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行》教案 推薦度:
- 山行優(yōu)秀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山行》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行》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山行》教案1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選自六年制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所在第一單元以秋天為專題。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凝煉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山中深秋的美麗景色。詩人筆下的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設(shè)計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語文教學要注意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因此,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以朗誦詩歌和品味詩句為核心,利用多種媒體,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采用“雙向互動,自主探索”的美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歌內(nèi)容,掌握古詩閱讀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古詩的能力,達到提高語文素質(zhì)的目的。
【教學目標】
。、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场⒄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熟讀古詩,感知美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xiàn)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現(xiàn)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
。▽W生紛紛自由背誦。)
師:同學們真棒!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出示一幅云霧繚繞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的楓林圖,并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么?想到什么?
(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地說。)
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熟讀古詩,感知美: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現(xiàn)在就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入這美麗的圖畫中吧!同學們,預習后你們獲得了那些有關(guān)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交流吧!
。ㄋ娜诵〗M交流匯報查閱的有關(guān)資料。)
注意課內(nèi)外結(jié)合,通過讓同學們,了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詩范讀等資料;自主感知古詩的畫面美。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jié)奏。
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領(lǐng)悟意境,品讀古詩,欣賞美
1、理解詩意,領(lǐng)悟意境: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
。ǚ中〗M學習討論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的學習熱情很高,現(xiàn)在來把你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分享。
。ㄐ〗M匯報學習情況,師隨機出示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jīng)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
。ū頁P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讀、說說、想想、議議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病⒄w感知,體會詩情: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讀懂這首古詩。誰能用自己的話再描繪這深秋的山林?
(生看著畫面說,師點撥。)
師:作者欣賞著美麗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ㄒ龑w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讀古詩,欣賞美:
⑴“緊扣詞句”。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此時此刻我相信大家與作者一樣陶醉于火紅的楓樹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們來夸一夸這首詩贊一贊美麗的深秋,好嗎?四人小組的同學再朗讀全詩,說說詩句中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
。ㄋ娜诵〗M朗讀討論,師巡視。)
生:我最喜歡“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他讓我看到了火紅的楓樹林,比春天的花還要紅。
……
品味詞句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guān)鍵。
、啤跋胂舐巍保
師: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嫦M馨阉嬒聛。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讀品味,感悟詩情,表達美
1、美讀品味:
師:美麗的秋景,生動的詩句,同學們我們怎樣美美地朗讀呢?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yōu)美的伴樂下盡情朗誦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誦、師抽生朗讀、背誦。)
。病⒏形蛟娗,表達美:
師:小朋友,通過學習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麗,你們愿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感受到的美嗎?出示表達方式:
讀一讀。
演一演。
畫一畫。
寫一寫。
(生自由選擇,小組合作,表達美。)
語文課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zhuǎn)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后的成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fā)想象、發(fā)揮潛能。
四、訓練遷移
師:學了這首古詩你們準備完成什么作業(yè)?
生:課外朗讀杜牧的詩,抽時間與同學交流。
……
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yè),過一把當老師的癮,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教學,最大限度發(fā)掘孩子的潛能,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使每個孩子都品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山行》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熟讀古詩,感知美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xiàn)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現(xiàn)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學生紛紛自由背誦。)
師:同學們真棒!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出示一幅云霧繚繞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的楓林圖,并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么?想到什么?(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地說。)
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熟讀古詩,感知美: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現(xiàn)在就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入這美麗的圖畫中吧!同學們,預習后你們獲得了那些有關(guān)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交流吧。ㄋ娜诵〗M交流匯報查閱的有關(guān)資料。)
注意課內(nèi)外結(jié)合,通過讓同學們,了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詩范讀等資料;自主感知古詩的畫面美。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jié)奏。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領(lǐng)悟意境,品讀古詩,欣賞美
1、理解詩意,領(lǐng)悟意境: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
(分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的學習熱情很高,現(xiàn)在來把你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分享。
(小組匯報學習情況,師隨機出示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jīng)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
。ū頁P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讀、說說、想想、議議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讀懂這首古詩。誰能用自己的話再描繪這深秋的山林?
。ㄉ粗嬅嬲f,師點撥。)
師:作者欣賞著美麗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導生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讀古詩,欣賞美:
⑴“緊扣詞句”。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此時此刻我相信大家與作者一樣陶醉于火紅的楓樹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們來夸一夸這首詩贊一贊美麗的深秋,好嗎?四人小組的同學再朗讀全詩,說說詩句中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四人小組朗讀討論,師巡視。)
生:我最喜歡“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他讓我看到了火紅的楓樹林,比春天的花還要紅。
……
品味詞句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guān)鍵。
、啤跋胂舐巍保
師: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嫦M馨阉嬒聛。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讀品味,感悟詩情,表達美
1、美讀品味:
師:美麗的秋景,生動的詩句,同學們我們怎樣美美地朗讀呢?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yōu)美的伴樂下盡情朗誦吧。ㄉ倚』锇橛懈星榈乇痴b、師抽生朗讀、背誦。)
2、感悟詩情,表達美:
師:小朋友,通過學習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麗,你們愿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感受到的美嗎?出示表達方式: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寫一寫。(生自由選擇,小組合作,表達美。)
語文課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zhuǎn)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后的成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fā)想象、發(fā)揮潛能。
四、訓練遷移
師:學了這首古詩你們準備完成什么作業(yè)?
生:課外朗讀杜牧的詩,抽時間與同學交流。
……
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yè),過一把當老師的癮,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教學,最大限度發(fā)掘孩子的潛能,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使每個孩子都品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yǎng)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chǔ)。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chǔ)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并問“圖中畫的是什么!睂W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yōu)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jié)拍。只有按其韻律節(jié)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xiàn)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小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lǐng)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diào)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xiàn)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nèi)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山行》教案3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麗、充溢生氣的秋景詩,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gòu)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停車觀看,不由發(fā)出“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感嘆。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這首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教學目標:
1. 認識6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掌握“車”字筆順。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能用自身的話說出古詩大意.
3.培養(yǎng)背誦古詩的興趣,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會認“徑、斜、亭、停、車、霜”6個字,會寫“遠、亭、停、車、霜”5個字.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表示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徑、斜”讀音.
教學準備:
1.課文掛圖、字理演變圖、生字卡片或課件。
2.朗誦的背景音樂。
課時布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師出示掛圖(或課件出示),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氣已經(jīng)很冷,遠處山林中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馬鈴聲,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今天我們一起學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2.初讀感知,識記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1)自身讀,定位識字,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注意“徑、斜”讀音,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生處等詞含義.
小結(jié):這首詩只用了二十幾個字,就為我們描畫了一幅這么美麗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實,這每一個字都是經(jīng)過詩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來,再來細細的品味它,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3.再讀感悟,背誦古詩
。1)邊放課件,邊放古典音樂,用優(yōu)美的語言把學生帶人意境。(走在帶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盤旋曲折,斜斜地向遠處的山頂延伸。詩人一邊走一邊向遠處望去,只見那白云繚繞的地方住著幾戶人家。詩人走著走著,忽然停下了車,為什么呢?因為美麗的楓林晚景把他給吸引住了。詩人不由贊嘆:“霜葉紅于二月花!保
(2)剛才我們跟隨詩人一起觀賞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這感受讀出來嗎?(齊讀)詩人寫的美,你們讀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來。(自由背)
4.指導寫字
。1)“雨”作偏旁時,左邊豎變點,橫折鉤變成橫鉤。
(2)“車”字的下橫要寫得伸展。
5.拓展活動
。1)填字,涂色,說說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學生鞏固生字,并能根據(jù)自身對課文的理解,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給秋天涂色,找到身邊的秋天并說一說身邊的秋天。教師應引導學生盡可能遵循客觀實際,
。2)背一背
《山居秋暝》(節(jié)選)描繪了雨后初晴、秋高氣爽的山中美景,《楓橋夜泊》寫出了秋天的蕭條景象,表達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導學生背誦積累。
相關(guān)資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績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 “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學生很容易把“白云生處有人家”寫成“白云深處有人家”,因為以前學生學過“云深不知處”的詩句,可能受影響。有一些唐詩版本,就是寫的“白云深處有人家”,學生在課外可能閱讀中讀到的可能就是這樣的版本,先入為主,這個詩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腦子里。另外,“生”與“深”讀音接近,而且用“生”與用“深”也都能講得通!吧痹谶@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處”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繚繞的地方!吧睢痹谶@里是“濃厚”、“濃郁”、“濃密”、“深層”的意思,“白云深處”就是在濃濃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山行》教案4
【教學目標】
。薄W會詩中的生字、新詞,了解詩句的內(nèi)容。
2、感受詩中表現(xiàn)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領(lǐng)悟詩人表達的心境和情趣。
。、會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的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教學的難點】
領(lǐng)悟詩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條悠久而豐厚的歷史長河中,唐詩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文學的星空上,剛才同學們已經(jīng)背了幾首,今天老師和你們再來學習一首唐詩。
二、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認為這是一首反映什么時節(jié)的詩?
2、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三、欣賞圖片,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1、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
。病⑶锾觳粌H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時光,唐代詩人杜牧在外出觀賞美麗的秋景時,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動,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投影出示: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四、指導學法
。、以前我們已經(jīng)學過一些詩詞,你認為應該怎樣學習古詩比較好?(自由說)
。病⑿〗Y(jié)古詩學法:
、抛x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動一動: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
、窍胍幌耄哼@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
。、自學古詩:
、艑W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了解。
、坪献鲗W習,明確自學的任務。(完成表格)
、俏視x──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讀古詩
。、精講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藕剑荷钋飼r節(jié)的山,因為深秋時節(jié),天氣轉(zhuǎn)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茝剑盒÷。
、切保簭潖澢。
、惹鞍刖渚湟猓阂粭l彎彎曲曲的石子小路,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頂。
⑸后半句:白云深處指的是云霧繚繞的地方。
、示湟猓涸旗F繚繞的地方隱約可見幾戶人家。
⑺指導朗讀:讀準字詞,讀出節(jié)奏。
。、小結(jié)學法:理解詩中的字詞,進而理解句意。
。、師生一起學習、理解第二句:
、抛觯阂驗椋沤癞愖h字。
、茞郏毫魬伲鞈佟
、峭恚喊。
⑷紅于:比……更紅。
、伤~:經(jīng)霜打過的楓葉。⑹句意: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美麗的景色而停下車來,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山花還要紅艷。
。、讀一讀第二句古詩。
六、指導朗讀古詩
1、多種方式的朗讀古詩:
⑴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
、婆錁防首x。(創(chuàng)設(shè)詩情畫意)
。、理解并領(lǐng)悟古詩:
、胚@首詩主要講什么?
、圃俅涡蕾p美麗的圖片——美美的讀一讀這首詩。
、歉惺茏髡邿釔鄞笞匀唬瑹釔圩鎳拇蠛煤由健懈星榈淖x一讀。
七、小結(jié)延伸
這首詩用寒山、石徑、白云、楓林向人們卻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圖,置身期間,讓人留戀往返。作者寫“秋景”,全詩卻不露一個秋字,真實讓人折服。我想,稱這首詩是“千古之絕唱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八、向?qū)W生推薦兩本書
《唐詩三百首》、《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
【板書】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shè)計意圖】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因而,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設(shè)計過程中,我創(chuàng)設(shè)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后引導他們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加深對“秋”的認識——秋天是一個收獲是季節(jié),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jié)。由此,唐朝的詩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連忘返,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山行》。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古詩,因為學習方法就象打開知識門戶的一把鑰匙。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最后,向?qū)W生推薦兩本書《唐詩三百首》、《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讓他們平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
【教學反思】古詩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的難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創(chuàng)設(shè)情景,引學生“上路”:在導入新課,學生初讀古詩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jié)的詩,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根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說一說秋天——欣賞美麗的秋色圖。得出: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更是一個風景如畫,適宜外出旅游的黃金季節(jié)。在此基礎(chǔ)上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山行》做好了鋪墊。
。病⒔探o方法,讓學生自己“上路”: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在總結(jié)以往學習古詩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小結(jié)出學習古詩的方法:⑴讀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⑵動一動: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⑶想一想: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引導學生自學古詩。
。、指導朗讀,讓學生輕車熟“路”:常言道:“書讀百遍,情義自現(xiàn)”,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遺憾的是由于課前高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反饋理解詩意的時間稍長,最后不得不壓縮了指導朗讀的時間。因而導致了學生對古詩的節(jié)奏美、意境美領(lǐng)悟不深客。
《山行》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讀懂《山行》,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感情。
4.學習寫詩,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此環(huán)節(jié)檢查上節(jié)課所學古詩背誦情況。
2.憶學習古詩的方法“讀 、悟、想、品 、誦”
讀----詩文 思—詩意 想---畫面 誦-- --全詩
表揚大家學習古詩的熱情,今天在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資料準備:(杜牧是唐朝詩人,擅長寫景,人稱“小李杜”。)(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yōu)點,溶前賢闊大仆茂的精神,創(chuàng)與之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解題 :山行,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詩。
三、學習詩文。
1.初讀古詩,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nèi)容。
(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杜不準的地方。
。2)指名讀、齊讀、范讀等,初步了解古詩內(nèi)容。
2.通過學法自學古詩。(通過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
(1)小組討論,抓住關(guān)鍵詞“坐”、“于”、“霜”、“寒”、“斜”等詞語,用、查找資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提出來小組共同解決。
3.總結(jié)學習情況,師生共同交流。
(1)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匯報,交流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交流討論。
師重點準備指導:坐是“因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學生根據(jù)詞義大致說說詩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節(jié),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
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4.想像畫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寫的是深秋季節(jié)的景色,詩中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寫的是楓葉紅的季節(jié),楓葉紅的季節(jié)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寫的是秋季的景色。
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jié)的山林景色圖,還寫了哪些景物?你覺得怎樣?
詩人筆下除了寫楓林外,還寫了寒山、石徑、白云,這四樣構(gòu)成了一幅秋色圖,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想像畫面。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什么?說什么呢?讓咱們一起走近詩人共同欣賞。(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賞意境 。
1.觀看錄像《山行》
2.啟發(fā)學生說出感覺最美的景色。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發(fā)心中的情感。
。1)唱贊歌來表達?梢怨膭钣檬煜さ腵曲調(diào)吟唱,再請全班同學跟唱
(2)誦讀詩文表演。
(3)照一張相。
。4)畫一幅畫。
(5)當導游介紹此處美景
五、誦讀(或吟唱)。
1.指導誦讀(看誰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讀出節(jié)奏美、看圖中景物感悟讀,配以古箏樂最好,分自由讀、小組讀、齊讀、范讀、指名讀。先請學生范讀,讀出“遠上”強音,“石徑”次強,“白云”強音,“有”次強,“楓林晚”強音,“二月花”弱音。
2.試背。
六、延伸。
1.創(chuàng)意寫詩。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想做小杜牧嗎?學習作者寫景的方法寫一下深秋的校園報答一下你對校園的熱愛。
2.背出描寫四季景色的其他詩人寫的詩句。
《泊船瓜洲》、《望廬山瀑布》、《絕句》、《春曉》等。
3.課下讀杜牧詩集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習,多積累,多背誦。大膽嘗試寫作,早日出杰作。成為小小詩人。
板書:山 行
杜牧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山行》教案6
活動目標:
1、欣賞畫面,理解畫面的年代、特點,感知古詩的內(nèi)容。
2、欣賞、跟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3、認讀生字:“行、停、車”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fā)展求異思維。
活動準備:
1、大字卡、大范例、磁帶錄音機。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活動過程:
一、欣賞畫面
1、畫面上有什么?
2、畫面上的人穿的衣服和我們有什么不同?這個古代人站在什
么地方。
3、詩人的旁邊有什么?猜猜他為什么停下來,是什么吸引他下車?
(認讀生字:停、車)
4、你們知道古人是怎樣稱紅葉的嗎?什么季節(jié)會出現(xiàn)漫山的紅葉?
二、欣賞詩歌
1、你們想知道詩人望著山上的紅葉想什么,詩人怎樣形容這座山嗎?聽聽錄音你們就會知道了。
2、播放錄音。剛才小朋友聽到的就是詩人看到漫山紅葉后寫下的一首詩,古詩的名字叫《山行》,(認讀生字:行)你們知道山行是什么意思嗎》
3、再次欣賞詩歌,提問:
哪一句是寫山上的`小路的?古代人說露怎么說?說說這是一條怎么樣的小徑?
哪一句是寫山上的人家的?山的什么地方有人家?
哪一句形容紅葉?我們一起來說說。4、發(fā)放幼兒用書,請幼兒邊指字邊欣賞古詩。
三、跟讀古詩
1、放錄音,集體跟讀古詩,教師觀察幼兒的閱讀狀態(tài),看幼兒是否用目光隨著錄音在指相應的詩句。
2、古詩中的哪個句子不明白。
3、你覺得哪一句很好聽?請你模仿讀一下。
四、朗誦古詩
1、集體朗讀古詩,提醒幼兒注意模仿錄音。
2、收書。
3、請個別幼兒上前表演朗誦詩歌。
五、游戲::摘紅葉
將字卡貼在紅葉的正面,紅葉背面朝上貼在黑板上,請個別幼兒上前摘下紅葉,并告訴大家自己摘到得是×字紅葉。
《山行》教案7
教學要求:
1.讀懂詩句,理解內(nèi)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
課件、學生書寫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領(lǐng)入詩。
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2、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學生自讀想象。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課件出示圖畫。
。▓D畫內(nèi)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這幅畫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jù)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僦该麑W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jù)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趥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jié)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劢處熞x: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jié)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苓呉髡b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俑鶕(jù)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xiàn)。]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jù)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谝龑W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芫氉x,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夼錁俘R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把畫送給大家,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4、作業(yè):好多同學也寫得不錯,拿回家給畫涂上顏色,還可以把它放進你的成長記錄袋里。
《山行》教案8
教學目標:
1、品味意象,領(lǐng)會意境
2、學習虛實相生等表現(xiàn)手法
課時安排:
一教時
授課過程:
一、作者與背景
溫庭筠(約812—870年),本名歧,字飛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詩人、詞家。在晚唐的詩人中,溫庭筠聲名鵲起,與李商隱齊名,史稱“溫李”,都是唯美詩風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詞家中,溫庭筠填詞最多,和著名的韋莊齊名,人稱“溫韋”。他的詞,在構(gòu)思的精巧,語言的含蓄,聲律的和諧等方面,都有自己藝術(shù)風格上的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性,在詞在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著突出的貢獻,被譽為“花間派”鼻祖。
詩人本來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長安南郊安了個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詩歌里,是把長安南郊說成他的故鄉(xiāng)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離開長安,出外宦游。當他在商洛一帶的山區(qū)里跋涉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故鄉(xiāng)”;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著“杜陵夢”。
二、整體感知讀懂詩意
清早起馬車鈴響聲叮當,
出門人想家鄉(xiāng)倍感悲傷。
雄雞唱茅草店殘月當空,
踏寒霜人腳印留板橋上。
槲樹葉紛紛落滿山滿路,
月光下枳樹花映照驛墻。
思故鄉(xiāng)我昨夜夢回杜陵,
春天里鳧和雁布滿池塘。
三、品味意象,領(lǐng)會意境
1、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
分析”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前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疊加各組典型意象,組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
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guān)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
2、意象的疊加是指把幾組意象串聯(lián)起來,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組成了一幅充滿意味的畫面,以此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
古詩詞中的意象疊加實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駿馬西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請談談對句“枳花明驛墻”中“枳花”、“驛墻”兩個意象之間的關(guān)系。
它們之間相互映襯,以表現(xiàn)天色微明,突出一個“早”字。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四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用一些詞語概括。詩人在此流露了怎樣的情感?
梅堯臣曾經(jīng)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這里運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象“鳧雁滿回塘”。這里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
虛實相生指由眼前所見到心中所想,進而把眼前的實象與心中的虛象有機聚合在一起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虛實相生的表現(xiàn)手法,有時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
古詩詞中虛實相生的實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賬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5、這首詩還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應
四、總結(jié)
這首詩選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運用意象疊加、相互映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應等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獨寂寞,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懷。
五、遷移拓展,簡要分析這首詩
《村行》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屬山東)人。歷任威武(今屬山東)主簿、翰林學士、滁州(今屬安徽)、揚州(今屬江蘇)、黃州(今屬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諫,頗為朝中權(quán)貴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貶。晚年貶于黃州,后世因而多稱其“王黃州”!洞逍小肥且皇灼哐月稍姡峭跤韨犜谒翁诖净辏ň啪乓荒辏┍毁H為商州團練副使時寫的。
《商山早行》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溫庭筠(yún)(約812——約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溫八吟”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并稱“溫韋”,F(xiàn)存詩三百多首,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箋注》《金奩集》等。
二、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準確寫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聯(lián)系溫庭筠生平,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zhèn)襄陽,他被辟為巡官。據(jù)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fā)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當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shù)莱錾躺。此詩當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jīng)過商山時所作。溫庭筠雖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視之為故鄉(xiāng)。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一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xiāng)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詩義
【注釋】
、派躺剑荷矫置汹、楚山,在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qū)交匯處。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 [2]
、苿诱麒I:震動出行的鈴鐺。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情危╤ú):陜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fā)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shù)靥厣?[2]
、辱谆黧A墻: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墻”,有人認為“照”是錯誤的(見《枳花明驛墻——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明:使……明艷。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啥帕辏旱孛,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jīng)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束D(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嘶靥粒喊哆厪澢暮。
【譯文】
黎明破曉起身,套子駕車鈴聲叮當。踏上遙遙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鄉(xiāng)。
殘月高掛蒼穹,村野客店雞鳴聲聲;板橋彌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
槲樹枯葉飄落,悄然鋪滿靜寂山路;枳樹白花綻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墻。
令我觸景傷情,不由想起歸鄉(xiāng)之夢。遙想野鴨大雁,早已擠滿曲岸湖塘。
四、作品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xiàn)“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jīng)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痹诜饨ㄉ鐣铮话闳擞捎诮煌ɡщy、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翱托斜枢l(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宋代梅堯臣曾經(jīng)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guān)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shù)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jié)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jié)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懊┑辍、“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xiàn)的。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半u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征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jīng)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照”字?梢钥闯,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岸帕陦簟,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霸缧小敝芭c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xiàn)。
五、古詩主題
《商山早行》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fā)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意。
《商山早行》原文和譯文
原文: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噹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xiāng)。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凈的池塘。
《山行》教案9
教學要求: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會本詩中的2個生字。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是感情。
山行
一 渲染意境,激趣揭題。
同學們,剛才的閱讀課里,我們讀了《陜北八月天》這篇文章,感受到了陜北八月的濃濃秋意,欣賞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山行》這首古詩。
二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要求: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
檢查:指名朗讀,學生評價。
三 再讀課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聽課文錄音,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學生讀,提出不懂的問題。
分小組交流 討論
教師適當點撥。
四 美讀古詩
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課件展示
。ㄅ渖蟽(yōu)美的音樂,展示美麗的山林圖片,師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斜斜地向山頂延伸。詩人杜牧邊走邊望,只見那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住著幾戶人家。詩人不禁停下了車,因為美麗的楓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贊嘆道:
齊讀--------霜葉紅于二月花
剛才我們和詩人一起觀賞了山林美景,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你能把這樣的感受讀出來嗎?(感情朗讀)
五 誦讀古詩,練習背誦。
六 寫字
出示生字 霜 徑
師范寫
描習字冊
《山行》教案10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學生暢所欲言之后,老師引入: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jié),收獲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板書)。(設(shè)計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jié)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jié)。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主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的詩作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2.請學生朗讀,老師和其他學生評價。
3.四人一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qū)懴聛怼?/p>
。ǘ┑谝痪鋵W習。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lián)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diào)整說話順序。
3.總結(jié)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保ㄔO(shè)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著重讓學生自學,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jié)學習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小結(jié)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ㄈ┑诙鋵W習。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fā)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jié)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shè)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qū)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ㄋ模┓攀肿寣W生自學三、四句。(設(shè)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chǔ),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xiàn)疑難。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半放開式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ㄎ澹┮援嫗槊剑由罾斫。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
2.結(jié)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jié)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shè)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xiàn)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shè)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guān)鍵。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ㄔO(shè)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lǐng)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shè)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shè)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chǔ)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山行》教案11
【設(shè)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提高兒童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lǐng)悟內(nèi)容,培養(yǎng)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diào)的理念。如何使兒童在讀古詩的同時,真正感悟到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下面一個教學片斷,我們會有所啟發(fā)。
【案例片斷】
。ㄍㄟ^“自讀———同桌檢查糾正———齊讀”等方式使學生把古詩讀正確)
師:同學們讀書的水平真高,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同學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生小組學習,師巡視指導。)
師:哪一組先來交流?
生:我們組知道“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生:我們組來幫助他們小組的同學補充一下!斑h上寒山石徑斜”的意思是說遠遠看去,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生:我們知道“白云生處有人家”是說白云的深處有一戶人家。
師:是嗎?(師隨機板畫山中云霧繚繞的地方有幾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畫后舉手):老師,我覺得不是白云的深處,應該是在山上有幾戶人家的房子。
師追問:那古詩為什么說是“白云生處”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學生舉手)
生:因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還要高,所以是“白云生處”。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們的同學讀書的水平已經(jīng)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像剛才結(jié)合圖畫來讀懂古詩,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其他組還讀懂了哪幾句呢?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就是說霜葉比二月的花還要紅。
師:你說得不錯,但這里的“霜葉”是指什么葉子呢?(教師隨即出示書中的插圖)
生:“霜葉”指楓樹的葉子。老師,我知道“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意思。
師:那你說說看。
生:我是從書中看出來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見傍晚路邊的楓葉太美了,就停下車來。
師:你們真是太棒了,自己讀懂了這首古詩的意思。(這時,一名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
生:老師,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師反問:真的嗎?
生:我認為不是。
師繼續(xù)追問:那為什么要用“寒山”呢?(教室里鴉雀無聲)
師啟發(fā):同學們你們想想,這首詩是描寫什么季節(jié)的呢?
生:秋天。
師補充:而且是深秋時節(jié),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時節(jié)的山。因為深秋時節(jié),天氣轉(zhuǎn)冷,因此作者在這兒用了“寒山”。
生:第四行為什么說“霜葉”呢?
師:誰能回答這位同學的問題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會下霜。所以說是“霜葉”。
師:說得準確一點,應該是被霜打過的楓葉。同學們,杜牧用短短的四句詩寫出了深秋時美麗的景色,使我們看到了深秋時節(jié)生機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讓我們也來贊一贊這美麗的深秋,好嗎?(引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反思】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chuàng)設(shè)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的基礎(chǔ)上,以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保o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nèi)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山行》教案12
教學目標:
1、品味意象,領(lǐng)會意境 ,體會情感。
2、了解羈旅思鄉(xiāng)類詩歌的常見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品味意象,領(lǐng)會意境 ,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溫庭筠
二、鑒賞《商山早行》
1、朗讀,整體感知詩人的思想情感。
明確:悲故鄉(xiāng)——思鄉(xiāng)。
2、理解詩意。
3、品味兩幅畫面。(品味意象,領(lǐng)會意境 ,體會情感。)
。1)這首詩營造了兩幅不同的畫面,一幅是異鄉(xiāng)的畫面,一幅是故鄉(xiāng)的畫面,找出相應的'詩句。
(2)“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彼木錉I造了怎樣的意境?詩人在此融入了怎樣的情感?(用筆寫,交流)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象 “鳧雁滿回塘”。“鳧雁滿回塘”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聯(lián)系首聯(lián)解說作者這樣寫的意圖。
4、品味佳句:(自由鑒賞)
問:第二聯(lián)歷來膾炙人口,此詩頷聯(lián)上下句除對仗外,其構(gòu)成形式還有么特點?與我們學過的哪些詩詞句子異曲同工?
5、小結(jié):
這首詩選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運用意象疊加、相互映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應等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獨寂寞,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三、羈旅思鄉(xiāng)詩回顧
1、特征(意象):驛道、征鐸、馬、船(舟)、杜鵑、鴻雁、月、客、浮萍、飛蓬等。
2、表達情感:旅途艱辛 漂泊無依 浪跡天涯 歸期遙遙 孤獨彷徨 思鄉(xiāng)思親
四、作業(yè)設(shè)計
用以上方法自己鑒賞一首羈旅思鄉(xiāng)詩。
古詩詞教案《飲湖上初晴后雨》《迢迢牽牛星》《宿建德江》《涼州詞》《飲酒》《商山早行》《天凈沙·秋思》《秋浦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軍行(其四)》《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山行》教案13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徑”“霜”,理解詞語“石徑、坐、霜葉、紅于”等詞的意思。
2、理解詩的意思,認識秋天紅葉的靜美,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釋題
1、同學們,在祖國語言寶庫中,老師對古詩特別鐘情,因為古詩特別的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山行》。這首詩是晚唐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杜牧所寫。杜牧的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創(chuàng)作態(tài)度非常嚴謹。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總結(jié),把自己認為不滿意的燒掉。1000多篇詩文流傳下來的`只有450篇。這首詩是他寫景的代表作。
2、釋“行”,質(zhì)疑。
(作者在什么季節(jié)游覽山間?看到了那些景物?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二、默讀古詩
。薄⒏鶕(jù)課后的解釋,以及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遠上、石徑、斜、坐、霜葉、紅于”等詞的意思。
2、結(jié)合插圖想一想:圖上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
3、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理解詩句
1、讀第一、二行:
詩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遠上、石徑、斜”等詞的基礎(chǔ)上說出: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長飄動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2、讀第三、四行:
(1) 說說“坐、霜葉、紅于”的意思,指名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2)幻燈出示未添色的楓林圖,讓生說出作者停下車來觀賞的原因,然后指名為這楓葉添上顏色,成為美麗的秋色圖。
四、指導朗讀
1、導語激情
課件展示“滿山楓葉”、“作者下車”、“觀看楓葉”的畫面。楓葉如此紅艷,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吹綕M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顫動,這經(jīng)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
2、表情朗讀:(個體讀、群體讀、配樂讀。)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五、背誦默寫
1、說說這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兒看出?
2、說說你看到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結(jié):這首詩正像大家所說的,盡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楓葉的紅艷,表現(xiàn)了秋天的無限生機,秋景的清秀迷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寫得非常形象。請大家把這生動的詩文結(jié)合優(yōu)美的圖畫,插上想象的翅膀,寫成一篇文章。
六、讀寫結(jié)合
1、反復吟誦詩歌。
2、自己命題。
3、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發(fā)揮想象,注意文章的開頭、結(jié)尾和過渡。
七、布置作業(yè)
1、根據(jù)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課外閱讀杜牧的其他幾首詩:《過清華宮》、《江南春》、《赤壁》等。
《山行》教案14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顿泟⒕拔摹穼懙氖乔锬┑木吧:煽,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nèi)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創(chuàng)設(shè)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guān)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學生背誦古詩)古詩為我們呈現(xiàn)出美的意境,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nèi)容?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nèi)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ㄕw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yōu)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懽钟柧氁o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說說為什么?
。ú皇箤W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zhàn)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W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jié)合,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zhàn)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ǘ喾N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⒎e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山行》教案1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有人說:“秋風掃落葉,何等凄涼蕭條!”但是,在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山行》。
2、板書: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自由朗讀
2、請學生讀,互相評價
3、齊讀
4、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齊讀。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讀詩句,悟詩情。
5、根據(jù)學法,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或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習古詩。
6、小組匯報交流。
。1)、簡介詩人杜牧;
。2)、了解題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詞解釋:
a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jié),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b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為;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d紅于:比……更紅。
(4)、學生根據(jù)小組討論說說詩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師點撥:
a、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qū)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于”不僅點出色彩鮮艷,而且顯得更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c、同樣寫紅葉的詩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比較而言,杜牧的寫法好在哪兒?(在深秋時節(jié),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楓葉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d、前兩句描寫景物特點與作者情感表達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前兩句描寫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愛的還是楓葉,所以說,前面景物的描寫是為下面的第四句作鋪墊的)
小結(jié):
這首詩中,作者杜牧用驚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統(tǒng)攝起來,構(gòu)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圖,以“愛”為核心的情感表達,使這首詩情景交融,令人白談不厭。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創(chuàng)設(shè)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讀,品悟詩歌表達情感。
2、設(shè)置導語,配置音樂、角色、扮演(把自己當成詩人)。
3、反復吟唱,強化記憶。
四、選擇性作業(yè)。(任選一道完成)
1、畫一幅秋色圖。
2、改寫《山行》(以第一人稱,把古詩改成一篇記敘文)
板書設(shè)計:
【《山行》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杜牧的山行教案03-01
杜牧《山行》教案11-07
古詩山行教案03-13
山行優(yōu)秀教案03-06
《山行》教案(15篇)03-13
《山行》教案15篇03-06
古詩山行教案10篇03-13
山行教學反思11-19
《山行》課后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