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科學活動教案模板錦集八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在兩個大小不一樣的物體中辨別哪個大,哪個小。
2、學說“大++”、“小++”。
活動準備:
1、實物:大蘋果、小蘋果、大香蕉、小香蕉、大橘子、小橘子若干個。兩只大小不一的籮筐。
2、教師有意識的將一大一小的兩個物體擺放在活動室的不同地方。
活動過程:
1、出示大蘋果和小蘋果。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浚ㄌO果),咦!它們一個大,一個小。請幼兒學說“大蘋果”和“小蘋果”。
2、將蘋果分寫放在大小不同的籮筐里,請幼兒說說、點點大蘋果在哪里?小蘋果在哪里?
3、出示大香蕉和小香蕉。請幼兒學說“大香蕉”和“小香蕉”,分別放在大小不同的`籮筐里,并請幼兒說說、點點大香蕉在哪里?小香蕉在哪里?
4、出示大橘子和小橘子。請幼兒學說“大橘子”和“小橘子”,分別放在大小不同的籮筐里,并請幼兒說說、點點大橘子在哪里?小橘子在哪里?
5、引導幼兒在活動室找一找什么物體是大的,什么物體是小的,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講給老師和同伴聽。
6、延伸活動:我要吃”大++”、“小++”,集體分享水果。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引導幼兒想辦法減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噪音。
2、萌發(fā)幼兒想辦法控制噪音的興趣,發(fā)展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1、幼兒已具備樂音與噪音的生活經驗
2、椅子、桌子、杯子、碗、鐵桶、雙面膠、透明膠、海綿、布條、棉花、小地毯、廢報紙及各種軟硬材料;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1、幼兒傾聽噪音,導入活動
請助教老師隱藏在黑板下,利用一些工具制造噪音,讓小朋友注意聽
準備一些很嘈雜的噪音,鋼琴曲以及歡快的兒歌等等,讓孩子感受噪音和樂音的`區(qū)別。
提問:你聽到了一些什么?
這些聲音是什么東西發(fā)出來的?聽了這些聲音后你有什么感覺?
你們有什么辦法減少這些噪音?
2、引導幼兒進行兩種物品相碰撞操作
老師今天準備了很多東西,想請小朋友也來試一試,哪些東西相碰撞時發(fā)出的聲音很吵很大?哪些東西相碰撞是發(fā)出的聲音很?請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小組討論、講述自己的操作活動
哪些物品與任何物品相碰撞時發(fā)出的聲音比較?
哪些物品與別的物品相碰撞時發(fā)出的聲音比較大?
你們喜歡聽哪種?為什么?
3、引導幼兒分小組討論減少噪音的方法,并相互交流
我們一起來動腦筋想一想,用什么辦法可以減少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噪音?
啟發(fā)幼兒自選材料,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活動延伸:
讓孩子們找找我們的教室里有什么噪音,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請孩子們自己動手,將自己的想法用行動表示出來。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并了解泥鰍的主要特征,體驗抓泥鰍的樂趣。
2、在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粗糙材料易抓泥鰍的現(xiàn)象,激發(fā)幼兒探索身邊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初步了解有關魚類的知識。
2、泥鰍、臉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關的錄象
活動過程:
一、觀察感受泥鰍,了解泥鰍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鰍是怎么樣的?
2、幼兒觀察后自由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4、互相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看相關的錄象,梳理有關泥鰍的知識。
二、嘗試體驗、比較發(fā)現(xiàn)粗糙材料易抓泥鰍的現(xiàn)象。
1、平時看過大人是怎么抓泥鰍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樣都去試一試、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兒嘗試、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
4、討論: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鰍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這樣?
5、師生小結
三、延伸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科學探索活動是幼兒園的典型活動,本次活動有兩大亮點:第一,選材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隨手可取、隨處可見的材料,通過連接讓孩子找到一些連接的方法;第二,是探索連接各種方法之外,還明白辦法總比問題多,這樣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和信念,這將伴隨著孩子經歷小學、以后人生道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
活動目標:
1.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根據(jù)問題探索連接的方法,有解決問題的信心。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根據(jù)問題探索連接的方法,有解決問題的信心。
活動準備:
1.插塑積木、繩子、毛線、吸管、紙、橡皮筋等。
2.用于板書的紙和筆、問號貼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穩(wěn)定幼兒情緒:《心手相連》。
2.游戲:《連連看》,引入連接的探索。
二、基本部分:
1.提出問題。
今天,看你們玩得那么開心。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也想玩連連看,你能把它們連起來嗎?
2.嘗試把準備的各種材料連接起來。(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孩子通過嘗試積累連接的經驗,探索連接的方法)
。1)幼兒操作的時候觀察孩子操作過程,及時用準確地詞語概括出孩子連接的方法。
(2)總結孩子的探索。
3.出示問號,明白辦法總比問題多。
4.嘗試不借助工具,把紙條連起來(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在材料上引發(fā)出活動的挑戰(zhàn)性)
。1)教師:你能試試不借助工具,把紙條連起來嗎?
。2)總結孩子的.連接方法。
三、結束部分:
科學態(tài)度的提升。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的安排,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兒觀察老師實驗的過程中,幼兒一直很安靜很認真地看著實驗過程。給幼兒提供感性經驗,幼兒在直觀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講述實驗的過程。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的種子有很多種類,它們各不相同,生長在各自的果實之中。
2.通過觀察了解幾種常見植物種子生長的部位。
3.樂意動手操作,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收集各類有種子的植物果實,如菜椒、蘋果、玉米、葫蘆、向日葵、花生、絲瓜及各種豆莢。
2.有籽西瓜1個。
3.每組小筐1個,塑料刀1把,小碟子若干,抹布1塊,水果刀1把(教師用)。
4.幼兒操作材料:《種子的排列》。
活動過程:
(一)幼兒介紹各自帶來的植物果實,引起幼兒尋找種子的興趣。
1.教師:小朋友帶來了這么多的果實,誰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帶來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樣子的?
鼓勵幼兒說出植物或果實的名稱及特征。
2.教師出示西瓜,引發(fā)幼兒對西瓜種子的關注。
3.教師:今年的西瓜成熟了,我們把它摘下來。明年,我們還想吃西瓜時,怎么辦?
4.引發(fā)幼兒對自己的經驗猜測并知道可用用種子種植。
5.教師:西瓜有種子嗎?你見過西瓜的種子是什么樣子的嗎?
6.幼兒根據(jù)已有經驗描述西瓜種子的特征。
7.教師:西瓜種子藏在哪里呢?
8.根據(jù)幼兒提議切開西瓜,找出西瓜籽并觀察。
。ǘ┨剿髌渌麑嵉姆N子藏在哪里。
1.教師:你們帶來的果實有種子嗎?找一找它們的種子藏在什么地方?
2.幼兒自由探索尋找種子,將找到的種子放在小蝶子里。教師幫助幼兒切開部分果實或敲開部分堅果的硬殼。
3.教師:你帶來果實的種子藏在哪里?你是怎樣找到它的?種子是什么樣子的?像什么?
4.引導幼兒談論并用語言描述自己用什么方法找到種子,以及種子藏在哪里。
(三)觀察各種果實中的種子是怎么排列的。
1.教師:我們找到了種了,再來看看植物和果實內的種子是怎么排列的。
2.幼兒講述,教師示范切開部分果實,引導幼兒觀察果實中的種子的排列方式。
3.請幼兒看幼兒操作材料《種子的排列》中幾種果實種子是怎么排列的。
4.教師:在種子不同的排列中,你又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四)觀察發(fā)現(xiàn)種子的異同。
1.教師引導幼兒與同伴對比觀察不同的`種子。
教師:看看你個同伴找到的種子,種子的形狀顏色一樣嗎?有哪些一樣的地方?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2.幼兒對自己與同伴的各種種子做進一步的觀察,自由說說對種子的新發(fā)現(xiàn)。
3.教師:這些種子長得不一樣,可為什么都叫種子嗎?種子有什么用呢?回家可以去查一查資料也可以去找一找還能找到哪些種子。
活動延伸:
將幼兒帶來的植物的果實放在科學區(qū)中,引導幼兒繼續(xù)探索發(fā)現(xiàn)種子生長的不同部位或觀察種子的排列形式。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在嘗試的過程中感知哪些東西是可以滾的。
活動準備:能滾動的'物體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的“物體滾動”
教師:你們知道哪些東西能滾嗎?
2、幼兒自由介紹自己帶來的能滾動物體。
教師:你帶來的是什么?它能滾動嗎?
3、幼兒自由探索,嘗試使物體滾動起來。
教師:你們玩玩、試試,看看到底哪些物體能滾起來。
1、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嘗試,并交流各自經驗明確什么是“滾動”
(1)、引導幼兒根據(jù)嘗試后的經驗,將這些物體按照能否滾動進行歸類。
(2)、請幼兒演示,明確什么是“滾起來”,并檢驗這些物體能否滾動。
。3)引導幼兒嘗試用語言和動作表達“滾動”。
(4)引導幼兒嘗試解釋物體滾動的原因:這些東西為什么能滾起來呢?
教師小結:這些物體,有的像圓柱、有的像圓錐、有的像球體······在一般情況下,圓狀物體都可能回滾。不過,事情不一定就像我們猜想的那樣。只有試了才能真正知道它能不能滾起來。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以自我欣賞的眼光發(fā)現(xiàn)自己與眾不同的頭部特征。
2、嘗試在同伴面前大膽、夸張地介紹自己的特征。
活動準備:
1、每人準備一面鏡子,足量的紙,筆。
2、幼兒活動材料第一冊第7-8頁。
活動過程:
一、猜猜是誰。
1、觀察活動材料的畫面,看看他們是什么?
2、同樣是樹葉,同樣是斑點狗,它們一樣嗎?什么地方不一樣?
3、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每一個個體之間的差異。
二、特別的朋友。
1、翻看幼兒活動材料第7 頁的照片。這里有三位小朋友,他們都說自己很特別,你們看出來了沒有?聽聽
2、找一個好朋友,仔細比一比我們的長相,把我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3、教師鼓勵幼兒兩人合作,用自己的方式和符號記錄觀察結果。
4、教師參與與幼兒的觀察、記錄。引導幼兒從關注身高、胖瘦等明顯特征轉向關注有趣的'、不太明顯的細微特征,如手的大小、手指的彎曲度,頭頂?shù)男郎u、眉毛的濃淡等。
5、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將幼兒的觀察記錄匯總到大的記錄表中。
6、我們原來有那么多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
三、尋人啟示。
1、我要找我的好朋友,但我不說他的名字。你們可以問我他是男孩還是女孩,長的什么樣,然后通過我的回答,猜猜他是誰。
2、教師根據(jù)幼兒觀察記錄上的特征,有選擇的進行描述,請幼兒裁裁老師說的是誰?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對比試驗,發(fā)現(xiàn)同樣的紙加重或改變形狀后下落的速度不一樣。
2、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會合作,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白紙若干,積木、石頭、橡皮泥、沙包等,記錄單。
活動過程:
1、通過游戲"紙片落下來",引發(fā)興趣。
幼兒兩人一組游戲,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紙片下落形態(tài)。
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兩張紙是怎樣落下來的.?
2、教師提出問題,引發(fā)幼兒猜想討論。
教師:你能讓其中一張紙飛快地落下來嗎?有什么辦法?
幼兒進行預測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
幼兒分組實驗,教師觀察幼兒使用的方法并詢問幼兒。
教師引導幼兒集中交流。
教師:我們用了這么多的方法,這些方法李有沒有相似的方法呢?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7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24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24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23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22
科學活動教案07-20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30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7
科學活動教案[經典]07-26
科學活動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