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探究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1
活動目標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與物品的顆粒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是否攪拌的關系。
2.學習記錄,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透明的杯子(標記:綿白糖、白砂糖、方糖)、小勺、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記錄表,筆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一盆水,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糖、洗衣粉、藥等)
2.如果把這些東西(指幼兒說的)放在水里,哪些化的快,哪些化的慢,怎樣做能讓它化得快一些呢?
(二)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系
1.認識實驗材料:塊糖、2杯涼水、攪拌棒。
并猜測:一杯攪拌,一杯不攪拌。塊糖在哪杯水中化的快? 2.填寫記錄表。幼兒2人一組,每人一份記錄表,第一個化完的寫上數字1,第二個化完的寫上數字2,第三個化完的寫上數字3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并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
小結: 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是否攪拌有關,攪拌的化得快,不攪拌化得慢。
(三)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系
1.認識實驗材料:綿白糖、白砂糖、方糖、3杯水、攪拌棒。請幼兒觀察其不同,并猜測:三種糖分別放進水里,那種糖溶解的速度快些,為什么?
2.填寫記錄表。幼兒3人一組,每人一份記錄表,第一個化完的寫上數字1,第二個化完的寫上數字2,第三個化完的寫上數字3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將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并討論實驗結果:
物體的溶解速度與它的顆粒大小有關?扇苡谒奈矬w越是顆粒小的溶解速度越快
(四)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水溫的關系
老師準備了同樣大小的塊糖,請你動腦筋、想辦法,看看誰能讓糖最先化完?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實驗材料,說出材料的名稱:塊糖、涼水、熱水、攪拌棒。
猜想: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并填寫記錄表。
2.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教師發(fā)出口令請幼兒同時將塊糖放進杯子里,并一起輕輕攪拌,看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填寫記錄表。
3.交流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并討論實驗結果: 水溫度越高,物體的溶解速度越快。
活動延伸:
從冰箱里拿出魚來做菜,怎樣做能讓魚在最短的時間內化開呢?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又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戲性的內容。整個活動的步驟比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強,操作過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現象,進而發(fā)展發(fā)展幼兒的思維和語言,激發(fā)求知欲。在整個活動進行中,幼兒自己發(fā)現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現象,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2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種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
3、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一、幼兒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塊白布和葉子;
2、四各種植物的葉子、果實、花瓣等(如:草葉小番茄、各種顏色的花瓣等);
3、小積木,白色棉布每人兩份;
4、各種食物:糖果、有顏色的饅頭、面粉等;
5、黑板一塊、PPT、做彩色面的視頻。
二、教師示范材料:白布,綠葉。
【活動過程】
一、觀看魔術,引發(fā)幼兒活動興趣。
1、觀看魔術表演。
。1)你們有沒有看過魔術?今天我給大家?guī)硪粋很棒的魔術表演,請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教師表演魔術:現在我的魔術開始了,這是什么?(出示白布)那這是什么?(出示葉子)看一看,我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會發(fā)生什么神奇的事?引起幼兒的興趣與探索欲望)
(2)魔術結束,發(fā)生了什么現象?(白布變成綠色的了)
2、幼兒嘗試操作。
。1)你們覺得這個魔術有趣么?那現在我們自己來嘗試變一次?纯蠢蠋熃o你們準備了什么材料?(幼兒觀察操作材料)
。2)幼兒嘗試自己動手操作變“魔術”。
。3)觀察自己“魔術”后白布的變化。
老師提問:為什么布會變成綠色的呢?(因為葉子上的綠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結:原來植物的`葉子里有綠顏色,它有一個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1、幼兒預測猜想。
我們已經在植物的身體里找到了綠色,那你們猜一猜植物的身體里還會不會藏著其他的顏色?(幼兒猜想)
2、幼兒探索驗證。
。1)熟悉材料。
師:我們現在自己來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體里有沒有其他的顏色。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各種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實也有植物的葉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教師逐一介紹材料:胡蘿卜、小番茄、檸檬皮青瓜皮楊梅各種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師:剛才我們已經學會魔術這個本領了,這一次請你們自己來變魔術。道具呢還是有一塊白布,然后請你們在籮筐里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放在白布上來變魔術,看看最后會發(fā)生什么神奇的事情。變好以后請你在白布上寫上你的學號,把它送到這里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交流分享。
請幼兒把變好顏色的布按顏色分類擺放好。
黃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紅色的色卡
綠色的色卡
其它
提問:你變出了什么顏色?你是怎么變的呢?(引導幼兒用“我用什么變出了什么顏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師小結:
原來植物的身體里藏著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色、黃色、紫色還有綠色。這些藏在植物身體里的顏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聯系生活,提升經驗。
1、生活應用。
。1)出示PPT
這些植物色素還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們吃的食物里,不信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面條):這是什么?它和我們平時吃的面條有什么不一樣的?
你知道它是怎么變出來的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2)觀看視頻。
廚師在干什么?你在畫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里了么?
小結:對了,這些植物色素就蘊含在這些蔬菜的汁液里,把它們加在面粉里,就做出了彩色的面條。
。3)觀看PPT。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么食物也添加過植物色素呢?我們一起看一看。
(4)教師小結:
這種加在食物里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們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們的食物變得更加美觀,更加的營養(yǎng)。
【活動延伸】
剛才我們已經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種顏色,想不想把這塊布變得五顏六色,更加美麗?請你們一起回到教師繼續(xù)來完成好不好?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3
一、活動題目
哪種布擦瓷磚最干凈?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通過親自動手實踐,感知不同質地布料對污漬的吸附力的不同,找出吸附力最好的布。培養(yǎng)幼兒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小竅門,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及觀察比較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每組一個小托盤,盤內有棉布、綢緞、毛毯頭各一塊,清水一盆,帶有污漬、油漬的瓷磚場地,四張桌子,八個盤子,每人一張記錄卡、一支水彩筆;課前家長與孩子了解洗滌劑的危害性,并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廢舊布料。
五、活動內容及過程
引入:炊事員阿姨工作辛苦,請小朋友幫助炊事員阿姨擦瓷磚。
摸一摸,說一說,每塊小布頭有什么感覺?
(1)毛毯頭毛茸茸的,很軟。
(2)綢緞滑溜溜的`。
(3)棉布很軟很細。
探究的問題:哪塊布擦瓷磚最干凈?
幼兒討論。
(1)綢緞擦得干凈,因為它光滑、干凈。
(2)毛毯頭擦得干凈,因為它有毛吸水分。
(3)棉布擦得干凈,因為我看我媽媽就用它擦。
試一試:找出擦瓷磚最干凈的一塊布。用各種小布頭擦帶有污漬的瓷磚。
說一說我的發(fā)現。
(1)毛毯頭擦得最干凈,因為它的毛長,能把水和臟東西吸起來,而且還能吸油。
(2)綢緞擦得不干凈。
(3)開始時我用這塊綢緞擦瓷磚不干凈,我又用棉布擦,也不太干凈,最后用毛毯頭擦干凈了。
應用。
今天小朋友們不僅做了好事,而且還發(fā)現了一個秘密:毛毯頭擦瓷磚最干凈。我們把這些小布頭拿到家里,幫爸爸媽媽擦一擦家里的物品,看一看擦什么更有效。
六、注意事項
1.不用任何洗滌劑情況下嘗試用各種布擦瓷磚。
2.給幼兒提供的廢舊布要干凈衛(wèi)生。
3.幼兒進入伙房地面不要有水,提供的水不超過30℃,鍋要冷卻才可進人。
4.提示幼兒分別用每一塊布去嘗試,邊嘗試邊做記錄。
5.操作前讓幼兒理解什么是“比較干凈”,什么是“最干凈”。
6.為幼兒準備另一處帶有污漬的瓷磚場地,以備幼兒再次探索時使用。
七、拓展性方案線索
利用不同的布料擦不同質地的物品,結果會不同。
1.用這幾塊布(棉布、綢緞、毛毯頭)擦地板,哪塊布擦得最干凈?
2.用這幾塊布擦洗手間的坐便,哪塊布擦得最干凈?
八、背景資料
用毛毯頭擦拭物品很干凈,為什么呢?原來毛毯除了具備以上特點外,它還是絕緣體,并且纖維絲相對于其他棉布等要粗。在擦拭物品時,與物體相互摩擦,由于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而帶電,產生較大的靜電場,能吸附灰塵等輕小物體。用毛毯頭可以做成椅墊、玩具等。
活動點評:
從活動題目看,通過幼兒的探究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觀點,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和對事物的觀察和比較能力,活動題目明確,活動內容立意新,培養(yǎng)目標明確。
從活動過程看,能緊緊圍繞“用哪種能把有污漬的瓷磚擦干凈”這一問題展開實驗;顒又械奶骄繉哟慰稍倜鞔_些。如探究的問題提出后可提出探究的條件,現在沒有洗潔精和肥皂等物品,只有不同的布,請幼兒試一試,用哪塊布能把臟瓷磚擦干凈。這樣就把探究的條件固定了,避免幼兒在活動中使用其他清潔物品干擾探究效果;顒又杏玫拇纱u可選擇污漬相近的瓷磚場地。活動的形式可以兩人一組或一人一組。
可以增加第二個探究活動,題目是“哪種方法除污漬快”。材料可使用毛毯頭、潔潔靈、污漬瓷磚或地板;顒舆^程可采用潔潔靈和不用潔潔靈的對比實驗,看看哪種方法快。可選擇臟一些不易擦掉污漬的瓷磚,通過實驗可讓幼兒感知科技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與方便。
該活動可拓展到家庭和社區(qū),有條件的幼兒園可組織幼兒在家庭、社區(qū)搞一些有意義的象征性勞動,讓幼兒接觸社會,他們會很高興的,因為他們會感覺到用了他們的小手使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更干凈、更美好了!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4
設計意圖:前一段,中央電視臺少兒節(jié)目播放了迎“奧運”暑期全國中學生挑戰(zhàn)杯“玩骨牌”大賽,我被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和智慧深深的感動了。啟發(fā)了我設計本次幼兒活動課。玩骨牌,看似簡單,卻需要集體智慧,它的玩法五花八門,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多米諾骨牌顏色鮮艷,有助于環(huán)保,對孩子身心健康無害,放單線、多線、文字等各式各樣多米諾外,還可充做積木、搭房子、蓋牌樓、制成各種各樣的拼圖,做各種各樣的益智游戲。通過玩骨牌游戲,可以使他們增長見識,懂得做事要預計到后果。
活動目標:
1、通過玩骨牌,培養(yǎng)幼兒玩智力游戲的豐富知識和技能。
2、讓幼兒認識多米諾骨牌玩具,研究骨牌玩具的.名種玩法。
3、使幼兒增長見識,懂得做事要預計后果。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套多米諾骨牌玩具。
2、有關多米諾骨牌挑戰(zhàn)的課件。
活動過程:
1、激發(fā)興趣。
師:A:玩玩具。
B:玩游戲。
C:畫畫。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新玩具,看看這是什么?
2、介紹多米諾骨牌的歷史。
師:骨牌據說起源于中國,后來以意大利傳教――多米諾的名字來命名,到了十九世紀,多米諾已成為世界性的運動,愛到了男女老少的歡迎。那么,多米諾骨牌怎么玩呢?我們來試試看吧!
幼:A:我用骨牌搭房子。
B:我用骨牌蓋牌樓。
C:我用骨牌搭積木。
師:孩子們,你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玩法,接下來,我們看幾幅骨牌挑戰(zhàn)圖片,看看骨牌還可以怎么玩?
3、觀看課件,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圖形?
幼:A:長長的一條龍。
B:“六一”兒童節(jié)圖形。
C:我看到了“2008”數字。
師:大哥哥,大姐姐們真聰明,那下面你們也來動手試試看,想擺什么就擺什么圖形。
4、幼兒動手再次玩骨牌,提問。
。1)你擺的是什么?
(2)說一說你是怎么擺出來的?
5、體驗多米諾言骨牌的樂趣。
有的小朋友還沒擺完,不小心碰倒了其中的一塊,接下來的每一塊都會倒下,其樂無窮。這就是骨牌的有趣之處,我們自己試試看吧!
6、幼兒再次玩多米諾骨牌。
幫助幼兒分析原因,鼓勵幼兒再擺。
師:有的小朋友的多米諾推一塊,就全倒下了,有的沒有全倒下,為什么呢?我們要注意骨牌只有一次推動的機會。
7、幼兒嘗試合作擺多米諾骨牌(教師事先構圖)
師:我們擺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碰倒其他的,我們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邊擺邊想。
8、表揚鼓勵,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的寶貝們玩的高不高興?(高興)你們的挑戰(zhàn)很成功,下次活動,我們一起動手親自來做骨牌,看看誰是這方面的能手。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5
設計意圖
一個下雨的清晨,手工區(qū)的報紙被雨淋濕了,老師不得已取消了當天的折紙活動,此舉引發(fā)了孩子們的議論。梓揚說:“當我不小心弄濕了哥哥新買的圖書時,哥哥急得跳起來!笨煽烧f:“弄翻的茶水打濕了妹妹的衣袖時,妹妹冷得哭了!狈f:“我和爸爸坐公交車,司機一個急剎車,爸爸的飲料打濕了手中的報紙,爸爸就沒法看報了!痹瓉,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意外,給人們帶來了小小的不便。那么,有什么快速、簡單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濕報紙怎樣變干”這個事件為契機,我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和探索生活中出現的科學現象。
活動目標
1.通過參與“濕報紙變干”的系列小實驗,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將濕報紙變干,初步了解“水遇熱變成水蒸氣”的特性。
2.能在觀察的基礎上,較為靈活地運用語言、圖表展示使?jié)駡蠹堊兏傻倪^程和結果,培養(yǎng)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
3.關注身邊的事物特征,樂于動手動腦并體驗探索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1)幼兒已有填寫“實驗記錄表”的經驗;
(2)在實驗區(qū)域中投放過常見的操作工具,幼兒已認識工具名稱及其基本使用方法。
2.材料準備:
(1)濕報紙、吹風機、海綿、毛巾、臺燈、取暖器等操作材料并分類擺放;
(2)“‘濕報紙怎樣變干’實驗記錄表”若干(其中有一張教師用表掛在黑板上,其余的幼兒用表放在操作桌上),每張操作桌上有小盤子一個,內裝記號筆和畫著操作工具的圖卡,長線插座一個。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調動幼兒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和參與科學小實驗的興趣
導入語:“今天早晨,劉老師的《晨報》被灑出的牛奶濺濕了,沒法看,只好又買了一份。小朋友們見過類似的事情嗎?”
(1)鼓勵幼兒調動相關的生活經驗,大膽與同伴交談并自由發(fā)言。
(師小結:“原來,類似報紙被打濕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見,而且給人們帶來了不便。”)
(2)出示“濕報紙”和一些畫著實驗工具的圖卡,以問題激發(fā)幼兒動手實驗的興趣。
師:“想想看,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使?jié)竦膱蠹堊兏赡?”
①幼兒兩人為一組,分組討論。
、谟變阂越M為單位,依次選派代表說出自己猜想的方法,其他組員作補充。
(實錄1:幼兒紛紛猜想如何使?jié)駡蠹堊兏傻姆椒,并積極發(fā)言。偉偉說:“我用電吹風,因為它吹干了媽媽的濕頭發(fā)!辩麋髡f:“我用海綿,因為海綿吸干了我畫畫時的顏料水!绷亮琳f:“我用微波爐,因為饅頭在微波爐里加熱時變干了!边有幼兒說用臺燈照、太陽曬等方法)。
(3)老師及時用“粘貼圖卡”形式記錄在示范用的“‘濕報紙怎樣變干’實驗記錄表”上,并提議通過實驗對這些猜想進行驗證。
2.展開實驗,合作尋找使?jié)駡蠹堊兏傻姆椒?/p>
(1)指導語:“怎樣使?jié)駡蠹堊兏赡?大家剛才想到了利用許多工具。你們看,老師在實驗區(qū)域準備了吹風機、海綿、毛巾、臺燈、取暖器等工具,你們可以選擇自己猜想的其中一個工具,和小組內的伙伴共同進行實驗驗證,并填好‘實驗記錄表’!
(2)教師指導幼兒協調好計劃實驗。
、儆變焊鶕约旱牟孪,與組內同伴共同選定要做的實驗1~2個。實驗前要有明確的過程中實驗員要相互合作,如選用吹風機的小組,可以讓一個幼兒拿吹風機,另一個幼兒雙手拎著濕報紙上端的兩個角配合實驗。
②在幼兒操作過程中,小組觀察記錄員要在一旁認真觀察濕報紙的變化,在實驗方法欄粘貼上相應的實驗工具圖卡。
③實驗結束后,小組觀察記錄員要如實在“實驗記錄表”中記錄下實驗成果。然后,組員共同查看記錄表并交流分享實驗的過程與結果。
(3)各小組成員領取濕報紙,到實驗區(qū)域開始實驗(播放輕音樂,營造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
(4)實驗中教師指導的重點包括四個方面:
、偬嵝延變簢栏癜凑兆远ǖ膶嶒炗媱濋_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小組實驗員、觀察記錄員要相互合作并注意用電安全。
、诠膭钣變捍竽憞L試,提醒他們在實驗過程中要小心拿取濕報紙,避免撕破;及時給予幼兒幫助,如安排實驗順序等。
、壑匾曈變毫己眯袨榈呐囵B(yǎng):實驗記錄表、記錄筆等不能隨處亂扔;變干的`報紙要懸掛在指定的墻角;等等。
、芙ㄗh幼兒合理安排實驗時間:如選擇太陽曬的幼兒發(fā)現濕報紙能變干但速度太慢,教師可以啟發(fā)他們在等待濕報紙變干的過程中,選擇其他工具進行實驗。
(5)結束實驗,小組填寫“‘濕報紙怎樣變干’實驗記錄表”。
3.成果展示。經驗遷移
(1)相互交流,鼓勵幼兒跟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體驗實驗后與他人交流、分享的快樂。
(實錄2:選擇使用吹風機的幼兒,說濕報紙如果離吹風機太近了就容易被吹破,太遠了又沒有風,只有在適當的距離內吹濕報紙,才能使它又快又好地變干;選擇使用干毛巾的幼兒,發(fā)現用力擦,濕報紙就變皺了,而平鋪在干毛巾上吸干水分反而效果又快又好;選擇太陽曬的幼兒發(fā)現濕報紙能變干但太慢了,于是同時進行其他實驗;小觀察記錄員則說自己來回觀察記錄,非常忙。)
(2)師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在集體面前交流自己的探索過程和情感體驗,并及時將幼兒的實驗成果匯總到示范用的“‘濕報紙怎樣變干’實驗記錄表”上。
(3)經驗遷移:“如何利用今天的實驗方法,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類似報紙打濕的事情,如衣服打濕了、圖書打濕了等事情。從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方便呢?”
①啟發(fā)幼兒調動生活經驗和“濕報紙怎樣變干”實驗記錄表想象力,大膽講述,教師對于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給予肯定。
、跉w納幼兒的講述情況,進一步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活動反思
1.選材契合幼兒的興趣點和年齡特征。活動從本班幼兒的興趣點“報紙打濕后怎樣快速變干”入手,有效調動了幼兒在生活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
2.為幼兒提供了操作、試驗的機會。記錄表上“粘貼的實驗工具圖卡”,巧妙地調動了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是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在自己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中解決了身邊發(fā)生的事件,有效地萌發(fā)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同時,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進行實驗操作,探索“濕報紙怎樣變干”并在圖表上完成了記錄任務,由此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并學會用簡單的比較、推理等方法去探索事物。
3.活動注重在科學領域中整合其他領域的教育內容,尤其重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品質的培養(yǎng)。讓幼兒在獲取成功喜悅的同時,既增強了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也發(fā)展了合作等多種能力。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6
活動目標
1、在案件偵破過程中引導幼兒細致觀察、遷移經驗,嘗試運用比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進行案情分析。
2、感受對人物、場景等的細致觀察在偵破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細致觀察、遷移經驗,嘗試運用比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進行案情分析。
難點:能夠準確地分析案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PPT、偵探卡、鉛筆
經驗準備: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叫聲
活動過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師:小朋友們歡迎來到“真相大白”偵探所做客,大家叫我白偵探就可以了,玲玲玲,電話響了,一定是有什么事發(fā)生了,喂。úシ配浺簦┮龑в變禾崛‰娫捫畔
人物:“豬大媽”地點:愛心超市事件:貨物搜尋證據,大膽猜測證物一:商品清單,幼兒對照自己的清單卡,記錄數量。
師:算出來的單子仔細觀察一下,發(fā)現什么問題?
幼:貨架上有0塊糖果,記錄單上有2塊糖果,少了2塊糖果。
幼:貨架上有2罐蜂蜜,記錄單上有3罐蜂蜜,少了1罐蜂蜜。
師:那少了的1罐蜂蜜,2塊蛋糕會到哪里去了呢?
幼兒猜測,自由交流商店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引導幼兒說出有人拿走了。
證物二爪爪錄音筆
師:到底可能是誰拿走的呢?讓我們來看看爪爪錄音筆有什么線索
師:我們每個小偵探都有一張這樣的偵探卡,請你們把留下腳印的小動物找出來,在第一行里做個記號,表示它是嫌疑人。
幼兒操作,打勾記錄,教師在大偵探卡上記錄。幼兒糾錯。
(教師巡視)
通過線索進行偵破。
1、根據線索,圈定嫌疑人。
證據三:腳印
師:在糖果和蜂蜜的柜臺前,留下什么呢?
幼:彎彎的月牙形的是馬的腳印。
幼:像竹葉樣的是雞的腳印。
幼:楓葉樣的是鴨的腳印。
幼:圓圓腳趾的是狗的腳印、
師:留下這些腳印的人,很可能就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嫌疑人。
線索四:藍白色格子布。
幼:一塊藍色的格子布。
師:留下這塊黃色格子布的人也可能是嫌疑人。這塊布會是誰留下的呢?我們還是看看這些顧客仔細找找看。
請幼兒找到后自己說說在哪些小動物身上有這塊藍色格子布,教師傾聽。
師:請你們把可能留下藍色格子布的嫌疑人也找出來,做上記號。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幼兒操作,打勾記錄,教師在大偵探卡上記錄。統(tǒng)計找到了2位嫌疑人。
2、思考:根據線索找到了這么多的嫌疑人,那到底誰最有可能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請幼兒看著自己的偵探卡,思考分析。
幼兒討論,引導幼兒從線索和對應的嫌疑記號著手,找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3、幼兒推理:誰是最可能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
師:不能光憑一條線索就能斷定誰是嫌疑人!
線索三:目擊者。
師:除了在柜臺前發(fā)現的腳印和藍色格子布外,我們還找到了一位目擊者。
我們一起來仔細聽聽目擊者是怎么說的?
。úシ判“淄娩浺簦
引導幼兒拼接證據拼圖,得出答案嫌疑人是小狗,幼兒操作,打勾記錄,教師在大偵探卡上記錄。
四、推理、結案。
1、幼兒自由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小狗)(3)、結案,了解真相。
師:小狗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那狗為什么會拿蜂蜜和糖果呢?
請幼兒個別發(fā)表意見師:那我們一起去問問小狗,看看小狗會怎么說。
小狗說:我是小白兔家的鄰居,我的好朋友小豬生病了,很想吃蜂蜜糖果,可是家里的錢都拿去給白兔媽媽看病了,小白兔哭得很傷心。所以才到商店里拿了蜂蜜和糖果。
2、案情動機討論。
師:真的是小狗拿走了蜂蜜和糖果,狗為什么要拿走蜂蜜和糖果呢?小狗這樣做對嗎?
幼:不對的,因為小狗偷東西。
幼:有點對的,因為他關心熊媽媽。
教師提升幼兒經驗:幫助別人這種想法是對的,但要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去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活動延申
游戲《找茬》
活動總結
本人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和組織活動,并根據幼兒的特點,將枯燥的教學活動融入到游戲活動中,比如:利用角色帶入活動,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幼兒生活常識,及興趣,有助于孩子很好的領會和接受,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孩子更投入地進入活動中,扮演角色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等,讓孩子在有趣的游戲和情境中輕松學到本領,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突破。引導幼兒時,語言簡練到位不拖拉、簡單明快問題,注重師生互動,掌握好了課堂節(jié)奏。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7
活動設計背景
在活動中,幾乎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當他們看到死海里人可以浮在水面上覺得很新奇。為此,我們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實踐、交流,獲得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生活經驗,提高動手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探索欲望。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激發(fā)幼兒對探索的興趣,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獲得有關雞蛋在鹽水中變化的具體經驗。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獲得有關雞蛋在鹽水中變化的具體經驗。
活動準備
塑料瓶、雞蛋、筷子、記錄紙、鹽、白糖。
活動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引出實驗主題
師:小兔媽媽在做飯時候把雞蛋掉到水桶里,沉下去了,它撈不起來,請朋友們幫幫忙,有什么辦法能讓雞蛋浮起來?
二、討論
引導幼兒自由討論,看看大家都有些什么辦法讓雞蛋寶寶從水桶里浮起來。并請小朋友們自己操作一下,看他們想的辦法可不可行。
三、引入課題
老師這里有幾樣廚房里用的材料,不知道可不可以幫助你們,出示鹽、白糖,可以請小朋友感知一下。我們就分組進行試驗,看這些東西可不可以讓雞蛋浮起來。
1、第一次往水里放白糖,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往水里放入白糖,請小朋友們觀察雞蛋有沒有變化,并做好記錄。
2、第二次往水里放鹽,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往水里放入鹽,請小朋友們觀察雞蛋有沒有變化,并記錄好雞蛋的變化。
3、交流
(1)我們的雞蛋都浮起來了嗎?請每組派一名幼兒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2)教師小結:在我們小朋友的一起努力,相互配合下,我們發(fā)現雞蛋在鹽水中會漸漸地浮起來。
四、結束活動
我們已經找到了讓雞蛋浮起來的'方法了,讓我們快去告訴小兔媽媽,好嗎?走吧!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主要是通過分組活動讓幼兒在實驗中獲得知識,激起他們探究的興趣;顒又杏變核季S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兩次實驗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的,孩子們自主組合、合作默契。在分組實驗的時候,加入糖的時候雞蛋始終沒有變化,幼兒顯得很沮喪。而加入鹽的時候,雞蛋隨著鹽的增加而逐漸升起來時,幼兒很興奮,也很投入。通過實驗,幼兒基本了解了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這一現象,完成了既定的目標。但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水應該少放點,放鹽的時候要用量杯,一杯一杯地放,在導入的時候最好用多媒體,放出人在死海里漂浮的畫面,提出問題,激起幼兒的興趣。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8
活動背景:
在開展“水”的主題活動中,我們發(fā)現生活中常見、常用的水對幼兒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幼兒的探究點隨著主題的發(fā)展不斷擴大,他們對水的噴射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設計了這一科學探究活動,此活動內容來源于生活,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說:“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不同的水管穿洞后因為高度不同會造成不同的噴水現象,樂于參與水的噴射現象的探究活動。
2、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養(yǎng)成觀察并記錄的習慣。
3、在活動中體驗發(fā)現與成功的樂趣。
存在問題:
考慮到活動材料的特性,在材料準備時沒有讓幼兒參與水管鉆洞的過程。
支持策略:
師幼共同搜集活動材料,讓幼兒通過與材料接觸,引發(fā)活動的興趣。
資源利用:
教師幼兒與家長,共同搜集的廢舊材料,讓幼兒融入變廢為寶的環(huán)保理念。
活動過程:
。ㄒ唬┗貞浬罱涷,引發(fā)探究興趣
。ㄍㄟ^回憶生活經驗,引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為什么洗手時經常會噴到水”“,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大家暢所欲言。)
。ǘ┙榻B材料,引發(fā)猜想
。ㄍㄟ^出示穿洞的水管,讓幼兒觀察,引發(fā)幼兒猜想的愿望!毒V要》說得好:興趣是幼兒探究的`動力,材料是幼兒探究的起點。這些穿洞的水管激發(fā)幼兒操作的欲望,使他們勇敢猜想。)
(三)自主探究:操作、對比、記錄
。ㄓ變鹤钕矚g自己動手,這時候他們已經躍躍欲試,期待著實驗。探究活動前向幼兒提出兩點注意事項,讓幼兒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得到更好的探究效果。根據幼兒的知識經驗,讓幼兒用線段的長短來表示噴水的遠近,把自己的猜想和驗證進行對比?紤]到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記錄水平,設計了一張“噴水距離記錄表”,讓幼兒把猜想的結果記錄下來)
(四) 分享與交流
(記錄是幼兒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式,也是幼兒間相互交流的有效形式,他們樂于向同伴介紹自己的記錄表。因此,提供一個展示實驗收獲的交流平臺,讓幼兒感受成功的樂趣。通過記錄結果,讓幼兒明白科學的奧秘需要用事實證明,從而培養(yǎng)幼兒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ㄎ澹┙涷炦w移
。榱俗層變旱奶骄拷Y果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實現知識遷移,讓幼兒在已獲得的經驗基礎上,繼續(xù)進行不同材料的噴水探究,用各種各樣的塑料袋和礦泉水瓶,用戳洞和擠壓的方法進一步感受不同的噴水現象。同時引發(fā)幼兒聯想生活中與噴水現象有關的事物,如:灑水車、噴泉等。)
活動延伸:
(為了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與現代通訊工具,讓幼兒與家長共同尋找噴水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使幼兒的探索欲望和認知興趣得以延伸。)
活動感悟:
新課程改革提倡要給幼兒更多、更充分的探索時間與空間,讓幼兒自主發(fā)現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幼兒在活動中不可能學到很多的科學道理,但幼兒在探究活動中學會了觀察、比較和合作的態(tài)度,是最大的收獲。
案例啟示:
1、“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幼兒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培養(yǎng)幼兒大膽猜想、樂于探索、敢于驗證的科學習慣。
2、在這種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中,應隨時關注幼兒的疑惑,并適時提供幫助。這樣,幼兒才能從自身需要出發(fā),參與自己所感興趣的活動,并使他們對感興趣的問題的探究不斷得到推進。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9
活動目標:
1、探索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乒乓球彈性的變化。
2、有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
活動重點:
在鋪有不同材料的地上實驗乒乓球的彈性。
活動難點:
利用材料想辦法改變彈性的大小。
準備:
一些輔助的材料:棉花、毛巾、報紙、黃沙、塑料紙、紙盒等。
過程:
1、誘導問題:
。1)、教師啟發(fā)引導:
“今天我們要做一個有關乒乓球彈性的實驗,實驗中你也許會遇到困難,要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如果暫時不能解決,你也不用著急,記在心里,我們大家一起來想辦法。”
。2)、幼兒操作實驗:
玩法:幼兒在鋪有不同材料的`地上實驗乒乓球的彈性。
2、討論釋疑:
“有什么新發(fā)現,遇到哪些困難?”
(1)、幼兒逐一講述自己發(fā)現的問題或遇到的困難。
。2)、討論:“那誰有好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請個別幼兒演示好方法。)“還有什么好方法也可以這個問題?為什么?
。3)、小結:乒乓球彈性有變化。當遇到比較堅硬的材料時會彈性大,跳得高;當遇到較柔軟的材料時則彈性小,跳得低;乒乓球彈性的大小還與我們投擲的力量有關。所以說,在不同的條件下,乒乓球的彈性增加或削減。
3、實驗驗證:
。1)、這里有許多的材料,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材料動腦筋、想辦法改變彈性的大小,設計出新的游戲,你可以用剛才介紹的方法,也可以自己找一找另外的方法,好了,讓我們去試一試吧!
(2)、幼兒實驗操作,教師給予一定的協助。
4、遷移經驗:
鼓勵幼兒介紹在實驗驗證中找到的新方法
5、延伸活動:
乒乓球造型
幼兒利用一些輔助材料對乒乓球進行裝飾、造型。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10
一、活動目標:
1、了解夾子的仿生學原理和妙用。
2、通過探索,了解夾子不同著力點與用力大小的關系。
3、在了解夾子用途和使用的基礎上嘗試進行藝術化創(chuàng)作。
二、活動準備:
1、與幼兒共同收集夾子(如碗夾、發(fā)夾、報夾、饅頭夾、衣服夾、氣筒等);被夾人手一個。
2、拍攝夾子的非常規(guī)用途的錄像、“夾子舞”音樂。
3、卡紙的幾何圖形紙。
三、活動過程:
(一)夾子的仿生學原理:
1、出示螃蟹,觀察它的兩只大手:看著螃蟹的大手,你會想到我們生活中經常用的什么東西?
2、介紹夾子的來歷:人們就是看到了螃蟹等動物的大手會夾東西,就發(fā)明了夾子,使我們做一些事情變得很方便。
(二)夾子的用途:
1、提問:你認識這些夾子嗎,是干什么用的?(幼兒討論后回答。)
2、看錄像,了解夾子的非常規(guī)用途。
(如下雨天用夾子夾住雨披,可以防止被風吹飄:開袋的餅干用夾子夾住,可以防止受潮:騎車時褲管太大,用夾子夾住,可以防止卷進車子里等。)
3、聽快板兒歌,小結夾子的用途。(兒歌附后)
“夾子的本領真大。老師把小朋友講的夾子的用途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老師還用這被夾來打節(jié)奏呢!”
(三)夾子的杠桿原理:
1、幼兒第一次嘗試探索:“小朋友用過夾子嗎?今天我們來使用被夾。”(把夾子比喻成“魚”,讓“魚”咬在自己的身上。)
2、幼兒第二次嘗試探索:“夾子還有一個小秘密,請你比一比:在‘魚’的尾巴處按和在‘魚’的`身體上按,手的感覺怎樣?”(讓幼兒用一只手和兩只手分別按來感受。)
3、教師小結夾子的秘密。
(四)夾子的藝術化創(chuàng)作:
1、介紹材料,提出創(chuàng)作建議!皠偛糯蠹叶紝W會了省力使用夾子,也知道了夾子還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美的享受。今天我們就用各種各樣的夾子和圖形寶寶(把卡紙裁成各種幾何圖形)來做成你喜歡的東西。
2、幼兒創(chuàng)作,教師指導和幫助。
3、幼兒自己在黑板上展覽作品,請幼兒來做自我介紹。
(五)夾子王國開“舞會”。
1、討論:我們現在變成一個夾子,我們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做成夾子一開一合的樣子?
2、聽音樂自由創(chuàng)編動作。
附兒歌:夾子本領大
夾子種類真不少,它的本領更不小,夾衣服、夾報紙,夾頭發(fā)、夾被子,夾餅干,夾菜碗、緊急情況更有用,大家不要小看它,有了它,我們的生活真方便,有了它,我們的生活真正美,真正美!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11
設計思路:
本活動源自團結版教材(中班下)科學活動《土壤的秘密》。進行該活動時,我班科學課題“神奇的土地”系列活動的開展正處于第二個階段,即“土壤與動植物的關系”。在此之前,我們已經進行了“階段一:土壤的種類”的活動,孩子們通過采集、觀察、分類等活動,已對土壤的種類有了一定的了解。
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認知興趣和探索欲望。而本活動的探索對象:土壤,對孩子們來說,更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在他們眼里,隨處可見的土壤對是那么地神奇又是那么地神秘。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為什么植物和動物都可以在其中生存?因此我們結合“小工具、大妙用”的主題,針對我班幼兒年齡特點與知識經驗積累,設計并開展該活動,旨在通過觀察、比較及操作活動,帶領幼兒探尋土壤的秘密,走入神奇的土壤世界。同時,通過對土壤的探索,引導幼兒建構延續(xù)的、系統(tǒng)的、自主的知識學習體系,為其今后的經驗獲得和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活動目標:
1、體驗探索土壤的樂趣,養(yǎng)成細致觀察、認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嘗試利用各種工具探究土壤里的成分,發(fā)展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比較能力。
3、通過觀察和實驗,利用各種工具分離土壤中的不同顆粒,尋找土壤中的水與空氣等成分。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通過游戲、操作、實驗等掌握了分離不同物質的方法及感受空氣存在的經驗。
2、教師準備:干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紙杯制成的篩子(洞眼大小不同)、攪拌棍、紙碟(標明大、中、。⒘勘、衛(wèi)生紙、透明水杯。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談話:我見過的土壤。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曾經在各種不同的地方采集過各種土壤,你們都在土壤里發(fā)現過什么?
2、引導幼兒觀察干燥的土壤,發(fā)現土壤中顆粒大小不同
。1)教師提問:請你們仔細看一看,這些土壤里的顆粒大小一樣嗎?
。2)引導幼兒討論:怎樣才能將這些大小不同的顆粒分離開?
3、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分離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顆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么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么用?
。3)做一做:幼兒在舒緩的音樂中,分成三組,分別用小勺、篩子和水來分離土壤的大小顆粒。
。4)說一說: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方法與步驟。
。5)比一比:哪種方法最好?為什么?引導幼兒從操作完成速度及質量方面進行比較。
4、引導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探索土壤中里看不見的東西。
。1)引導幼兒討論:土壤里還有什么看不見的秘密?
。2)想一想:怎樣讓土壤里的這些秘密都顯示在我們的面前?
。3)試一試:提供水和紙巾,鼓勵幼兒探索土壤中的秘密。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變化,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
5、師幼討論:土壤里還有什么秘密?怎樣發(fā)現這些秘密?
活動提示:
1、此活動的重點是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分離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顆粒,探索土壤中看不見的東西,如水和空氣。此活動前,幼兒要有采集土壤、觀察土壤的經驗,并對土壤的特性及種類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幼兒還應掌握使用簡單工具進行科學實驗活動的基本方法,如篩選、攪拌等;顒又校處熞皇且笇в變簩W習正確的實驗方法,二是要引導幼兒思考不同工具和方法的優(yōu)劣。
2、操作過程中,教師可提供一些常見的或廢舊物品制作的工具,如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等作為幼兒的操作材料,既可以廢舊利用,又可以保護環(huán)境;顒咏Y束后,還可以將操作工具投放到活動區(qū)中,便于幼兒反復操作。
3、組織幼兒開展延伸活動:自制小書《土壤的秘密》,將自己在土壤中的發(fā)現用簡單的符號或圖畫繪制成冊。
4、提請家長配合:
。1)帶孩子觀察小區(qū)周圍的土壤和土壤里生活的動植物。
。2)帶孩子查找資料,了解土壤里還有哪些成分。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12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活動,使幼兒直觀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毛巾、海綿、布、餐巾紙、香煙、粉筆、磚頭、馬糞紙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鐵釘、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紅墨水的蘿卜、生菜、花菜、萵筍等蔬菜。
活動過程:
一、設置游戲環(huán)境
教師無意中打翻一杯水,問:
1、“誰能幫老師把水弄干凈?” (小朋友幫忙拖地、用抹布抹)
2、“說一說剛才的水都到哪兒去了?”
3、“想一想還有哪些東西能吸水?”
。藁、紙、植物等。)
二、幼兒探索實驗
1、請你把桌上的東西慢慢地放進水里,你發(fā)現了什么?
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2、教師提問:“抹布為什么會吸水?”(幼兒討論)
3、蔬菜會吸水嗎?鼓勵幼兒找一找白菜、蘿卜吸水的原因
教師總結:像抹布之間細小的縫或者是蔬菜中的細小的管子就叫毛細管。
三、遷移經驗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發(fā)現什么地方存在著毛細現象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附:
知識背景:
毛細管:指很細很細的管子,人們通常還把物體的細微縫隙也認為是毛細管,如棉花、海綿、紗布、毛巾、吸水紙纖維間的`縫隙。
毛細現象:酒精燈里的酒精由棉紗燈帶吸上來供點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塊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而植物通過根系吸收水分,再通過許多極細的管道向上輸送水分到葉和花朵中,這也是毛細現象,土壤深處的水分則靠土壤的毛細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濕潤的。
把直徑很細的管子插到液體里,當液體的內聚力大于附著力時,管內液面下降,表面凸起;當液體的內聚力小于附著力時,管內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13
一、活動目標
讓幼兒了解水的力量,感受水流的沖擊力。
培養(yǎng)幼兒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活動準備
水管(塑料或橡膠材質,長度適中,便于幼兒操作)
水桶(裝滿水)
各種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容器(如杯子、碗、瓶子等)
防護眼鏡(可選,確保安全)
記錄紙和筆
三、活動過程
1. 導入
談話導入:與幼兒討論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如洗手、澆花、做飯等。
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水除了這些用途外,還有什么特別的'力量嗎?
2. 探究實驗
展示水管和水桶,介紹實驗材料。
示范實驗:將水管一端放入水桶中,另一端對準一個容器,讓幼兒觀察水流如何進入容器。
提出問題:你們認為水流的力量與什么有關?
分組實驗:讓幼兒分組進行實驗,嘗試改變水管的高度、角度和容器的位置,觀察并記錄水流的變化。
分享交流:每組選一名代表分享實驗結果和發(fā)現,其他幼兒可以提問或補充。
3. 拓展延伸
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水還有哪些神奇的力量嗎?(如瀑布、海浪、噴泉等)
觀看視頻或圖片,展示水在不同場景下的力量。
引導幼兒思考:我們可以如何利用水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做事情?(如利用水流清洗物品、利用水力發(fā)電等)
4. 總結歸納
總結實驗結果:水流的力量與高度、角度和容器的位置有關。
強調水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重要性。
鼓勵幼兒繼續(xù)探索水的奧秘,發(fā)現更多有趣的科學現象。
四、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探究活動通過讓幼兒親自操作實驗,觀察水流的變化,并嘗試改變實驗條件來探究水流的力量,旨在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讓幼兒了解水在不同場景下的力量,并思考如何利用水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做事情,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安全問題,確保幼兒在操作過程中不會受到傷害。同時,教師也需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點,靈活調整活動內容和難度,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14
一、活動目標
激發(fā)幼兒對水的興趣,了解水的基本特性。
培養(yǎng)幼兒觀察、實驗和記錄的能力。
通過探究水的奧秘,引導幼兒理解水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活動準備
透明玻璃杯、塑料杯、小勺、漏斗等實驗工具。
清水、冰塊、食用色素、食鹽、糖等實驗材料。
記錄本、筆等記錄工具。
三、活動過程
導入
提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水是什么樣子的嗎?水有哪些特性呢?”
引導幼兒討論并分享自己關于水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探究水的特性
無色無味:將清水倒入透明玻璃杯中,讓幼兒觀察水的顏色,并聞一聞水的味道。
流動性:使用小勺將水從杯子中倒入另一個杯子,讓幼兒觀察水的流動過程。
溶解性:分別將食鹽和糖放入水中,攪拌后讓幼兒觀察食鹽和糖在水中溶解的現象。
水的'變化
結冰:將冰塊放入水中,讓幼兒觀察冰塊的變化,并感受水的溫度。
變色:在清水中加入幾滴食用色素,讓幼兒觀察水的顏色變化。
實驗操作
分組實驗: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提供不同的實驗材料和工具,讓幼兒自主進行實驗操作。
觀察記錄:引導幼兒觀察實驗現象,并使用記錄本記錄自己的發(fā)現和感受。
分享交流
小組分享: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分享自己小組的實驗過程和發(fā)現。
集體討論:針對幼兒的分享和記錄,引導幼兒討論水的特性和變化,并總結歸納。
活動延伸
提出問題:“水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如果沒有水,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引導幼兒思考并討論水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發(fā)幼兒珍惜水資源的意識。
四、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探究活動通過直觀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讓幼兒深入了解了水的特性和變化,激發(fā)了幼兒對水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通過分享交流和討論,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思考和表達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拓展實驗內容和形式,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大班科學探究教案 15
一、活動目標
讓幼兒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長過程:種子、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
通過觀察和實踐,激發(fā)幼兒對植物生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記錄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活動準備
各類植物種子(如豆類、瓜類、花類等)
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
棉花或紙巾
水
記號筆和記錄本
三、活動過程
1. 導入
教師向幼兒展示各種植物種子,并詢問幼兒是否知道這些種子會長成什么植物。
簡要介紹植物的生長過程,并告訴幼兒今天將一起觀察和實踐。
2. 實踐操作
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配不同的植物種子。
每組選擇一個玻璃杯或塑料杯,底部放一層棉花或紙巾,倒入適量的水,使其保持濕潤。
將種子放在棉花或紙巾上,確保種子與濕潤的棉花或紙巾接觸。
將玻璃杯或塑料杯放在通風且陽光充足的地方。
教師指導幼兒每天觀察并記錄種子的變化(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等),可以使用記號筆在記錄本上畫下觀察結果。
3. 分享交流
在一段時間(如一周或兩周)后,組織幼兒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
每組幼兒輪流展示自己的記錄本,并講述種子生長的過程和自己的發(fā)現。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不同種子生長速度的差異以及可能影響生長速度的因素(如陽光、水分、土壤等)。
4. 總結延伸
教師總結本次活動的'目的和收獲,強調觀察和實踐的重要性。
鼓勵幼兒在家中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并嘗試種植不同的植物。
引導幼兒思考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如美化環(huán)境、提供食物等。
四、活動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關注每個幼兒的表現和參與度,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
對于幼兒的發(fā)現和疑問,教師應耐心解答并引導其深入思考。
在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