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選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云和雨》是小學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天氣》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我們看云去”;二是:“下雨了”。
新課標對本教學內容的要求:讓學生用觀察、描述等方式記錄天空的云量,從而建構“晴天、多云、陰天”概念。用容器收集雨水,測量雨水的深度,對照雨量等級表確定降雨的等級。
二、學生分析
1.知識基礎
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探究“空氣”、“冷水與熱水”、“測量物體溫度”等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天氣變化產生過一些有意或無意的注意,但對云和雨的認識只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2.年齡特點
小學生天性好奇、好問、富于幻想、勇于探索,學習激情容易調動。另一方面,小學生善于具體形象的觀察與探究,對抽象的推理則興趣不大。而《云和雨》的探究較為抽象,所以讓學生的探究活動難度較大。
三、設計思路
新課標明確指出,探究既是科學教學目標,又是科學學習方法。科學知識和技能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在老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多種資源,通過親歷活動而獲得。在這一教學理念指導下,運用了以下的教法:
1.學科整合。
這里的學科整合是指信息技術、網絡資源和科學課綜合運用!拔覀兛丛迫ァ笔且髮W生觀察、記錄、描繪、交流云的變化,但事實上,天空中云量的變化時機與教學時間的吻合機會是很少的。我利用網絡中豐富的氣象資源,滿足了這一教學內容的需要。
2.創(chuàng)設情景
“下雨了”是教材編排的第二個教學活動。小學生的探究活動需要有看得到的景、摸得著的物,而課室里和書本上都難以滿足上述的要求,所以把創(chuàng)設情境作為本課的難點。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有目的有組織經歷下雨的過程是很少的。所以我組織部分學生進行了模擬“人工降雨”,收集“雨水”的活動并拍成了錄像。學生在課室中也可以看掛風下雨了。到學生有了情景經歷,學習積極性說能充分調動,教學目標就能很好地完成,并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3.提供資源、搭建學習平臺。
老師設計網站讓學生探究云;提供工具,測量溶器中雨水深度。這是為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在自主實驗、交流、成果展示過程中****建構知識,感悟科學,形成科學素養(yǎng)。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琶枋鲈频淖兓瘯鹛鞖獾淖兓,說出一些和云有關的諺語。
、普莆帐占晁姆椒,能通過測量容器中雨水的深度,確定雨量等級。
⑶運用感官和從網絡中獲取資源探究云。
⑷使用工具測量雨水的深度。
2.過程與方法
⑴經歷情景(觀看“云和雨”的小^電.影、人工降雨)
、菩〗M合作、自主探究(上網搜索與云有關的諺語,動手測量雨水的深度)
、菂R報交流,共同建構知識。(匯報交流天氣圖的云量和雨水的深度,共同建構云和雨的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⑴愿意關注天氣的變化。
、茦酚诤献髋c交流。
、切蕾p美麗的天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之情。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晴天、多云、陰天的天氣特點,測量一天的降雨量。
難點:創(chuàng)設“云”和“雨”的情景供學生開展探究。
科學教案 篇2
學生分析:對模擬聲音活動感興趣。
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感官發(fā)現(xiàn)周圍各種聲音。
2、能比較形象地模擬周圍一些物體發(fā)出的聲音。
3、能用科學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聲音。
4、能提出一個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關聲音的問題。
教學重點:能夠利用感官發(fā)現(xiàn)并模擬周圍的聲音,并提出問題。
教學難點:能提出一個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關聲音的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老師先提個問題,別緊張,很簡單。平時在學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時候該上課,什么時候該下課的呢?(生:聽鈴聲)
師:好。你聽(師跺腳),這是——(跺腳的聲音)。
再聽(師拍手)你聽到了什么?(拍手的聲音)其實我們生活中的.聲音絕不止這幾種。有一位學者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確,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聲音,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傾聽聲音。(板書課題:傾聽聲音)
二、 猜聲音。看誰聽得清,猜得準。
播放課件:
1、播放第一種聲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種聲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種聲音,指名猜。
4、后兩個一起播放,看誰都能猜出來。
同學們猜的都很正確,可見同學們平時都很用心地傾聽聲音。
三、 尋找聲音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激發(fā)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觀察美麗的晶體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jié)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科學與藝術的相同點;理解內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語言。
2、培養(yǎng)辯證地認識事物、科學地看待問題的觀點。本文邏輯性很強。條分縷析,層次分明。
3、懂得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學、藝術、創(chuàng)造力、真理等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4、學習本文以事例為主,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分析清晰的論證過程,學習作者嚴謹?shù)恼撌稣Z言。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4.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shù):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近世出土的中國古代甲骨文中,留有世界上第一次發(fā)現(xiàn)新星的觀測記錄。新星是一種爆發(fā)變星。它本來很暗,通常不易看見,爆發(fā)后的亮度卻可在幾天到一個月的短暫期間內突然增強幾萬倍,使人誤以為是一顆“新星”,故得此誤稱并沿用至今。在一片于公元前13世紀的某一天刻寫的甲骨文中,記載著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發(fā)。在這片甲骨文中,說到“新大星”時,所用的甲骨文“新”字中,包含著一個箭頭,指向一個很奇怪的方向。這個古老生動、藝術形象的象形文字強調了科學發(fā)現(xiàn)的創(chuàng)新性,顯示了科學發(fā)現(xiàn)和藝術表達的一致性。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題目解說:本文選自《散文》20xx年第5期。這篇序文是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為《科學與藝術》一書所寫。江同志為該書題寫了書名。
2、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20xx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問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xiàn)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
3、寫作背景:1994年,李政道同國畫大師黃胄先生一起組織“藝術與科學”研討會,有許多藝術家和科學家都參加了這個會。此前好幾年,李政道已同李可染、吳作人、吳冠中、袁運甫、常莎娜、魯曉波等著名畫家合作,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科學國畫”。
4、學習生字:
皆(iē) 嬋娟(chán) 結晶(īng) 奠定(diàn)
5、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科學與藝術是意識形態(tài)相對的兩大門類,作者論述藝術與科學的兩大相同點,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圍繞這個中心,作者進行了具體的論證。
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笨茖W與藝術是意識形態(tài)相對的兩大門類,作者慧眼獨具地談到了藝術與科學的兩大相同點:“共同的基礎”—“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的目標”—“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2-10段)緊承上文,對中心論點加以具體論證。可以分為兩層:
1. (2-6段)談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強調藝術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他指出,只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人們深藏在內心的情感,并用李白和蘇軾兩個不同時代的詩人詠月的詩句及莎士比亞作品加以佐證,說明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時空,可以喚起不同時代的人們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的、對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內心情感。作者指出,這種“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讓人們明白,藝術創(chuàng)造力雖不是人人都有,但有創(chuàng)新的藝術珍品超過時空限制的美好的情感表現(xiàn),接受者欣賞者多能產生共鳴,而且喚起的反響越強烈越普遍,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藝術就越優(yōu)秀,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 (7-10段)談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指出,就像“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一樣,科學家運用人類的智慧,創(chuàng)造性地將自然界的現(xiàn)象通過“新的準確的抽象”,“結晶”為自然定律,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接著指出,“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fā)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并且列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等事例,說明科學原理雖然艱深,少有常人能夠理解,但科學原理的應用則普遍進人每一個人的生活。對于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得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11-12段)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
11段,作者首先指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學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是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與總結,是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的,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則是植根于整個人類的。同時作者強調,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盡管存在著差異,但也有著很強的關聯(lián),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段的論述。
在12段里,作者指出: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智慧,而發(fā)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并用兩個反問句強調二者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闡明“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連的”。
四、教師小結:
這篇序言論述了科學與藝術的兩個相同點: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共同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無論從事怎樣的事業(yè)都應該具備創(chuàng)造精神,要把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當做自己奮斗的目標。
五、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本源是一致的,它們都于人類的社會實踐,于人類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作為一名科學家,李政道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yè)的人,都要具備創(chuàng)造精神和提高創(chuàng)造力,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的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fā)展。
二、品味語言:
1、“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薄_門見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所謂“真理的普遍性”,對藝術來說,超越時空的限制,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對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得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薄司鋸娬{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3、“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薄扒楦小敝缸髌匪磉_的情感。“反響”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著的共鳴和反應。
4、“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薄v科學的普遍性,提出分論點:原理、定律一旦被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fā)展,它本身也是不會變的。
5、“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薄髡邔⒖茖W和藝術比作一個硬幣的兩面,比喻貼切、自然,進一步強調了科學和藝術的相同性!翱茖W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是說它們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是說它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這句話和開頭相呼應,使中心論點更突出,也使結構十分完整。
三、合作探究:
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jù)、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沒有人的創(chuàng)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所謂的“真理的普遍性”,對藝術來說超過的限制,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對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的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3、課文是如何運用例證法來論述觀點的?
明確: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本文2至4段中舉了李白的《把酒問天》和蘇軾的《水調歌頭》,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
本文第5段舉了莎士比亞的例子,說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的事例來論證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4、找出點明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
明確:①強調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說,只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趶娬{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映。
5、說說什么是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和“普遍性”?如何來理解它們。
明確:①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的句子:盡管自然現(xiàn)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是一樣的。
分析:這句話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
、诳茖W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分析: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fā)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
6、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
明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個人類。
四、教師小結:
科學與藝術是意識形態(tài)相對的兩大門類,歷來論述它們不同的較多,談相同的比較少。作者獨辟蹊徑,偏要談同,而且找出兩點在本質上的相同之處進行論證,真是獨具慧眼,學識超人。
五、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二。
六、板書設計:
12、科學與藝術
論點:共同基礎,共同追求。(開門見山)
論證:藝術創(chuàng)造力與真理普遍性;科學創(chuàng)造力與普遍性。(舉例論證)
論述:普遍性相同,都需智慧、情感。(道理論證)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穩(wěn)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過程與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來加固框架結構。
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驗動腦、動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師自己準備:框架結構建筑的圖片或影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現(xiàn)示各種框架結構的圖片(可選視頻材料)
二、 研究簡單框架
1、 實踐體會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長方形框架
觀察經們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么不同?
哪一個容易變形?
可以把長方形框架加固嗎?
2、 根據(jù)要求分組操作,并作好各種形狀的記錄。
主要思考增加斜桿起什么作用?
并說說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點。
三、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1、 請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個堅固的方體框架。
2、 制作一個較復雜的結構,應當先畫草圖,計算材料。
3、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要多少根橫桿?多少根豎桿?多少根斜桿?它們的長短一樣嗎?
4、 每根斜桿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個三角形?
5、 考驗我們的'正方體的承受能力。
在我們的正方體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書,它能承載多少本?
四、 小結
板書設計:
制作的原則 做成的形狀
穩(wěn)定
承壓大
用料少
【信息反饋】:
《做框架》是一堂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課。在學生動手實踐之前,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懂得增加斜桿能加固立方體框架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為此我花了一定的時間找了些資料做了點課件,想讓課盡量生動些。
原來打算以課件的形式出示艾菲爾鐵塔,并講解相關的知識之后,用課件演示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原理:因為三個邊相互起到了一個“推”和“拉”的作用:四邊形在中間加上斜杠之后也就變成了三角形,從而和三角形一樣有了穩(wěn)定性。然后安排了一個加固立方體比賽的環(huán)節(jié)。執(zhí)教時,我就改為以故事形式導入,從巴黎鐵塔的設計師埃菲爾因為設計這座鐵塔遭遇當時工地附近居民的起訴,設置懸念,激起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探究。充分借助課本插圖,讓學生認識什么是框架結構,框架結構有哪些優(yōu)點,構成框架結構大多是什么形狀,最基本的形狀又是什么,接著讓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怎樣加固長方形框架,在討論斜桿起到什么作用時,將課件演示轉化為兩個學生上講臺演示,最后讓學生做加固正方體框架比賽。可以說整堂課的條理還是清楚明了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兩個實驗中,而且在做實驗時都有具體要求,提出相應問題,讓學生邊做實驗邊思考。這些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在聽取了其他老師的講評后,我才意識到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首先是導入后讓學生看課本插圖不能馬上告訴學生這些建筑物是框架結構,應該讓學生找建筑物的共同點,讓學生自己來認識框架結構。接著又馬上讓學生說框架結構的優(yōu)點,這個環(huán)節(jié)課本上是放在兩個實驗之后,我擅自將教材做了處理,以為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做三角形穩(wěn)定性研究實驗時,讓學生解釋原因,當學生表達不夠清楚,我就立刻接過話題,替學生表達,急于在黑板上畫三角形用力學原理分析,這樣做違背新課程理念。然后學生在討論增加的斜桿起到什么作用時,由于學生沒有把四邊形框架擺平,致使學生認為增加一根作用不明顯,應加兩根。這一難點由于我處理不當沒有突破。這節(jié)課時間上的安排也欠妥當,在做加固立方體框架比賽實驗時,離下課還有8分鐘,正常情況下,最慢的小組實驗時間也要8分鐘。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在寒冷的冬天,給小動物制作圍巾送去溫暖,體驗關愛小動物帶來的快樂。
2、在觀察、比較中發(fā)現(xiàn)圖案大小、形狀和顏色的不同,探索圖案排列規(guī)律,學習間隔排序。
3、能夠用清晰、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4、選擇自己喜歡的粘貼圖案,嘗試運用間隔排列的方法,粘貼圖案,裝飾漂亮的花圍巾。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6、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能夠分辨圖案的大小,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認識紅色、黃色和藍色。
2、物質準備:PPT課件(圖案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圍巾各一條)。手工小筐,圖形粘貼材料,彩色圍巾,數(shù)量與幼兒人數(shù)相同。
3、環(huán)境準備:場景布置用小椅子擺成的小火車,小男孩、小女孩的頭飾與幼兒人數(shù)相同。
活動過程:
一、觀察感知導入
出示課件,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初步感知間隔排序。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天空中飄著的是什么?在什么季節(jié)會飄雪花?冬天會有什么感覺?森林王國的小動物們也感到非常的寒冷,讓我們一起坐火車去為小動物們做圍巾吧!小火車的車廂上有什么?第一節(jié)的車廂上是什么頭飾?小男孩和小女孩的頭飾是怎樣排列的?你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請你找到貼有和你一樣娃娃圖案的小座位并坐在上面。坐好了嗎,我們的小火車出發(fā)去森林王國嘍!
二、深化表征展開
1、引導幼兒從第一把小椅子開始,按照頭飾間隔排列的'順序就座教師:看森林王國的小動物們,早就為我們準備好小椅子了,你們瞧,小椅子上有什么?是從誰開始的?他們是怎樣排列的?我們應該怎樣來坐椅子呢?
2、出示印有大小、形狀、顏色不同間隔圖案的圍巾圖片各一條,引導幼兒觀察,探索圖案的不同特征和排列規(guī)律。
教師:這條圍巾上的圖案有什么不同?是從哪個圖案開始的,他們是怎樣排列的?
3、教師出示操作材料,講解圖案粘貼方法。
教師:小朋友,看老師手里的這條沒有圖案的圍巾漂亮嗎?漂亮的圖案就在操作小框中,看一看這個小框中的圖案有什么不同?圖案要從圍巾的一頭開始,按照剛才老師給小朋友看到的那些圍巾圖案的排列方法來粘貼,小動物們才會喜歡。
4、請幼兒選擇喜歡圖案的粘貼材料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三、展示概括總結
1、展示幼兒作品,請幼兒講解排列方法。
教師:老師看到小朋友做的花圍巾都非常的漂亮,誰能來給小朋友講一講你圍巾上的圖案是什么樣子的?他們是怎樣排列的?
2、組織幼兒按照間隔排列的方法來站隊,去給小動物送圍巾。
教師:請小朋友拿著你的漂亮圍巾,到老師這來,我們從小男孩開始,按照一個男孩一個小女孩的排列法來站隊,我們一起去把自己制作的漂亮的花圍巾送給小動物吧,他們帶上一定會很暖和,很高興的。
活動反思:
喜歡小動物是幼兒的天性,本次教學活動通過寒冷的冬季,為小動物制作漂亮的花圍巾導入活動主題。在坐小火車去森林王國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對間隔排序的規(guī)律有初步的感知。在后面的觀察圍巾圖片環(huán)節(jié)加深對規(guī)律排列的認知,并通過親自粘貼圖案嘗試使用規(guī)律。情景內容的設計,貼近于幼兒的生活,使得幼兒在參與活動時始終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游戲內容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積極性。在欣賞、制作的過程中,發(fā)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操作活動給幼兒帶來的無限樂趣。
專家點評:
在幼兒期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游戲情景,引導幼兒在觀察、的環(huán)節(jié),加深對規(guī)律的認知,讓幼兒觀察小火車上男娃娃、比較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通過動手操作并嘗試學習使用規(guī)律。本節(jié)課通過女娃娃圖片和圍巾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圖案來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圖案的不同特征,探索圖案的排列規(guī)律,并通過親身參與做小火車的游戲,為圍巾粘貼圖案的環(huán)節(jié)使幼兒加深了對排序規(guī)律的認知。在情景設計上,在寒冷的冬季,通過送圍巾的方式,給小動物送去溫暖,讓幼兒學會關愛身邊的小動物,在情感上得到升華。
科學教案 篇7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點單元中的第四課。
本單元是從“電和我們的生活”這一課題開始,然后逐漸進入到“點亮我的小燈泡”、“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電路出故障了”等活動。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首先通過“調查家中的電器”開始(“電和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體驗電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整理已有的電知識;然后學生用一根電線和一節(jié)電池點亮一個小燈泡,當小燈泡被一次次點亮后,學生開始認識電和電流。漸漸的他們不再滿足于點亮一個燈泡,這便進入了“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的活動中。由于用了幾根電線連接了好幾個燈座和燈泡,一個地方的連接或一件器材出了問題,所有的燈泡都不會亮,于是就出現(xiàn)了“電路出故障”;于是就有了學生要努力排除故障,讓小燈泡都亮起來的欲望。在此欲望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以實事為依據(jù),分小組討論分析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大膽猜測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隨后引導學生討論檢測電路故障的方法并指導學生制作一個電路檢測器。最后,引導學生設計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檢測計劃,用電路檢測器查出故障原因,并將其排除。
二、設計理念:
1、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在科學學習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的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和假設,自己設計解決方案和實施計劃,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最后由自己得出結論并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到知識的同時,獲得開展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yǎng)科學的情感和態(tài)度。
2、科學的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態(tài)度都必須親身經歷某些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體驗、感悟、最終內化。
三、教學目標:
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學會做一個電路檢測器,并學會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方法。
3、讓學生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動過程,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學生經歷分析電路故障原因和檢測電路故障原因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注重實是,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1、小組準備:
每組準備一個帶有故障的串聯(lián)電路(1個壞的小燈泡、1根沒有剝絕緣皮的電線,1節(jié)廢電池),制作電路檢測器的材料(電線若干根、電池盒1個、小燈泡1個、燈座1個)。
2、教師準備:
有1個小燈泡的無故障的.串聯(lián)電路,1個電路檢測器。
六、教學過程:
。ㄒ唬⿲耄
1、在展示臺下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同時發(fā)光的串聯(lián)電路:
提問:大家請看,這是一個以前我們連接過的能使兩只小燈泡同時發(fā)光的電路,誰能說說電流在這個電路里是怎樣流動的?
講解:電從電池的一端流出,通過燈泡,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環(huán)路,燈泡就會亮起來。這個由電池、電線、燈泡組成的,有電流通過的環(huán)路就叫做電路。
2、小組連接一個有故障的串聯(lián)電路
談話:老師為各組也準備了一個這樣的電路,請你們把斷開的電線連上。
提問:小燈泡亮了嗎?小燈泡沒亮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板書課題:電路出故障了)
。ǘ└餍〗M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討論、分析:
請大家分組討論、分析,電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討論結果記錄在“表一”中。
。病⒔涣鳎
你們認為,可能有哪些原因導致電路出故障了?(板書學生分析的結果)
3、整理記錄:
請大家根據(jù)剛才同學們的發(fā)言,把自己的記錄補充完整。
。ㄈz測有故障的電路:
。薄⒂懻摚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病W習用一個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
。1)學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展臺展示“電路檢測器”)請大家仔細觀察老師做的電路檢測器,然后自己也試著動手做一個。
注意:
、僮龊煤笠欢ㄒ仍囋囆襞萘敛涣;
、谝⒁獍踩粶视盟鼇頇z測人的身體或220V的電路。
(2)學習使用電路檢測器:
。ㄕ古_下)教師演示檢測一根電線;用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和一根電線的兩端相連接,如果小燈泡亮了,就說明這根電線沒有故障;如果結果相反,則說明這根電線有故障。
3、分組討論制定檢測計劃:
下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制定出一個檢測計劃(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計劃寫在“表二”中。
交流、匯報:你們組制定的檢測計劃是怎樣的?
。、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原因: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按照自己訂的計劃,用電路檢測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邊查故障,邊記錄(可以把結果記錄在“表三”中);
②數(shù)數(shù)本組的電路共出現(xiàn)了幾個故障。
。、交流、匯報:
(1)你們組檢測到了哪些故障?請你上臺來和大家說說你們組是怎樣檢測的?(在展臺下)
。2)大家認為他們小組的檢測怎么樣?
。ㄋ模┡懦收希剐襞萘疗饋恚
故障已經找到了,你能排除這些故障,使這些小燈泡重新亮起來嗎?請動手試試看。
。ㄎ澹┛偨Y:
今天我們遇到的電路故障有:電池沒電了、電線的外皮沒有剝掉、小燈泡壞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會怎么辦?
請大家注意,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的電路,絕不能用來檢測家用220V電器電路,否則會出危險。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經典)07-26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經典)科學教案07-28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精選]科學教案08-04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精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