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荀子的讀書筆記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荀子的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荀子的讀書筆記1
看完《荀子》一書,回想書中他的那些言論與思想,不禁讓我感嘆不已。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時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述充滿了哲理與唯物主義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同時他還系統(tǒng)地論證了“人性惡”的理論,與儒家的天賦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學習改造的結果,也以此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性惡論”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同時在政治上他認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有嚴明的律令來約束人民,應依法治來治國;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獨樹一幟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君為舟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币源藙窀婢鲬獝巯嗣,只有愛民才可使國家存在,否則,是自取滅亡。荀子的民本思想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卻被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所束縛,也用等級觀念來闡釋民服于君的理由。但無可否認,荀子的大多數(shù)思想與主張是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的。
在《勸學篇》中有這樣一段話:“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在這里荀子提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藍勝于藍與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來鼓勵我們學習。最后還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經(jīng)木匠的制作,可以作為圓,制成車輪。之后無論怎么曝曬也無法回復原狀了,以此論證人的先天資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經(jīng)歷中是怎么去做的。在此我們在學習上時常是遇難則止,微懂則過,這樣又怎么會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邊的人有所成就之時總是羨慕他們,但拿自己與之相比時,又總以別人的天資比自己好作為理由搪塞自己。卻不知道其實別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資質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學習呀。木材由直變曲才可做車輪,金屬礦經(jīng)過煉化打造磨練才可煉出寶劍,難道只因它們天生就是如此的嗎?其實都是因它們后天的際遇不同而已。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在這荀子又進一步對學習要堅持作出了深入的論證。先以積跬步致千里、積小流成江海來勸誡我們要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隨后又以與駑馬本身資質的不同來做對比,論證出堅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對半途而廢的人與堅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評價。其實人的資質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資質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學習,也猶如所說的神童仲永一樣,變作普通人。資質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學習,那么也會變高,就像從一個曾讓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認的人到最后榮極一時的連縱家一樣,靠的就是他以錐刺股來使自己努力學習的結果呀。當我們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時,它們都是經(jīng)過一刀刀的累積而成的,絕不是一日就可達到的!所以每個有輝煌成就的人,他們亦是靠平日里一點一滴地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如此的。
在《富國》中他寫道:“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jié)用之,余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
在這段中可以讓我們看到荀子民本思想的一部分。荀子認為要富國就要節(jié)省費用,使人民富足。要按禮所規(guī)定的不同等級地位的享用標準來節(jié)制消耗,用政治措施使人民富足。人民富足,財物就有多余,田地肥沃也得到治理,田地治理得肥沃那么谷物也將增產(chǎn)百倍。國家再按法規(guī)收稅,而人民又依禮規(guī)定按等級節(jié)約,那么國家的余糧將會堆積成山。此處,荀子透徹地讓君主們明白富國必先富民。以此來勸誡君主應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荀子之所以會把民看得如此重,是因為他已看到了當時多數(shù)君主們無法看到的社會治理規(guī)律,這一遠見卓識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當時的社會是各國征戰(zhàn)頻繁,對農(nóng)民的剝削越來越重,各國君主卻只知要國庫充足即是國富,卻不知道民窮即為國窮,如此下去國家只會積貧積弱。在進行戰(zhàn)爭時,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充余的糧草供應,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常理。人民已經(jīng)貧困,國家還一味征戰(zhàn),那么又怎么還會有糧食供應呢?所以只有人民富裕了,才會有多余的糧食,加上田地沒有荒廢四時都辛勤耕種,加之人們節(jié)省食物,那么國家也漸漸富裕了。此時也將有足夠的糧食作為征戰(zhàn)的需要。因此,荀子提出的這一政治主張無可否認是具有遠見性的,同時是體現(xiàn)出了他重農(nóng)的民本思想。
荀子已逝去二千多年了,但是我卻依舊隱約在他的言論中感受到他的博學善辯,他那充滿著哲學的思想精神充斥于文字之間,讓我對他更加傾慕,同時也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了新的認知與做法。
荀子的讀書筆記2
荀子曾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須“登高山”“臨深淵”。在學習的過程中,書本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到實際生活中去實踐更是必不可少。《勸學》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著述,但是今天讀起來仍然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時代變了,學習的條件和環(huán)境都大大地變了,但我仍要說,在學習上,理論的學習與實踐必不可少!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闭嬲膶W習,既要走進書本汲取知識,也要走進生活,做行動的巨人。
古人有言:“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敝挥欣碚摱桓吨T實踐的智慧,猶如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迷障人眼的海市蜃樓,看著美麗,卻毫無用處。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與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都不能駁倒他。后來有一次,秦國用計使得趙國換下廉頗讓趙括帶兵。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余萬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因此亡國。
也許,久經(jīng)沙場的廉頗關于作戰(zhàn)的理論知識要遜于趙括,但在實戰(zhàn)中,善于紙上談兵的趙括卻敗得一塌涂地。由此可見,學習不光要學習書本知識,更要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做到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結合一體,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有用的。缺乏實踐的知識即使掌握得多,遇到實際問題,往往就如趙括一樣丟盔棄甲,狼狽不堪,正如陽光下的肥皂泡,熠熠發(fā)光卻易于破碎。
縱觀古今中外,能夠取得一番成就的人,往往是行動的先驅者。通過斜塔實驗,伽利略明白了從高空拋物,大小物體的東西是同時落地的;通過艱苦的'航行,麥哲倫明白了地球是圓的,證實了地圓說;通過風箏實驗,富蘭克林從上帝手中奪得“天火”,發(fā)明了避雷針;通過上千次的實驗,愛迪生發(fā)明了電燈——無數(shù)的客觀事實證明,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
因此,面對眾多的莘莘學子,我想說,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做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我們更應該走進社會,努力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荀子的讀書筆記3
周三的早讀班里讀起了荀子的《勸學》,聽著圣人諄諄的教誨,頭腦中回想著我的學生生活,一份親切與溫暖蕩漾在心頭。課余,我借了何老師的語文書,重溫了這不到四百字的短文。
《勸學》是高中語文課的名篇,對于我也曾爛熟于心。然而高中時代的我,從沒有被這篇小小的短文打動過。那個時侯,我喜歡大聲地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我也喜歡一遍接一遍地背“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灰晕锵玻灰约罕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睉阎活w少年沖動的心,想象著先輩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感覺,不禁怦然心動。
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期末考試,世界古代史的老師列出了考試范圍——186個名詞解釋,每個名詞都是幾乎四百字的解釋,我和伙伴們用了一周多的時間通宵達旦地把它們抄下來,看著那厚厚的一疊紙,想著我要把它們背下來,心里有種欲哭無淚的感覺……
此后的兩年,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試我們幾乎都是在數(shù)百個名詞解釋中度過的,中文系的朋友問我,背這個到底有用嗎?我無言以對。每次夜半捧讀,抬頭仰望星空,我問星星:這難道就是我想學的歷史嗎?星星無語……
大學的`第四年,和一個師姐聊天的時候無意中提到歷史系學習的收獲,她說:你難道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從看不懂別人的論文,到現(xiàn)在不知不覺地看得懂了嗎。我忽然意識到這是一個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真實過程。在抄抄寫寫、記記背背的過程中,我懂得了歷史學習最基本的無數(shù)個概念,是它們幫我看懂了專家高深莫測的論文,理解了智者玄妙精微的思想。我是該感謝這四年間那幾千個名詞解釋啊!
那天晚上,我又想起了“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灰晕锵玻灰约罕,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钡嵌显贈]有“談笑間”的快意,而是回響著“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萬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是,我找到了名詞解釋本,寫下了“腳踏實地”。
荀子的讀書筆記4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睆墓胖两,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圣賢之人都說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不斷的升華自己才可以攀升到頂峰而不墜落。活到老學到老的口號每個人都在喊,但是真正可以做到終生學習的卻寥寥無幾,因為堅持學習并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情,畢竟學海無涯,沒有艱苦和決心,我們是無法在茫茫的大霧中抵達成功的彼岸的。
學習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明達,也可以使人通理,我們一旦有了學習的思維和方法之后,那就可以靈活的將之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這樣有利于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荀子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笔前。瑢W習就是一個慢慢打地基的'過程,只要有了一個牢固結實的的底座之后,那無論是高樓大廈還是亭臺樓閣都可以華麗無比,因此不斷學習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情。
當然,學習不能只靠一腔熱血,如果只會傻乎乎的死學死記,那知識就僅僅只是一個膚淺片面的東西了。相反,只有學會舉一反三的巧妙學習,那我們才可以更好的融會貫通,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正所謂“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痹趯W習的過程當中,只有善于運用外物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當我們對一些事情困惑不解時,我們可以請教同行師者,我們也可以借助網(wǎng)絡史料等來尋找答案,切不可一味鉆牛角尖,也不可以一直不懂裝懂,因為那樣自欺欺人的做法只會害了自己,也毀了自己。
不斷的積累知識和不停地儲存經(jīng)驗會讓一個人脫胎換骨,當學習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的思想和境界也會達到一個不可估量的高度,因此這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荀子曾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边@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學習就和釀酒一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的成效必須要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發(fā)酵之后才會顯現(xiàn)。因此,好的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只有擁有了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精神之后,學習才會日見功效。
學習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修行,除了要端正態(tài)度之外,我們也必須注重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只有做到內(nèi)外兼修之后我們才可以真正成為一個智者,所以余生請好好努力學習吧!
荀子的讀書筆記5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開篇。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于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干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diào)“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tài)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生長。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為知識而活,為讀書而生,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R簿褪钦f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獲,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榜w馬十駕,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鏤!睂W習知識、增長才干,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shù)米≌T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lián)系實際學,鍥而不舍學,方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荀子的讀書筆記6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才疏學淺,買書五車,而不是學富五車,汗顏,叫做讀書人,讀書大多帶有功利色彩,要么英語教學,要么各種輔導資料,用于東抄抄西改改,變成自己所謂原創(chuàng)作品,其實不然,結果之一,給自己帶來一些微薄收入補貼家用,都市生活需要的一樣少不了,沒有臟兮兮的鈔票寸步難行。帶班主任幾年來,多有案頭班主任秘籍之類,大多寡淡無味,讀之,棄之,來年整理書柜,多有濫竽充數(shù)之類,五毛一斤,換來兩斤排骨,三斤牛肉。
昨晚轉載校長《荀子》一文,不讀則以,一讀讓我驚呼不已,世上竟有這等精髓之書!墩撜Z》學習由來已久,一知半解,感覺《荀子》與我們教學與學習關系更加密切,更有教育意義。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在各種文段中早有耳聞,大多被引用,后來者居上,學生超越老師。今人要想超越前人,首先要做到:學不可以已。要有空杯心態(tài),要謙虛,勿燥,要堅持不懈讀書,讀書,知識就像木匠的墨線一樣,讓人成規(guī)矩,成方圓;知識就像砥礪一樣讓人思想銳利,讀書可以明智,思維敏銳,也許就是這個道理,看來我們中國人懂得得要比西方人早上很多。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讀這一段之后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讀書不可以浮躁,不可以用于炫耀,不可以用于嘮叨,不可以用于讓別人看。讀書是為自己修身養(yǎng)性,為自己遠大目標,高尚理想,讀書可以讓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有思想,有境界,有目標。讀書不是小人之學,是君子之學,為人,做事之學。飽讀詩書,需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態(tài),不好為人師,不樂善好施,不評頭論足。別人需要幫助才出手,別人需要解答采取給出答案,有問有答,做到有禮有節(jié)。
荀子的讀書筆記7
”讀完《勸學》,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學習。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
作為“師那就得做到讓學生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于學習的人,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學”字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啊。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diào)“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文中寫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边@幾句話里概括了許多。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后人進步的方法,
荀子在本文中提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學習的態(tài)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學習就得腳踏實地的學,學習其之中的真諦。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可惜。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時間和機會,有些學生在小學間一但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和機會那么也就沒什么后話啦。
《勸學》讓我讀懂了“要讓學生認準了目標,總結了方法,鍥而不舍,不斷努力。
荀子的讀書筆記8
最近忙于應付研二的學業(yè),都沒什么空微信讀書了。這兩周的一篇作業(yè),寫成了文學方向,就貼上來做讀書筆記吧。
《勸學》出自《荀子》,是書中的首篇文章,又名《勸學篇》,創(chuàng)作年代戰(zhàn)國時期。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zhàn)國末期的趙國人 。他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當時被尊稱為“荀卿”!盾髯印肥撬拇碜髌。與此同時,他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戰(zhàn)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和李斯,漢代初期的政治家、科學家張蒼,都是荀子的門下高足,其中,李斯和張蒼分別擔任秦朝丞相和漢朝丞相。荀子老師的教育水準由此可見一斑!
所謂“勸學”,顧名思義,就是“勸人學習”的意思,這是一篇集中論述“關于學習的重要意義”的議論文。
一般的議論文章,都比較地艱澀難讀,或是大段說理,或是正襟危坐,難以讓人“一見鐘情”、“再見傾心”,但是《勸學》篇,融說理于“緩行游蕩”之間,給你描繪一幅又一幅的情景,感覺在翻閱風景的時候,就順便把道理給聽進去了。與此同時,在下筆之時,完全看得出“濃墨重彩”的寫作功力,文章“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文章開篇寫“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宗明義,挑明說“學習是不能停止的”!一上來就跟你們講清楚,我今天是來講大道理的。只是,這道理怎么講?真是一門藝術了。
擅用實景比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說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出來的,但它卻比藍草看著更藍啊,冰是水凝結的,可它顯然比水更冷啊。再加上“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這些都是為什么呢?因為君子要多不斷學習,并且每天反省自身,那么他就能明事理且沒有什么過錯了。這個道理其實挺淺顯的,就是說要借助外界養(yǎng)分,滋養(yǎng)自身,任何人只要通過發(fā)憤學習,都是能進步的。
因為作者多用日常的事物來做比,讀者在腦海中就會首先構建起這些事物的模樣或場景,從感性認識遞進到理性認識,快速融入,難怪說這樣講理是“先聲奪人”了。并且,大道理只講了一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馬上180度大掉頭,跟你講一些好玩的.、易懂的東西,強力吸引你往下讀。
這些淺白、通俗的實物實景比喻,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又比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無需翻譯,也能即刻明白,說得很對呀!所以,由此得出“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不是說君子天生就有用的,是善于借助外力,外力是什么?外力怎么得到?就要不斷得學習。
正反對比遞進
在文章前四段的正面循循善誘后,作者開始講“蒙鳩和射干、蓬草和白沙、蘭槐”的故事了,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要說明的是它們長錯了地方或找錯了環(huán)境,告訴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后文中,“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大段使用了強烈的正反對比的舉例,都引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說不刻苦鉆研,不會有顯著成績,不埋頭苦干,不會有巨大成就。
大量運用排比
文章之所以讀來無刻板之感,反而覺得活潑,除了眾多的比喻、類比,創(chuàng)作形式上非常多得采用了變化多樣的短句排比,也是一大原因。
除了開頭抓人眼球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文中的排比句不勝枚舉,又如“肉腐出蟲,魚枯生蠹”、“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等等,寓說理于實景,文學色彩強烈,“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
不難看到,較為連續(xù)、整齊排比句式,同時較為多變,讀來因此感覺新鮮、生動。
從理論到實踐
文章的前半部門,說“學不可以已”,論說了學習的重要性。既然重要了,該怎么學呢?從“學惡乎始?惡乎終?”開始,文章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學習的具體方法。
關于學習的途徑,“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書籍開始,到讀《禮記》結束,這樣的意義在于,從做書生開始,一直到成為圣人!肮蕰,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這一段短短幾句話,有一種讓人肅然起敬之感,不僅飽讀詩書,并且能高度集納概括,向人進行推薦,名師水準的體現(xiàn)。
關于學習的方法,“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不要浮躁,不要啰嗦。“學莫便乎近其人”,學習要親近良師;“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學習還要崇尚禮儀,“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君子要“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不要浮躁,不要怠慢,不要盲目,謹慎對待每一位前來求教的人。
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學也者,固學一之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學習要專心致志,學得全面徹底。
“在作品集中并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一般大都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說明事理。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來論述,這是《勸學》非常突出的創(chuàng)作特點!
荀子講的“大道理”層層遞進、深入淺出,結構嚴謹、質樸,卻又不是華麗,一個能言善辯、滿腹經(jīng)綸的教師形象躍然紙上。“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其實,這就像現(xiàn)在一樣,學生們坐在教室里,同樣是學知識、聽理論,但如果老師自身水準高超,并且課講得生動有趣無枯燥,沒有學腐氣,自然是會大受歡迎的。
荀子的讀書筆記9
作為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一書在中學課本中多有涉及,因此,了解荀子思想中“禮”和“欲”這兩個概念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理解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兩個重要概念。
廣義的“禮”,概指協(xié)調(diào)和規(guī)范個人與社會的倫理道德法律法規(guī)等各種對人的內(nèi)在要求與外部強制,‘欲“則指人的各種理想、信念、欲望、追求等。“禮緣人情”,“欲”是本源的,“禮”是從生的,“欲”是個人與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禮”則是社會穩(wěn)定與秩序的外部保障。不管什么樣的民族國家,不管什么樣的社會形態(tài),要做到穩(wěn)定和發(fā)展,都必須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在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下,人們的合理欲望應該得到充分的滿足和尊重,應該有人們實現(xiàn)理想追求的各種合理渠道和途徑,也應該有相應的制度機制來保障和引導,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各遂其“欲”。所以,“禮”的最大功用就在于“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禮論》),禮,既是對欲望的一定程度的滿足,也是對欲望的一定程度的限制,使不同階層的人都能相協(xié)相融,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這正如汽車的運行,“欲”就好比動力,“禮”就好比剎車和方向盤,沒有動力不行,沒有剎車和方向盤也不行,二者缺一不可。
在中國歷史上,所謂的“盛世”大都是“禮”“欲”關系處理得比較好的時期,所謂的“亂世”大都是“禮”“欲”關系處理得不好的時期:要么任“欲”橫行,沖潰“禮”之堤壩,勢如洪水猛獸,個體欲望的`無限膨脹,結果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和崩潰;要么嚴重壓抑“欲”的釋放,極端情況下,甚至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口號,結果導致停滯、萎縮和寂滅。因此,古人強調(diào)要“發(fā)乎情,止乎禮”,個體的欲望只能在社會秩序規(guī)范內(nèi)求得合理的實現(xiàn)。對國家而言,“禮”是至關重要的控制閘伐,所謂“民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統(tǒng)治者的最大職責就在于“制禮”并“遵禮勿失”,做到“以禮節(jié)情,以禮節(jié)欲”,從而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荀子的讀書筆記10
這幾天,我和媽媽一起讀《勸學》!秳駥W》是古代荀子寫的一篇文章,他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之一,爸爸說荀子是韓非子和李斯的老師。
我讀了《勸學》之后,受益匪淺,比如:“學不可以已”:說明學習永遠沒有止境,勸告人們不要停止學習。我還比較喜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它的意思是讓我們不斷的努力,不斷地超越前人的成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是讓我們不斷學習,增長見識,懂得更多人生的道理,這讓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這句話對我啟發(fā)很大,勸告我們,做事情要一點一滴積累,不怕困難和麻煩,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獲。
讓我們用《勸學》中的一句話共勉:“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的讀書筆記11
《勸學》荀子的作品,偶然間得到這本書,細細品味了一下,收獲頗多,現(xiàn)在就我所得略談下我的一些感想。那就是關于教學的主體性問題。
《勸學》中有云“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害乃作”,這句話意思不必多解釋,網(wǎng)上隨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主要意思是強調(diào)主體的的主動性。哲學上也曾說過“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內(nèi)因是根源,外因必須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
教學強調(diào)主體的主動性,主要是針對赫爾巴特傳統(tǒng)教育的三中心提出來的,傳統(tǒng)教育強調(diào)“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新教育思想主要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一活動為中心,以經(jīng)驗為中心”。那么新教育思想為什么教學要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呢,在這里有必要向大家解釋下。首先,從接受的知識看,作為多年的學生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課堂上的知識有些很枯燥,但你必須得學,必須接受教師的“灌輸”,可是學完了之后真正記住的又有多少?在大學中60分萬歲的情形很顯然在告訴我們:這些我們不感興趣,及格就行,管它將來怎么樣。是的,大家只是在學習那些自己不感興趣,但又不得不去學的“應試”知識。所以說,教學內(nèi)容沒吸引力,學生大多是沒興趣,學生一旦沒有了興趣,被迫違心地學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60分萬歲”。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很多不會是國之棟梁。其次,從教學方式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死記硬背,采用灌輸?shù)淖龇ǎ罱K導致老師在講臺上唾沫四濺,學生在課堂上一言不發(fā),或是呼呼大睡,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是不成功的,談到教學的主動性,早在法國啟蒙運動時,盧梭就測光提出過“自然教育”,強調(diào)要以兒童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兒童的的主動性,否則兒童沒有興趣,一味地被灌輸,學到的知識過幾天就忘記,不能真正做到學為所用。后來美國只用注意加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都強調(diào)要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的職責是引導而非獨裁,是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即我們所說的自我教育。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呼吁教育改革,但鮮有成效,不是教育改革者的錯,而是我們實踐者的錯,教改者已經(jīng)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措施,但我們由于某些條件的阻礙,往往沒能將其落實好。例如我們很多年前,提倡的“減負”,表面上看,課本的內(nèi)容減少了,實際上我們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將空缺補上,這既消耗了教師的精力,又使得學生總感覺學到的東西不系統(tǒng),不連貫。拿筆者為例,我們小時候的數(shù)學課本上有好多原則或是法則,每條都很清晰。但現(xiàn)在看看我們的數(shù)學課本,很少有這樣條理清晰的法則。我們的想法是好的,但為什么當想法落實時,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我們要授學生以“漁”,而不是單純的魚,由于中國的國情,我們又很難改變傳統(tǒng)教育在我國的地位,但我們不能就此而退縮,我們應繼續(xù)努力,朝著更好的教育制度前進。在改革的路上,堅定住目標,始終如一地走下去。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我們不僅要打著,關鍵是要落實好,貫徹好。
【荀子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荀子讀書筆記02-20
荀子《勸學》讀書筆記03-10
荀子《勸學》的讀書筆記01-09
荀子讀書筆記8篇02-20
《荀子》教案03-06
荀子勸學教案02-28
荀子《勸學》教案03-13
荀子勸學教案(10篇)03-06
荀子勸學教案10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