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華]《黑天鵝》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黑天鵝》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們總是不自覺的由慣性思維主導對未知的認知,或者自覺的基于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和邏輯框架來認知變化中的世界,這種“自以為是”正是黑天鵝的藏身之處。
我們的世界,其突變是由極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發(fā)生的(以我們現(xiàn)有的知識非常不可能發(fā)生的)事物所主導的,而我們卻一直把時間花在討論瑣碎的事情上,只關注已知和重復的事物;即使我們取得了知識上的進步和成長,未來仍會越來越不可預測,而人性和社會“科學”合謀起來向我們隱藏了這一點。
錯誤地把對過去的一次天真的觀察當成某種確定的東西或者代表未來的東西,是我們無法把握黑天鵝現(xiàn)象的原因。
我們的頭腦是一臺非常了不起的解釋機器,能夠從幾乎所有事物中分析出道理,能夠對各種各樣的現(xiàn)象羅列出各種解釋。我們只是一臺巨大的回頭看的機器,并且“合乎情理”的不斷的“自欺欺人”。這種“自欺欺人”導致的一次又一次的面對意外的猝不及防(負面黑天鵝)以及顛覆認知的重大發(fā)現(xiàn)(正面黑天鵝)都發(fā)生在人類自以為是的認知海洋的邊界之外。
我們面對黑天鵝的無知,根源在于:人們學習已知的太多,思考未知的太少。
我們只有專注于我們不知道的,才有可能從容應對未知。我們必須把極端事件當作我們認知的起點,而不是把它當作意外事件置之不理。
我們不是始終生活在按已知規(guī)律可以預知未來的風平浪靜的平均斯坦中,現(xiàn)代世界是極端斯坦,被不經(jīng)常發(fā)生及很少發(fā)生的事件左右。黑天鵝現(xiàn)象要求我們換一種思考方式。我們不能把問題藏起來,就只有更深入地挖掘。
我們可以通過負面例子而不是正面證據(jù),才能接近真相;因為依靠正面證據(jù)存在過早下結論或可能誤導對未知進行判斷的風險,可能出現(xiàn)證實謬誤。有時候大量信息變得毫無意義,而少量信息卻具有非凡的意義,正如:1000天并不能證明你是正確的,但一天就能證明你是錯誤的。
所以,從認知世界的方式來看,我們更多的需要冷眼看世界而不需要找理由滿足自我膨脹的認知感,讓我們把重點轉向缺陷和未知吧。
傳統(tǒng)認知方面,我們無法在不編造理由或者強加一種邏輯關系的情況下觀察一系列事實。對事實的解釋與事實混在一起,使事實變得更容易被記住,更符合道理。這種傾向的壞處在于它使我們以為對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這就是傳統(tǒng)認知導致的敘述謬誤,這種敘述行為來自一種根深蒂固的簡化事物復雜性的生物需要。對于發(fā)生過的事件,我們會不斷根據(jù)事件發(fā)生之后我們覺得有道理的邏輯持續(xù)敘述過去的事件。這也使得歷史事后看上去比實際上更可解釋--當下也是如此。
我們是尋找原因的動物,習慣于認為一切事情都有確定的原因,并且把最明顯的那一個當做最終解釋。但實際上可能并沒有可見的原因,相反,很多情況下什么也沒有,甚至沒有任何可供選擇的原因。沉默的讓人無法得知的隱藏中的證據(jù)掩蓋了這一事實,讓人們可以“合乎情理”地串聯(lián)起讓人信服的理由,這是因為我們潛意識的推理機制忽視沉默的證據(jù),即使我們知道需要考慮它。不進入視線則不進入大腦:我們對抽象的東西懷有天性上的甚至行動上的蔑視。
其實,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重要的東西往往乏味而無情,因為我們內在的情感功能是為線性因果關系設計的,而我們的世界比我們想象中更加非線性,也比科學家們的意愿更加非線性,更加的不合乎固有的因果關系。實際情況往往是:令人不安的事例在確定真相方面有力得多,但我們通常并不知道這一點或者習慣性的排斥這些“意外”。
【《黑天鵝》讀后感】相關文章:
《黑天鵝》讀后感04-27
《黑天鵝》讀書筆記11-18
黑天鵝紫水晶讀后感04-06
《黑天鵝紫水晶》讀后感03-19
黑天鵝紫水晶讀后感范文04-19
《黑天鵝紫水晶》讀后感【薦】09-12
黑天鵝紫水晶讀后感通用12-11
《黑天鵝紫水晶》讀書筆記03-13
《黑天鵝紫水晶》讀后感(15篇)04-07
《黑天鵝紫水晶》讀后感(9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