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學教案模板匯編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各種洗滌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激發(fā)幼兒對溶解現(xiàn)象的好奇心。
2、通過操作活動探索出不同的洗滌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3、感受參加吹泡泡活動的快樂,體驗成功的愉快。
活動準備:
洗衣粉、洗手液、洗發(fā)水、沐浴露等常見洗滌用品(一組一種);人手一杯清水;吹泡泡的工具;攪拌棒;座位安排(前面放一排操作臺)實物圖標記。
活動過程:
1.提問引起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有沒有吹過泡泡?
(2)引導幼兒討論:在清水中加些什么可以吹出泡泡?
。3)幼兒認識洗滌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洗滌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現(xiàn)象。通過操作活動探索出不同的洗滌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ㄒ唬┑谝淮尾僮鳎ㄒ龑в變河^察各種洗滌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現(xiàn)象)
(1)請幼兒把自己要的洗滌用品加入裝有清水的杯子里攪拌,引導孩子觀察洗滌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現(xiàn)象。
師:小朋友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洗滌用品,把它放到水里,攪拌一下,仔細觀察洗滌用品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水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2)幼兒交流操作過程
。3)教師示范,解釋溶解現(xiàn)象
小結:洗滌用品加入水攪拌后就在水里溶化了,我們把這種有趣的現(xiàn)象叫做溶解
(2) 吹泡泡玩一玩(你們做的泡泡水吹出泡泡嗎?)
小結:洗潔精更容易處出泡泡,泡泡水濃就容易吹出泡泡,適時進行安全教育。
。ǘ┑诙尾僮鳎ㄍㄟ^操作活動探索出不同的洗滌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1)把剛才小朋友介紹的方法用一用。
(2)也可以加入兩種或者更多種的洗滌用品混合后再吹泡泡,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
。3)幼兒交流經驗
總結:不同的洗滌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多更大的泡泡。
3.結束部分
播放音樂,幼兒隨教師出活動室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科學探究要允許別人的質疑科學結論需要證據(jù)。
能根據(jù)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含義。
知道生物是不斷進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態(tài)是其適應所處生活環(huán)境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科學尊重證據(jù)。
意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并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事實。同時,讓學生知道,這一理論正受到新證據(jù)的挑戰(zhàn),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證據(jù)、認識證據(jù)、利用證據(jù)的能力。
教學準備:
達爾文進化論資料、圖片,尺蠖蛾、極地狐貍、沙漠狐貍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導入:
1 .出示達爾文照片。
提問:同學們認識這是誰嗎?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達爾文。你知道他嗎?
2 .請學生講述達爾文的故事,同時準備一些關于他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
3 .交流:聽了科學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體會。
4 .小結:達爾文是英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他用進化論學說對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哪兒起源,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釋?茖W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選擇、什么是自然選擇。
1 .舉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綿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賣,你會怎么做?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2 .學生交流。
3 .引導學生思考:牧民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讓學生意識到:正是人的行為影響了羊群的生存和發(fā)展。
4 .假設: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們唯一的天敵是狼。狼在夜間捕食,經常捕捉到那些顯眼的綿羊,很快森林中的綿羊就是什么顏色的了?
5 .學生討論、交流。
6 .比較兩種羊群的變化,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理解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之間的本質區(qū)別。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發(fā)生的反復變化。
1 .出示尺蠖蛾的圖片(兩種翅色)
2 .請學生介紹尺蠖蛾翅色變化的故事。
3 .舉例:蝗蟲體色的變化、青蛙膚色的不同。
4 .小結:自然選擇就在我們身邊,人類的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
四、認識生物形態(tài)與環(huán)境的關系。
1 .出示兩種狐貍的圖片。
2 .讓學生來認一認。
3 .提問: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4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耳朵的區(qū)別,結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環(huán)境作出合理的解釋。
五、拓展、延伸:
1 .談話:近 100 多年來,更多的科學家仍然在對生物現(xiàn)象進行研究,隨著新證據(jù)不斷發(fā)現(xiàn),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不斷面臨挑戰(zhàn)。你們了解這些新發(fā)現(xiàn)嗎?
2 .如果學生知道就讓學生介紹,如果不知道則由老師介紹。(出示相關資料)
3 .知道新發(fā)現(xiàn)對達爾文理論的挑戰(zhàn),感受還有許多科學奧秘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人工選擇 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尺蠖蛾、蝗蟲、青蛙 ---
生物形態(tài)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知道什么是風化作用及地表巖石不斷破碎的原因。
2、 通過模擬實驗驗證巖石破碎的假設;從而推測出使巖石破碎的各種因素。
3、 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地表巖石的變化。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假設,設計并完成模擬實驗,初步認識風化作用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教學難點:
推測出使巖石破碎的各種因素。
教學準備:
酒精燈、試管夾、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觀看視頻資料,感受“幼年山脈”和“老年山脈”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組討論后回答:
。1)幼年山脈和老年山脈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脈”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老年山脈”會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
2、推測:山脈的變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設。
4、小組根據(jù)自己的`假設,設計模擬實驗研究一種自然力量對山脈的影響。
2、 匯報交流實驗結果,認識風化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看圖,認識蘑菇石。
2、推測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推測并寫出實驗報告。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1、認識常見的種子,比較其異同。
2、學習種植的基本技能,體驗勞動的快樂,培養(yǎng)幼兒的持久觀察力及愛護植物的感情。
3、會正確使用一些簡單的種植工具:鏟子、水壺等。
活動準備:1、收集幾種種子,在自然角做發(fā)芽實驗。
2、一些簡單的種植工具。
3、蠶豆生長的圖片,讓幼兒事先了解蠶豆的外形特征、生長過程和種植的季節(jié)。
活動過程:
1、認識各類種子:
師:“小朋友拿來了這么多豆豆,現(xiàn)在請小朋友幫忙揀一揀,把相同的豆豆放在一個碗中。”(幼兒動手操作)“你分出了幾種豆?你認識嗎?”“對,它們是蠶豆、黃豆、紅豆。”“仔細比一比,蠶豆、黃豆、紅豆的樣子是什么樣的?有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
教師小結:它們都是豆,表面很光滑,圓圓的、捏上去硬硬的,都可以當種子。不同的地方是有的大、有的小,顏色不一樣,吃起來的味道也不一樣!
2、了解蠶豆的生長過程,知道秋天是播種蠶豆的好季節(jié)。
師:“豆豆是怎么長出來的呢?”教師出示蠶豆的生長過程圖,讓幼兒觀察。“剛才小朋友看了圖片,了解了種子生長的過程,現(xiàn)在請你和好朋友一起討論:種子生長需要什么?什么季節(jié)是播種的好季節(jié)?
教師小結:植物生長需要水、陽光、空氣、土壤。在種植時要選擇好種子,再種,種子才會慢慢的發(fā)芽、長葉、開花、結果。秋天是播種蠶豆的好季節(jié)!薄皩α,現(xiàn)在正是秋天,是播種蠶豆的好時節(jié),我們一起去種蠶豆,好不好?”
3、學習選種。
討論:是不是所有的蠶豆都可以當種子?為什么?
師:“小朋友都很聰明,看的非常仔細:蠶豆上有蛀洞的`、豆特別小的、殼的顏色枯黃的,都不能當種子!薄罢埿∨蟀杨w粒飽滿的蠶豆選出來!
4、種植蠶豆。
a)師:“剛才我們都知道了種子生長發(fā)育需要泥土、水、陽光、空氣,F(xiàn)在誰來說說怎樣種蠶豆?(請幼兒根據(jù)已有經驗講述)
b)教師示范:先將土放在種植盆中,然后用小鏟子挖一個小洞,放進3——5粒蠶豆,然后用泥土蓋上,澆上水。
5、學習管理蠶豆的技能,愛護蠶豆。
師:怎樣才能讓蠶豆長的好?(適量的澆水、施肥、還要除草)
教師小結:小朋友說的都很棒,下面就讓我們大家去我們的種植園種蠶豆吧。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舉你的雙手擺一擺”進場
師:今天來到了大活動室,看看后面是不是有很多的客人老師啊?現(xiàn)在我們就以特殊的方式向客人老師們打聲招呼,好嗎?(師幼一起邊說邊做:拍手、跺腳,一起點點頭。拍手、跺腳,扭扭小屁股。拍手、跺腳,轉個小圓圈。拍手、跺腳,問聲老師好!)
二、游戲:聽我說,跟我做“請你像我這樣做”
師:嗯,我們小五班的寶貝們真有禮貌!首先,我們先來活動活動我們的身體。
師幼一起做(教師邊說邊帶幼兒做動作:請你像我這樣做,我就像你這樣做,依次拍頭、拍肩、掐腰、拍屁股、拍腿坐好)。
師:嗯,寶貝們做得真棒!剛剛你們都用身體的`哪個部位拍的啊?
小結:嗯,我們的小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小手朋友。
三、認識小手,說出其名稱
師:寶貝們都有幾只手呀?(兩只手)
小結:兩只手,我們也叫它一雙手。一起說一下,一雙手!那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右手。(出示右手,幼兒依次認識手心、手背、手掌、手指頭。)
師:它們都是好朋友,老大叫什么呀?(大拇指)
師:邊做動作邊唱大拇指歌(此時幼兒和教師一起做)。
師:依次認識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
師:都認識了小手,現(xiàn)在我們來做一套手指操。請小朋友們跟著我把手指一個個伸出來。大拇指睡了,食指睡了,中指、無名指、還有小拇指大家都睡了。(嗯,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無名指、還有小拇指大家都醒了,伸伸腰都醒了。)
四、手指游戲:“剪刀、石頭、布!
師:啊,我們都認識了小手朋友,我們的小手不僅能做很多事情,而且還會變魔術。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玩一玩,伸出你們的小手,一起來玩游戲。(教師一邊念兒歌,一邊帶幼兒做游戲。)
兒歌: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一把剪刀,一塊石頭,我是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一把剪刀,兩把剪刀,親親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一把剪刀,一塊布,抓住了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一把剪刀,一塊石頭,我是蝸牛,不是免。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一塊布,二塊布,我是章魚,不是免。
游戲反復玩兩遍。
五、播放視頻歌曲:走路
師:我們的小手可真神奇啊!它不僅可以變小白兔、小蝸牛、章魚,還可以變出很多的小動物,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聽一首歌曲,聽聽看除了小白兔,還有哪些小動物也來了。(播放歌曲,走路。)
師:誰來了?
幼:小鴨子、小烏龜、小花貓。
師:嗯,你們的小耳朵真靈巧,都聽出來了,那下面我們就跟著音樂一起再表演一遍給客人老師看好嗎?(師幼一起表演走路。)
六、總結
師:小朋友們表演得真好,那下面你們就拉著自己的好朋友,開著小火車一起出去做游戲好嗎?(“開火車”游戲結束。)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夠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
2。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以及新的研究進展;
3。解釋米勒實驗的設計原理及結果,鍛煉運用證據(jù)和邏輯進行分析和推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關注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2。難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
課前準備
1。有關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說的視頻資料
2。學生課前通過閱讀科普書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教學設計
導入:
世界各地關于生命起源的神話傳說 閱讀資料 展示《圣經》片段和“女媧造人”、“自然發(fā)生說”的古文,將學生帶入悠遠而神秘的氛圍,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學生代表介紹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說,其余學生根據(jù)資料總結原始地球狀況 幫助學生代表準備發(fā)言,提供視頻和圖片資料,指導學生推理、總結
米勒實驗證明了原始地球可以產生生命起源所必須的小分子的有機物 觀察米勒實驗的裝置,分析實驗設計的原理和結果 提供視頻資料,指導學生觀察、分析,簡單講解有關化學知識
從有機物到細胞的過程 觀察小實驗和圖片,推理想象 將幾滴油滴入水中,振蕩食管,讓學生觀察經久不散的小油滴。
簡單講解由有機物組成細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 學生代表交流發(fā)言,介紹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其它學生分析這些觀點分別有什么證據(jù)支持,又有什么證據(jù)反對 組織學生交流,提供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廣袤的宇宙、絢麗的銀河、燦爛的太陽系行星、蔚藍的地球……)廣袤宇宙有無數(shù)的星體,然而只有我們蔚藍的地球母親孕育了千姿百態(tài)的生命。這些生命是怎樣來到這地球上的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這樣的傳說!八渍f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保ㄒ浴短接[》卷七八)
哪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
學生:說開天辟地以來,地球上本沒有人,女媧用黃土捏泥人。
教師:很好,那么什么叫“劇務”,又什么是“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呢?
學生:大概是太勞累了,就用繩子浸在泥里,再舉起來,甩出的泥點變成人。
教師:看來我們的同學們知識很淵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學家們對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見解呢?
。ò凑帐孪瘸楹灥捻樞蜻M行小組發(fā)言。下面是發(fā)言的提綱,真正發(fā)言中不僅有形象生動的事例,還配合了教師提供的錄像。)
小組1:我們小組負責介紹“宇宙起源”這部分內容。根據(jù)“宇宙大爆炸”的理論(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學說),150億年前宇宙發(fā)生了大爆炸,爆炸噴射出了由氫和氦組成的星云,星云旋轉運動著,并且緩慢地收縮,逐漸形成了一個密度較大的實體。由于收縮時磨擦產生的熱量,溫度繼續(xù)上升,直到在高溫下發(fā)生熱核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時就形成了一顆恒星。在恒星周圍還有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它們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為小的團塊。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組2:我們小組來介紹原始地球的情況:根據(jù)第一小組介紹的宇宙爆炸的理論,地球逐漸收縮過程中溫度很高,所以當?shù)厍虮韺訙囟戎饾u下降時就表現(xiàn)為頻繁的火山活動;鹕絿姲l(fā)出的氣體,形成了大氣層。這個大氣層不同于現(xiàn)在地球的大氣層,它是沒有氧氣、氮氣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隨著地球表面溫度降低,大氣層中的水蒸汽冷卻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殼下陷及低落處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鹽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噴發(fā)出的物質。
小組3:我們組負責匯報“米勒實驗”: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儀器里模擬原始地球條件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動畫展示實驗儀器)。一個星期后他檢測出很多簡單的有機物,包括氰化氫、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還在他的產品中發(fā)現(xiàn)了甘氨酸和丙氨酸,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簡單的,也是在各種蛋白質中最常見的。
小組4:我們匯報“其它生物學家的研究”:米勒試驗結果公布后,許多生物學家便也開始進行同樣的實驗,他們都證實了米勒的實驗。到1968年,蛋白質結構中的每一種重要的氨基酸,都用這樣的實驗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學家胡安·奧羅于1961年和1962年實驗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脫氧核糖,這是DNA和RNA的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魯瑪又合成了一種屬于“卟啉”類的分子,而綠色植物中極重要的葉綠素分子也屬于卟啉類。至此,人們已經不懷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學物質,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來。
小組5:我們匯報的題目是“從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當科學家通過實驗認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簡單有機物,就推斷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些簡單有機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質、核酸等復雜的有機物。他們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質、核酸及其它物質的適當混合物,就可能形成類似原核細胞的結構。但是這些過程完全都是推測,有些科學家做了相關的實驗,如奧巴林的“微球體”實驗和?怂沟摹邦惖鞍踪|”實驗,但在實驗設計中都還有疑點。所以,關于有機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現(xiàn)在還沒有人能說明白。
小組6:我們匯報的內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類似太陽的恒星在銀河系內1000億顆,其中單星大約是400億顆。假定所有單星都帶有行星,還要行星到恒星的距離恰到好處、有水存在、與地球有類似的化學組成。計算表明,在上述400億顆單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萬顆的周圍有能使生命進化到高級階段的行星。不過每顆行星上的生命應當處于不同的進化階段。經過科學家計算,能夠進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發(fā)射無線電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萬顆。如果它們均勻地分布在銀河系中,則相鄰兩顆之間的距離約為4600光年。因此我們認為,宇宙中還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們恐怕暫時無法同他們進行有效的聯(lián)系。
教師:同學們準備充分,發(fā)言全面,帶我們領略了宇宙的神奇奧妙,也讓我們?yōu)楦鲊茖W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嘆。我們經過學習,也將掌握這些科學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奧秘。
科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三年級科學課程教材中冷與熱單元的第二課《液體的熱脹冷縮》。主要觀察水及其他液體受熱和受冷時的體積變化情況的研究設計此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液體具有熱脹冷縮性質的概念。引導學生親厲探究科學、建立科學概念的過程,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過與生活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采用不同方法的進行動手操作實驗,比較液體的熱脹冷縮會讓他們很感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學會用控制單個變量的方法進行對比的實驗有一定的'難度,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同學開動腦筋,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初步的思維能力、比較能力、控制變量能力及動手能力是學生學習本課的基礎。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玩中帶著愉快地心情觀察實驗現(xiàn)象,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的探究過程。
2、讓學生經歷從個別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歸納出液體具有熱脹冷縮性質的過程。
3、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4、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養(yǎng)成實事求實的良好習慣,發(fā)展公平實驗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觀察及描述水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學生能探究認識水等多種液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難點:小組實驗時,學生之間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引入
2、魔術激趣,初步感知水的體積變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老師設問。
2、學生實驗。
3、匯報、交流。
4、板書課題。
三、啟發(fā)聯(lián)想、拓展知識
1、學生通過實驗知道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聯(lián)想其他液體是否也這樣。
3、分組實驗并記錄。
4、匯報、交流。
5、小結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jù)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梢越柚糯箸R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20
科學教案12-20
科學教案12-22
科學教案12-21
科學教案12-21
科學教案12-22
科學教案12-22
科學教案12-19
科學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