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手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手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手指》教學反思1
一、成功之處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tài)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表現(xiàn)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了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倍且プ∽钅芊从澄甯种柑攸c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tài))特點──不美。具體表現(xiàn)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后用關聯(lián)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xiàn),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二、不足之處
為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huán)節(jié)。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yōu)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yōu)點是不行的。但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yōu)點,贊一贊時,學生都顯得嬌羞。
三、改進措施
多設計些開放的話題,擴展學生的思維,同時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道理。
《手指》教學反思2
一、教學內容方面
20xx年5月16日我執(zhí)教了《手指歌》一課,這是一節(jié)的語言活動課,根據(jù)最近發(fā)現(xiàn)我們班有些孩子愛啃手指頭,我趁著這節(jié)課給孩子加了一個教學目標,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1.感知每只手有五個手指,喜歡用手指做游戲。
2.能一邊念兒歌一邊作相應的手指動作。
3.知道我們的小手很能干,我們應該保護我們的小手。
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孩子知道小手對我們很重要,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小手,并知道一些保護小手的方法。難點是教會小朋友手指歌,能一邊唱歌,一邊做動作!
在上課內容上,我設計了情境導入:認識自己的小手,教授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保護好自己的小手,手指游戲:《手指歌》三個環(huán)節(jié),三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
二、教學過程方面
先簡述一下活動流程:首先讓寶寶唱以前學過的兒歌《小手拍拍》,這樣讓孩子知道手上有五個手指頭,教孩子認識五個手指頭。告訴孩子小手重要性及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小手,在這里我想了三條保護小手注意的地方。和幼兒一塊來做手指游戲:手指歌,先交會小朋友歌詞,再教小朋友學唱兒歌,最后加上動作來邊做動作邊唱。最后多加練習,活動結束!
以上就是這節(jié)課的活動流程,教授環(huán)節(jié)上自認為沒有大的疏漏,教學目標也大體完成。在教學過程中,有幾處設計不合理的地方,在進行完《拍拍小手》的兒歌后,小手都藏起來了,接著又讓孩子拿出手來數(shù)一下自己的手指頭有幾個,感覺有點不合理,可以將《拍拍小手》略作修改,最后一句改為,把我的小手放腿上。這樣在進行下面的活動感覺更合理一些。在認識五個手指頭的時候,小朋友對五個手指名字一點也不了解,在課前就應該做些鋪墊工作。
三、教學策略方面
這節(jié)課完成了教學目標,經(jīng)過一段時間堅持寫反思,也總結了一些課堂應該注意的地方,在這節(jié)課當中有所應用,我在課前設置了重難點,講時間主要集中于此處,做到重點多講,難點仔細講。各個環(huán)節(jié)時間分配還算可以!所以以后上課教案一定要寫好重難點,將時間多用于此!孩子自己探索的環(huán)節(jié)不是很多,我應該加入一些孩子探索的地方,我們的小手真能干!這個地方就可以讓孩子自己說說我們的小手有多么能干,都會干什么。最后活動結束時,過渡也不是很自然,以后應該多看優(yōu)秀教師的教案,多學習。
《手指》教學反思3
《手指玩偶》一課屬于手工制作課,做做、玩玩是學生的一種天性。本課通過學習橡皮泥的基本操作技法等活動,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鍛煉手指靈活能力等,并講講演演,使學生感到其樂融融,滿足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愿望。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制作過程的指導,而且還應引導學生玩得有趣、有意義。
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按照“激趣導入——探究學做——自主創(chuàng)作——玩偶表演——拓展延伸”這樣五個環(huán)節(jié)來組織教學。
課的一開始我通過動畫片,我采用手指玩偶導入,當看到手指玩偶“憤怒的小鳥”的時候,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隨后出現(xiàn)了小鴨子、小南瓜等玩偶更是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這樣的激趣導入的.設計可圈可點。
在探究學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先出示玩偶的基本型,開發(fā)學生主動學、自主思考的能力。請學生通過思考后總結制作方法,并按照自己的方法嘗試制作!妒种竿媾肌芬徽n中的手指玩偶造型多樣,色彩豐富,通過欣賞讓學生了解造型藝術的多樣性。通過學生自我探究總結出 “揉、搓、壓、捏、團”等橡皮泥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綜合能力。提示語告訴學生注意感受材料特性及其與設計的關系,便于開展研究型學習。
作為教師,每一堂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好好地去鉆研琢磨,只有做到精心準備每一堂課,學生的學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起來。課上仍有許多不足,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語言銜接上略顯生硬,在今后的教學中,語速減慢,銜接靈活自然,讓課堂氣氛更活躍。
《手指》教學反思4
美術的繪畫形式有很多種,美術可以讓人發(fā)揮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幼兒對于繪畫來說,需要的是貼近生活,幼兒都喜歡涂涂畫畫,盡管幼兒畫的什么也不像,我們都要跟幼兒們鼓勵,不要去打擊幼兒對涂涂畫畫的興趣,讓幼兒盡情地繪畫,這才能讓幼兒表達出內心的情感。
手指點畫是一種幼兒的繪畫形式,這種用手指繪畫會讓幼兒產生濃厚的興趣。本節(jié)活動我選用的對象是毛毛蟲,毛毛蟲身體結構簡單,宜幼兒進行剛接觸點畫所選用材料,讓幼兒感受用不同的手指點畫,能體現(xiàn)出生動的'毛毛蟲。在幼兒作畫時,幼兒常常在點的時候,會把毛毛蟲的身體分開點,呈現(xiàn)出斷斷續(xù)續(xù),沒有連接在一起,這有待于老師在講解中更加深入的引導。
這節(jié)活動課可以從毛毛蟲為主題,給以把毛毛蟲點在畫好的石頭或樹葉上,在幼兒點毛毛蟲時,一定要注意幼兒,不要讓幼兒再把毛毛蟲的身體點分開。
《手指》教學反思5
有一句佛教俚語說:用手指著太陽,如果你只盯著手指看,永遠也看不到太陽;反之,如果不借助手指又難以知道太陽的所在。這無非是參禪悟道這的修身之階,但卻讓我產生了那么強烈的震撼,它讓我想到了教育、想到了教學。
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曾幾何時,教育界刮起了一陣風,美其名曰:“要讓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于是一時間鋪天蓋地是說算理之風一刮數(shù)年。孩子們儼然一個個小哲學家,道理講的頭頭是道。記得,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一次偶然的聽課,讓我對能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的老師佩服的五體投地。那算理要多麻煩有多麻煩,要多拗口有多拗口,可孩子們居然說的順暢自如,酣暢淋漓?呻S著閱歷的增加和聽課經(jīng)驗的豐富,我才慢慢知道了,那算理是孩子們不眠不休、備受折磨、死記硬背來的。在說算理之前,孩子們已經(jīng)早就學會了方法。如此算理說它何用?我們在一次次的展示中放大這無用的芝麻,刻意美化的課堂,原來不過是行尸走肉,豈不悲哀!都說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可能力是什么?愛因斯坦不是說過嗎?能力就是當人們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以后剩下的東西。如果我們什么都問個所以然,恐怕窮其一生也學不完先人經(jīng)驗的皮毛。更何況那“所以然”是我們不久就會忘記的呢?既然有那么多先人的間接經(jīng)驗在傳承,我們何不留下寶貴的時間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偏要舍近求遠,繞路而行呢?
這就猶如指引人們看太陽之說,只盯著手指,被其牽絆,永遠也看不到太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二、放任自流、漫無目的
還記得看過一篇關于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說陶先生去演講,帶了一只雞。他先撒了一把米,然后按住機頭,強迫雞去吃,雞不肯吃。而后,他松開手,向后退了幾步。雞就放松了吃了起來?春蟛唤宸招兄壬慕虒W藝術,這讓我受益匪淺。這無非是對填鴨式教學的否定,要我們壞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多么好的想法。】芍袊俗鍪,往往矯枉過正。這些年來,許多教學模式隨之誕生。有些模式,將學生的空間放大、放大、在放大,以至于教師形同虛設,以至于丟了指引孩子們看太陽的手指,弄的孩子們滿世界找太陽,弄得孩子們如同摸象的盲人。“柱子”“繩子”嗾使象。老師舍棄引領者的地位,儼然成了旁觀者。
我認為教學要有度。把握好這個度就是一門藝術。不能說“說算理”是錯的,也不能說給孩子們一個“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不對。只能說這個度沒有把握好我們iushi指引孩子看太陽的手指,引領孩子求知之舟的舵。我們不是主體,但我們仍然很主要,關鍵時刻需要我們去“畫龍點睛”,但不要“畫蛇添足”。
《手指》教學反思6
《手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
整體把握,重點感知,體悟表達方法。一是要抓住文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了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倍且プ∽钅芊从澄甯种柑攸c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tài))特點──不美。具體表現(xiàn)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后用關聯(lián)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xiàn),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二、成功之處
突破難點,更好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huán)節(jié)。四人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yōu)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yōu)點是不行的。再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yōu)點,贊一贊,懂得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處
在授課的過程中,語文課堂的聽說讀寫環(huán)節(jié)比較齊全,學生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只是,課堂氣氛仍不夠熱烈,學生發(fā)言略顯拘謹。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激勵,留給學生能夠充分的表現(xiàn)空間。
四、改進措施
1.大力表揚敢于質疑的學生,讓學生們能夠有意識地提出不一樣的問題,拓展思維。
2.體會文本。在把握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應該布局全文,不能把眼光放在一小段內容上。
《手指》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及其組成的詞語,并能美觀地書寫生字。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純白金盞花的經(jīng)過,體會她做事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美好品質。
3. 學習聯(lián)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詞句,領會從不沮喪從不懷疑滿懷信心等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講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滿懷信心地培育純白色的金盞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園藝所重金懸賞純白的金盞花,老奶奶盡管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很想試一試;經(jīng)過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種子,栽種花兒;最后經(jīng)過驗證,老奶奶培育出了純白的金盞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盞花。故事表面在寫培育純白金盞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圖,是通過這個故事塑造一個充滿理想、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老園丁形象。
本課的語言描寫樸實無華,淺顯易懂,對老奶奶美好品質的贊美暗藏在字里行間,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老奶奶語言、行動的詞句,體會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她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綠手指不僅是指園丁技藝出眾,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手指》教學反思8
鍵盤指法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初學的基本內容,在認識鍵盤以及8個基準鍵位的基礎上本節(jié)課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常用按鍵的位置以及左右手的手指分工。
在教學過程當中,先讓學生回顧了8個基準鍵位的位置以及手指分工,然后引入本節(jié)課的內容,利用比喻的方法把左手的四個手指比作是四個小朋友;將四個基準鍵比作是小朋友的座位,小朋友都靜悄悄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這時前排的一個座位上出現(xiàn)了困難需要請求幫助,請問派哪個小朋友去是最合適的?老師講清楚幫助原則(即后面的擊鍵技巧):只有距離最近的小朋友才可以去幫忙,有任務的小朋友去幫忙,幫助之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沒有任務的小朋友靜靜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動。讓學生討論得出各個手指的手指分工。然后加強鍵位的認識,借助比賽的方法讓學生在高壓狀態(tài)下識記常用鍵位。
但通過本節(jié)課和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在指法的.認知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客觀分析存在的種種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間隔時間長。由于小學信息技術課每星期只有一節(jié),不及時鞏固,間隔時間7天后,保持的百分比就只有20%。所以教完就忘的現(xiàn)象很嚴重,導致以后的教學內容不能正常進行。
2、難以適應鍵盤的字母排列順序。目前我們使用的計算機,鍵盤上字母的排列并沒有按照小學生熟悉的順序。不少小學生反映鍵盤字母順序太亂,不容易記住,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要發(fā)明一種新鍵盤的設想:字母一律按照“ABCD……”順序排列。
3、手指不夠靈活。由于學生年齡小,且平時課程大多數(shù)用不到靈活的手指動作,所以,很多小學生手指活動相對較為笨拙:小拇指、無名指一般不能單獨活動,小拇指一動,無名指也跟著動,無名指一動,小拇指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動;所以在打字時手的擺放位置總會在無意中改變,有的學生的中指也不能靈活地單獨活動。
4、指法練習相對枯燥。與小學生愛玩好動的特征相比,指法練習并不有趣,很多中低年級的學生練習指法的持續(xù)時間超不過5分鐘,這給完成指法練習任務帶來了很大的障礙。盡管在教學里采用游戲教學方式進行,可很多孩子的自制力不夠,玩的同時,就忽略到最根本的指法。因此游戲教學只有在學生掌握字母排列,及鍵盤位置的基礎上才能有利的開展。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指法的練習深度。
因此,怎么合理的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能保持學生指法練習的持久性是我將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借助游戲巧記鍵位
雖然字母擺放散亂,那如何加深學生記憶,知道字母所在的位置是學習的第一步。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可以采用拼圖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把散亂的拼圖,按鍵盤順序,放回原位。通過反復的擺放,加深他們記憶鍵盤字母排列。
2。熟識手指分工
為了幫助學生把手指練得更靈活,設計一些兒童手指游戲,結合瑯瑯上口的兒歌,練習手指的靈活性。通過討論自己得出各個手指的分工,借助“金山打字”加強練習,實現(xiàn)知識的掌握。
3。借助游戲提高學習熱情
在實踐中,借助“金山打字通”的游戲供選擇——“青蛙跳河”、“警察抓小偷”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幫助學生一步一步鞏固指法。從而評選出打字小能手,彈指神功等稱號,來提高大家興趣,通過一句話的反復輸入,可以讓學生明顯看到自己的進步速度,從而打消枯燥的感覺。
4。嚴格要求
孩子畢竟是孩子,一看到游戲就忘乎所以,只知道要勝利,只知道要得高分,哪還顧得了什么指法,什么打字姿勢。因此在游戲過程當中老師講清楚打字規(guī)則,游戲標準,嚴格要求,及時提醒犯錯誤的孩子,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提高自己的打字水準。
《手指》教學反思9
這是一堂手工課,課的一開始我運用了手套玩偶“藍兔”導入,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入可以說是成功的!在隨后制作手指玩偶“小狐貍”的時候,我給小朋友進行了示范制作。但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一點是:我制作的范作有點小,以至于有些小朋友沒有看清而不知道該怎么做或是出現(xiàn)制作錯誤。課后同事給我建議:教師示范作可以大一點或是直接放到實物投影上制作給他們看。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可以放些音樂,這樣整個課堂氛圍就會變得更加輕松!另外在拓展制作的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多讓學生說一說,再進行引導。這樣學生的思路就不會局限于我說的那些方法。不過這堂課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總的說來還是不錯的,學生在我的啟示下做出了小熊、小狗、小兔等一些可愛的動物手指玩偶。最后的表演部分也非常生動、有趣?偟恼f來,這是一堂比較實在的課,思路較為清晰,但是想要上得更加出彩還要動更多的腦筋!
因為是同磨一堂課,我也聽了我?guī)煾瞪稀妒种竿媾肌愤@一課,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我?guī)煾档倪@堂課明顯比我的要生動有趣,整個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悅,更適合二年級小朋友的身心特點。比如在課題書寫的這一小小的環(huán)節(jié)中,我只是用粉筆寫了一下“手指玩偶”這四個字,而我?guī)煾祫t事先寫好了四個漂亮的美術字,導入課題后就把它貼到了黑板上,使整個課堂更加充滿了童趣。另外師傅在最后學生作業(yè)展示的環(huán)節(jié)運用了彩帶,把學生的'作品全都掛在了彩帶上進行展示,這樣不但學生非常開心,而且更給聽課的老師一種美的享受。
經(jīng)過這次磨課,我知道一堂課要上的出彩,首先要選擇一堂適合于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其次要精心設計教案。此外,要善于多向老教師學習、請教,多聽他們的課,學習他們的經(jīng)驗,這樣我的課才會越上越好。
《手指》教學反思10
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了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特點──不美。具體表現(xiàn)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后用關聯(lián)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xiàn),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為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huán)節(jié)。四人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yōu)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yōu)點是不行的。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yōu)點,贊一贊,懂得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手指》教學反思11
春天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大地煥然一新……隨著季節(jié)、氣候的轉變,孩子 們都發(fā)現(xiàn)了春天的到來。當孩子們在散步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柳條綠了、桃花開了、迎春花吹著喇叭在高歌、蝴蝶更是忙著在花園里面采蜜、太陽曬在身上暖洋洋的……孩子們用他們的感官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變化,感受 到了春天的美麗,孩子們對于春天里的事物更是津津樂道起來。于是我結合主題計劃和季節(jié)特征,設計了這節(jié)手指點畫《粉紅紅色的桃花》的美術 活動 ,本次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在感受濃烈的美麗的春天氣息中,讓孩子嘗試用點畫這一表現(xiàn)形式來感覺藝術 的多樣性!笆种更c畫”活動就是用手指蘸點顏料后在畫紙上點畫成形狀和物,從而顯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而組成一幅畫的一種美術形式!笆种更c畫”活動,工具獨特,操作方便,氣氛輕松,而畫面卻變化無窮。而且從作畫的過程來看,具有挑戰(zhàn)性,也是讓幼兒 不斷想象、創(chuàng)作的過程。從而激發(fā)幼兒能夠積極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讓幼兒初步感受用手指點畫的樂趣,促使幼兒對美工活動能夠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同時在不斷聯(lián)想構思的過程中,思維的發(fā)散越來越流暢,想象越來越豐富,使手、眼、腦得到了協(xié)調的發(fā)展。
在設計這個活動時,我就想過對于我們小班的孩子來說,手指點畫桃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就制定了這樣的目標:1、學習用手指蘸顏料點畫桃花。2、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作畫習慣 ,保持畫面整潔干凈。想想孩子們在顏料盤里蘸一蘸,慢慢拿起按下去,使得點畫的桃花有大有小,有多有少,還要保持畫面的'整潔也未必能夠做得到。
整個活動分成五大環(huán)節(jié):一、談話引出桃花;二、嘗試點畫技巧;三、教師 示范點畫;四、幼兒操作點畫;五、體驗成功樂趣。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我是在前個活動的基礎上,直接了當通過談話提問幼兒回答而導入主題;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教師和孩子們的一起商議而嘗試著和總結著點畫的技巧,為下個環(huán)節(jié)作了有力的鋪墊;接著就是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開始:老師 的示范點畫。其實對于小班的孩子教師的示范畫是極其重要的,也許是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講解的不夠透徹,使得幼兒在第四環(huán)節(jié)中出了狀況,幼兒在整個點畫過程中我一直在叢中巡視著、指導 著、然而問題 還是接二連三的出現(xiàn)。()如:點畫的力度不夠到位導致模糊狀態(tài);沒有點畫成有大有小的;手指蘸顏料太濃,滴的畫紙上也是……看來老師的講解和示范還是不屬于成熟狀態(tài)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幼兒欣賞和評價,從而體驗成功樂趣,給我的感覺就是講評的效果不是很好,但怎么處理這個環(huán)節(jié)最好,如何讓幼兒更好的欣賞,讓評價體現(xiàn)的更有價值。也是我一直以來每個活動開展后帶給我的思考。
總而言之,每一次活動后總能總結出自己許多的不足之處。如:教案設計方面、過程、教師回應等都存在著許多問題,看來自己應該在不斷的努力與學習、實踐、反思 中錘煉自我,才能更好的學習如何引導孩子,讓孩子和我一起快樂的成長。
在每一個活動中,只要能讓孩子們處于歡樂之中,能體驗到自己的成就感,這也讓我無比欣慰。我是經(jīng)常告誡自己:一個活動,不在于教師如何的精彩,而在于孩子在學中的快樂,這樣我也會感到滿足了……
《手指》教學反思12
有的小朋友可能玩兒過這個游戲,也有些小朋友或許沒有玩兒過,但其實神秘洞是一個好玩的手指游戲,我們班的孩子們都已經(jīng)學習過邊玩游戲邊念兒歌,因此,我僅是讓孩子們跟著旋律唱兒歌,然后讓孩子們創(chuàng)編歌詞。這些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并沒有什么難度,所以我準備了一個新的音樂游戲《賴學精》作為新授,在一節(jié)活動中,先是學習演唱兒歌《神秘洞》,再學習游戲《賴學精》。
《賴學精》的歌詞雖然很短,每句都是三個字,但是孩子們卻并不容易記得,結合圖片以故事的形式給孩子們介紹了歌詞,然后就進行了演唱,在孩子們基本熟悉了歌曲后,就直接進入了游戲的'環(huán)節(jié),我請一名幼兒與我合作進行了示范,然后請孩子們兩兩合作開展游戲,由于對歌曲并不是十分熟悉,孩子們在游戲中僅追求兩人合作,并沒有根據(jù)音樂的節(jié)奏,有的孩子為了能拍到同伴的手,便不斷地加快節(jié)奏,因此,音樂游戲必須建立在孩子對音樂熟悉的基礎上。
第二次上課是在大五班,我理所當然地以為他們和大三班一樣已經(jīng)學會了兒歌,于是也準備了音樂游戲,并準備在課前先讓孩子們熟悉音樂旋律。但是,到了大五班才知道,她們班并沒有教過《神秘洞》的兒歌,于是立即調整了活動方案。
目標:
1.讓幼兒學會演唱《神秘洞》,并能用手指進行表演游戲。
2.學習創(chuàng)編歌詞。
準備:
視頻展臺、幼兒用書、教材cd等。
過程:
一.師生用唱歌的形式問好,并與幼兒練習對唱《小動物怎么叫》,進行發(fā)聲練習。
二.逐幅出示《神秘洞》的每一句配圖,要求幼兒根據(jù)圖片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將每一幅圖的文字進行朗讀。
三.完整地進行手指游戲,并學習邊朗讀邊游戲。
四.演唱兒歌,邊唱邊游戲。
五.創(chuàng)編歌詞內容,并演唱。
反思:
1.“孩子能自己學會的就不用教”。在進行教材熟悉后,我覺得這首兒歌內容并沒有什么難度,如果能結合手指游戲,那么孩子們能很快學會。因此,我在新授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示圖片,讓幼兒自己看圖模仿游戲,老師朗讀一遍文字后,孩子就能更形象地進行表演了。老師并不需要教幼兒念,幾幅圖看完后,孩子們就能邊念兒歌邊游戲了。
2.給每個孩子表現(xiàn)的機會。當我剛出示圖片時,有一個孩子就大聲念了出來,原來他已經(jīng)上過一年大班。我趕緊讓他來拿小裁判,先不說出答案,等其他孩子看圖表演后,由他來宣布表演得是否正確,既增加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又讓這個孩子得到了滿足。
3.課前準備要更加充分。因為每個班的老師、孩子都不一樣,教學進度、安排也有先后,所以每次課前必須向老師了解相關的情況,這樣才能針對孩子的實際設計適宜的活動。
《手指》教學反思13
活動目標;
1.玩玩手指,創(chuàng)造出各種形象.并能流利、完整地說出其意義。
2.愿意參與手指編故事的活動,能較完整地敘述自己創(chuàng)編的故事。
3.培養(yǎng)小組合作意識,學習安靜傾聽、輪流講述。
4.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5.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并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活動準備
事先準備一則用手指表演的小故事。
活動過程
1.玩手指.進入活動。
(1)錢老師的手指會說話,你們看,是什么意思?像什么?(像小棒、像辮子……)
(2)變變變(兩根手指),像什么?(像剪刀、像燕子尾巴、像小雞嘴巴……)
(3)變變變(兩手合成空心圓),像什么?。(像房子、像桃子、像一串葡萄……)
(4)錢老師做了這么多手勢.你會做什么手勢呢?表演給旁邊的小朋友看。
(5)誰愿意上來表演給大家看?
2.手指講故事。
(1)手指會變出各種東西,它還會講故事呢。教師表演手指故事。(小白兔蹦蹦跳跳走來了,看見一塊石頭,從石頭上跳了過去。小鴨子呷呷叫著走來了,看見石頭.從石頭邊繞了過去。小山羊高高興興地走來了,它沒有看到石頭,撞了一下,摔了個大跟頭.它爬了起來,一瘸一拐地走了。)(2)小手講的故事好看嗎?大家一起再來看看,邊看邊學一學,再想想小手講的是什么故事。
(3)大家一起做一做、說一說小手講的故事,還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幼兒討論,教師巡回指導)(4)整理故事,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5)誰愿意來表演,聲音要響亮。(小朋友邊表演邊說。)(6)有沒有小朋友一起表演的。(請兩名幼兒一起表演。)3.創(chuàng)編手指故事。
(1)還有誰會碰到這塊大石頭?他們又是怎么做的呢?請你用手指表演給旁邊的小朋友看,請大家來猜一猜。(小組討論)。
(2)誰愿意上來表演給大家看?我們一起來猜猜你表演的是什么意思?
(3)那這塊大石頭如果一直都在路上擋著怎么辦呢?如果你是小動物,你會怎么做?
4.完整地表演手指故事。
教師與幼兒一起完整的表演手指故事《路上的大石頭》
活動評析有人說現(xiàn)在的公開課簡直就是一個個"活動秀"――"秀"老師的水平,"秀"幼兒的.表現(xiàn),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是很少有可能存在的。我們處在一線的教師關注和渴求的是實際教學的有效性,看了錢老師的《手指編故事》活動,我似乎找到了有效教學的鑰匙,那就是:簡單、自然、真實
活動反思:
《會變的小手》這首兒歌貼近幼兒生活,幼兒容易理解。整個活動循序漸進,層次清晰,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提高了他們的動作表現(xiàn)力。在教學中,我大膽的放手,讓孩子們盡情的用動作表現(xiàn)手的變化,并及時的加以引導,使他們在相對自由、寬松和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詩歌,在玩樂中學習詩歌。孩子們人人參與,特別是在看手影圖片進行創(chuàng)編活動時,孩子們更是情緒高漲,大膽的模仿手影的動作,到活動結束他們還意猶未盡。
《手指》教學反思14
活動目標:1、在會念兒歌的基礎上,學唱歌曲,并用手指活動進行歌表演。
2、設計手指表演動作,表達歌曲的內容與情感。
3、體驗與同伴集體表演的愉悅情緒。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在日常活動中,已學會念兒歌。
活動過程:
一、歌曲《小手歌》。
1、教師帶領幼兒隨著音樂表演《小手歌》。
2、教師:我們的兩只小手還可以做什么?引導幼兒仿編《小手歌》。
二、學唱新歌《手指歌》。
1、曲節(jié)奏,復習兒歌。
2、歌曲音樂伴奏下,默念歌詞。
3、歌詞與音樂進行匹配,輕聲學唱。
4、全體幼兒分成兩部分,輪流練唱。
三、設計手指表演動作。
統(tǒng)一歌曲前三段的表演動作后,帶幼兒進行練習,其余八段歌詞的創(chuàng)編方法同上。
四、有表情地進行歌表演。
教學反思:
中班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如果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整個教學會處于混亂中,于是我以猜謎的`形式導入,吸引幼兒的眼球。接下來,播放多媒體課件,邊聽音樂邊學習兒歌,通過看一看,聽一聽,做一做,動手動腦,在愉悅的氛圍中學會兒歌。
最后環(huán)節(jié),仿編部分,我讓幼兒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自己探索手還可以變出什么,創(chuàng)編兒歌。滿足孩子的表現(xiàn)欲望。
《手指》教學反思15
《綠手指》一文,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講述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滿懷信心地培育純白色的金盞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園藝所重金懸賞純白的金盞花,老奶奶盡管覺得不可思議,但很想試一試,經(jīng)過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種子,栽種花兒,最后經(jīng)過驗證,老奶奶培育出了純白的金盞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盞花。故事表面在寫培育純白金盞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圖,是通過這個故事,塑造一個充滿理想、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園丁形象。
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學生較容易理解,文筆優(yōu)美。但我在教學生品讀理解時,發(fā)現(xiàn)文中有一處似乎在表達上不太準確。這句話是這樣的':
“終于,園藝所長打電話告訴老奶奶,他們看到了她種的花,是雪白的!
當學生讀到這里時,我提醒學生說:“園藝所長見到過老奶奶嗎?他可能看到老奶奶種的花嗎?”
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仔細閱讀分析以后得出了結論:園藝所長不可能看到老奶奶種的花。緊接著我有啟發(fā)學生:“園藝所長看到的是什么?”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他們認真討論,各抒己見。最后,大家統(tǒng)一了認識:園藝所長看到的應該是老奶奶寄去的花種開的花。
由此,我想到了,即便是名家,在寫作時也有可能由于疏忽而出現(xiàn)錯誤。所以,在學習每一篇文章時,要認真品讀,斟詞酌句,盡量做到 “奇文共賞析,疑義相與析!绷硗猓疫覺得,學生的作文必須認真,一定要教育學生養(yǎng)成寫完作文后認真修改的習慣。
【《手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手指》教學反思05-08
《手指》教學反思(精選)07-11
《手指》教學反思06-11
(精品)《手指》教學反思07-11
手指教學反思03-26
《手指教學》教學反思04-07
《手指》教學反思15篇02-16
《手指》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23
《手指》教學反思(15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