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水墨山水畫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水墨山水畫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水墨山水畫教案1
教材分析:
水墨畫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本課是小學第一次接觸水墨畫,所以本課的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接觸水墨畫的工具,初步感悟水墨的特性,通過聽一聽、看一看、試一試、玩一玩,掌握水墨工具的性能,初步嘗試用筆、用水的技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水墨藝術(shù)的興趣。
因為面臨的對象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所以本課是以游戲的方式呈現(xiàn),主要內(nèi)容是用筆和用墨兩個方面,以及文房四寶和中國畫的相關(guān)基礎知識,在用筆這方面又分直線運筆、側(cè)鋒、滾筆和點筆等多個層次,力爭從簡到繁,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有序地進行游戲,根據(jù)本課使用的相關(guān)材料和中國傳統(tǒng)文房四寶的知識,我分別把四組分成云紙組、香墨組、清水組、神筆組進行組織和教學。
教學目標:
1.了解體驗中國畫的繪畫特點和工具的使用。
2.通過嘗試練習,體驗中國畫用筆和用水的特性。
3.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中國畫的工具和嘗試水墨的特性。
教學難點:毛筆、水份的控制。
教學準備:
教具:毛筆、墨汁、宣紙及其他各種紙影視文件、臉盆、范畫等。學具:毛筆墨汁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檢查工具。
二、導入新課:
小朋友都喜歡玩游戲,老師也喜歡玩游戲,今天這節(jié)課就是游戲課,今天的游戲不光是你、我,老師還帶來了幾個新朋友——毛筆、墨水、宣紙、水,這
些朋友雖然不會說話,但都很有本領,大家在游戲中要仔細觀察并記住它們的本領。老師一一介紹墨水、毛筆、碟子、宣紙等材料。游戲有游戲的規(guī)則,為了看看那個組在游戲中最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老師把我們四個組分成云紙組、香墨組、清水組、神筆組,老師將表揚好的組。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游戲的方式,貼近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要仔細觀察并記住它們的本領”,提出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帶著目的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好、有序地進行游戲,根據(jù)本課使用的相關(guān)材料和中國傳統(tǒng)文房四寶的.知識,我分別把四組分成云紙組、香墨組、清水組、神筆組進行組織和教學)
師生探究:
1、老師示范蘸墨技巧。取出毛筆,輕輕放入墨水中,取出、再在碟子邊添一添,畫不同的線,讓學生觀察畫出的線有哪些變化?(粗細、干濕的變化)教師示范,試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毛筆先豎直了畫,畫出的線很細,用力按下去,毛筆接觸紙面面積變大,所以就變粗;毛筆越畫筆里含的墨越來越少,所以就越來越干)學生練習。
2、毛筆除了可以豎直了畫線外,還可以斜著畫、滾著畫、點著畫……教師示范不同運筆,學生練習。
。ㄔO計意圖: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主探究,觀察老師的示范,將新授的內(nèi)容在自主探究的過程得以體現(xiàn),從蘸墨——添筆——畫線——再蘸墨——側(cè)著、點著、滾著、逆著畫,有簡單的直線到“斜著畫、滾著畫、點著畫……”嘗試不同運筆,這也是本課的重要內(nèi)容,有簡到繁,層層遞進。)
3、出示圖片:學生觀察,與我們剛才畫的圖片有什么不同?墨的顏色有深淺的變化,那么這種變化又是這樣出來的呢?(加水)
4、教師示范:在毛筆中加水、再加水畫線、畫點……甚至可以在原來不同墨色上重復著畫,一層又一層,學生練習,感受水墨變化。
。ㄔO計意圖:在單色用筆的基礎上,學習加水后的用筆變化,拓寬和豐富內(nèi)容,有層次、有變化,把專業(yè)的中國畫用筆、用墨、用水、積墨、破墨等的知識分解開來,讓學生容易接受,進一步感受水墨畫的神奇)
5、教師試問:剛才我們了解了毛筆、墨水、水的本領,你覺得宣紙有什
么本領?柔軟、吸水……
。ㄔO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對毛筆、墨水、水、宣紙功能的總結(jié),讓學生歸納、總結(jié),既是本課內(nèi)容的小結(jié),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呼應。始終讓學生處于自主、主導的地位)
6、學生練習:運用不同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宣紙、毛筆、墨水、水的本領,分小組自由練習,看看誰最有創(chuàng)意。
。ㄔO計意圖:有了前面的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被調(diào)動起來,前面是老師引導學生練習,而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自己放手創(chuàng)作,學生的練習,是對這課內(nèi)容的小結(jié),又是創(chuàng)作激情和情感的迸發(fā))
7、宣紙、毛筆、墨水、水的本領很大,其中筆墨紙硯是傳統(tǒng)水墨畫的文房四寶。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的練習、總結(jié)鋪墊,自然引出文房四寶的知識,新鮮而不突兀,容易接受,符合低年級學生特點)
8、今天的游戲結(jié)束,誰來給今天的游戲取個名字?——水墨游戲。誰能用學過的拼音把這四字寫出來。學生寫過后,老師用漢字楷書揭示課題。并小結(jié):水墨不僅可以畫畫,還可以用來寫字,這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中的書法。
。ㄔO計意圖:給游戲取名字,進一步提高學生積極性,也是本課知識的回顧和總結(jié),先先讓學生嘗試用拼音寫課題,老師再示范書寫,既新鮮又能自然引出書法的內(nèi)容,層層鋪墊,引起學生極大興趣)
9、欣賞水墨作品,水墨不僅可以畫線,還可以進行造型。鼓勵學生課后嘗試。
。ㄔO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既要關(guān)注學生掌握美術(shù)知識、技能的情況,又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等方面的評價,激勵學生,發(fā)現(xiàn)和挖掘?qū)W生的潛能。)
教學反思:
本課是以游戲的方式,將傳統(tǒng)的水墨技巧情趣化,讓學生在游戲中初步接觸水墨畫的工具,初步感悟水墨的特性,本課的設計主旨接近兒童的審美特征和心理特征,通過聽一聽、看一看、試一試、玩一玩,掌握水墨工具的特性,初步嘗試用筆、用水的技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水墨藝術(shù)的興趣。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情趣的形成,讓學生在快樂和自由的活動中自由表達和體驗。特別是給課題取名字、師生分別用拼音和漢字書寫課題,符合、貼近一年級學生的實際,學生興趣高漲,把書本知識進行很好延伸和拓展,效果很好。所有的知識、體驗都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和完成,讓學生形成濃厚的水墨新趣,大膽表達,在活動中體現(xiàn)出愉悅的情境,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成功。
水墨山水畫教案2
一、教學設計思路
藝術(shù)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名畫百篇賞析》教材的著眼點是提高人的審美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整合發(fā)展。從地位作用看:本課與上幾節(jié)課的審美內(nèi)容相比是換了欣賞的角度。因此教學上要重在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審美經(jīng)驗,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意思維的素養(yǎng)打下基礎。從教學內(nèi)容看:本課教材共分7節(jié),分別介紹了水墨山水畫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及其代表人物和特點。這些內(nèi)容井然有序。從學情分析看:職業(yè)學校學生總體對反傳統(tǒng)作品在審美上難認同。因此要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景,通過問題、討論、賞析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體驗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水墨山水畫的發(fā)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標:感受中國水墨山水繪畫與表達內(nèi)心的體驗。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繪畫的審美習慣,拓展視覺感受的范圍,增強探索精神和民族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時期的特點,因為這是本節(jié)課的核心,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有重要意義。
2、難點:對于不同時期水墨山水畫所表達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難。如果不能理解,學生就無法真正理解這幅畫的用意與情感,導致無法正確欣賞作品。便會難以達到教學目標。
四、教法與學法:
1、教法
。1)情景教學法(2)引導探究法
2、學法
。1)自主體驗法(2)合作討論法
五、課時/教具準備
1 1.課時:2課時
2.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比較式導入
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與王維的《雪溪圖》。問題一:繪畫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青綠山水畫——水墨山水畫問題二:繪畫的手法上有什么區(qū)別?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jié):《江帆樓閣圖》比《雪溪圖》在設色上來的更加富麗堂皇、金碧輝煌、尊貴豪華。而《雪溪圖》畫面來的更加安逸、恬靜、安詳。
圖1:導入圖示
設計意圖:用直觀畫圖導入,簡潔明了,使學生進入水墨山水畫前有了清晰的引導圖,揭示水墨山水畫的開端。
。ǘ┳冯S水墨山水足跡,沿著“北”與“南”兩個發(fā)展脈絡,與作品產(chǎn)生情感共鳴
1、“北”方系統(tǒng)作品比較
。1)比較: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畫了系統(tǒng)的水墨山水作品,現(xiàn)在我們跟
2、水墨山水畫大師的抽象作品作比較,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先選北方組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的作品與李成《晴嵐蕭寺圖》作品比較。(2)賞識: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小結(jié)。 《溪山行旅圖》
作者簡介:范寬(約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前期著名畫家,長期生活在陜西終南/太華山林之中深入觀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實面貌。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為人風儀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雄闊壯美,墨韻濃厚,筆力鼎健。晚年卜居終南、太華,置身自然,盡得畫意。其畫風對后世影響極大。
范寬是北宋初期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他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濃厚墨韻,厚實而滋潤。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圖》受到了歷代評論家的稱贊。如徐悲鴻在世時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作品簡介:打開《溪山行旅圖》,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們眼簾的,還有不少收藏者的題款,而這些題款,就成了揭開名畫流傳千年的唯一線索。
這枚“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可見,這幅名畫曾經(jīng)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里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于民間,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繼續(xù)看畫,就會發(fā)現(xiàn)第二枚御用方印,這枚“御書之寶”的印鑒,是乾隆皇帝專門用于收藏的印鑒。
作品欣賞:米芾對范寬的繪畫風格曾作過這樣的描述:“范寬山水叢叢如恒岱,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虛,水若有聲。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勢雖雄偉,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蔽覀儼堰@段話用來與本圖勘校,就會感到很是妥貼。所以歷來鑒藏家和美術(shù)史家們均堅信此圖為范寬真跡。近年對畫幅樹下草業(yè)間“范寬”二字款的`發(fā)現(xiàn)更證實了這點。
3、此畫單從構(gòu)圖方面說,應屬于平易之境,但它卻產(chǎn)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筆墨的酣暢厚重。此圖經(jīng)清內(nèi)府收藏,《石渠實笈初編》著錄。
《晴嵐蕭寺圖》
作者簡介: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咸熙,系唐宗室后裔。世居長安,后因避亂遷居山東益都營丘(今山東省昌樂縣境內(nèi)),人稱李營丘。宋初,移家淮陽,依附于知州衛(wèi)融,醉死客舍中。能詩文、善琴弈,以儒道自業(yè),博涉經(jīng)史,擅畫山水,尤以平遠寒林著稱。初師荊浩、關(guān)仝,后師"造化",自成一家,創(chuàng)寒樹"蟹爪"畫法及山石"卷云皴",為"李郭畫派"始祖,又與關(guān)仝、范寬并稱"三家山水"。畫風氣象蕭疏,好作簡筆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其畫當時即備受珍重,四方索求,不可遽得,況且性情清高,不愿為豪門所役,曾言:"吾儒者,粗識去就,性愛山水,弄筆自適,豈能奔走豪士之門與工技同處哉。"(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卷二)畫跡至北宋所剩無幾,以至米芾欲作"無李論"。畫風對宋元及后世山水畫影響巨大,F(xiàn)存與王曉合作的《讀碑窠石圖軸》,系宋摹本,當與其畫風相去不遠,彌足珍貴。
作品簡介:《晴嵐蕭寺圖》是中國五代時期畫家李成的國畫作品。該畫絹本設色,幅面111×56厘米,現(xiàn)流落于美國納爾遜—艾瓊斯博物館。
作品欣賞:《晴嵐蕭寺圖》是一幅較能體現(xiàn)李成風貌的作品,但是否是李成真跡仍存疑點。李成的作品在《宣和畫譜》中著錄計一百五十九件,但在民間流傳絕少,一是因為其出身唐宗室貴族,不輕易為人作畫。二是因為其孫子李宥作了開封府尹,大量收購乃祖遺作。到了米芾,他所見的李成真跡只有兩本,贗品倒有三百本,從此側(cè)面可以見得李成的畫影響之大。不容置疑,李成在整個中國繪畫史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宋代中期的山水幾乎都是學李成的,因此這幅畫可能正是由當時李成畫派的畫家所繪。
《晴嵐蕭寺圖》面兩座高峰重疊,在半山腰間有一座寺廟,山坡近處又有溪水木橋,遠處一條白練垂下,整個構(gòu)圖頗具氣勢。畫上鈐有宋朝尚書省的印章。
。3)溯源:為什么同樣是北方水墨山水,李成和范寬、關(guān)仝、荊浩的水墨
4山水有這樣的區(qū)別呢?
原因很復雜?原因之一是因為李成生長的地方不像范寬,那里沒有險峻的終南山;荊浩,那里沒有雄偉的太行山;他生長在山東,那里沒有雄奇險峻的山峰!
圖2:北方水墨山水繪畫
。ㄈ┩卣顾嫷亩鄻有
有了以上的欣賞方法,學生理解南北水墨畫的大致風格,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表達自己有個性的觀點,在水墨畫發(fā)展的足跡中自由地鑒賞作品。
《匡廬圖》
作者簡介:荊浩,是中國繪畫史上帶有轉(zhuǎn)折性的、劃時代的偉大畫家。在荊浩之前,人物是畫主要的繪畫種類。在荊浩之后,山水畫是主要的繪畫種類。但我們對荊浩的生平,知之甚少。荊浩,五代后梁,字浩然,曾隱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號“洪谷子”。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峰巒的雄偉氣勢。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chuàng)造水暈墨章的表現(xiàn)技法。
荊浩是怎么樣一位山水畫家呢?我們說荊浩是北方山水畫“雄奇險峻”風格的奠基人。是王維水墨山水的推進者。
作品欣賞:《匡廬圖》
荊浩的《匡廬圖》,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翱飶]”即廬山,又名匡山,傳說
5殷周時期匡裕結(jié)廬隱居于此。之說以荊浩畫廬山,是作為隱士在太行山的賢者與匡裕有情感上的一致;蛘哒f借匡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若用一句話說明這幅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那就是雄奇險峻沒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機哦雄起秀美,我們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由遠而近,尤無人之境到有人之境來欣賞作品。
若用一句話說明這幅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那就是雄奇險峻沒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機哦雄起秀美,我們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由遠而近,尤無人之境到有人之境來欣賞作品。
。ㄋ模┱n堂總結(jié)
今天我們以水墨山水畫的“發(fā)展足跡”為主線,分“北”與“南”兩個脈絡,,使大家對此有了大致的了解。水墨山水畫風格各異,各有千秋,給我們開創(chuàng)了廣闊的追尋空間。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歷史的積累與沉淀。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國古代繪畫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如果有興趣大家還可以在網(wǎng)絡上繼續(xù)研究。
第二課時
(一)比較式導入
屏幕出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與荊浩的《匡廬圖》問題一:這兩作品繪畫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處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水墨山水畫
問題二:那與之前一堂課所學的水墨畫技法上有什么區(qū)別嗎?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jié):前一堂課我們主要學習的是“北”方的山水畫,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南”方的山水畫。北(險峻)南(秀美)。
圖3:導入圖示
設計意圖:用直觀畫圖導入,簡潔明了,使學生進入水墨山水畫前有了清晰的引導圖,揭示水墨山水畫的開端。
(二)追隨水墨山水足跡,沿著“北”與“南”兩個發(fā)展脈絡,與作品產(chǎn)生情感共鳴
1.“南”方系統(tǒng)作品比較
(1)比較:南方水墨山水風格和北方水墨山水風格。哪種風格影響更深遠?學生討論后,小結(jié):北方山水畫的風格是雄奇險峻,南方山水畫的風格是平淡天真。平淡天真的風格影響更為深遠。因為平淡天真的風格更能表現(xiàn)畫家的靈魂。
(2)欣賞:《江岸望山圖》,《六君子圖》為什么倪瓚能登上水墨山水畫的發(fā)展頂峰?
教師小結(jié):倪瓚的作品之所以好,就好在平平淡淡。倪瓚畫的山,不是崇山峻嶺,“類劍插空”而是平平淡淡。倪瓚畫的河,不是奔騰咆哮,一瀉千里,而是平平淡淡。倪瓚花畫山水,不僅不著色,連濃墨也不著一筆,可謂平平淡淡。
教師問:平平淡淡有什么好?
平平淡淡不是膚淺、簡單,而是“絢爛之極”、“天真幽淡”、“閑遠清韻”,一句話,平平淡淡是中國水墨山水畫的最高境界。明代董其昌說:詩文書畫,少而工,老而淡。淡勝工,不工亦何能淡?東坡云:筆勢崢嶸,文才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實非平淡,絢爛之極也。
《江岸望山圖》
作者簡介:倪瓚(1301—1374),一作(1306—1374),元代杰出畫家。字元鎮(zhèn),號云林,別號有牛陽館主、蕭閑仙卿,東海瓚、瓚、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凈名居士、無住庵主、滄浪漫土、荊蠻民、曲全叟等,以云林兩字最常用,人皆稱為云林先生。元錫(今屬
7江蘇)梅里鎮(zhèn)人。倪家富有資財,性情狷介,自幼好學。亦有記載說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清高絕俗,胸襟淡泊。家藏古書極多,嘗筑清閣,收藏古代名人書畫。他善畫山水,初學董源,書畫秀逸疏淡,工力極深,自成一家。畫法特點,構(gòu)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用筆善用側(cè)鋒,多畫折帶皴,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以淡泊取勝。他的畫天真幽淡,詩文精雅,書法雋美,自然數(shù)詩書畫三絕。亦善畫墨竹,筆法挺拔,疏朗有致。他善用側(cè)鋒干筆皴擦的畫法,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xiàn)技巧。
作品簡介:此畫曾經(jīng)由卞永譽﹑梁清標及安岐等鑒藏家所庋藏。吳升,《大觀錄》
(四)(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卷十七,頁2117。
此畫倪瓚六十三歲(公元1363年)作。山上長皴,未成折帶;遠樹橫點,神似大癡。蓋云林本學董源,而又幼於黃公望三十三歲,故不能無影響也。
作品欣賞:由畫上題詩,知為贈行而作,受贈者由水路去會稽,因而畫舟中望兩岸之景?钌戏Q“并寫江岸望山圖奉送惟允友契之會稽”,惟允為陳汝言之字,但“惟允”二字,與其他題詩之字比較起來,筆跡不似,疑系后人妄改,藉以增加此畫之身價。
倪氏早年從董巨入手,五十幾歲時,山石全用披麻長皴;至六十歲則漸入荊關(guān),筆簡氣壯。晚年則是明顯的折帶皴法,呈現(xiàn)靜穆蕭疏的風格。該幅畫高樹空亭,隔岸望山,山上長皴,未成折帶,利用苔點﹑深淺皴法及留白的運用,將山石立體實感呈現(xiàn)而出,氣勢雄壯,與其晚年渴筆皴擦之冷峻堅實的山石較不同。清吳升曾評此畫:“皴法全用大披麻,得巨然神髓。迂翁畫大抵平遠山峰,不多作樹;似此高崖峭壁,具太華削成之勢;大小樹點葉紛披,都非向來面目,乃知此翁繪妙中掃空蹊徑,有如許大手筆也!
《六君子圖》
作者簡介: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閑仙卿、幻霞子、東海農(nóng)、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
8海瓚、奚元朗。江蘇無錫人。倪瓚博學好古,家雄于財,四方名士日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家財給親故,未幾兵興,逃漁舟以免。入明,黃冠野服,混跡編氓。工詩畫,畫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閣集》,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為元季四家。
作品簡介:《六君子圖》寫江南秋色,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疏密掩映,姿勢挺拔。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全圖氣象蕭疏,近乎荒涼,用筆簡潔疏放。此圖后有黃公望題詩云:“遠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擁披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薄读訄D》因此得名。
此畫以枯而見潤的簡練筆墨,營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借用簡凈而清淡的畫面,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態(tài),又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畫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審美理想。作品欣賞:此圖繪坡陀上六株樹木勁挺列植。湖面寬闊無波,江上崗巒遙接還空。氣象蕭索清曠。六株樹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征意義。黃公望題詩中指謂:“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鄙綅徠率漠嫹◤亩疵摮,而參以方折之筆,柔中寓剛。
樹木用筆簡潔疏放,似不經(jīng)意而骨力內(nèi)含。故王鐸題語中評道:“畫之簡者,其神骨韻氣則不薄!碑嫹凶灶}一則,述作畫經(jīng)過。此圖作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時倪瓚年四十五歲。畫幅中還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趙覲、錢云等詩。詩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題識,裱邊有明人王鐸,清人周壽昌、許乃普、陳榮等題跋或觀款。
。3)溯源:倪瓚之所以能登上水墨山水畫發(fā)展的頂峰,除了靈魂外,就是倪瓚的繪畫理論。他的繪畫理論大致有兩條:一是,不求形似。二是,聊以自娛。
圖4:南方水墨山水繪畫
2.對重點作品馬遠《踏歌圖》的深入欣賞
為了進一步突出教學重點,對馬遠的作品《踏歌圖》進行深入分析,這幅作品既表現(xiàn)了反抗異族侵略的怒火,也表現(xiàn)了無憂無慮的歌舞。
作品說明:《踏歌圖》
欣賞南宋的繪畫,首先要了解南宋的社會狀況以及被南宋的社會狀況所決定的思想情感。
背景: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東京(開封),如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靖康之變時,沒有被擄走的皇族,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gòu),后來康王趙構(gòu)在南京(今河南裔丘)由宗澤等人擁戴,登上帝位,是為宋高宗。這就是南宋的開始,南宋延續(xù)了153年。
構(gòu)圖:馬遠在構(gòu)圖上善于采用以局部表現(xiàn)整體的手法,常畫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畫面呈露出大片空白,所以,被人稱為“馬一角”,被認為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殘山剩水,所謂“中原殷富百不寫,良工豈是無心者;恐將長物觸君懷,恰宜剩水殘山也!边@種解釋是欠科學的。其實,馬遠的邊角之景是藝術(shù)上的高度提煉,完全是美學的,而不是政治學的。當北宋畫家把全景山水發(fā)展到登峰造極,南宋的山水畫家要有所創(chuàng)造,就不能不在觀照
10方式和表現(xiàn)方法方面另辟蹊徑,由“遠觀其勢”的全景風光轉(zhuǎn)向“近觀其質(zhì)”的邊角之景。另外,劉李馬夏的“院體”山水,在明代被董其昌列為“北宗”,認為其在具體畫法上講究刻畫,在繪畫的功能目的方面不免身為物役,所以其結(jié)果往往導致畫家的損壽。董其昌明確提出,北宗“非吾曹所當學”。而作為一位文人畫家,應當從“南宗”入手。所以,盡管院體山水在藝術(shù)上獨具特色,但在后世卻始終處于被排斥的地位,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們的反對。
我們初步了解了水墨山水繪畫發(fā)展的大致脈絡,還有很多的優(yōu)秀作品。重要的如王維的《雪溪圖》、荊浩《匡如圖》、夏圭的《溪山清遠圖》等等,我們再拓展一下
設計意圖:水墨山水眾多,理清“南”與“北”的發(fā)展脈絡,利于學生在發(fā)展中尋找規(guī)律,然后在下一環(huán)節(jié)中拓展,認識水墨山水畫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三)拓展水墨畫的多樣性
有了以上的欣賞方法,學生理解南北水墨畫的大致風格,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表達自己有個性的觀點,在水墨畫發(fā)展的足跡中自由地鑒賞作品。
王維
王維,唐(701年—761年),字摩詰,有“詩佛”之稱。幼年即通音律。著名詩篇:“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王維17歲創(chuàng)作的,說明這時的他就已離家外出了。
王維是一個劃時代的畫家,他不僅是文人畫的開山鼻祖,而且是水墨山水畫的開山鼻祖。如用一句話概括王維詩畫的最重要的特點,那就是蘇東坡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作品欣賞:《雪溪圖》
王維的《雪溪圖》,似乎是從高出俯眺,看那江村雪溪的一角,只見山腳小溪,蜿蜒曲折,小徑直通溪邊,木橋斜臥,溪邊屋舍寒林。向遠眺望,右鍵遠坡村落,白雪皚皚。
王維的水墨山水畫,就像他的山水詩一樣,沒有群山大壑,二十水瓶山秀,渡水魚莊,就像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平平靜靜地坐在岸邊,望著淡淡的遠山,靜靜的溪水,沒有煩惱,沒有憤怒,沒有哀傷,沒有追求,沒有歡欣。
對于王維山水畫的平原構(gòu)圖,我們想不出更巧妙的詞句去表述它。最形象的
11表述就是王維自己的詩句“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讀者王維的詩,好像看到了一幅幅迷人的畫;看到王維迷人的畫,又好像品著著一首首韻味無窮的詩。
(四)課堂總結(jié)
今天我們以水墨山水畫的“發(fā)展足跡”為主線,分“北”與“南”兩個脈絡,,使大家對此有了大致的了解。水墨山水畫風格各異,各有千秋,給我們開創(chuàng)了廣闊的追尋空間。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歷史的積累與沉淀。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國古代繪畫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如果有興趣大家還可以在網(wǎng)絡上繼續(xù)研究。
圖5:板書設計
【水墨山水畫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水墨游戲教案03-12
《學畫山水畫》教案02-17
中國山水畫教案03-19
中班水墨青花教案04-09
中班藝術(shù)教案水墨青花04-02
《童年的水墨畫》教案02-07
水墨游戲教案13篇03-12
中國山水畫教案5篇03-29
水墨重彩畫創(chuàng)作課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