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科學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極參與討論,初步掌握調查記錄食物的方法
2.能通過簡單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我們一天所吃食物的問題和規(guī)律
3.能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
4.發(fā)展學生的科學觀念: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類以及科學分類的觀念
教學重點:通過記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我們一天所吃食物的規(guī)律和問題
教學難點:食物的科學分類
教學準備:一天的食物記錄紙、實物投影儀。
一、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今天很高興能給同學們上課,我們這兒有個習慣,碰到熟人都會問:“吃過了嗎?”來打招呼,老師也想和同學們打個招呼:“你們早飯吃過了嗎?“那你們早飯吃了幾種食物?” 你們早飯就吃的很豐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豐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嗎?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我們一天的食物(出示課題)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記錄一天的食物
1、師:那么我們一天要吃多少種食物呢,要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記錄下來,想一想應該怎樣記?
2、提示記錄要求:記錄要實事求事,不要遺漏。
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來記錄,小組分工每人記一個。像肉包子這種食物記作肉和面粉2種食物。不會寫的可以用拼音。統(tǒng)計出小組內一天共吃了幾種食物。
。▽W生記錄、老師巡視)
3、交流:哪個小組先來交流一下你們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個小組的食物)
問:通過剛才的交流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每天吃的食物有沒有規(guī)律和問題?
小結:我們一天要吃幾十種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米飯、水等,每餐都吃的是米飯。
活動二:給食物分類
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們把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嗎?請小組邊討論邊把食物記錄表格上,每張卡片寫一種食物,把字盡量寫得大一點、工整一些,看哪一組最先完成?邊整理邊討論怎樣交流才能讓其他同學聽清楚?
2、學生分組整理、討論。
3、一小組上前嘗試匯報交流(把食物貼在黑板上)說說理由
4、師:剛才的小組把食物分成了幾類,用分類的方法對食物進行統(tǒng)計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分類關鍵是什么?(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教師指導)
5、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確定一個分類標準,對食物進行分類。
6、再次匯報交流,請用不同分類方法的小組匯報,師適時補充板書
7、小結:我們給食物進行分類可以有多種方法,可以按個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結構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來源分、可以按生活習慣分等,不管怎樣分,只要在同一次分類的過程中保持分類標準的統(tǒng)一性都是可以的。
8、再次分類:看書,教師要考考你們,植物類的食物和動物類的食物你們還可以怎樣進行分類。
三、總結:
通過記錄一天食物和給食物分類,現(xiàn)在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想了解或研究的呢?(學生回答后出示思考:我們從食物中獲得了哪些?)
。ㄈ绻袝r間還可以請其他小組的上來補充黑板上匯報不一樣的食物,把它們按分類標準貼上去。)
板書設計:
一天的食物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夠通過收集資料,對目前的生態(tài)現(xiàn)象做出判斷。
2 能夠參與討論人類危害環(huán)境的行為。
3 能夠就破壞生態(tài)平衡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4 能夠做一個生態(tài)瓶,研究生態(tài)平衡的問題。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生態(tài)平衡,了解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2 知道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 培養(yǎng)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思想意識。
2 意識到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唯一家園。
3 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通過大量生動事例和探究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危害性,讓學生感到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破壞的例子、我國自然保護區(qū)情況介紹以及有關生態(tài)農業(yè)和藍色農業(yè)的資料。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建立生態(tài)平衡概念。
1 .講述: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食物聯(lián)系,形成了復雜的食物網,而這些生物與他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也就構成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2 .出示一張動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圖:你知道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要有哪些成員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生命的物質)
3 .說說這些成員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起的作用。
4 .講述:在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數(shù)量通常都要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變化不大,這時這個系統(tǒng)就能達到平衡狀態(tài),我們在科學上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生態(tài)平衡。(板書課題)
5 .師舉例說明。
二、學習新課
1 .模擬生態(tài)平衡。
( 1 )制作魚缸養(yǎng)魚的生態(tài)瓶。
看 37 頁圖文說明,學習方法。
設計要求:
A 這是一個封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進行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
C 生態(tài)瓶必須透明,讓生物得到陽光并便于觀察。
D 生態(tài)瓶的采光以比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采用強烈的直射光。
飼養(yǎng)提示:
A 魚的生命較脆弱,可用螺螄替代養(yǎng)。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長陪同,注意安全。
。 2 )制作小草的生態(tài)瓶。
設計這兩個生態(tài)瓶時為什么要密封?
。 3 )預測一下,:
A 不給魚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魚缸里,情況會怎么樣?
B 不打開瓶蓋,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提問:說說這個生態(tài)瓶中有哪些成員?魚缸和魚缸里的東西、瓶子和瓶子里的東西是如何模擬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
。 5 )學生制作生態(tài)瓶。(課堂組裝一種,要求回家觀察記錄)
2 .知道破壞生態(tài)平衡會帶來嚴重后果。
( 1 )談話: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維系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這些鏈、網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遭到破壞,這個平衡關系就會遭到破壞,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
。 2 )討論書上 38 頁的三幅圖:圖上人們的行為會給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影響嗎?你認為會造成什么影響?為什么?
( 3 )師舉例說明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例子:蛇與莊稼的故事。
。 4 )啟發(fā)學生回憶還有哪些人類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例子。
。 5 )閱讀書上 39 頁資料,思考討論:
在這個亞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獅、狼是什么關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們的這樣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數(shù)量過大,又帶來了什么問題?
現(xiàn)在人們這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三種解決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態(tài)學家,你會建議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說說理由。
3 .知道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途徑。
( 1 )談話:既然生物們在他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中都起著維持一定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國都相應的建立起各個自然保護區(qū),我們國家業(yè)已建立了 226 個自然保護區(qū),你知道我國有哪些自然保護區(qū)嗎?這些自然保護區(qū)重點保護哪些生物?
。 2 )教師適當介紹我國一些著名的自然保護區(qū)情況。(也可借助圖片錄像資料)
( 3 )討論:國家對于維持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qū),那么我們同學自己對于保護生態(tài)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鞏固應用
1 .談話:現(xiàn)如今國家為了保護生態(tài)平衡還建設了不少生態(tài)工程呢,你聽說過生態(tài)農業(yè)和藍色農業(yè)嗎?
2 .師介紹;~塘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
四、布置作業(yè)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科學教案 篇3
一、引入學習
師:老師給大家玩?zhèn)魔術。(師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變成紅色。)
。ㄉ@奇地歡呼。)
評析:教師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新課的學習,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魔術中用到的白醋又成為學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術也蘊含了“兩種物質混合后又產生了新的物質”這一概念。
師:剛才玩魔術時用到了這瓶液體(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嗎?
生:想!
師:怎樣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顏色。
生:摸摸它的溫度是熱的還是冷的,還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開瓶蓋聞它是什么氣味的。
生:嘗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師:在不知道這種液體是什么的情況下,可以隨便嘗、摸嗎?
生:可以!
師:那你敢不敢嘗一口?
生搖頭:不行,萬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師:!在不知道這種材料是否安全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輕易嘗、摸、聞。
評析:指導學生觀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學的觀察方法、嚴謹?shù)挠^察態(tài)度又尤為重要。教師特別強調了“在不知道一種物質是什么的情況下,絕對不可以隨便嘗、摸、聞”,又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生命意識的教育。
二、觀察小蘇打和白醋。
師: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材料都是安全的。這里還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這兩種材料,請同學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進行觀察,看哪個小組的發(fā)現(xiàn)最多!請各小組從桌下取出材料,開始!
。▽W生對白醋和小蘇打進行觀察,教師參與觀察,并予以指導)
師:誰愿意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向大家說說?
生:這瓶液體是醋,味道酸酸的;這包白色的粉末有點像鹽,咸咸的。
生:這瓶液體是白醋,這包粉末是小蘇打。
師:能肯定嗎?
生:我們這組的材料上有標簽,上面寫的有名稱。
師:看標簽也是對事物的一種觀察方法。對這兩種材料的特點還有補充的嗎?
生:白醋的氣味很酸,有點沖鼻,摸起來涼涼的。
生:小蘇打像面粉一樣,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顆粒。
評析: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貼有標簽,有的沒有貼標簽,這其實也暗藏了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看標簽和說明。學生通過對標簽的閱讀以及和其他小組的溝通,共同認識這兩種材料。
三、猜測兩種材料混合后的現(xiàn)象
師:大家觀察得很仔細。如果把白醋和小蘇打混合在一起,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變白了。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我喝牛奶時就是這樣,我認為小蘇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樣的。
生:我覺得可能小蘇打可能會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見了,白醋還是清的。
生:我認為可能會改變顏色,變成紅的,就像剛才老師玩的魔術那樣。
生:有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泡沫 ……
評析:猜想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一環(huán)。學生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兩種物質混合后產生的現(xiàn)象進行預測。猜想到底正確與否,將激發(fā)學生對猜想進行探究。
四、討論混合的方法
師:如果把白醋和小蘇打混合,我們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白醋、小蘇打、燒杯、勺子(教師依次出示實物),用這些材料你打算怎樣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哪個小組想到的方法多!
。▽W生討論,教師參與討論并予以指導)
師:你們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誰愿意說給大家聽?其他同學注意聽,看他們的方法和你們的一樣嗎?
生:我們組想了3種方法。第一種是先把小蘇打倒進燒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種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蘇打;第三種是把小蘇打和白醋同時倒入燒杯中。
師:白醋和小蘇打分別放多少合適呢?都放完嗎?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們打算都放一半。
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我們組還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把白醋放的多點,小蘇打少放一點;第二種把小蘇打放多點,白醋放少點。
生:還可以不用燒杯,把小蘇打直接倒進白醋瓶中,蓋上蓋子搖一搖。
生:我們組還可以把白醋一點一點滴在小蘇打里面。
生:先把小蘇打放一點在燒杯里,然后加一點白醋用勺子攪拌,再加一點小蘇打,放一點白醋,直到把小蘇打全部淹沒,然后一直攪拌,讓它們全部溶解。
師:大家說出了這么多實驗方法,你認為哪種最好?等會兒實驗時,你們小組打算選擇哪種實驗方案?請各小組進行討論,把選定的方案記錄在《科學記錄表》上。
評析:白醋和小蘇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簡單,而實質上卻體現(xiàn)了學生搞科學的精髓:材料放的順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就是搞科學!
(學生討論,制定詳細方案,教師巡視給予必要的指導)
師:哪些小組寫好了?誰愿意給大家說說?
生:我們小組選定的實驗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燒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蘇打,再用勺子攪拌,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師:待會實驗時,你們小組打算怎樣分工?誰記錄?誰操作?……實驗中怎樣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請各小組討論好之后派代表領取實驗材料。
(學生討論之后分組領取實驗材料)
評析:什么方法才是更為合理的方法?學生在想出了許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選擇自己小組認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組的各種方法進行對比,把自己小組的和其他小組的方法對比,教師又加以指導,這樣就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實驗計劃。
五、學生實驗
師:請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將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表格中,比一比哪個小組觀察的仔細,發(fā)現(xiàn)的多!
。▽W生有計劃的進行實驗,小組分工明確,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驗)
。ń處熤笇W生觀察、記錄現(xiàn)象)
評析: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匯報,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控,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六、匯報交流實驗現(xiàn)象
師:請各小組把材料放回原處,誰愿意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向大家說說?
評析:把材料放回原處,是一個細節(jié),是許多教師上課沒有注意到的,卻又恰恰是實驗課上學生教學秩序混亂的大敵。學生在許多實驗材料的吸引下,會不由自主地去玩,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來,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學生,從而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實驗現(xiàn)象的匯報和交流上來。
生:杯子里的醋變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會泡泡又下去了。摸起來冰冰的、涼涼的,味道有點酸還有點咸。過了一會醋又變成透明的,小蘇打變少了。
生:我們觀察到把小蘇打和醋混合后,它們變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來,還能聽到咕嚕咕嚕的響聲,過了一會變成乳白色,還有一些氣泡從下往上冒。
生:我們組看見混合后像啤酒一樣冒起來,然后下降很快,搖一搖泡泡又變多了,聞起來甜甜的,味道酸中帶甜,還有點刺鼻。
生:我們組觀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沖,過一會又變成透亮的水,瓶底還有小蘇打,里面還有很小的泡泡,攪拌一會水有些渾,過一會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沖,過一會小蘇打更少了。
……
評析:可以看出來學生觀察到的現(xiàn)象非常豐富。在這些不同的現(xiàn)象描述之際,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實驗方法,如果追問:“你們是怎樣做的?”可能就會得出“不同的實驗方法會出現(xiàn)的不同的實驗現(xiàn)象”這一結果。
師:你們是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的嗎?
生:不是,我們本來打算把小蘇打放進醋瓶子里面進行實驗的,后來一想,覺得太浪費材料了,做實驗的時候,我們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燒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蘇打。
師:他們?yōu)榱斯?jié)約材料。你們呢?
生 :我們覺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觀察的不明顯,我們又把醋多放了幾次。
師:科學家有時也會根據需要對實驗方案進行調整。哪些小組在實驗時也對自己的方案進行了調整?
(學生舉手)
評析:教師對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生成性問題-“調整實驗方案”進行肯定,實際上又蘊含著對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
師:在實驗過程中還有什么疑惑?
生:為什么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為什么再加點白醋還能繼續(xù)泛泡?
生:做完實驗以后,白醋是渾的,為什么過一會就能變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氣味為什么有點甜甜的,像雪碧的氣味?
……
評析:學生在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觀察的基礎上,必然會產生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一節(jié)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實驗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讓學生提出自己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學生的探究興趣是一種必要的鼓勵。
七、解釋新物質
師:大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今后我們還會繼續(xù)研究。剛才在實驗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蘇打混合以后會產生氣泡,氣泡里的氣體會是空氣嗎?
生:我覺得應該不是空氣。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水里本來沒有氣泡,小蘇打倒進白醋里才開始冒泡的,我認為應該不是空氣。
師: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生:也許是空氣吧,是空氣跑到泡泡里面的。
師: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也許是二氧化碳。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師:用什么辦法證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氣呢?
生:聞它的氣味,空氣是沒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氣味,不好分辨是氣體的還是白醋的氣味。
師:那怎么辦?還有什么好方法?
。▽W生積極思考,但一時想不出其他方法。)
師: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實物),火柴在空氣中能燃燒(點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進行驗證?
生:可以放在氣體中看它能不能也讓火柴燃燒。
師: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氣。
師:我們來驗證一下:這里有兩個一樣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沒有。
生:不是,有空氣!
師:對!這里面是空氣,現(xiàn)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蘇打(師邊說邊示范),現(xiàn)在這兩瓶還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一瓶是空氣,一瓶是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師把燃燒的火柴放入空氣中)火柴放進空氣中,能否繼續(xù)燃燒?
生:還在繼續(xù)燃燒。
師:注意看(師另點燃一個火柴放入另一瓶氣體中),放進這種氣體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
生:火柴熄滅了!
師:對,這是一種不支持燃燒的氣體,它是空氣嗎?
生:不是。
師:大家玩過氫氣球嗎?如果手一松,氫氣球就會飛走,這是為什么?
生:氫氣球里面是氫氣,它比空氣輕,所以它能飛走。
師:這種氣體會不會是氫氣?
生:不會,如果是氫氣就飛走了,我們用火柴就檢測不到它了。
師:這是一種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的氣體,它到底是什么,我們以后還會繼續(xù)進行研究。實驗后的白醋還是白醋嗎?
生:不是,它的味道變了。
師:小蘇打呢?
生:我們組的變少了,他們的小蘇打看不見了。
師: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了新的物質(板書)你還發(fā)現(xiàn)生活中哪些物質混合也能產生新物質的現(xiàn)象?
評析:產生的新物質是什么,對孩子們來說可能有些困難,對新物質的探究過程和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歸想象,事實是事實,讓學生養(yǎng)成尊重事實的習慣。氣泡里是什么氣體?是氧氣?二氧化碳?還是空氣?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燒,成為判定氣泡里的氣體是否是空氣的簡單判別方法。雖然不能解決是什么氣體,但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了認識、判別事物的方法。
八、小結評價
師:你現(xiàn)在知道科學課是什么樣的了嗎?
生:科學課就是讓我們感受科學的課。
生:科學課就是讓我們自己做實驗,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課。
生:科學課是很有意思的課,它讓我們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學知識。
……
師:你們小組的同學表現(xiàn)的如何?
生:他們表現(xiàn)的很好,都在認真的觀察,都在積極的思考問題。
生:我們小組的同學都很團結。
生:我們觀察到了很多現(xiàn)象,記錄的也不錯。
生:我們選擇的方法有一點問題,但我們及時調整了。
……
師:老師認為大家今天的確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問題。希望同學們下課后認真觀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現(xiàn)象。請同學們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師這來,下課!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青島版P7~P9
教學目標:
1、用顯微鏡觀察物體上的霉,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物體發(fā)霉的基本條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教學準備:
發(fā)霉的饅頭、顯微鏡。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認識和觀察饅頭或其他物體上的霉及其形態(tài)。
學生用眼去觀察饅頭上的霉,觀察沒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回憶以前見過的霉。
知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霉的形態(tài)。
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話好圖,并對顏色進行描述。
二、猜想假設
2了解霉的.功與過
讓學生了解人類對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沒給人類和動物帶來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誕生情況。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適霉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
根據生活中物體發(fā)霉的事例,推測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會發(fā)霉。
交代實驗的方法,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的條件進行對比實驗。
四、實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發(fā)霉和物體發(fā)霉的辦法幾依據。
夏天食物最容易發(fā)霉,大人們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發(fā)霉。
五、展示交流
指導學生認識真空包裝防止事物發(fā)霉。
指導學生認識太陽曬防止物品發(fā)霉。
指導學生認識利用干燥劑方式食品的發(fā)霉。
六、拓展創(chuàng)新
電冰箱能保鮮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體在什么環(huán)境下容易發(fā)霉。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簡解】:
月亮在一個月中是在不斷變化的,在考慮如何讓幼兒更形象地了解月亮的變化,我們采用了生動形象地PPT和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幼兒很感興趣地就了解了月亮的變化。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知道月亮是不斷變化的,月亮的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
2、學會觀察記錄月亮的變化,以及學習兒歌,感知月亮的變化規(guī)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讓幼兒了解初一到十五月亮的變化過程。
難點:幼兒把自己觀察到的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記錄下來。
【設計理念】:
幼兒對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都感到非常好奇,都想去探索為什么,月亮的變化也不例外。所以對這樣一節(jié)科學課,幼兒會很感興趣的。
【設計思路】:
開始部分我們利用歌曲導入很自然的就引出課題《月亮》,然后利用幼兒的已有經驗,觀察的結果讓幼兒說說初一到十五月亮的.變化,并伴有兒歌的提示,讓幼兒更容易地掌握。最后還讓幼兒動筆記錄月亮的變化。整個設計思路都是要幼兒掌握月亮的變化過程。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半個月請
家長和孩子
一起觀察這半個月月亮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2、活動前幼兒會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歡我》。
3、初一到十五月亮變化的PPT。
【活動過程】:
一、 播放歌曲《月亮婆婆喜歡我》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剛才歌曲里唱的是誰呀?(月亮婆婆)你看見過月亮婆婆嗎?(看見過)你看見的月亮婆婆是什么樣子的呢?(彎彎的、圓圓的)
師:你能不能把自己看到的月亮畫下來呢?(能)
請部分幼兒上來畫自己看到的月亮。
師:你們看,有的小朋友畫得是圓圓的月亮,有的小朋友畫得是彎彎的月亮,你畫的月亮是什么時候看到的呢?(我畫的月亮媽 媽告訴我是初五的月亮,我畫的月亮是十五的月亮圓圓的)
師:小朋友觀察地真仔細,月初的月亮像一條線,慢慢地慢慢地變成了十五圓圓的月亮。
二、 通過PPT、課件
讓幼兒觀察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并說出他們的變化,以及做好記錄。
(1) 播放PPT
課件
提問:小朋友,你剛才看到的月亮有變化嗎?(有)它們是怎么變化的呢?(月初的月亮是細細的,后來越來越圓,到月半的時候,月亮就像盤子一樣圓。)
。2) 你們看,初一的時候月亮像什么?初二的時候月亮像什么?邊說邊播放相應的PPT。
。3) 利用兒歌,讓幼兒更容易掌握月亮的變化。
有一首兒歌說得很好,它把月亮的變化說得很好聽。初一看,一條線,初二看,眉毛彎,初五六,掛眼鐮,初七八,像小船,初九十,切半圓,十五六,像玉盤。老師邊說邊配上相應的PPT,讓幼兒對前半個月的月亮加深印象,幼兒也可跟著PPT跟說兒歌幾遍。
三、 幼兒記錄觀察記錄表
今天,老師給大家做了一份觀察記錄表,想請我們的聰明寶寶把這前半個月的月亮變化記錄下來,小朋友也可以邊念兒歌邊做記錄。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四、 展示幼兒的記錄表,并讓幼兒看記錄表念兒歌。
五、 幼兒表演《月亮婆婆喜歡我》走出活動室結束課堂。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很多動物都要產卵,卵有相似的構造,卵可以發(fā)育成動物。
2、卵孵化成動物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
3、像青蛙、雞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方法觀察研究動物卵的結構特點。
2、觀察青蛙卵孵化的過程;用查閱資料的辦法了解小雞孵化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樂于探究動物繁殖奧秘的興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樣性和延續(xù)性。
【教學重點】觀察動物卵的構造。
【教學難點】經歷一個飼養(yǎng)動物、觀察孵化的過程。
【教學準備】
演示:各種動物的卵,不同孵化階段的雞蛋。放在透明水槽內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組:一個新鮮雞蛋和縱切開的半個熟雞蛋,鯽魚卵,蠶卵,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個繁殖的季節(jié),許多動物是靠卵繁殖的。
出示各種動物的卵。板書課題:動物的卵
二、探究過程
1、觀察動物的卵
(1)出示各種各樣的卵:它們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組觀察雞蛋、鯽魚卵、蠶卵:有什么發(fā)現(xiàn)?它們有相同的地方嗎?
。3)觀察雞蛋外形:
畫一個雞蛋;
用放大鏡觀察雞蛋外殼: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表面很粗糙;外殼有很多小孔;殼很脆容易破。
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氣。
(4)觀察雞蛋的內部
觀察:
打在盤中的雞蛋:蛋清﹙蛋白﹚、蛋黃、胚﹙蛋黃上的小白點﹚、殼。
縱切開的半個熟雞蛋。
匯報:雞蛋里面有一頭是空的;蛋殼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黃、氣室。
推測:它們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給養(yǎng)料和水分;蛋黃提供營養(yǎng);胚能發(fā)育成小雞;氣室提供氧氣;蛋殼有保護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觀察指導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嗎?
。2)討論觀察方法,設計觀察記錄表。
(3)學習飼養(yǎng)方法及注意事項。透明水槽。水草。
3、小雞的孵化
(1)觀察不同發(fā)育階段的雞蛋,認識雞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雞孵化的條件:種蛋、溫度、濕度、通風等。
。3)小雞孵化的時間:大約3個星期。
三、小結
像青蛙、雞、蠶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yè):
發(fā)放青蛙卵
五、板書設計
動物的卵
蛋白、蛋黃、氣室、胚、殼、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小雞孵化的條件:種蛋、溫度、濕度、通風
時間:大約3個星期。
教學后記:
7、動物的繁殖活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有的動物通過產卵來繁殖后代,有的直接產下小動物;卵生和胎生是動物產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動物的繁殖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點,都要受精。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圖片,情景再現(xiàn),了解更多動物的繁殖活動并進行分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懂得新生命的可貴,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胎生動物的繁殖方式。
【教學難點】卵生和胎生的比較總結。
【教學準備】
演示:動物的繁殖活動視頻資料,
分組:記錄紙,純牛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復習回顧:卵的構造。卵生動物。
板書課題:動物的繁殖活動
二、探究過程
1、卵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自讀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與動物繁殖有什么共同點?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傳到雌蕊的柱頭,并與子房里的胚珠結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實和種子。
動物和植物一樣,動物也分為雄性和雌性,當雄性動物的精子與雌性動物的卵相結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開始孕育了。
。3)動物的哪些活動是在為繁殖做準備呢?
筑巢,發(fā)情,洄游,交尾,產卵,孵化等。
(4)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靠產卵繁殖的?
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節(jié)肢類、軟體類各舉一種。
2、胎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 胎生與胎生動物。
自讀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胎生動物?
像貓、狗、兔等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動物叫胎生動物。
(2)哺乳。
胎生動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養(yǎng)小動物。
回憶動物哺乳的情景。觀看動物哺乳的視頻。
觀察純牛奶。說說哺乳對新生命成長的優(yōu)勢。
(3)交流。
(4)小結:人也是胎生的。
3、總結動物產生新生命的幾種方式。
(1) 列表(小組活動)。動物名稱,繁殖方式。
(2) 匯報交流。
(3) 介紹其它繁殖方式:動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術。閱讀P39—40資料庫。
三、小結
動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兩種。
卵生動物通過產卵來繁殖后代,胎生動物直接產下小動物。
四、質疑與討論
(1)教師質疑:卵生動物和胎生動物哪一種后代的成活率高?為什么?
。2)學生質疑。
。3)討論。
五、板書設計
7、動物的繁殖活動
﹙產卵孵化﹚卵生動物 胎生動物﹙直接產下小動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動物繁殖
克隆技術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知道不同形狀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
2、喜歡參與活動,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的鐵絲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種人手一個,酸奶盒人手一個,泡泡水。
2,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完成圓形工具,師幼共同探索)
師:小朋友們,你們吹過泡泡呀?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這是什么形狀的工具。那請你們猜一猜,這個圓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
師:真的嗎,那老師請你們去試一試,但老師有兩個小要求:請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輕輕地走到桌子前去試一試,試的時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臉上,還有電腦里的音樂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聽清楚了嗎? (配班老師事先把圓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準備好)
師:那我們就去試試吧!《音樂泡泡不見了》(三分鐘后,幼兒回到位置上)
師:剛才你們用圓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呀?
師:原來這個圓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出示記錄表,把小朋友的試驗圓形工具的結果先記錄下來。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幾個新的泡泡器,我們來認識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師:請幼兒猜猜他們能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
出示記錄表,把幼兒的.猜想結果記錄下來,
師: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呢?我們再去試一試,試的時候的要求還和前面試的一樣。我們拿起每個泡泡器都試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準備好)
師:剛剛小朋友都去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開始的時候小朋友猜了他們能吹出各種形狀,那請小朋友說說剛剛你用他們吹出了什么形狀。
師:請若干小朋友起來說出自己試的結果,最后請大家一起說出試驗的結果。
師:老師記錄最后的結果。
二、老師總結
小朋友,我們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形的,和圓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樣的,都是圓圓的。
有的時候,我們想的不一定是對的,只有自己去試一下,才能知道結果。
三、我們一起到操場上去吹泡泡。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與探索和發(fā)現(xiàn)事物奧秘的欲望。
3、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二、教學重點:
1、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2、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引入對太陽系的研究。
。ㄒ唬┨岢鰡栴}:你知道的太陽家族有哪些?
。ǘ┎孪爰僭O:小組內進行。
。ㄈ┲贫ǚ桨福
1、交流有準備——說說我們知道的太陽家族。
2、初步構建新知
。1)師生交流收集資料
。2)通過學生收集的資料交流新知
3、明確恒星、太陽系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星體。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wèi)星組成。
4、實施探究:
。1)太陽系到底有什么呢?學生提出探究問題。
。2)選擇一、兩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
。3)深入研究,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順序。
(4)交流整理后的資料。
。5)進行研究小結,提點課本上的資料卡。
5、實踐操作(制作太陽系模型)
。1)請你根據太陽與各個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縮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組內舉起模型,按照太陽與八大行星的距離按比例縮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的。
。2)生動手操作,通過建立模型的活動,加強學生對有關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學生體會到宇宙中的天體是相互聯(lián)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6、展示各小組作品并給予評價。
7、拓展創(chuàng)新:
查閱資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8、問題解答
問題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星體。
問題二:太陽系的組成?
答: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wèi)星組成。
問題三:行星是如何判斷的?
答:在太陽系中,凡滿足下列三個判斷的定義為“行星”:1、繞日運行;2、近似球狀;
問題四:為什么冥王星不屬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問題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質及有機化合物和灰塵組成。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中的冰物質升華成氣體形成霧狀的彗發(fā);彗發(fā)中的氣體和微塵被太陽風推斥,在背向太陽的那邊形成數(shù)億公里的彗尾。彗星遠離太陽時,彗尾就逐漸縮短直至消失。
六、教學板書:
20、太陽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認識了八大行星的特點。
科學教案 篇9
教材簡析:
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既可以造福于我們,也可以毀壞我們的家園。一般來說人們總認為風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通過一系列的聽風、體驗感覺風、畫風、說風的活動,讓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風。使孩子們更親近大自然,主動觀察、探索風起時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初步了解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什么是風?風從哪里來?空氣流動而成風。我們感覺到風,其實是我們感到附近的空氣在流動。我們用扇子使空氣流動,會感到陣陣涼風。刮風時,是什么使空氣流動而產生風呢?由于不同地方受熱情況不一樣使空氣溫度有分別,較熱的空氣膨脹,空氣密度及氣壓減低,周圍的較涼空氣就會流過去填補空缺,而形成風。
學習目標:
1. 通過學生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
2. 指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提高動手能力,通過探究實驗,理解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3.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做到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進而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學習重點:
學生用簡單的器材作風的成因模擬實驗,從而風的成因;
學習難點:
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用簡單器材設計操作風的成因模擬實驗學習活動。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關于風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大可樂瓶、小刀、火柴、抹布、紙條、蚊香、蠟燭等物品。
教師準備:關于風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大可樂瓶、小刀、火柴、抹布、紙條、蚊香、蠟燭等物品。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交流風從哪兒來這一科學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加強交流,做一做、擺事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課學習內容。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交流對風的認識,引導學生小組內交流探討,并將交流討論后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填寫到科學記錄卡上,進而積極思考產生探究性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思考認識風的形成原因。
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學習,引導學生充分猜想、假設,通過交流初步達成共識,根據準備的實驗材料設計方案驗證猜想。
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學習活動,指導學生按照事先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加強交流、相互合作,從模擬實驗結果推想到自然界里風是如何形成的。
教師指導學生匯報交流小組實驗結果,匯總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三、拓展延伸:
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在學習中產生新的關于風的科學探究問題。以“地球高層大氣中有沒有風”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課后學習活動:進一步思考問題,搜集關于風的科學知識,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1、學生與教師談話,交流風從哪兒來這一科學問題。學生之間相互說一說、,做一做、擺事實,激發(fā)自身學習興趣,了解本課學習內容。
2、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交流對風的認識,小組內交流探討,并將交流討論后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填寫到科學記錄卡上,積極思考產生探究性問題。
學生思考認識風的形成原因,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猜想、假設,通過交流初步達成共識并根據準備的實驗材料設計方案驗證猜想。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學習活動,按照事先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小組學習活動中交流、討論并從模擬實驗結果推想到自然界里風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匯報交流小組實驗結果,進一步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3、學生與教師一起討論交流在學習中產生新的關于風的科學探究問題。以“地球高層大氣中有沒有風”為切入點,積極進行課后延伸拓展學習活動。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開放的活動空間,自由展開制造風、描述風的活動,使學生在說一說、做一做、擺事實、講道理、提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科學課的無限樂趣,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和熱情。
在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養(yǎng)成想知道、愛提問、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態(tài)度。
課標要求中“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假設性解釋”這一科學探究目標,通過學習活動,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培養(yǎng)學生大膽想象、善于思考的科學品質。
學生在對風的成因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并嘗試通過各種途徑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保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本活動的設計充分強調每個學生都應是學習的主人、問題的主人,只要有充足的、開放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就能夠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實現(xiàn)生生互動的效果。
板書設計 風從哪里來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科學教案【精選】08-09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經典)科學教案07-28
(精選)科學教案08-16
【精選】科學教案08-10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經典]科學教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