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4-06-17 23:34:59 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科學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科學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科學教案 篇1

        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五單元教案匯總

        第五單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

        ●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

        ●能夠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科學知識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人類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偉大。

        ●意識到入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不斷向未知領域探索的。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

        ●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認識宇宙的幫助。

        二、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層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層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層次1: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不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和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2: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不能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3: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能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三、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簽、尺子、手電筒等,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人類登月工程的資料。

        四、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導入新課。

        談話: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fā)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并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fā)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于月球的神話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過讓學生講述神話故事,激發(fā)學生對月球的興趣。

        探索和調(diào)查 1、你對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書本上的這些知識又是從哪里來的?)

        ①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谠虑虻拇笮≡鯓?

       、墼虑蛏嫌惺裁?沒有什么?

        ④月球上溫度如何?

       、菰虑蛏嫌幸?大小怎樣?

        2、教師講述: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并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后,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1959年,蘇聯(lián)科學家開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發(fā)射月球探掘1衛(wèi)星,使它可以繞到月球的背面,對月球進行拍照,使人們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實地進行考察,并帶回了月球的巖石和土的標本。從此, 人們對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讓學生閱讀書上54頁的內(nèi)容。

        4、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借此了解學生對于月球知識的前概念的情況。

        進行一些科學常識的滲透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5、你們可以設計相關的實驗來模擬環(huán)形山的形成嗎?

        6、學生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

        7、全班交流

        你們準備怎樣做?你們需要哪些材料?你們認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注意石塊的大小和坑面積的大小、石塊扔下的高度[力度]與坑面積的大小都有關系,實驗時要控制好變量)

        8、學生實驗、記錄

        9、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10、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關

        11、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么時候看環(huán)形山效果最好?

        12、你們通過查找資料對人類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為我們做做解說員嗎?

        13、學生介紹、補充。

        14、閱讀書上56頁的資料。

        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在科學課上都進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顧和解釋 1、你想去月球旅行嗎?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xiàn)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摩擦生熱現(xiàn)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借助身邊熟悉的事物體會大數(shù)和小數(shù),并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和小數(shù)。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回顧10的n次冪的意義和規(guī)律,以幫助理解科學記數(sh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嘗試出表示大數(shù)和較小的數(shù)的簡單方法。

        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較大的數(shù)。

        2.難點: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較小的數(shù)。

        3.關鍵:理解乘方意義和負指數(shù)的概率。

        四、課堂引入

        1.乘方的意義,a表示什么意義?底數(shù)是什么?指數(shù)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中國人口約為1300000000人,太陽半徑約為696000000,光的速度約為300000000米/秒。讀、寫這樣大的數(shù)有一定困難,那么有簡單的'表示方法嗎?

        讓我們先觀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點?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冪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個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數(shù),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讀作:5.67乘10的8次方(冪)。

        這樣不僅可以使書寫簡短,同時還便于讀數(shù)。

      科學教案 篇4

        1、用怎樣的方式儲存啤酒才能保持新鮮呢?

        1.啤酒和威士忌一樣,在避光的環(huán)境中窖藏一年以上會變得更美味。

        2.低溫避光的環(huán)境下保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啤酒的味道會變差。

        3.啤酒和生物有相同的喜好,在通風、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下,才能使其味道不變,并保存一年以上。

        A

        夏天,啤酒既爽口又好喝,由于生產(chǎn)商亦或是制造工藝的不同,啤酒的味道也會有細微的差別。

        鮮啤酒屬于發(fā)泡型酒,與威士忌之類的蒸餾酒不同,剛制成灌入易拉罐時口感最好。之后不管用什么樣的方法保存,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啤酒的味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漸漸變差。所以,盡早地把它喝掉,才是保證啤酒味道鮮美的秘訣。

        購買啤酒后,如果不能馬上喝完,應置于低溫避光的環(huán)境中保存,比如冰箱里。如果將啤酒長期放置于高溫環(huán)境中,啤酒中殘留的氧氣會使啤酒花中的苦的物質和單寧酸發(fā)生氧化,使啤酒變得更苦。并且啤酒在光照下會分解,散發(fā)出類似動物身上的臭味——陽光臭。啤酒瓶多為深色,就是為了避免光線的照射。購買啤酒后就不要想著如何保存了,盡快喝掉才是上上之策。

        啤酒是這樣制造出來的:

        1.濕潤的麥子會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發(fā)芽成麥芽,然后將麥芽干燥,除根,并進行粉碎。

        2.粉碎后的麥芽與煮米水混合,煮米水中的蛋白質與麥芽中的酵素發(fā)生反應,糖分轉化為麥汁。

        3.將麥汁過濾后加入啤酒花并加熱。

        4.用蒸汽加熱,淀粉在加熱過程中轉化成糖分。

        5.在冷卻后的麥汁里加入酵母。

        6.酵母使麥汁中的糖分轉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大約一周的時間)低溫儲藏,過濾后啤酒就制成了。在大約零攝氏度以下儲藏(大約兩個月)。這期間,二氧化碳氣體充分融入,美味的啤酒就做好了。

        (正確答案是2)

        2、為什么罐頭里的食物可以長期保存而不變質呢?

        1.罐中的空氣被抽出,然后進行了高溫殺菌。

        2.罐中的空氣被抽出,并注入了氮氣,然后進行了高溫殺菌。

        3.罐中的食物無法與外界空氣接觸,且里面添加了防腐劑。

        A

        食物變質是因為食物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制造出酵素。酵素會伴隨有害物質的產(chǎn)生,釋放出難聞的氣味。這種微生物不耐高溫,可以被高溫消滅,同時,酵素也會在高溫下分解,食物會保持原有的味道。罐頭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這一原理來長期保存食物的。首先,將食物放入罐中,抽走罐中的空氣并密封罐口,然后將罐頭高溫滅菌。如果不抽走空氣,罐頭里就會出現(xiàn)細菌。除了像罐頭那樣密封加熱保存外,將食物冷凍也能防止其變質。冷凍環(huán)境下食物可以被長久地保存,但其中的微生物并沒有死亡,只是失去了活動能力而已。食物被放回溫暖的環(huán)境后,不久微生物就會開始繁殖,并引發(fā)食物變質?傊,將食物解凍后應該盡快烹調(diào)并食用。

        (正確答案是1)

        3、怎樣長期保存草莓、梨子之類的水果呢?

        1.用接近冰點的溫度保存。

        2.用冰點以下的溫度保存。

        3.用1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保存。

        A

        如果像保存魚那樣,將草莓、梨子等水果冷凍在冰箱里,解凍后的水果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水果適宜在冰溫環(huán)境下保存,冰溫是指從零攝氏度至食物開始凍結前的溫度范圍。順便說一下,即使將草莓放入冰箱中保存,最多也只能保鮮一周,但是在冰溫環(huán)境中存放的話,保鮮一個多月也不成問題。那么,為什么冰溫環(huán)境中保存效果好呢?冰溫環(huán)境下,食物的細胞開始凍結,處于瀕死狀態(tài),其細胞為了使自身免于凍死,會在體內(nèi)制造出防凍液,以使自身溫度上升。防凍液中含有糖分、氨基酸等物質,它們可以提升水果的口感。而且,在冰溫環(huán)境下,有害微生物、病原體細菌的活性會下降,與之相反,酵素、乳酸菌之類的有益菌的活性卻會提升,讓水果更美味。

        4、將食物裝在乙烯樹脂或聚乙烯制成的袋子里之后再存入冰箱保存,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呢?

        1.冰箱中的空氣會對流,塑料袋可以避免冷空氣直接接觸食物表面使水蒸氣凝固。

        2.防止食物中的水分被周圍的空氣吸走。

        3.防止不同食物之間發(fā)生串味。

        A

        空氣中含有水分,水分的含量會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增加,隨著氣溫降低而減少。所以,當氣溫下降時,空氣中的水分會液化變?yōu)樗位蛩。由于冰箱?nèi)部溫度不均,空氣會發(fā)生對流,溫度較高的空氣上升,溫度較低的空氣下沉。所以空氣在對流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帶走食物中的水分,溫度下降時,空氣的儲水能力下降,一部分水分變成水滴或霜。因此,在對流空氣中,食物中的水分容易被吸收,食物的品質自然也就下降了。同時,不同的'食物放在一起還容易串味。注意將食物裝在塑料袋或者有蓋子的容器中避免與冰箱中的對流空氣直接接觸。

        (正確答案是2)

        5、為什么在石頭上烤出的紅薯比較好吃呢?

        1.石頭的熱容量大,能持久保溫,所以能充分釋放出紅薯的甜味。

        2.用石頭烤紅薯的過程中,石頭中的化學物質使紅薯更甜。

        3.用石頭烤紅薯的過程中,石頭不會吸收紅薯的水分。

        A

        住宅區(qū)里常常會出現(xiàn)叫賣烤紅薯的小販,小販們從滾動的石質烤爐中取出紅薯遞給你,說:“給,5元錢!

        接過他手中熱氣騰騰的紅薯就迫不及待地咬一大口。貪吃的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要用這樣的石質烤爐烤紅薯呢?

        不像一般家庭通常都是把紅薯蒸著吃,而是在預先加熱的石制烤爐中用石頭中保存的熱量間接地烤熟紅薯。

        石頭的熱容量大,在加熱的過程中,它會吸收大量的熱量。如果要想把石質烤爐和金屬鍋加熱到同一個溫度,加熱石質烤爐的時間要比加熱金屬鍋的時間久得多。由于石頭良好的保溫性,一旦被加熱,溫度就會存留很久不易冷卻。因而石頭有著“加熱難,散熱也難”的特性。

        為什么用石質烤爐烤出來的紅薯會那么香甜呢?

        紅薯之所以會在加熱過程中變甜,是因為紅薯中的一部分淀粉在加熱過程中轉化成了糖(麥芽糖等)。使淀粉變成糖的酵素在50攝氏度左右最為活躍,高于這個溫度的話,酵素就會被破壞。石質烤爐可以持久地使紅薯保持在酵素最為活躍的溫度范圍內(nèi),這就是烤紅薯香甜美味的原因。

        (正確答案是1)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shù)據(jù)在分析解釋現(xiàn)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ㄔO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xù)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

        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guī)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中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shù)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牛頓)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

        果填入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3.讓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為什么它會上。浚ǜ×Υ笥谥亓Γ

      科學教案 篇6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身邊的植物

        教學目的:

       。ㄒ唬┛茖W探究目標:

        1、在觀察活動中,能夠調(diào)動各種感官識別常見植物,描述常見植物的特 征,會依據(jù)不同標準對不同植物進行簡單的分類和比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觀察記錄。

       。ǘ┣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多角度觀察植物,激發(fā)學生參與科 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想了解與植物有關的事情。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顏色、氣味、外形等內(nèi)容。

        教學重點: 識別常見植物,描述常見植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 會依據(jù)不同標準對不同植物進行簡單的.分類和比較

        教學準備: 觀察記錄表、放大鏡、植物卡片、各種奇異植物的資料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l

        教學導入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種植物?那你知道咱們校園里 有多少種植物嗎? l

        教學新課

        一、認識周圍的植物

        1、誰能說說我們周圍有哪些植物?向同學們介紹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動圖例,讓學生了解可以通過手摸、鼻聞、眼看來掌握植 物特征,認識植物。

        3、提出課外觀察的任務及注意事項,并填寫好觀察記錄表。

        4、分小組進行課外觀察活動,教師巡視。

        5、學生匯報,檢查觀察記錄表的記載情況。

        5、教師小結。 l 拓展延伸 繼續(xù)了解認識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課時 l

        教學導入

        1、介紹我國明代醫(yī)學家和藥學家李時珍。

        2、李時珍認識了上千種植物,在《本草綱目》里還給植物進行了分類。 l

        教學新課

        一、給身邊的植物分類

        1、請同學們按照不同的標準,試著給下面這些植物分類,將同一類植 物做上相同的記號。

        2、與同學們交流自己的分類標準。

        3、把自己上節(jié)課觀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4、學生匯報,教師記錄。

        5、教師小結。

        二、有趣的植物

        1、學生了解書中介紹的四種有趣的植物。

        2、學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資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師補充、小結。 拓展延伸 課后繼續(xù)搜集了解植物的有關資料。

        板書設計: 略

      科學教案 篇7

        冊數(shù)、單元:六上第一單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重、難點:

        1、通過探究,讓學生認識輪軸,知道輪軸的作用,以及輪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重點)

        2、通過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描述等能力。(重點)

        3、通過探究,使學生感悟到周圍生活處處充滿了科學,只有掌握其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難點)

        教具準備:輪軸兩個(軸同粗,輪大小不同)、鐵架臺、鉤碼、螺絲刀……

        教學步驟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比賽導入、激發(fā)探究興趣

        1、教師: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通過探究我們認識了杠桿,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這節(jié)課起我們要來探究另一種簡單機械,接下去,先讓我們來玩一玩“小個子戰(zhàn)勝大力士”的游戲。

        游戲規(guī)則:同桌兩人一組,力氣小的同學手握螺絲刀的刀柄,力氣大的同學手握螺絲刀的刀桿,兩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誰能取得勝利。

        2、教師:誰贏了?說說你們的比賽結果?

        3、教師:為什么力氣大的同學反而輸了呢?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1、學生按照游戲規(guī)則進行游戲。

        2、讓學生說說比賽結果,并對結果做一個合理的解釋或推測。

        探究螺絲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師:看來,螺絲刀雖然簡單,但卻隱藏著許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為單位,仔細地觀察一下螺絲刀的構造,看看都有些什么發(fā)現(xiàn)?

        2、教師:哪組同學來描述一下你的發(fā)現(xiàn)?

        A、螺絲刀的.刀柄總是比刀桿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時,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說在用力時,能使得上勁。

        小結:像螺絲刀這樣,由一個較大的“輪”與一個較小的“軸”組合在一起的簡單機械,叫做輪軸。

        3、教師:認識了輪軸,接下去我們來體會一下輪軸的作用。出示幻燈片:

        A、用一根繩子把幾個鉤碼系在螺絲刀的刀桿上,轉動刀柄,將鉤碼吊起;

        B、把這幾個鉤碼系在刀柄上,轉動刀桿,將鉤碼吊起。

        請每位同學分別試一試,并仔細體會操作時的感受,然后跟同桌進行交流。

        4、教師:誰來談談你的感受?——用繩子將鉤碼系在刀桿上,然后轉動刀柄比較省力。這就是力氣小的同學能戰(zhàn)勝力氣大的同學的原因所在了。

        1、學生觀察螺絲刀的構造,并將發(fā)現(xiàn)用較為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

        2、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會,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輪軸的研究

        1、教師出示實驗材料,介紹裝置中的軸、輪及穿線的方法,出示幻燈片:

        A、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的引線上,試試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這說明什么?

        (當軸上掛x個鉤碼時,輪上只掛一個鉤碼便可保持平衡了——說明手握輪那部分工作時省力,輪軸有省力的作用。)

        B、(軸不變,輪增大)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的引線上,試試看,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這又說明了什么?

       。ó斴S上掛y個鉤碼時,輪上只掛一個鉤碼便可保持平衡了,這說明當軸大小不變時,輪越大就越省力。)

        學生動手探究,仔細觀察其現(xiàn)象,討論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課后延伸

        教師: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學生先說一說,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光在空氣中是直線傳播的

        2、通過探究各種物體的影子,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探究和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教學難點:

        知道光在空氣中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手電筒

        學具:球、玻璃、記錄表

        教學過程:

        1、情境引入

        師:今天老師要請神秘的嘉賓到我們的教室來,左邊的靠窗同學把窗簾拉開,大家猜一猜是什么來到了我們的教室?

        生齊答:陽光

        師:射進來的光線是怎么樣的呢?

        學生觀察并交流

        陽光進入到我們的'教室后,又帶來了哪位什么嘉賓?

        生找并回答(影子)

        師:這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呢?

        生:充足的陽光和物體

        師:今天老師跟同學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影子。老師給每一組都準備了一只球和一塊玻璃,(師拿出玻璃和皮球給學生看)大家到操場上以后利用這兩個物體分別造出它們的影子,并把影子和物體畫下來。還要把影子和物體的各自特征描述下來,最后初步歸納出影子形成的原因。在操作的時候要注意安全。

        2、畫影子、研究影子(室外)

        ①學生四人小組合作造出球和玻璃的影子并畫下影子。

        ②老師把學生帶到教學樓的影子下面,師:我們現(xiàn)在站在大樓的影子里,你能看到太陽嗎?(不能)要想看到太陽我們必須站在哪里?(站到影子的外邊)

        師:為什么呢?你想過嗎?

        ③拿一根標桿立在太陽下,讓學生給標桿的影子位置做好記號。

        師:等下課我們再來一起觀察這根標桿的影子

        3、交流影子

       、賻煟哼@形成的影子和物體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可以從形狀、顏色、透光與不透光等各個方面來說

        師:為什么影子和物體會有這些不同呢?

        生回答

        師:那玻璃的影子和球的影子又有什么不一樣呢?

        學生交流(球的影子顏色暗,玻璃的影子顏色亮)

        師:為什么會這樣呢?

        學生討論、交流

       、趲煟河白、物體和太陽三者之間的位置又是怎樣的關系呢?你們能不能在剛才的畫上把太陽的位置畫下來呢?

        學生開始畫圖

        師:影子、物體和太陽三者之間的位置是怎樣的關系?

        學生回答

        4、研討影子形成原因

        師:通過剛才我們在操場對影子的觀察研究,你覺得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呢?

        匯報形成原因:太陽光照到物體上受阻而在物體的后面形成了影子。

        當學生回答陽光照到物體上時,被物體擋住了。師問:那光不會轉彎嗎?

        師生共同探討出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師利用窗簾讓一束陽光進入到教室讓學生觀察陽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也可以證明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學生舉例。(有點難,如中午十二點的影子、手電筒)

        5、課外延伸

        師:我們知道了影子形成的原因,那么物體的影子會不會有變化呢?大家課后去觀察觀察剛才那把椅子的影子。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20

      科學教案12-20

      科學教案12-22

      科學教案12-21

      科學教案12-21

      科學教案12-22

      科學教案12-22

      科學教案12-19

      科學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