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科學活動教案集錦6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觀察雨天的不同聲音和姿態(tài),感受雨天的情景。
2.嘗試用點和線來表示不同的雨。
3.喜歡繪畫活動,學習使用油畫棒的握筆方式。
4.認識雨具,能說出它們的名稱,知道雨天要帶上或穿上雨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xiàn)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大雨以及小雨聲大雨、小雨、刮風時斜雨動態(tài)圖ppt;油畫棒若干、紙張若干。
歌曲《大雨,小雨》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大小雨的不同特點
難點:學習用點、線來較好的表示大雨、小雨
活動過程:
1.聽聲音辨別大小雨。
--聽兩種不同的雨的聲音,請幼兒分辨。
師:小朋友,你們都見過下雨了吧!下雨的時候有時會下小雨,有時會下大雨,你們聽聽哪個是小雨的聲音?哪個是大雨的聲音?
--出示大雨和小雨圖片讓幼兒對比,驗證猜測的結果。
--小結:小雨的聲音是滴滴答、滴滴答,大雨的聲音是嘩啦啦、嘩啦啦。
2.看不同雨的外形,認識雨的不同形態(tài)并嘗試用手指畫雨。
--觀看小雨動態(tài)圖,認識小雨的形態(tài)。
師:除了聲音不一樣以外,小雨和大雨的樣子一樣嗎?小雨是什么樣子的?我們用手來點一點吧!
--觀察大雨動態(tài)圖,認識大雨的形態(tài)。
--觀察斜雨動態(tài)圖,認識風吹過來的斜雨的形態(tài)。
--小結:原來小雨和大雨除了聲音不一樣以外,他們的樣子也是不一樣的,小雨是短短的,一點一點從天上落下來的;大雨是長長,一條一條從天上落下來的;沒有風的時候小雨和大雨都是直直的,風吹來了,雨就變成斜斜的,風越大雨就變得越斜。
3.學習嘗試雨的不同畫法--師幼共同嘗試畫雨。
師:剛才我們用手指來畫畫,現(xiàn)在我們要用筆來畫畫,你們會畫大雨和小雨嗎?風吹來了,雨會怎么樣?(請個別幼兒試著畫雨,老師也可以有簡單的示范)--老師提供三張大白紙放在桌子上或地上,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畫大雨、小雨、斜雨。
--提示幼兒畫完一種雨后,可以到另外兩組去畫不同的雨。
--提醒幼兒注意站位,以免相互碰撞。
4.欣賞作品添畫雨天背景讓幼兒講述保護水資源的.方法,設計節(jié)約用水的標記。
--組織幼兒觀察自己的作品,看看小雨、大雨、斜雨有什么不一樣?
--老師用蠟筆在幼兒的作品的大海報紙上作烏云,突出雨天的情境,讓幼兒清晰觀看自己的作品,感受雨的不同變化。
5.音樂結束--在情景下音樂再次用手指畫雨 師: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兒歌嗎?《大雨、小雨》,我們跟著音樂一起用手指畫一畫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感知“軟”、“硬”、“光滑”、“粗糙”等特性。
2、能用語言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感受。
3、積極參與活動,有探究欲望。
教學準備:
物質準備:
課件、四條路、顏料、盆、白紙、抹布等
知識準備:
知道脫下來的鞋子和襪子放在哪里的常規(guī)。
教學重點與難點:
能通過自己的活動感知“軟”、“硬”、“光滑”、“粗糙”等特性。
教學方法與手段:
多媒體課件展示法觀察法操作法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幼兒活動設計意圖一、觀看幻燈片,導入活動。
1、你們看這個小朋友在干什么?她光著腳玩真高興呀,今天我們也來光腳旅行,去到大森林里玩好嗎?
2、請幼兒脫鞋子、襪子,要求把襪子放在鞋子里, 鞋子放在椅子下面。
師:我們看看自己的小腳是什么樣的?(有5個腳趾、腳底、腳是長長的等)腳有什么用呢?(能走路)寶寶們你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走吧!1、 幼兒觀看課件,知道要玩光腳旅行的游戲。
2、 脫下襪子和鞋子,擺放在正確的地方,襪子放在鞋子里,鞋子放在椅子下面。觀察自己的小腳的樣子。通過觀察課件,激發(fā)幼兒參加光腳旅行游戲的興趣,觀察自己的小腳比觀察圖片更來得認識,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小腳師什么樣子的。
二、幼兒操作實驗感知“軟”、“硬”、“光滑”、“粗糙”等特性。
1、師:哎呀!前面有幾條路呢?它們都是什么路?
2、寶寶們我們選一條“路”走過去,走的時候可要慢著點,路上不知道有什么東西呢。ń處熡脛幼魇痉堵撸纯醋咴谶@些“路”上有什么感覺?
幼兒嘗試后提問:你剛才走的是哪條路?走上去有什么感覺?
3、剛才我們是走一條“路”過來的,你們想不想走走其他的“路”,看看它們走上去的感覺一樣嗎?
師:你又走了哪條“路”?這條“路”走上去有什么感覺?它和你前面走的“路”感覺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教師小結:沙子路和石子路走上去是粗糙的,地板路走上去師滑的,墊子路走上去是軟的。
1、 幼兒認識旅行的路途中有沙子路、石子路、地板路、墊子路。
2、 幼兒選擇一條路,走一走試一試,說一說剛剛走的是什么路,這條路走起來是什么感覺。
3、 幼兒嘗試剛剛沒有走過的路,嘗試新的感覺。讓幼兒在自己嘗試和操作中感知“軟”、“硬”、“光滑”、“粗糙”,更有利于幼兒自主性的發(fā)展,通過教師小結,了解到沙子路和石子路走上去是粗糙的,地板路走上去師滑的,墊子路走上去是軟的道理,能進一步加深幼兒的了解。三、遷移經驗,游戲活動。
1、小朋友你們看我們剛剛走的四條“路”,哪條“路”讓人一看就知道有人走過?為什么呢?
2、快看!森林的前面也有幾條“路”,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在白紙“路”上留下我們小朋友來過森林里的痕跡呢?
3、請一幼兒示范腳印畫,教師講解要求。
4、請幼兒找自己喜歡的顏色在白紙“路”上印腳印,要排好對不爭搶。幼兒進行游戲用腳印畫,找到自己喜歡的顏色,在白紙上印腳印,排好隊不爭搶。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幼兒在游戲用腳印花的過程中,遷移經驗,感受到整個活動的樂趣。四、結束整理活動。
師:這四條“路”好看嗎?你們真能干,別人來一看“路”上的腳印就知道我們小朋友來過大森林了。今天我們在大森林里走了很多不同的“路”它們的感覺一樣嗎?(不一樣)那我們小朋友穿上拖鞋拿上自己的鞋子和襪子到班上把小腳洗洗干凈,把你光腳旅行大森林的事情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幼兒欣賞自己用腳印畫印上去的`路,清洗好自己的小腳,穿戴好自己的襪子和鞋子,結束活動。結束活動環(huán)節(jié)不拖沓,干凈利落,讓幼兒清洗好小腳,提醒幼兒保護自己的腳,保持干凈等衛(wèi)生方面的常識。教學反思:
《光腳旅行》主要是要讓幼兒感受赤腳在不同路面上行走的感覺,發(fā)展觸覺,同時用合適的詞匯表述自己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地面有不同的質感,通過小腳丫去碰觸,會有多種不同的感覺,同時小班幼兒正處于感知覺發(fā)展的關鍵期,這對于他來說,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經驗。
本次活動中,我們根據以尊重原教材的原則,制定了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感受赤腳在不同路面上行走的感覺,發(fā)展觸覺。二是學習用合適的詞匯表述自己不同的感覺。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玩玩做做中,發(fā)現(xiàn)“不倒翁”不倒的原因,體驗探究的樂趣。
2、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想法,認真傾聽他人的表述。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準備蛋寶寶兩組:一組為“不倒的蛋娃娃”,一組為“會倒的蛋娃娃 ”。蛋娃娃的數量同幼兒人數。小石塊、小沙包、橡皮泥、膠帶等。集體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現(xiàn)問題。
——幼兒觀察并描述蛋寶寶的外形特征。
——幼兒自由玩蛋寶寶,觀察并討論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小結并將幼兒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2、猜測并實驗驗證。
——猜測和交流。
。1)師:為什么有的蛋寶寶推來推去不倒,有的蛋寶寶推一下就倒呢?
。2)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比較,教師將幼兒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實驗驗證。
——探究蛋寶寶不倒的原因。
。1)師:“為什么有的蛋寶寶身體里放了東西就推不倒,有的蛋寶寶一推就到了呢?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成功的作品失敗的作品。
。3)教師小結并將幼兒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3、再次實驗驗證,解決問題。
。1)師根據我們的發(fā)現(xiàn)再試試能不能做成“不倒的蛋寶寶。
。2)幼兒自由制作。
。3)教師小結,出示飲料瓶能不能做“不倒娃娃”,給幼兒留下懸念,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作為科學活動,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思維和科學興趣,探究出一個結果不應成為一節(jié)科學活動的重點。不唯上、不唯書,存有一份好奇和質疑應是我們在科學活動中帶給孩子的珍貴理念,也是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應該更新的觀念。當然,活動中也存在較多的亮點。如教師能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與興趣,在探索發(fā)現(xiàn)環(huán)節(jié)弱化老師的控制,更多的把課堂交給孩子,使孩子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充分探索,自由大膽表達。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比較長短差別明顯的3~4個物體,按從長到短活從短到長的順序排列。
2、愿意大膽描述自己的排列順序。
二、活動準備:
幼兒每人3~4根吸管、排序板等。
三、指導要點:
(一)引導幼兒復習比較長短
引導幼兒比一比、找一找,分別找出其中最長、最短、比較長的吸管。
(二)按長短排序
1、鼓勵幼兒自由探索:為3根吸管排序。
2、引導幼兒描述排序順序:從長到短或從短到長。
3、再增添一根吸管,引導幼兒再次排序。
四、延伸活動:分組活動
1、畫面條:投放書面聯(lián)系、水彩筆,引導幼兒在一組線條中添畫一跳最長、最短或比較長的線條。
2、操作組:投放鉛筆、鐵線、毛線、紙條等引導幼兒為各種材料按照長短排序。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在對教材的'把握上設計較好。環(huán)節(jié)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在師幼互動和幼幼互動時,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興趣很高。數學就是服務生活的,孩子在操作和游戲中掌握了區(qū)分長短的方法,理解了長短順序的關系。
在幼兒分組操作時,忽略了幼兒的個體差異,在對于接受慢的幼兒沒有及時給與支持和幫助,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注重幼兒個體差異,并實施重點關注;
如果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在保持原有的基礎上,在操作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掌握不好的孩子,在游戲環(huán)節(jié)重點關注策略,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好掌握;另外,在一日活動將此項活動延伸到各個環(huán)節(jié),隨機教育和引導。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通過活動使幼兒感知聽診器能把聲音放大的科學現(xiàn)象;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與合作意識;激發(fā)幼兒對聲音的探究欲望。
活動準備
卡紙、書、25~35厘米長的橡皮管或塑料管、漏斗、手表、手機等。
活動過程
說一說周圍有哪些聲音?人的身體內部有什么聲音? 聽一聽,把耳朵貼在同伴的胸口上,有什么聲音?與平常聽到的聲音有什么區(qū)別?身體里還有哪些聲音也是很微小的? 試一試。幼兒將卡紙卷成紙筒,將紙筒一端貼在同伴的胸口,將自己的耳朵貼在紙筒的另一端,聽一下心跳的聲音,與耳朵貼在心口聽到的心跳進行比較。 做一個小小“聽診器”。把橡皮管一端套在漏斗上,若有空隙用彩泥固定。
游戲:“聽診器”好用嗎?
(1)把橡皮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用漏斗聽同伴的心跳聲,再用耳朵直接聽,比一比用哪種方法更方便、聽得更清楚。
(2)請同伴原地做運動,再用自制“聽診器”聽他的心跳聲,比較一下你聽到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3)利用“聽診器”聽同伴呼吸、腸蠕動等內臟發(fā)出的聲音。 應用“聽診器”去聽周圍的環(huán)境及身體內部發(fā)出的細小的聲音,如手表、手機、喝水、咽唾液、呼吸等聲音。
注意事項
1.應選擇適合幼兒操作的小漏斗。橡皮管的長短應選擇在25~35厘米之間。
2.橡皮管和漏斗銜接不密封,可以用橡皮泥或膠帶密封。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在兩個大小不一樣的物體中辨別哪個大,哪個小。
2、學說“大++”、“小++”。
活動準備:
1、實物:大蘋果、小蘋果、大香蕉、小香蕉、大橘子、小橘子若干個。兩只大小不一的籮筐。
2、教師有意識的將一大一小的兩個物體擺放在活動室的不同地方。
活動過程:
1、出示大蘋果和小蘋果。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啊?(蘋果),咦!它們一個大,一個小。請幼兒學說“大蘋果”和“小蘋果”。
2、將蘋果分寫放在大小不同的'籮筐里,請幼兒說說、點點大蘋果在哪里?小蘋果在哪里?
3、出示大香蕉和小香蕉。請幼兒學說“大香蕉”和“小香蕉”,分別放在大小不同的籮筐里,并請幼兒說說、點點大香蕉在哪里?小香蕉在哪里?
4、出示大橘子和小橘子。請幼兒學說“大橘子”和“小橘子”,分別放在大小不同的籮筐里,并請幼兒說說、點點大橘子在哪里?小橘子在哪里?
5、引導幼兒在活動室找一找什么物體是大的,什么物體是小的,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講給老師和同伴聽。
6、延伸活動:我要吃”大++”、“小++”,集體分享水果。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7-20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24
科學活動教案02-24
科學活動教案10-31
科學活動教案[經典]07-26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7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7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30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22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