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師說》教案

      《師說》教案

      時間:2023-02-27 08:52:02 教案 我要投稿

      《師說》教案14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說》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師說》教案14篇

        《師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ㄒ唬淞⒆饚熤亟痰乃枷,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師說 教案。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ㄋ模⿲W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二、重點、難點分析

       。ㄒ唬┍疚牡膶哟谓Y構是怎樣的?

       。ǘ┯嘘P疑難詞句的解釋。

       。ㄈ罢f”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ㄋ模┰囌涀髡哧P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ㄎ澹槭裁凑f“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疚氖窃鯓舆M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胄抡n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ǘ┳髡呓榻B(結合注釋①)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稁熣f》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姡稁熣f》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ㄈ┙忸}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ㄋ模┲笇ё宰x課文。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句讀dou或不焉fou 經(jīng)傳zhuan 從師cong讀 書du 不能bu傳道chuan 從容cong 聃dan蟠pan 萇弘chang 近諛 貽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 須臾 怡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教案《師說 教案》。學者句讀 百工 六藝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fā)出聲音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作“學習、效法”講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作“從師”講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②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作助詞,有四種情況: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作代詞,有四種情況: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五)分段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吾從而師之名詞 以……為師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為恥

       。ㄆ撸├首x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ò耍┭凶x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1.結構特點1.分析第1段:①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肮拧敝竷蓾h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皫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zhì),“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②分析第2段:(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捌淇晒忠矚e”,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師說》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yǎng)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稁熣f》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把握師道的內(nèi)涵。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

        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了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稁熣f》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zhì)疑相結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所以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詞“乃” “即” “非”等幫助表示判斷。

        梁父即項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為”作判斷動詞的',但較為少見。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廣陵》)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所

        “所以”是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議兵》)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三國志》)

        3、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所

        1、處所。

        2、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

        3、為……所……,表被動。

        術怒攻布,為布所破。(《三國志》)

        4、表大概的數(shù)目。

        父去里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ā墩撜Z》)

        意動用法: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里所謂的“用做謂語的動詞”,專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和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賓語干什么”)

        1、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動,使……小。 客觀)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意動,認為……小。主觀)

        名詞的意動用法:

        A、吾從而師之。(《師說》)

        B、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理清層次:提出中心論點——師的作用——從師的原因——從師的標準

        集體誦讀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確:本段教師按照層次分別請五位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后再請這五位同學串起來翻譯。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師道之不傳 而恥學于師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句讀

        句讀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其可怪也歟

        重點拓展: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

        賓語通常是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后。有時候,為了強調(diào)賓語,而把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這就叫“賓語前置”。

        A、疑問句中(誰、何、胡、奚、曷、安、惡、孰)

       。1)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大王來何操?(司馬遷 《史記·鴻門宴》)

        B、否定句中

       。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C、用“之”“是”等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1)句讀之不知(韓愈 《師說》)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理清層次:師道之不傳(分論點)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于其子—于其身(對比論證)

        巫醫(yī)樂師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結果)

        集體誦讀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孔子師郯子 術業(yè)有專攻

        理清層次: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孔子從師—事例論證

        孔子曰—引用論證

        集體誦讀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六藝經(jīng)傳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層次:贈李蟠(寫作原因)

        集體誦讀全文

        給學生5分鐘提問。

        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詞,需要大家課后去鞏固。韓愈的《師說》是一篇兼具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的議論文帶表作。無論在論說和語言上都具有其獨特的方法,需要我們反復誦讀,仔細品味。

        課后作業(yè):

        1、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誦讀全文。

        2、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樣論述中心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先全班背誦,再請三名同學分別背誦一、二和三四自然段)

        二、推進新課

        韓愈的《師說》之所以能流傳千古,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從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也已經(jīng)知道,《師說》主要論述的是師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師重道的不良風尚。整篇文章從立論到論證到結論,環(huán)環(huán)緊扣,有的放矢,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韓愈是怎樣論述“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中心的。

        (1)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從理論上闡明師道的重要性,從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從師的標準幾個角度來加以闡明,并以此作為全文的基本論題。

       。2) 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明確:該段一開始就掀起一道波瀾,本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性。

        2、本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已,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砭時弊,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作者用三層筆墨,一層深一層地揭露和批判當時人們對待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這三層文字作者抓住內(nèi)在的本質(zhì)聯(lián)系,步步展開,有理論有事實有分析。文章如剝筍,一層接一層越剝越深,越說越透。

        (3) 分析第三段

        明確:這是從正面論證,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用孔子的言和行來進行事例論證。

        (4) 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明確: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贊揚李蟠倡導從師!安痪杏跁r”“能行古道”照應以上論點。點明了寫本文的原因。

       。5) 小結論說文的寫作方法(本文的借鑒之處)

        說理不僅要從正面說,也要從反面說;說理文總要靠對比;運用整齊和對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

       。6)韓愈的《師說》鋒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論有證,篇幅短小而精悍,實為上乘之作。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語言上的潤色。

        明確: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8)補充閱讀

        學記三則①(其一) 《禮記》

        雖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雖有至道④,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強⑦也。故曰:教學相長⑧也。

        注釋:

       、俟(jié)選自《禮記·學記》!抖Y記》主要記錄秦漢以前儒家關于禮(包括典章、制度、儀節(jié)等)方面的言論,傳說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三傳弟子記錄,后由西漢戴圣編輯成書!秾W記》是《禮記》中的一篇關于古代教育的論文。

       、凇布坞取趁牢兜氖祠~、熟肉之類。嘉,美好。

       、邸仓肌澄睹。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荨怖А忱Щ,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來要求自己。

       、摺沧詮姟匙约翰痪氲劂@研。

       、唷步虒W相長(zhǎng)〕教和學互相促進。指通過教學,學生得到進步,教師自己也得到提高。長,增長。

       。9)小結全文:

        韓愈的《師說》立論鮮明,中心明確,全文以“學必有師”為中心論點。文章出言破題,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闡明中心。思路開闊,思想深刻,富有氣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依然可從中獲取新知與感悟。

        板書設計

        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無長無少

        師道之不傳 于其子——于其身其智反不能及道之所存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師之所存

        圣人無常師 孔子言和行

        贈李蟠

        (9)課后作業(yè)及補充資料

       。10)教學反思

        《師說》這一篇古文備課良久。在實習指導老師徐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本人也試著從新課程的角度出發(fā),將時間留給學生,努力展開多重對話,有意識地培養(yǎng)高一學生學習淺易文言文的興趣與習慣。

        本次教學也突出了幾個語言知識點,著重引導學生如何積累。在判斷句、賓語前置、被動句以及“所以”“所”等點上,教師花費了較多時間。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此外針對古文的背誦,教師從結構分析著手,進行了指導。學生對此反應良好。

        當然由于自身初為人師,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與優(yōu)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注解,從而有效地去處理教學過程中的講解;如何在與個別學生的交流中顧及到其他學生;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如何使自己的發(fā)音足夠的響亮

        《師說》教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根據(jù)中班孩子與人交往能力較差,缺乏友愛、助人為樂意識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我想幫忙》這節(jié)活動。這節(jié)活動選自鳳凰康軒中班上冊語言領域《好朋友》這一主題。本活動選用了孩子熟悉的小兔、小雞、小羊等動物形象為角色,以主角河馬的思想、行為活動為主線展開情節(jié)講述。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我首先以談話導入,創(chuàng)設一個孩子想說、敢說、愿意說、有機會說的語言環(huán)境,又抓住孩子喜歡小動物的心理出示動物形象,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通過設置懸疑問題引導孩子積極動腦思考,充分發(fā)揮想象,進一步激發(fā)孩子積極探索的欲望和興趣。又利用情境表演環(huán)節(jié)幫助孩子感受和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進而學習幫助他人。

        二、說活動目標:

        《綱要》中提出:“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孩子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备鶕(jù)這一要求,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能看懂畫面的主要內(nèi)容,并嘗試講述畫面中的故事。(體現(xiàn)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一)

        2、能用完整的話說出河馬幫助了誰?怎么幫的?(體現(xiàn)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二)

        3、幫助孩子感受與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體現(xiàn)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三)

        三、說活動重、難點:

        現(xiàn)在的`孩子通常生活在成人的“保護圈”里,與人交往的能力較差,自我意識強,缺乏友愛、助人為樂的意識,我把“幫助孩子感受和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倍楸敬位顒拥囊粋重點。為了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說完整話的習慣,根據(jù)本次活動的目標,又把“能看懂畫面的主要內(nèi)容,并嘗試用完整的話說出河馬幫助了誰及所用的方法。”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四、說活動準備:

        課件、動物頭飾、字卡“幫忙”

        五、說教法:

        直觀法、提問法、情境表演法等。

       。ㄇ榫潮硌莘軌驇椭⒆痈玫乩斫夂驼莆展适碌膬(nèi)容。孩子在情節(jié)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能感受主角的快樂,又能充分展現(xiàn)自我,同時培養(yǎng)自信,學會幫助他人。)

        六、說學法:

        觀察法、談話法、游戲法等。

       。ㄓ螒蚍ǖ倪\用是為了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鞏固對詞語的認識和理解。)

        七:說活動程序:

        本次活動我設計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展示《我想幫忙》課件,引導孩子看圖說話,并認讀詞語:幫忙。

        二、引導孩子情境講述,進一步理解畫面內(nèi)容。

        三、嘗試表演,感受和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

        一、展示《我想幫忙》課件,引導孩子看圖說話,并認讀詞語:幫忙。

        1、談話導入:

        (教師神秘地說)告訴大家一個秘密:老師發(fā)現(xiàn)了一群小動物們之間的故事,你們想知道嗎?可是,小動物們說了要想知道它們的秘密必須靠小朋友自己,要用自己的小眼睛認真觀察,動腦筋思考,還要大膽回答出問題才行呢!大家能做到嗎?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出示幻燈一)引導孩子說說畫面中的小動物們都在干什么。

       。ǔ鍪净脽舳┎虏隆昂玉R會怎么幫忙呢?”

       。ㄟ@樣的設計就是抓住孩子喜歡小動物的心理,利用孩子觀察小動物們生活化的動作形態(tài)和解答懸疑問題,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

        2、(出示幻燈三——六)在展示畫面的過程中,引導孩子認真觀察,鼓勵孩子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fā)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并使孩子養(yǎng)成注意傾聽的好習慣。

        3、認讀詞語:幫忙。利用字卡和情境畫面幫助孩子直觀形象地去了解、認識詞語,再通過游戲《幫字孩子找朋友》進一步加深理解詞語。

       。ù谁h(huán)節(jié)不但培養(yǎng)了孩子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而且使孩子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實現(xiàn)活動目標1。)

        二、引導孩子情境講述,進一步理解畫面內(nèi)容。

        為了進一步加深孩子對畫面內(nèi)容的理解,我以啟發(fā)、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講述主要故事情節(jié),如:河馬幫助了誰?(河馬幫助了小兔。)河馬是怎么幫忙的?(河馬用嘴巴含住小兔,又把小兔送到草地上了。)要求孩子用完整的話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及聽到的,告訴孩子也可以用動作、肢體語言來表達。

       。ù谁h(huán)節(jié)既突破了重難點:能看懂畫面的主要內(nèi)容,并嘗試用完整的話說出河馬幫助了誰及所用的方法。又著重體現(xiàn)了活動目標2。)

        三、嘗試表演,感受和體驗河馬助人為樂的情感。

        教師出示河馬等小動物頭飾激發(fā)孩子表演的興趣。

        提問:

        大家都喜歡愛幫忙的河馬,如果你是河馬,你會怎么幫助這些小動物們呢?我們一起來表演一下吧!

       。ㄔ谟淇斓谋硌葜校瑢崿F(xiàn)活動目標和重點的突破。這個環(huán)節(jié)不但培養(yǎng)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信,并學習幫助他人。)

        《師說》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ㄒ唬淞⒆饚熤亟痰乃枷,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ǘ┱莆铡⒎e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ㄈ⿲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ㄋ模⿲W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ㄎ澹┱莆沼嘘P“說”的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ㄒ唬┍疚牡膶哟谓Y構是怎樣的?

       。ǘ┯嘘P疑難詞句的解釋。

       。ㄈ罢f”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ㄋ模┰囌浰P于教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ㄎ澹槭裁凑f“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ㄆ撸┰鯓诱J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鞔_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ㄈ┳髡呓榻B(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他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他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他、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他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他在文中闡述了教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教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他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ㄎ澹┲笇ё宰x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zhì)疑,教師點撥指正。

        《師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谥袊,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

        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表n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

        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jù)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

       。2)請學生統(tǒng)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nèi)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nèi)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tǒng)一討論

        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ㄕf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風格。)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師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及“古文運動”的文學常識。

        2、讀懂文意,掌握重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理解文義2、掌握重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領會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激疑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復誦讀使學生理解文意,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風格。

        一、導語

        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但是,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解題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圍,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之為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稱“韓吏部”。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傳頌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

        四、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由于他對古文的倡導,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五、放錄音朗讀課文學生注意讀音、句讀、語氣

        六、學生自由朗讀請學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據(jù)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要求能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七、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其余學生傾聽,看看有沒有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并進行糾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讀

        八、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概括內(nèi)容

        第一段:闡述從師的道理

        第二段:評述當時不從師的不良風氣。

        第三段:以圣人為例,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四段:說明寫作緣由

        九、研讀課文,深入理解字詞句含義

        (1)請學生放聲朗讀,自由翻譯課文,提倡查工具書、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并求教于周圍同學

       。3)最后將小組疑難問題記下準備向老師或全班同學質(zhì)疑

        十、課后作業(yè)

        朗讀課文,結合語境,解釋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

       。ㄒ唬┑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道理2、吾師道也道理3、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5、余嘉其能行古道風尚

       。ǘo

        1、無貴無賤無論2、圣人無常師沒有

       。ㄈ┰~類活用

        1吾從而師之以——為師,意動2而恥學于師以——為恥,意動

        3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低于,動詞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詞

        第二課時

        本課重點是歸納積累實詞、虛詞用法,理解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檢查朗讀、作業(yè)情況二、學生呈現(xiàn)疑難問題

        三、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朗讀、討論、釋疑、翻譯,并歸納整理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和特殊句式歸納: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必有師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谧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

        例如: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5)特殊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賓語前置,“之”為提賓標志

        b、不拘于時,學于余。介賓短語后置被動句式

        四、研習課文

        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探究,分析歸納,邊講邊投影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zhì),“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思考:(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捌淇晒忠矚e”,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四、根據(jù)以上內(nèi)容層次的分析,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五、作業(yè)

        1、歸納整理

        2、朗讀背誦

        《師說》教案 篇7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 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 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 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1、 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三維目標。

        2、教學方法:自主預習法、激情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點撥啟發(fā)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啟發(fā)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shù)募右渣c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zhì)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

        通過課件出示一些重點字詞,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ǔ鍪緝(nèi)容見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導入

        教師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xiàn)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出示課題】

        三、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多媒體展示】

        三個關鍵詞: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韓潮蘇海

        【點撥】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 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③ “韓潮蘇!敝柑瞥n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保ā渡蠚W陽內(nèi)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四、文本內(nèi)容研習探究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注意讀準字音,適當停頓;注意課文第二段的語氣重音變化,要讀出韓愈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的特點,讀準作者蘊含的感情。

        2、共同研習課文內(nèi)容

       。1)設疑討論交流,了解課文內(nèi)容

       。ㄔO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研習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在研討的過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要抒發(fā)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問題】

        【問題一】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W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明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伙子的。

        【問題二】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明確】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 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 能行古道

        【教師點撥】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問題三】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xiàn)在哪里?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點撥分析】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乙懊舳脤W,不恥下問”。

        【問題四】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擇師的原則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分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tǒng)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xiàn)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于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fā)的。

        【問題五】前面說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ㄒ龑W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

        ①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于師

       、谧髡哌\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總結表格如下:

        對象 從師的態(tài)度 結果 觀點

        1 “今眾人” “恥學于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圣人” “從師而問” “圣益圣”

        2 于其子 擇師而教之 小學

        于其身 恥師 大遺

        3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點撥分析】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并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此段中韓愈用了大量強烈語氣的句子,來表明了自己的對“恥學于師”這一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痛心,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薄敖衿渲悄朔床荒芗,其可怪也歟!”等,朗讀時注意語氣。

       。2)引導學生體味收獲,教師小結課文內(nèi)容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贊揚,對“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為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斗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五、思緒拓展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里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xiàn)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說,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 寫給當時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再讀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悅的。(再讀課文最后一段)

       、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恒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jīng)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fā)出更耀眼的光芒。

        六、作業(yè)布置

        1、 背誦全文

        2、 試說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鑒作用。

        【附錄】

        ●解釋下列加點的字的意思

        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無貴無賤()

        今之眾人()師道之不傳也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士大夫之族()吾從而師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作《師說》以貽之()

        ●解釋下列多義詞的義項

       。1)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③或師焉,或不焉()

       、谖釒煹酪玻ǎ芪釓亩鴰熤ǎ

        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齊師伐我()

        (2)之:①擇師而教之()③古之學者()

       、谖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菥渥x之不知()⑥蚓無爪牙之利()

       、唿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其: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诜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ǎ

       、燮錇榛笠,終不解矣()

       、苁ト酥詾槭ァ浣猿鲇诖撕酰ǎ

       、萁衿渲悄朔床荒芗埃淇晒忠矚e()()

       。4)于: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趲煵槐刭t于弟子()

       、鄄痪杏跁r,學于余()()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師說》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4、鑒賞本文運用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以及下定義、舉例子、引用等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難點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賞析,點撥討論;強化背誦,知識鞏固。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點實詞如“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大家對文言文的語感;了解關于韓愈的基本文學常識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進作者

        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請慢慢地朗讀課文,如有生字詞,可向同學請教,也可舉手向老師提出,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正確的朗讀。

        三、強調(diào)誦讀指導

        1、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仔細默讀課文第一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討論或做上記號,五分鐘后,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一起來解決。

        四、詞句疏通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思考:學完這段文字,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師的必要性

        2、老師的定義

        3、擇師的標準

        仔細默讀課文第三、第四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難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舉手問老師,五分鐘后,我們把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疏通文句: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同桌互相討論第三、第四兩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對待“從師”這個問題的?

        2、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五、出示課堂訓練

        請拿出作業(yè)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題目,下課后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師的定義是————————————

        2、擇師的標準是————————————

        3、《勸學》中荀子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韓愈也說了同樣意思的話:——————————————————————————

        二、解釋下列藍色字體的詞語并翻譯劃線的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一、檢查預習,背誦第一段

        二、研讀課文二段,重點掌握紅色字體的字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難句解析

       。1)“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第二個“圣”“愚”是形容詞。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構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颍河腥,無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翻譯“合敘句”,必須將兩個句子分開,若按原句順序籠統(tǒng)串譯,則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文段分析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煞譃樗膫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xiàn)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填寫下表:

        根據(jù)線索當堂背誦第二段

        四、課堂訓練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二段

        2、積累文言字詞

        第三課時

        一、分析第三、四段:標出第三、四段重點字詞,學生掌握落實

        以孔子從師的范例,從正面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可分兩層。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第3段,分別從正面闡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教學要點: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三、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C、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如: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谧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4、、關于名詞、形容詞活用如動詞后意義的變化:

       、賽u:以……為恥。 ②師:以……為師;向……請教(學習)。

       、坌撸阂浴瓰樾。 ④。阂浴瓰樾。

        ⑤奇:以……為奇。賓客:以……為賓客(把……當作客人來招待)。

       、藜S土:以……為糞土(把……看得一錢不值)。

        5、通假字①受:通“授”。 ②不:通“否”。

        6、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四、思考:

        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師說》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分析《師說》一文所闡述的基本觀點。學習文章正反對比,有破有立的論說方法。掌握文言實詞“師、傳、受、惑、賤、圣、愚、足、攻、經(jīng)”的意義和用法。

        【知識講解】

        一、關于作者

        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上,他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論證嚴密,氣勢磅礴。

        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jīng)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韓愈的思想淵源于儒家,但亦有離經(jīng)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tǒng)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并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xiàn)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學主張與創(chuàng)作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nèi)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diào)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yǎng),提出養(yǎng)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diào)“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nèi)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xiàn)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jīng)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jīng)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于《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tǒng)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后敘》,融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guī),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lián)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善于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茍”(《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并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chuàng)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后世有一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nèi)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chuàng)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fā)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議論為詩,甚至通篇議論,把詩歌寫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后的詩歌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

        二、字、詞、句式解說

        1、古今異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用來……的!苯褡鞅硎疽蚬P系的連詞)

        吾從而師之(“從而”是兩個詞,不是現(xiàn)代漢語作連詞的“從而”。從,跟隨;而,而且)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無論。今常用義為:沒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風尚。今常用義為:道路,道德,說)

        今之眾人(眾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許多人)

        句讀之不知(讀: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常用義為:看著文字發(fā)出聲,讀dú)

        蘇教版語文高一年級《師說》教學設計之十四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的原因!苯癯S米鞅硪蚬P系的連詞)

        小學而大遺(小學:在小的方面學習。今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義為:用不著,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

        2、通假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讀shòu)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讀fǒu)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名詞“師”帶賓語“道”,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復”中“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充當“或”的謂語,用作動詞:從師)

        不恥相師(名詞“師”表自動:學習)

       、谝鈩佑梅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由一般只連接動詞不連接名詞的“而”與動詞“從”連接,用作意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帶賓語“學于師”,用作意動:以……為恥。下文“則恥相師”中“恥”同此)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名詞“師”帶賓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用作意動:以……為師)

       、坌稳菰~用作名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放在動詞“解”之后充當賓語,用作名詞:疑

        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處于主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愚”處于賓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卑”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卑賤的人,低下的人!拔槐皠t足羞”,是“以位卑者為師足羞”的意思。形容詞“盛”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勢盛位高的人。“官盛則近諛”是“以官盛者為師近諛”的意思)

        4、一詞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名詞。下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而不從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猶且從師而問焉”、“而恥學于師”、“擇師而教之”、“彼童子之師”、“曰師曰弟子云者”、“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中“師”同此)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下文“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師”同此)

        吾師道也(學習,動詞。下文“不恥相師”中“師”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動詞。下文“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師”同此)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疑難問題,名詞。下文“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形容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道理,名詞。下文“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師道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傳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聞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名詞。下文“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詞)

        孰能無惑(沒有,動詞。下文“圣人無常師”中“無”同此)

        無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連詞)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詞。下文“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中加著重號“圣”、“愚”同此)

        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詞)

        5、句式

        ①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此句判斷格式為:“……者,……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此句判斷格式為:“……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②被動句

        不拘于時(用“于”介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時”,表示被動,“于”相當于“被”)

       、圪e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讀”、“惑”分別是“不知”、“不解”的賓語,其均借助“之”字提前。這里的“之”,是賓語提前的一個標志)

        ④介詞結構后置

        而恥學于師

        不拘于時,學于余(“于師”、“于余”均放在動詞“學”后作補語,“于”相當于“向”)

        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詞“賢”后面作補語,“于”相當于“比”)

        三、內(nèi)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教師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從師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擇師的標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二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三個對比對比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正確的態(tài)度錯誤的態(tài)度

        論據(jù)(一)(縱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這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論據(jù)(二)(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句讀之不知,……師焉。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笾唤狻唬◣煟┭;笠。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據(jù)(三)(橫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兵Q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與文章總論點的關系從批判反面現(xiàn)象中進一步闡發(fā)總論點

        第三段:舉歷史名人為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舉孔子的行動和言論來闡明道理,寥寥數(shù)語,卻又說得具體,有說明力。

        第四段:贊揚李蟠“能行古道”,說明作《師說》的原因,又一次強調(diào)了自己的觀點。

        本文的許多觀點在當時富有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這些觀點是:

        1、老師要教書,又要育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保

        2、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掌握知識的,要從師學習。(“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3、能者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些思想富有進步性。課文中也有些說法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1、傳道的“道”,為封建倫理道德。傳道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秩序。

        2、文中還是流露出看不起“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思想。

        《師說》教案 篇10

        說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故事《微笑》。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工作。同時,新的省編教材中,在各主題活動的設計上也為教師提供了根據(jù)孩子情況自由生成的空間,孩子教師要不斷嘗試將新的題材,新的內(nèi)容引入課堂,以新角度、新形勢、新方法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設計教學,駑駕教學,水到渠成的實現(xiàn)教學方面的突破。省編孩子園中班教材中第五主題《我的朋友》的總目標為:初步了解并體驗人與人,人與整個環(huán)境和解相處的快樂感覺,學習并嘗試與他人交往的方式,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所設活動有:好朋友畫像、換名片、哭哭臉和笑笑臉等,多為實踐,操作活動,而作為孩子最喜歡的教學形式,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故事教學的內(nèi)容卻很少,所以在進行本主題活動內(nèi)容的基礎上我生成本次故事教育活動。

        第一部分:說教材分析

        一 說教材內(nèi)容

        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是富有濃郁幻想的虛構故事。它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樣說話,富有生命力,并編制生動的情節(jié)來反映生活。童話的語言通俗易懂,情節(jié)簡單,符合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和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于孩子接受。《微笑》是一篇充滿濃郁兒童情趣的童話故事,它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蝸牛用微笑的方式給大家?guī)砜鞓,從而自己也快樂起來的?jīng)過描寫的形象逼真。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小蝸牛的助人之心和與朋友的友愛之情,體會到為朋友做事的快樂。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我班孩子語言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年齡特點、興趣需要,及本主題的總目標,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為:

        情感目標:使孩子懂得只要有愛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幫助別人并愿意給別人帶去快樂。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孩子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和能力,發(fā)展孩子的感受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知識目標:初步理解故事內(nèi)容,掌握故事的名稱、角色和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確定本次活動的依據(jù)有以下幾點:1 根據(jù)中班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fā)展特點。4至5歲的孩子理解能力還很膚淺,注意力往往受興趣的影響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發(fā)展,所以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恰當、巧妙地引導孩子理解故事內(nèi)容,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認真傾聽的習慣。2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缺乏一定的愛心,不懂得去關心別人,不知該如何去關心別人。向孩子進行這樣的情感教育和思品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3 是根據(jù)孩子園課程目標及《綱要》、《規(guī)程》,孩子課程目標的宗旨在于提高孩子素質(zhì),提出引導孩子接觸各種藝術作品,關注人類道德行為美。本故事通過使孩子懂得“微笑”的真正含義,來感染孩子,美化孩子的行為!缎戮V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fā)展孩子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以及要“鼓勵孩子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fā)展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备鶕(jù)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孩子年齡特點和語言發(fā)展水平,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認知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三 說重點 難點

        重點:使孩子理解故事情節(jié)及內(nèi)容,了解故事的含義。

        難點:能主動幫助別人,愿意給別人帶來快樂。

        制定重難點的依據(jù)是:我班孩子在情感及認知方面的特點,即中班孩子理解水平有限,對理解隱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讓孩子充分感受小蝸牛的助人之心和與朋友的友愛之情,體驗為朋友做事的快樂尤為重要。

        四 說教學準備

        1 自制多媒體課件:符合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動畫形象生動有趣,能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吸引孩子注意力。

        2 空白圓形卡片、彩筆,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加深對故事含義的理解。

        第二部分:說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遵循“三個原則” ,做到“兩個注意”,體現(xiàn)“一個整合”的指導思想來設計教法,學法。

        “三個原則”:一是“教師主導、孩子主體,以問題的引導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二是“教師在前、孩子在后”的教學原則,既當孩子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過程時,教師要觀察了解孩子的學習行為是怎樣產(chǎn)生的,并在尊重孩子認識過程發(fā)展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施加影響。三是“同時進行原則”,即在教學活動中,要同時顧及興趣,態(tài)度和行為的培養(yǎng),既有明確的重點,又相互滲透。

        “兩個注意”: 一是設置符合孩子“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情境。既要把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要求設置成問題情境展示給孩子,這樣容易使孩子被問題情境吸引而主動投入學習。二是注意根據(jù)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發(fā)展規(guī)律,把教學目標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細小的層次,分散到各個具體的活動中,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使教學重點得以鞏固,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

        “一個整合”:《新綱要》中明確的指出:要為孩子一生的發(fā)展打好基礎,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孩子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fā)展。教學過程體現(xiàn)整合性,對多元智能的發(fā)展提供保證。

        一、說教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

        根據(jù)孩子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采用了直觀演示法、討論法、講述法和提問法。

        1 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進行表演示范,引導孩子理解作品內(nèi)容;顒又兄饕\用多媒體課件,將整個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觀的動畫,既可以完整欣賞,又能分段播放,通過觀賞課件引導孩子了解故事情節(jié),理解故事內(nèi)容。

        2 講述法: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fā)孩子的情感共識,引導孩子理解故事內(nèi)容,幫助孩子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根據(jù)需要,我注意控制語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揚頓挫的變化,采用不同的音色來講述不同事物的對話,從而較好的表達作品的感情。如:小蝸牛給大家微笑,我就用表揚鼓勵的口吻說:小蝸牛,你真了不起!激發(fā)孩子為別人服務的愿望。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點,并能較好的集中孩子的注意力,為提高教學效果和突破重、難點做準備。

        3 討論法:是指讓孩子根據(jù)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活動中,我將討論法結合在講述故事過程中。如:請小朋友而共同討論:小蝸牛為什么不快樂?

        4 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孩子觀察事物,要求孩子再現(xiàn)已掌握的知識,啟發(fā)孩子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運用了解釋性提問(如:小蝸牛為什么會給大家送信?)、假設性提問(如:如果你是小蝸牛,你們會怎么做呢?)等等。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孩子,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孩子回答,需要孩子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孩子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孩子來回答,使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 說學法指導

        本次活動,主要采用欣賞法、發(fā)現(xiàn)法、講述法。

        1、欣賞法:引導孩子學會理解作品內(nèi)涵,鑒別作品的美及分析評價文學作品,使孩子獲得美的享受,喚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述,引導孩子來體驗幫助別人的那種心情,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從而突破難點。

        2、發(fā)現(xiàn)法:教師提供適于孩子進行發(fā)現(xiàn)活動的教材,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過程,發(fā)現(xiàn)知識。在活動中,請孩子回憶、討論故事中人物的對話,通過提問和孩子討論,引導孩子自己得出結論,充分體現(xiàn)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講述法:主要教會孩子能準確地回答問題,恰當?shù)卣f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動中,我采用多種形式的提問,為孩子提供講述的空間,啟發(fā)孩子用宏亮的聲音、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并且注意為每名孩子創(chuàng)設講述的機會。

        第三部分: 說教學程序

        整個活動分為三大部分, 活動流程圖簡單明了地概括了整個活動,使大家一目了然,明白設計意圖,下面將其詳細說明一下:

        一 導入部分: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出故事主題

        出示兩個表情(微笑、哭泣)的圖片,引導孩子說一說你喜歡看哪一個表情?為什么?我在此環(huán)節(jié)注意引導孩子回憶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并組織孩子分組進行討論,為下一步的教學的開展進行鋪墊。突出活動的教學重點,引起興趣,引出主題。

        二 展開部分:理解故事內(nèi)容,掌握學習方法。

        1、教師有感情地講故事,不出示任何教具,依據(jù)孩子的無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還不穩(wěn)定的特點,為了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影響孩子對故事內(nèi)容的感知,所以,只運用豐富的表情、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來表現(xiàn)故事,講完后,提問簡單的問題:(1)故事的名稱;(2)有那些角色;(3)小蝸牛做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播放課件,孩子欣賞。教師分別提問:(1)森林里的動物們都是好朋友?纯葱游飩冊跒樽约旱.朋友們做什么?(小鳥為朋友唱歌、小猴為朋友摘香蕉、小鴨為朋友送信(2)朋友感到怎樣?(很感動、很高興)(3)看看小蝸牛怎么了?(不開心)猜猜它為什么不高興?(放錄音:小蝸牛不開心的原因)(4)幫小蝸牛想個辦法,想想它還能為朋友做什么?(預報天氣,講故事,畫畫 )(鼓勵孩子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充分想象并講述,孩子自由討論)此環(huán)節(jié)鼓勵孩子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3 完整欣賞故事:請孩子邊看課件,邊完整欣賞故事 教師根據(jù)孩子對故事的理解以遞進的方式提問:(1)小蝸牛為朋友們做了一件什么的事情?(2)為什么小蝸牛會想到把微笑送給大家?(3)大家喜歡小蝸牛的微笑嗎?為什么他們都認為小蝸牛了不起?由此逐步得出故事的含義:小蝸牛雖然能力很小,只會爬,但它有一顆愛心,它想到了要讓自己的朋友快樂一點,它把微笑送給了大家,給大家?guī)チ丝鞓,所以大家都覺得它很了不起。這個環(huán)節(jié)其實重在揭示思想內(nèi)涵,進行情感教育,我將它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中,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三 結束部分:遷移故事主題,滲透思品教育。

        我依據(jù)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從三個方面引導孩子說說自己是怎樣為大家?guī)砜鞓返模海?)為爸爸媽媽做什么;(2)為小朋友做什么;(3)為老師做什么。依據(jù)孩子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本環(huán)節(jié)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引導孩子思考、討論,進而得出與孩子實際生活相關的答案,并使孩子有了行動的愿望,促進孩子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解決了本活動的難點達到了教育的目標。

        制作“微笑” 標志:孩子自制兩枚“微笑”標志,即在圓形卡片上畫上微笑的表情。啟發(fā)孩子將其中一枚“微笑”標志別在自己胸前,另一標志則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在愉快、溫馨的氛圍中,活動自然結束。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苯裉煳宜故镜倪@個活動肯定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觀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謝謝!

        森林里的動物們都是好朋友。小鳥為朋友唱歌,大象為朋友蓋房子,小兔為朋友送信……小蝸牛很著急,他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別的什么也干不了。

        小兔走過小蝸牛的身邊,小蝸牛向著小兔微笑。小兔說:“小蝸牛,你的微笑真甜!毙∥伵O耄骸皩ρ,我可以對朋友們微笑!毙∥伵S忠幌,“可是,怎么樣讓朋友們看到我的微笑呢?”

        小蝸牛想出了好辦法。第二天,他把很多信交給小兔子。小兔子把信送給了森林里的朋友們。朋友們拆開信,信里是一張畫。畫上的小蝸牛正在

        甜甜地微笑。森林里的朋友們也都微笑起來,他們說:“小蝸牛真了不起!他把微笑送給了大家!

        4、白紙,鉛筆。

        四、說教學方法:

        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據(jù)《綱要》的精神和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1、多媒體教學法。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觀察欣賞演示,則更為簡潔、生動,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本次活動設計中,我通過幻燈片的展示,讓孩子感受到魚孩子身上線條的紋樣美、圖案美;

        2、觀察比較法。觀察法即運用觀察進行教學的方法。通過觀察,孩子既形成了準確的形體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細節(jié)特點。而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則能讓孩子更加直觀地感受不同的創(chuàng)作手法帶來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動中,為了讓孩子直接感受點、線、面的疏密變化和規(guī)律性對裝飾效果的影響,我采用了觀察比較的方法,讓孩子在觀察比較三幅特征明顯的線描畫作品中,發(fā)現(xiàn)裝飾過于繁雜、無規(guī)律,裝飾手法單一、缺少變化都不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欣賞評價法。欣賞評價法指的是將孩子不同特點的作品進行對比評價,肯定各自的特點。在本次活動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我采用了欣賞評價法,在欣賞的同時圍繞兩個問題展開點評:

        問題1、“你最喜歡哪個魚孩子?為什么?”使孩子在審美的同時自然地習得經(jīng)驗,為下次經(jīng)驗遷移做準備

        問題2、“你是用怎樣的線條和圖案來裝飾魚孩子的?”讓孩子用語言將自己的裝飾意圖表達出來,達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和同伴的欣賞與評價能讓孩子體驗到活動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五、說活動程序:

        共有5個環(huán)節(jié):

        1、觀看多媒體課件:欣賞海底世界各種各樣的魚的花紋,引導孩子說出魚兒身上花紋的特點。

       。▽牖顒樱^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賞各種各樣的魚。)

       。1)教師語:在美麗的大海里,生活著許多快樂的魚孩子,他們和魚媽媽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戲玩耍,一會兒在珊瑚里捉迷藏,一會兒在比賽游戲,一會兒又湊在一起說著悄悄話,可幸福了。然后請孩子講講自己最喜歡哪條魚,它是什么形狀的?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以及身上的花紋是什么樣的?特別是對形狀怪異的魚,啟發(fā)孩子盡可能講詳細一點。

        2、欣賞課件:欣賞小朋友的作品,引導孩子說說他們的畫用了那些線條裝飾的,并進行比較。

        再欣賞老師的作品,讓孩子學習裝飾魚孩子的基本方法。我同時逐個展示各種點、線、面(即根據(jù)孩子回答展示各種線形和點形裝飾),既增強了趣味性,又有效地發(fā)揮了教育的功效。

       。ㄐ蕾p孩子繪畫作品,請孩子互相說一說,這些魚的形狀及裝飾的線條,說一說它們是什么樣的?有什么樣的花紋。)

        示范講解幾種魚的畫法:(欣賞老師的作品)

       。1)請孩子說說老師畫的畫都用了什么線條來畫各種各樣的魚,。

       。2)教師在孩子最喜歡的魚身上示范畫出各種形狀的線條,并重點講解如何處理線條的疏密關系。

       。3)請孩子來裝飾幾條魚孩子。

       。4)引導孩子討論,你準備畫一條什么樣的魚?

        3、通過比較,了解點、線、面的疏密變化和規(guī)律性對裝飾效果的影響。為了幫助孩子理解線描畫抽象的形式美的構成規(guī)律。我選擇了三副特征明顯的線描畫作品(圖一:裝飾過于繁雜、無規(guī)律;圖二:裝飾手法單一、缺少變化;圖三:疏密變化恰當、有一定規(guī)律),孩子通過觀察比較,在教師的追問:“這兩個魚孩子美嗎?為什么”的過程中交流、探索、發(fā)現(xiàn),從而掌握線描畫的基本規(guī)律,為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提供支撐。

        4、孩子創(chuàng)作,教師指導要點:

       。1)鼓勵孩子大膽想象出各種奇形怪狀的魚,看誰想的和別人不一樣。

        (2)啟發(fā)孩子用不同的花紋裝飾魚,并注意線條的疏密變化。

       。3)幫助能力差的孩子變化各種線條花紋。

        5、觀賞評析作品

        (1)請孩子自由互相講述自己所畫的魚

       。2)請個別孩子談談自己喜歡哪一條魚,為什么?

       。3)教師小結:

        今天,小朋友幫助魚媽媽找回了魚孩子,并且魚孩子身上的花紋都非常漂亮,線條的疏密也很好,魚媽媽謝謝你們了,現(xiàn)在我來當魚媽媽,小朋友來當魚孩子,我們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戲吧。

        六、效果預測:

        整個活動我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在活動設計中,我既給予孩子技法上的幫助,又給予孩子充分的創(chuàng)造空間;顒又形沂冀K作為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孩子的創(chuàng)造,肯定、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和表達方式,讓孩子在特別寬松、開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感受美、表現(xiàn)美。根據(jù)對本次活動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與教學程序的設計,估計活動的重難點將會得到突破。但是由于孩子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我在活動中還將根據(jù)孩子的基礎和能力水平,給予相應的指導,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

        《師說》教案 篇11

        《和氏獻璧》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奇妙的石頭”主題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在教學中,要注意從課本內(nèi)容到生活實際,從課內(nèi)知識到課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逗褪汐I璧》這篇主體課文是一貫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故事。

        我所教學的是《和氏獻璧》這篇課文的第1課時。它的教學目標是:

        學習《和氏獻璧》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寶石——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zhì);

        結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句話的含義。

        在教學前,與學生一起收集關于“和氏璧”的資料,初感知。

        《和氏獻璧》在教學時,為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理解“獻”、“璧”的'意思,導入新課,并質(zhì)疑。

        然后,在新課的教學時,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使學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氣氛中學習,我設計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指名說說: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說說:和氏獻了幾次璧玉?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第二步,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1、學習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獻璧。學生自愿起立朗讀,知道卞和前兩次獻璧的結果。

        2、學習卞和第三次獻璧。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卞和第三次與前兩次有什么不同?畫出描寫和氏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思考討論:卞和為什么把寶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流盡?這時,并引導學生讀上下文,從而理解“捧”在這里的含義及如此悲傷的原因,再讀卞和說的話,談一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是真誠、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領悟的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3、讓學生審題:“和氏獻璧”他獻出的是什么?進一步理解課題的含義。

        最后,拓展延伸學習,讓學生將自己收集的關于“和氏璧”的資料,互相交流。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既說明玉的珍貴,又襯托出卞和的忠誠之心。

        布置作業(yè):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獻璧》這篇課文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各環(huán)節(jié)的銜接不夠自然。本資源來

        《師說》教案 篇12

        一、寫作背景

        本文是韓愈借給學生李蟠贈文的機會,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的士大夫們“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結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會上的人對他指指點點,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韓愈。韓愈也因此落得個瘋子的名聲。結果住在長安,常常連飯都沒煮熟,就被趕走了。所以說有的時候維護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二、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xiàn)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xiàn)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提倡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nèi)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文體簡介

        “師說”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朗讀課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jīng)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重點句子如何斷句

        ——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譯全文

        (一)第一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之—助詞,的;學者—求學的人;所以—用來……的;之—代詞,指道理;固—本來;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庸知—哪里,管、過問;無—不論,不分

        語法: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ǘ┑诙沃刂v解的字詞:

        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恥—以……為恥;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讀—文句意思表達完畢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讀;小學—小的學習方面;族—類;不齒—不屑一顧;歟—語氣詞;

        語法: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潭ǎ还ァ獙W習研究;已—罷了;通—普通

        語法:被動句——1、不拘于時。

        介賓后置句——1、而恥學于師;2、師不必賢于弟子。

        六、總結全文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鄣老嗨埔玻ǖ赖聦W問)

       、苡嗉纹淠苄泄诺溃ǖ缆罚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傳授)

       、趲煹乐粋饕簿靡樱鱾鳎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趲煵槐刭t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畚釒煹酪玻▽W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萦谄渖硪,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疑難問題)

       、谟谄渖硪玻瑒t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

       、趲煹乐粡,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如“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如“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二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賻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俨痪杏跁r(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4、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

        ①而恥學于師。

       、诓痪杏跁r,學于余。

       、蹘煵槐刭t于弟子。

        5、省略句:

       、俳衿渲悄朔床荒芗埃ㄖ

       、冢ㄈ耍⿶燮渥樱瑩駧煻讨。

        ③(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師說》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1、正確認識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職能、作用以及擇師標準等方面的觀點,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掌握古漢語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學習本文正反對比,有破有立,反復論證以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學習內(nèi)容

        一、背景及作者簡介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自謂郡望昌黎,也稱韓昌黎。曾任監(jiān)察御史、國子監(jiān)博士、刑部付郎等職。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jiān)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jīng)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仍在沿襲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果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nèi)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chǎn)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3、“說”這種文體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圍,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二、字詞解釋

        1、通假字

       。1)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詞句解釋

        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代的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學者:求學的人。 這里所說的“古之學者”,不僅指古代作學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時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夫:發(fā)語詞,無實義。庸:豈,哪。知:管,過問!捌淠曛群笊谖帷弊鳌爸钡馁e語,這個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構,“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構的獨立性。年:生年。于:比!坝谖帷弊鳌吧钡难a語,可提至謂語“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還是晚生。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第二個“圣”“愚”是形容詞。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構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颍河腥耍瑹o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好古文:喜歡古文。古文,指先秦兩漢言之有物的散文,與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nèi)容貧乏的駢驪文章相對。韓愈、柳宗元大力倡導古文運動,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

        3、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2)而恥學于師 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

        (3)則恥師焉 同上

        (4)不恥相師 同上

       。5)孔子師郯子 同(1)

        4、多義詞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老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指有專門技藝的人

        吾師道也 學習

        或師焉,或否焉 從師

        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

        十年春,齊師伐我 隊伍

       。2)傳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傳遞,讀 下同。

        朔氣傳金 傳送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傳授

        此世所以不傳也 流傳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闡述儒家經(jīng)義的文字,讀zhuàn,下同

        《張衡傳》 記載個人事跡的文字,傳記

        舍相如廣成傳舍 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3)道

        會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無道,誅暴秦 道義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 法則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學問、修養(yǎng)

        何可勝道也哉 講,說

        道芷陽間行 取道

       。4)受

        項王則受璧,置之座上 接受

        故木受繩則直 經(jīng)受

        恐前后受其敵 遭受

       。5)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通“授”,傳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疑惑,疑難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糊涂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疑難問題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迷亂,迷惑

        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蒙蔽,欺騙

       。6)賤

        且相如素,吾羞,不忍為之下 地位卑下,卑賤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地位卑下,卑賤

        心憂炭賤愿天寒 物價低,便宜

        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石 輕視,貶低

        又迫賤事 謙稱自己

       。7)圣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 聰明賢哲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有智慧的人,或特指具有最高封建道德的人,即圣人

        圣君治國 圣明、賢能

        誠宜開張圣聽 君王

        三、結構分析

        《師說》是一篇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有著卓越見解的議論文。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復論辯,申明了為師的性質(zhì)與作用;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途徑,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推動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

        第一段,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本段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句),闡述教師的作用。作者用六個字概括了教師的三個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第二層(第2、3句),闡述從師的必要。作者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須從師。

        第三層(第4—6句),闡述擇師的標準,第6句是本段的結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概括地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第二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本段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

        第二層(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xiàn)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第三段,以孔子從師的范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別從反面和正面闡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第四段,說明作《師說》的原因。繼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從師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為當時后生晚輩從師求學的范例,對李蟠是勉勵,對當時求學的人是號召。

        內(nèi)容詳解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边@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涵。在傳道、受業(yè)、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xiàn)出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yè)”就是手段!皹I(yè)”是指儒家的經(jīng)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yè)”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边@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jīng)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fā)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皫煹馈蔽ㄆ涫鳌熬靡印保瑒t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xiàn)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發(fā)人深思。

        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一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yè)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在當時,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fā)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重點、難點解析

        1、“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皫熣f”就是論述從師學習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zhì),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澳苄泄诺溃ㄐ袕膸熤溃保忠淮螐娬{(diào)了他的觀點。

        2、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呀處煹穆氊煆摹笆谥畷暺渚渥x”,擴大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薄穸ā吧,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 ”宣揚的血統(tǒng)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薄暗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贬橅玖水敃r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3、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tài)度與錯誤的態(tài)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tài)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diào)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1)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diào)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1欲人之無惑也難矣1”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語調(diào)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這是疑問語調(diào):“……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边@是陳述語調(diào):“……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diào),語調(diào)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五、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

        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這表現(xiàn)在概念明晰、論證嚴密上。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jīng)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jīng)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

        引用是論說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這在現(xiàn)在的學術論文中也是最常見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tǒng)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xiàn)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六、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xiàn)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2、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珠、蟬聯(lián),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句的開頭,首尾相連,“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師說》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要論點,正確理解從師學習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論述思路。

        3.了解正反對比在文中的運用。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及文章的結構。掌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現(xiàn)象。

        難點:準確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掌握其論證說理的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所以后人稱“韓昌黎”。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積極提倡古文(和當時流行駢文相對立,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及秦漢文體的散文)運動(是一場在復古的旗號下進行的既繼續(xù)傳統(tǒng)又有所革新、有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運動,這場運動的領導者提出的文學主張是“文道合一”“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ǘ⿲懽鞅尘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谥袊怨乓詠砭陀袕膸煹娘L尚,但是隋唐以來,由于佛教、道教的沖擊,儒家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師道觀念也淡化,人們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狂名!表n愈倡言師道,勇為人師!稁熣f》是中國古代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著作。

       。ㄈ┳R體:

        許多文言文從標題中的某一個詞就可以判斷文章的體裁,如《小石潭記》中的“記”、《出師表》中的“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傳”、《馬說》、《捕蛇者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本文的“說”。“說”——是一種有敘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議論文體!皫熣f”——即“說師”,動賓倒置的現(xiàn)象多見于書籍、文章標題,如《實踐論》、《黃生借書說》。解釋為“說說(議論)有關老師的問題”。

       。ㄋ模┓侄卫首x,解釋重點詞句

       。ㄎ澹┲饘臃治觥稁熣f》的論證方法

        1.分析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

       、倮蠋煹穆氊煝跒槭裁磸膸煝垡允裁慈藶閹。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對比論證: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比——縱比

        其子擇師與其身恥學于師比——自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比——橫比

        a.縱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通過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錯誤言行,從反面論證了“學必有師”。這是對當時盛行的門第觀念的有力批判、公開挑戰(zhàn)。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正反論證,突出中心意思

        這篇說理文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正面肯定從師的好處,從反面批判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反復論證,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論點,并加以論證。第二段里又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一論點,并分三層,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批判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尚,論證了中心論點。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無常師”這一論點,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論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進一步論證了中心論點。最后簡短地贊揚了李蟠不拘于時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視從師的態(tài)度。文筆簡潔流利,結構嚴謹,把從師的道理和師的作用在于傳道受業(yè)解惑等方面,論述得很精當透徹,富有啟發(fā)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煉的含意深刻的語句,常被后人運用。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圣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等等。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師說》教案】相關文章:

      師說的教案11-16

      師說的教案03-01

      《師說》教案02-12

      《師說》的教案02-21

      關于師說的教案03-27

      《師說》優(yōu)秀教案03-20

      《師說》教案優(yōu)秀03-10

      有關師說教案01-14

      《師說》教案15篇02-26

      《師說》的教案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