紛呈。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shù)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著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shù)學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激發(fā)起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活動時,我都會設計幾個像導火索一樣的問題,如:請你仔細觀察,動腦想一想,大熊貓會遇到什么問題?分成幾份?你想怎樣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又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你想怎樣解決?通過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確實感到數(shù)學很有意思,樂于產(chǎn)生更多的數(shù)學問題。
四、樂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學具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么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著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說小動物們在你們的幫助下吃得很開心,玩的很愉快,而且還學到了許多知識,你說對嗎?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于幫助別人,因為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課通過情境串的教學,小動物擬人化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故事,動手操作的樂趣,給學生們?nèi)碌母惺,那就是原來?shù)學課也很快樂,也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樂園。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步認識除法》教學反思04-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07
【精品】《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7-07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02-2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1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0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