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8-23 08:49:44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備]實用的科學教案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必備]實用的科學教案6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將用學生熟悉的橡皮泥作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鋼鐵制造的輪船為什么能夠浮在水面上。

        本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觀察實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學情分析

        學生對橡皮泥是比較熟悉的,一些學生或許在生活中已經(jīng)有了類似的經(jīng)驗,能夠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狀,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學生都不會去考慮其中的原因,本課將帶領學生用實驗數(shù)據(jù)揭開其中的秘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jù)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jù)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難點: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話

        2、導出課題并板書。

        二、觀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嵭模

        1、學生猜測:如果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它在水中是沉是?

        2、觀察實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觀察在水中的沉浮

        三、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分組討論

        3、分組匯報

        4、師解釋什么叫物體排開的水量。

        四、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出示問題: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關呢?

        2、分別做實驗:實心橡皮泥和各種浮在水面上的形狀

        3、記錄實驗結果

        4、實驗小結

        五、自我評價與課外延伸

        六、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想知道什么?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diào)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采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著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huán)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致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fā)現(xiàn):從整體看,蘑菇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我有什么重大發(fā)現(xiàn)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并記錄下來。

        4.認識蘑菇屬于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tài)特點、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于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5.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qū)嵨铩靾D),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6.課外調(diào)查:小組或者獨立調(diào)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了解它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等。

        第二課時

        1.了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么?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為微生物,F(xiàn)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diào)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diào)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nèi)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作業(yè)設計:

        填空:

        1、蘑菇是( )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 )也不屬于( )的另一類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 )、( )、( )、( )、( )等。

        4、細菌對人有( )兩方面的作用。

        簡答:

        請介紹3-5種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顏色、形狀等。

      科學教案 篇3

        一、主題活動由來

        幼兒來幼兒園一個月了,已經(jīng)擺脫了分離焦慮期。我們根據(jù)幼兒年齡特點和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幼兒對自我意識有了萌芽的發(fā)展,已經(jīng)意識到自身的主體意識的存在,能區(qū)分別人與自己,感知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為此,我們確立了主題,通過游戲等一些活動方式,促進幼兒認識自我,增強主動性,獨立性。

        二、主題活動教育目標

        1、知道“我”就是自己,我有自己的名字、標記,又屬于我的東西。我和別人不一樣,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好處與不足。

        2、認識自己的五官的名稱,熟悉五官的位置,初步了解功用簡單的保護常識。

        3、自己有一雙能干的小手,愿意自己解扣、繪畫、表演。

        4、知道自己有一雙小腳丫,會自己走路不用別人抱。

        5、在成人幫助下懂得講衛(wèi)生,會自己用勺吃飯。

        6、我不愛哭,會自己玩和小朋友老師一起玩的高興。

        三、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利用

        教育資源

        1、 和幼兒一起創(chuàng)設主題墻上的內(nèi)容

        2、 引導幼兒共同3、 布置墻面“可愛的.小手”

        4、 展示幼兒用小手制作的作品

        5、 活動區(qū)創(chuàng)設:

        建筑區(qū):引導幼兒用小手搭建,練習搭高、為龍、平鋪。

        美工區(qū):引導幼兒用半成品進行粘貼,填涂,撕折。

        益智區(qū):通過一些教具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

        娃娃家:通過一些道具培養(yǎng)幼兒自己做飯,合作有家的感覺

        周邊資源

        1、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玩具

        2、親子活動中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做泥造型

        家長資源

        1、 通過直通車。

        2、 讓家長幫幼兒收集各種廢舊材料。

        3、 為幼兒動手操作作準備。

        4、 家長配合老師與幼兒一起互動制作泥造型。

        5、 家長幫忙提供關于主題活動的材料。

        6、 如:幼兒穿小的衣服。

        7、 褲子。

        四、主要活動內(nèi)容

      科學教案 篇4

        一、學習目標

        1、針對吹泡泡能夠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2、能夠從提出的問題中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3、知道科學是什么。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4、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想知道,愛提問。

        二、教學準備

        1、洗滌劑、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

        2、各種粗細不同的吸管。

        3、鐵絲或鋁絲。

        三、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1、討論“什么是科學?”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吹泡泡游戲里也有科學嗎?

        2、教師演示:吹泡泡。

        談話:關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教師將學生提出問題及時記錄下來,并進行整理,合并同類項。)? 大家提出的'問題哪一個適合我們這一節(jié)課研究呢?

        怎樣才能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學生嘗試配制吹泡泡溶液,選擇吸管吹泡泡。

        3、比一比,誰的泡泡大,為什么?

        4、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樣。

        5、思考:說一說吹泡泡都經(jīng)歷了哪些過程?

        總結:吹泡泡經(jīng)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學。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三、討論:我們身邊哪里還有科學?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1、能用已有的知識和“看”、“摸”、“聞”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種材料構成的。2、能根據(jù)材料的特點,提出對物品分類的標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愿意把本組找到的材料告訴其他組。能舉例說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材料。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出一種物品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制成的。能區(qū)分常見的自然材料與人造材料。能舉例說明自然材料與人造材料的關系。

        教學預備:鋁制飯盒、銅鑰匙、塑料袋、報紙、手電筒等等

        一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進

        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動一:下面的物品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階段引導學生認真看書,木頭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頭制成的。

        2、按金屬、塑料、紙、布

        3、還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課本第二頁圖中的物品分別是由幾種材料制成的?

        三、活動二:熟悉人造材料與自然材料

        1、觀察畫面

        告訴學生:直接從大自然獲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導學生明白像玻璃這種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還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嗎?

        小組合作,討論,全班交流

        四、活動三:找一趙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學生趙冬并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到的最多,把小組找到的材料寫在書上

        五、拓展:調(diào)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體會材料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板書設計: 1、身邊的材料

        熟悉材料

        材料的分類:自然材料

        人造材料

      科學教案 篇6

        重點

       、僬_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谀苡枚喾N方法論證地球是個球體。

        難點

        現(xiàn)在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意義。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利用絡或書刊收集世界各國古代人類關于地球形狀傳說的資料或圖片。

        教學器材:收集相關圖片、資料;籃球、直尺、鉛筆;相關投影片;地球儀。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無際,它不斷的吸引著我們?nèi)祟惾ヌ剿鳎阒廊祟惸壳傲私獾挠钪嬷猩镔|(zhì)只存在于哪個星球嗎?

        (板書)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ㄌ釂枺┠阒赖厍蚴鞘裁葱螤畹膯幔磕阒拦湃藢Φ厍蛐螤钣心男┛捶▎?

       。▽W生交流)介紹、展示自己資料。

       。ǎ├蠋熆筛鶕(jù)情況做適當?shù)难a充(結合相關投影圖片):

        1.印度人認為世界是由幾只巨象的背撐著,世界的中央是高聳的山脈,巨象站在一只大烏龜?shù)凝敱成,烏龜則騎在一只盤踞的眼鏡蛇身上(書中有插圖,可讓學生自己看圖敘述)。

        2.埃及人認為天被高高的山撐著,星星則從天上垂下,太陽乘著一艘小船,順著一條大河流到各地。

        3.人則認為天像一只圓圓的大鍋蓋,蓋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撐的,形成了“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的說法,后來隨著人們視野的擴大,很多現(xiàn)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平,于是人們臆想的大地變成了一只倒扣的盤子,天像一頂半圓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的說法。

       。ㄌ釂枺┰诮裉炜磥磉@么簡單的一個問題,在古人卻一直是一個難解的'迷,你認為古人只能觀察到“天圓地方”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ㄌ釂枺┱埬阆胍幌,用什么方法才能夠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進一步出觀察巨大物體形態(tài)特征的方法嗎?

        (提問)人類是直到利用人造衛(wèi)星拍攝到地球照片后才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的嗎?

       。ㄌ釂枺┠悄阒廊祟惗纪ㄟ^觀察哪些現(xiàn)象,完成哪些活動開始逐漸認識地球是個球體的嗎,你能提出一些證據(jù)嗎?

        學生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老師可根據(jù)情況做適當補充(結合相關投影圖片):

        1.兩千五百年前,希臘數(shù)學家畢達哥拉斯,坐在海邊的高山上,看著海上的船,他發(fā)現(xiàn)船桅桿會先出現(xiàn),然后船身才出現(xiàn),所以他認為地球的表面應該是彎曲的。

        2.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fā)現(xiàn)月食時,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圓弧形的,因此他推測地球是圓的。

        3.在哥倫布之后,過了二十多年,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他向西航行經(jīng)過大西洋,再繞過南美洲南端,越過太平洋,他的船隊終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繞地球一周的創(chuàng)舉,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

        (實驗驗證)學生利用老師的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人們觀察到“在海邊看遠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桿頂最后消失,觀駛向岸邊的船只,先看到桅桿頂,后看到船身”這一現(xiàn)象能說明地球是彎曲的。

        (承轉(zhuǎn))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的認知過程后人們終于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

       。ò鍟┑厍虻男螤詈痛笮

        學生觀察:觀察人造地球衛(wèi)星拍攝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ǔ修D(zhuǎn))人造地球衛(wèi)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確證了地球是個球體,可通過科學測量人們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

       。▽W生觀察)“地球大小”的圖片,說出地球赤道半徑、極半徑的長度,描述地球形狀。

        (練習)計算出地球赤道半徑和極半徑二者的差值,體會“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說法的含義。

       。▽W生觀察)“精確測量的地球”圖片

       。ń榻B)通過科學測量人們發(fā)現(xiàn)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且經(jīng)過更精密的測量發(fā)現(xiàn)地球也不是一個規(guī)則的橢球體,北半球稍微細長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點,夸張的說,有點像“梨”,稱為“梨形體”,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窮盡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觀測和計算精度的提高,人們對地球形狀將會有更新的認識。

        ()現(xiàn)代測量顯示,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是陸地面積的50多倍,它為我們了廣闊的空間。在太陽系中論大小地球排列老五,與太陽比,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地球與太陽比起來又顯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滄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

       。▽W生計算一人日行40千米,繞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ò鍟┭芯康厍蛐螤詈痛笮〉囊饬x

        (學生討論)你認為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什么意義?

        老師可做適當?shù)囊龑Вㄒ韵聝?nèi)容可根據(jù)學生回答進行引導,不必涉及過多、過深):

        繪制精度較高的地圖,首先就要詳細而準確地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研究地球氣候、植被、生物等資源的分布規(guī)律,探求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成因都離不開對地球形狀的研究。

        進行雷達探測、火箭、衛(wèi)星的發(fā)射,無線電通訊的轉(zhuǎn)播等人類活動時都不能忽視地球形狀對其的影響。(見上圖)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質(zhì)存在的條件時,離不開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

       。ǎ┩ㄟ^本課學習我們能正確的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了,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循序漸進、不斷發(fā)展、不斷完善的,并體會到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的需求。

        教案點評:

        教會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觀察圖片、設計實驗驗證等多種方法了解前人對地球形狀、大小的認識過程,感受人類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是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斷完善的,使學生從小就有敢于質(zhì)疑的勇氣,這比教給學生現(xiàn)在人們認識的地球是什么形狀更重要;而對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提出:“現(xiàn)在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還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問題,利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知識的有用性。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6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7

      科學教案12-26

      科學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