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選]科學教案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研究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和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研究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和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不同顏色的.小動物玩具,圖片等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師:我們在這么美的大自然中,親近大自然,發(fā)現大自然的秘密。同學們的心情怎么樣?
2、組織學生交流。
二、課中體驗,深化感悟
1、師:老師這兒有幾樣物品,你能提出小問號嗎?
師出示:黃色、紅色、綠色的玩具、小車等。誰來提問?學生自由提問(只要學生能夠根據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問題即可,不管問題有沒有答案,問題是否科學,都可以。)
2、師:是啊,小車為什么能跑,青蛙為何能跳,這一個個美麗的小問號是多么有趣!我們來說說聽聽。學生各抒己見。
3、師:我們可以自愿組合成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生分組,選好組長)
4、全班匯報:
5、看課本第五頁的圖畫,你有哪些“小問號”?
(1)彩虹是怎樣形成的,有哪幾種顏色?
(2)鳥類是怎樣繁殖的?、、、、、、
。3)全班匯報,共同揭秘。對于可以解決的問題,老師可以積極發(fā)動學生,師生一起解決。
三、拓展活動(課后作業(yè))
在課后進行觀察,把自己的“小問號“記錄下來,我們下一節(jié)課討論。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青島版P2~P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提出與病毒相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科學知識:
一、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種類主要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二、了解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病毒的資料
學生準備:
了解有關病毒的有關知識。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教師提問:關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預防呢?
2、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ǘ、猜想假設
1、流感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2.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ㄈ、制定方案
1.教師講解.
。ㄋ模⒄故窘涣
2.狂犬病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3.脊髓灰質炎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4.麻疹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ㄎ澹┱故窘涣
5. 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6.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拓展延伸(網上學習)
1、教師講述:關于病毒,你還知道些什么?請回去以后在網上自主學習。
2、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和體會。
3、課后作業(yè):
。1)回去查資料,了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利用作文、圖畫或小報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科學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樂意用語言講述自己看到的蔬菜。
2、能講述蔬菜的外形特征。
二、活動準備:
了解附近菜場的作息時間。
三、活動過程:
1、教師提問導入。
T:你喜歡吃什么菜?
你還知道哪些品種的菜?
2、參觀古松弄菜場。
(1)請幼兒說一說自己認識的菜。(可以從顏色、形狀等角度描述)
。2)教師介紹各種菜的名稱。
3、教師提問幫助幼兒了解蔬菜的.知識。
T:這些蔬菜你們家是怎么燒的?它是什么味道的?為什么要吃蔬菜?你最喜歡吃什么蔬菜?為什么?
4、教師小結。
四、解釋與分析:
幼兒平時跟父母去買菜的機會不多,即使會也不能詳細了解菜場上品種豐富的蔬菜名稱,集體外出參觀為幼兒提供了講述、交流、表達的機會。他們都樂意講述自己家中常買的菜及自己最喜歡吃的菜,有些幼兒還能講述摘菜、洗菜、燒菜的一些情節(jié)。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每個人都擁有最基本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本節(jié)科學活動《你看到了嗎》。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讓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地獲得知識與經驗,在情感上獲得愉悅與滿足。體驗和感受在較為黑暗的環(huán)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見周圍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線才能看清周圍的事物這一科學道理。萌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體。
2.制造光源,幫助眼睛視物。
3.知道眼睛是視覺器官,了解保護眼睛的方法。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光影暗室或創(chuàng)設一個暗室
。ǘ┎牧蠝蕚
1.紙盒若干(將圖片貼在紙盒箱子里與窺視孔相對的一面)。
2.手電筒、蠟燭、火柴、打火機、手機、燈和熒光棒等。
3.課件:《保護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活動過程:
。ㄒ唬┗顒訉
進入科學探究室
1.看到地球儀了嗎?為什么能夠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圍事物嗎?
。ǘ┨剿靼l(fā)現
感受無光視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紙盒,嘗試透過盒子的小孔觀察。
1.將眼睛對準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圖片)?為什么看不見?
探索有光視物:
1.怎樣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圖片?
2.打開盒子或摳開盒子上“小窗戶”就可看見圖片。
3.把裝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標簽圖示分類。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線很暗,眼睛就會看不清楚或看不見。
(三)體驗感受
進入光影暗室,切斷光源。
1.什么感覺?
2.能看見玩具嗎?有什么辦法能看到?
2.打開燈、使用手電筒、蠟燭、打火機、手機、熒光棒,進一步感受眼睛與光源的關系。
3.可發(fā)出光物體我們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陽、星星、路燈等)
4.游戲:尋寶(幼兒利用各種發(fā)光的小工具,尋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覺?(有點累、有點酸、有點不舒服)
2.理解:(播放課件)
。1)在昏暗光線下看書寫字眼睛就會酸痛;時間就會近視。
(2)地震中救出傷員蒙著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時間過長,突然看見明亮的光源就會覺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
。ㄎ澹┩卣寡由
1.怎樣保護眼睛?怎樣關愛盲人?
2.游戲:保護眼睛。
3.學做“眼睛休息操”。
活動反思:
充分利用幼兒園科學發(fā)現室的資源,把光影活動室作為體驗場景,體驗沒有光線,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見周圍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線才能看清周圍的事物這一科學道理。在探究和解決如何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下,使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周圍的事物這一問題時,教師準備了豐富的可預知的物質,如:手電筒、蠟燭、火柴、打火機、手機、燈、熒光棒等。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fā)與引導,教師并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fā)現,借助這種隱性示范,激發(fā)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fā)現光線的秘密,萌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讓幼兒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不足之處:
1.幼兒操作和探究的時間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說”的時間,滿足幼兒探索交流的愿望。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經典)07-26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經典)科學教案07-28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精選]科學教案08-04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精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