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實用】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三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并能準確的背誦;
3、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應用,理解象征意義;
4、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5、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體驗情境,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2、課前熟讀,收集資料,課堂上賞析、朗讀;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質疑法、朗讀法、欣賞法,學習仿寫。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喻的感情,體會對解放區(qū)的深情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盼望,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性格,增強學生對現(xiàn)在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未來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朗讀、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
2、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情感的具體形象;
3、詩歌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象征手法的應用,理解象征意義;
2、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篩選有關資料及相關錄音或幻燈;學生收集有關作者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的資料,并能熟讀課文了解詩歌內(nèi)容,解決生字詞。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假設我們生活在戰(zhàn)爭年代,你不幸被敵人抓捕了,你在監(jiān)獄中會想些什么?會做些什么呢?(學生自由作答)
總結后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就是詩人在被捕后創(chuàng)作的,誰來介紹一下詩人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情況?(相互交流收集的資料,并補充、記錄)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記錄停頓和重音。
2、問:詩歌在寫什么?你覺得詩歌寄托著詩人什么思想感情?(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3、教師總結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教師點評然后再次朗讀(齊讀或個別學生范讀)。
4、問:把詩歌分為兩節(jié)該怎么劃分?說出理由。(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各抒己見,明確:根據(jù)詩人感情變化來劃分,從開始到“手掌沾滿了陰暗”為第一部分,描寫淪陷區(qū)的情況,表現(xiàn)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
三、賞析第一部分,體味詩人情感:
1、齊讀第一部分,思考:“殘損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實寫,表明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這廣大的土地”僅僅指土地嗎?[象征手法,象征祖國]
2、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著廣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夾泥沙、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南海]。
3、總結:詩人由北向南,手掌撫過祖國大地,這些象征性事物讓詩人感覺到了什么呢?[荇藻和水的微涼,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4、這樣的情景作者在詩中進行了總的描述,是哪些句子?[“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5、朗讀討論:這些描述表明了淪陷區(qū)怎樣的情景?寄托著詩人怎樣的感情?[討論回答]
6、總結: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支離破碎的.土地,寄托著對苦難中的祖國深深的憂憤的感情。作者還使用了一種方法,使這種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么嗎?[討論后明確:對比手法。家鄉(xiāng)的美麗景象與現(xiàn)實、祖國的河山曾經(jīng)的美好與現(xiàn)在的凄涼形成對比]
7、男女生分組朗讀詩歌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一、朗讀、復習上課導入新課
問: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了淪陷區(qū),他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獄而國土喲支離破碎,但總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勵著自己,那就是對解放區(qū)的向往]齊讀第二部分。
二、賞析,探究詩歌內(nèi)容:
1、問:詩歌哪句話總結了解放區(qū)的情況?[“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機”]
2、探究下列問題:(分小組討論)
1)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解放區(qū)他的感覺是什么?[象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貼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詩人在這里明朗、溫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為何要把愛和一切希望寄托在這里?[“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天,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象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3)哪句詩句最能抒發(fā)作者心里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國”]
4)這一節(ji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對解放區(qū)的真摯情感,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語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辭和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
3、有感情的朗讀全詩,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當堂背誦,結束全文。
四、全課總結:
詩人雖然身在獄中,卻仍然不忘和自己有著相同命運的祖國。他”殘損的手掌”撫過被日軍踐踏的淪陷區(qū),撫過充滿希望的解放區(qū),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詩人感情的前后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對解放區(qū)的深深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希望。
五、板書設計:
感情:憂郁、憤怒、深沉的愛(對比)
永恒的中國!
感情: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
六、拓展練習
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fā)自己的一種情感將之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上,使之具體話,形象化。
七、教學反思: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nèi)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研讀詩歌,品味語言。
2.感同身受地體會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健全的雙腳總渴望踏在堅實的土地,康健的雙手總期盼握住永遠的幸福.
曾經(jīng)有這么一個詩人,寫了一首《斷指》,據(jù)說,這位斷指的革命者是詩人的友人,他為了不再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業(yè)當中去,當眾砍下一根手指,請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為見證,以志警醒?墒牵嗄旰,詩人被日軍逮捕用酷刑審訊,在獄中他想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被日軍蹂躪的國土,身體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靈魂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他是誰?“雨巷詩人”戴望舒讓我們來讀一讀在特殊的年代里寫下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聽一聽,他唱出了什么樣的心聲。
(板書課題)
二、聽讀,品意象
1、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教師配樂范讀。
同學們,請先允許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讀這首詩,同學們要設身處地地傾聽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
2.學生自由吟誦兩遍。
你們認為老師讀得好的地方就試著學一學,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讀兩遍;讀后請你們告訴我: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人摸到了一片怎樣的土地?
預設:黑暗、殘損、被侵略軍蹂躪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殘損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關句子來朗讀,重點讀出關鍵的動詞
預設:他用手掌去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觸到、掠過,沾了,輕撫、運力量、貼在上面,寄愛和希望)
詩歌圍繞題目出現(xiàn)了兩次“用殘損的手掌”,可兩次的動詞不同,一處是摸索,一處是輕撫,你覺得兩處可以調換嗎?
通過學生的比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進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沖破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
而輕撫則是輕輕的撫摸,是詩人在撫摸探索無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對這塊土地特別的熱愛,于是他會將所有的力量運在手心,貼在這塊土地上面,
通過這兩個詞語的比較明白詩人對這“遼遠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熾愛、傾注柔情、滿懷憧憬
2、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后半部分詩歌,說說這“遼遠的一角”為什么會吸引詩人的心?
預設:直接的有: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蓬勃
間接的有:“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 以情侶關系與母子關系的比喻,把詩人對"這一角"的溫柔感情抒發(fā)得細致動人。
那里是太陽,是春。太陽和春"來比喻這一角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教師板書關鍵詞
再問:詩人手掌先后撫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們能否幫以上的關鍵詞找到相反的詞語,說說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樣的土地?
預設:溫暖—冷、涼;明朗—陰暗、蓬勃—憔悴、堅固---化為灰燼、血和泥
3、想象,描寫畫面
詩人描寫“摸索”時手掌的感受,細膩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繪了冷冷的色調與灰灰的死寂,感受著淪陷區(qū)人民生活的苦難,傾吐著對祖國母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前半部分選擇你最能引起你聯(lián)想看到淪陷區(qū)的現(xiàn)狀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畫面與感受(感時花)
例:如“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一句我聯(lián)想到了:我把手伸進水中,河水冰涼冰涼。昔日那錦幛似的鮮花,在炮火中枝殘葉敗,那嫩柳枝發(fā)散出來的清香,被濃濃的血腥味籠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掛在我心頭的挽幛!
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地方的景物通過想象加以描述!伴L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祖國的長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氣徹骨,似一把把利劍,刺痛著我的心!因為我看到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的祖國肆意踐踏!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嶺南,這四季如春的地方,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語,滿山都是荒涼、滿眼都是廢墟,聽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嘆、那憤怒的呼喊。
“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臎龅臐O村里,只有殘留的破舊的漁網(wǎng)和白森森的魚骨;偶爾有人在村里走動,他們面容憔悴、衣衫破舊。我恨!不是因為侵略者強占了我們的國土,人民怎會是這般模樣?
4、齊讀,品精神
同學們,你們看到了日本鐵蹄蹂躪下的'淪陷區(qū)人民像牲口一樣的活,像螻蟻一樣的死,詩人通過強烈的對比慷慨激昂的告訴我們,他想要怎樣做?
驅逐陰暗,帶來蘇生,不像牲口一樣的活,螻蟻一樣的死……希望,有永恒的中國!
你從這些詩句中你看到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形象?
預設:不屈不撓的堅強的意志和對祖國熾熱的愛,對美好的未來充滿這無限的憧憬
引入資料:
啊!在這血染的島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斷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偶成》)
苦難的歲月不會再遲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號》)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螻蟻茍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殘害下也不供出一個文藝工作者,他在《獄中題壁》:如果我死在這里,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
在時代潮流的感召下,詩人戴望舒終于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滿韌勁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時代中也有這樣高亢的歌號召著每個愛國者的心。
5、拓展,知時代
配樂齊讀,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發(fā)出錚錚誓言:
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蕭紅在《生死場》中宣誓道:
我是中國人,我要中國旗子,我不當亡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
田間在《給戰(zhàn)斗者》歌唱道:
我們要活著———在中國/我們要活著/———永遠不朽!
我們復仇的槍/不能扭斷/因為我們知道/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著/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們一定要/高舉雙手/迎接———自由!
在朗讀中結束這堂課
6、作業(yè)布置:推薦讀望舒的《雨巷》和《獄中題壁》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3.感情背誦本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聯(lián)想想象欣賞法引領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研討點撥法用于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主題。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一、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
二、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全詩。掌握下列字詞。
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師感情誦讀,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一種沉郁頓挫的音樂感。很確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懷。誦讀中要注意體會停頓和重音。
3.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思考:(1)詩歌從內(nèi)容上分為兩部分。每部分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學生誦讀體會后回答,教師適時點撥:
(1)第一部分表現(xiàn)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jīng)”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于摸到了”那遼遠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qū),詩人對這塊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fā)出了深情贊美。
(2)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qū)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調的后半部分形成明顯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
4.學生集體朗讀,整體領悟詩意。
四、精彩賞析,理解藝術形象
1.學生配樂誦讀全詩。合作研討:
(1)詩中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達效果。
(2)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么?
(3)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1)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恒……
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愛與恨。
(2)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內(nèi)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qū)的家鄉(xiāng),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qū)。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因而讀起來不覺蕪雜。另外,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著相對協(xié)調一致的節(jié)奏。
(3)描寫淪陷區(qū),從實處著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畫綴連;描寫解放區(qū),側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凸現(xiàn)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學生熟讀背誦全詩,深層領會詩中藝術形象的內(nèi)涵。
3.拓展延伸。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修改,然后請學生有感情誦讀自己所寫的優(yōu)美語句,教師點評歸納。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相關文章: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01-22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02-13
我用我殘損的手掌教案04-02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15篇)03-31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15篇02-16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15篇03-21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15篇)02-20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四篇04-08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3篇09-16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1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