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rèn)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讀后感1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shù)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shù)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边@是大作家xx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xx邊陲小鎮(zhèn)呼蘭河的風(fēng)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dú)特的藝術(shù)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里,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著對于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著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xì)細(xì)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fēng)俗人情,在她的眼里,這個小小的縣城里,有著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xiāng)村應(yīng)有的純凈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fēng)味。
作者描寫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lǐng),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小團(tuán)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里當(dāng)童養(yǎng)媳,因為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xù)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說,打她是為了讓她懂規(guī)矩!后來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fā)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dāng)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xiāng)。盡管凄婉,盡管優(yōu)郁,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盡管那里充滿著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著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蘭河》讀后感2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并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xì)細(xì)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xì)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jìn)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fēng)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沒有半點(diǎn)色彩。這里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么。
隨著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zhèn)里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蕭紅與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xué)種瓜”應(yīng)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后院,好想跟蕭紅一起,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著我們玩……
讀著讀著,我不僅會想起自己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著。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著我的'童年。
當(dāng)我讀到小團(tuán)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jié),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yǎng)媳,在這里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yǎng)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jīng)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干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tuán)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tài)度造成的。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區(qū)別于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么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為什么與我知道的生活這么不同?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fù)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么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難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里的人們,已經(jīng)覺著,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扼殺了小團(tuán)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著沉痛,隨著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XX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永遠(yuǎn)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讀后感3
蕭紅筆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這座小城極為普通,從南到北的十字街貫穿整個小城。一個個生活在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編織成《呼蘭河傳》的故事。
全書由“整體到局部”的結(jié)構(gòu)先總寫呼蘭小城的地理情況、城市內(nèi)部的構(gòu)造等等。再寫人,但這本書無主要角色,用小城各個地方不同的人為線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鋪開。作者用敘述生活的口吻描寫的事件當(dāng)中,有善有惡,有悲有喜,黑白交織,如灰色的、大筆點(diǎn)染的水墨畫。
“灰色”——這是我讀完《呼蘭河傳》的第一感受。白與黑交織,便構(gòu)成了灰!逗籼m河傳》有令人愉悅的片段,有能激勵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記得在第五章有一個片段:“于是我從祖父的`身上從上往下掙扎著,喊著:‘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幾乎抱不住我了!蓖づc天真如鉆石一樣鑲嵌在本書中,但僅存的美好便大抵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蘭小城的“文化活動”。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請的,而且還要獻(xiàn)上布匹,大神不高興了還要?dú)㈦u。既然活動成本這么高,呼蘭城的市民為什么還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認(rèn)為可以從上下文尋得答案:呼蘭小城有為神鬼服務(wù)的店鋪,以扎彩鋪為例,文中作者用細(xì)致的描寫寫出了扎彩鋪里金碧輝煌的陰間宅子,加之以豪華的特殊服務(wù)——有專門的人拉車,有穿著白凈的廚子拉面,還有精明的管家管賬……然而這一切是還是衣著粗鄙的人做出來的,并沒有因為陰間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變現(xiàn)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說,并未見到做扎彩的人給自己做一間陰間宅子。放河燈也是一大特色活動,例如此場景描寫:“這時,再往遠(yuǎn)處的下流看去,看著,看著,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著看著,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兒滅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托著走了。打過三更,河沿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河里邊一個燈也沒有了!蔽淖蛛m簡潔,但在我腦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畫面:在視野的盡頭,燈在河的遠(yuǎn)處一個個地滅掉,每滅掉一個,天色便暗了幾分。待到燈全部都滅完后,這河,便又恢復(fù)死寂。
哪有陽間人渴望陰間的道理?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說明人們對現(xiàn)世的不滿、失望以及對虛無縹緲的“來世”的憧憬。聽著大神唱著跌宕起伏的調(diào)子,難道他們感受不到內(nèi)心的空虛嗎?向鬼神求幸福安穩(wěn),渴望來世的榮華富貴——而這一切,是誰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說,讀者自知。而打動我的是灰色的回憶:如黑白交織,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順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難、坎坷;只有風(fēng)雨交織、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實,也最是動人。
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今日已物是人非,哈爾濱市呼蘭區(qū)代替了呼蘭縣。但蕭紅筆下的呼蘭小城,似一縷若有若無的炊煙,跨過歷史的河岸,飄過了呼蘭,飄過了黑龍江,飄過了中國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訴說這娓娓道來的故事,喜悲交織的故事將會一直延續(xù)下去……
《呼蘭河》讀后感4
美與追求美的固有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作家和藝術(shù)家開墾了人類美的藝術(shù)花園,用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培育了各種藝術(shù)花卉,為人類生活增添了非常華麗的色彩。
“一首敘事詩,一幅豐富多彩的當(dāng)?shù)禺,一串悲傷的歌曲!边@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的評價。這本書是女作家蕭紅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在20世紀(jì)30年代的中國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用她清新自然的筆畫描繪了東北邊境城鎮(zhèn)呼蘭河的當(dāng)?shù)亓?xí)俗,展示了女作家獨(dú)特的藝術(shù)個性,為世界文化花園開辟了一朵美麗而美麗的奇葩。
在這部溫柔如詩的小說中,蕭紅的《我》是一個對世界一無所知的孩子,充滿了對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燦爛的童心,用一雙清澈的眼睛看著周圍的一切。祖父、后花園和她自己已經(jīng)成為小說開頭所有的世界。作者詳細(xì)描述了小鎮(zhèn)呼蘭河的習(xí)俗和習(xí)俗。在她看來,這個小縣城有著未開放的居民和鄉(xiāng)村應(yīng)有的純粹生活。雖然沒有大城市那么繁榮,但它也有一種獨(dú)特的味道。
作者描述了童年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像花醒了一樣。鳥兒飛了,就像飛向天空一樣。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一樣。一切都活著,都有無限的能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如果你愿意爬上架子,你可以爬上架子。如果你愿意爬上房間,你可以爬上房間。黃瓜愿意開謊花就開謊花,愿意結(jié)黃瓜就結(jié)黃瓜。即使是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人問。如果他愿意長高,玉米就會長高。如果他愿意長大,沒有人在乎!姨貏e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簡單活潑,寫得多好!
印象最深的是小團(tuán)圓媳婦那一章,讓人透不過氣來!一個和蕭紅一樣大的女孩只有12歲。12歲時,她天真無邪,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來到這里當(dāng)童養(yǎng)媳。因為她活潑,不像媳婦,被婆婆打了,讓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場比賽持續(xù)了一個冬天,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耙惶齑虬祟D,有好幾次,我把她吊在梁上,讓她叔叔用鞭子抽她好幾次。我也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婆婆這么說。打她是為了讓她懂規(guī)矩!后來,女孩們幾乎瘋了。他們聽了跳神的'話,請人給她洗個熱水澡,滾水。他們暈倒了,用冷水醒來,然后洗了三次。就這樣,他們折磨了人們!愚蠢,可悲!
整部小說簡單流暢,就像你和作者在一個星空美麗的夜晚,聽她講述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xiāng)。雖然悲傷,雖然優(yōu)雅,但仍然美麗動人。正如茅盾所說,它比一部小說更有吸引力。
讀完這本書后,我想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如此的不同,盡管作者的童年生活充滿了無知、無知、痛苦、悲傷,甚至是絕望。但她仍然用最平靜的語氣描述一切,用一顆寬容的心包容所有的壞事,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回味未來屬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蘭河》讀后感5
以前教學(xué)《火燒云》時知道了蕭紅這個人。教了《祖父的園子》之后便對她的文字產(chǎn)生了興趣。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那么自由自在,那么天真無邪。讀了她的文章便極其向往她所描繪的生活天地,那滿園的黃瓜、倭瓜、苞米,處處充滿生機(jī),長的那么自由,那么隨意。愿意開花便開花,愿意結(jié)果便結(jié)果,即便不開花不結(jié)果,也沒有人管她。那么自由生活,那么閑散的心境,使蕭紅的童年著泥土地的芬芳,她也像一棵自由的小苗一樣無拘無束地生長著。
喜歡蕭紅的文字,購得《呼蘭河傳》一睹為快。這本書里包含兩個中篇小說《呼蘭河傳》和《小城三月》,另外還有許多短小的散文。我感到寫的最好的還是《呼蘭河傳》,在這部小說中,作者用平實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文字既像一個人絮絮低語,又向?qū)χ鴦e人娓娓傾訴。童年的蕭紅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但是慈愛的祖父卻給了她無盡的愛與關(guān)懷,讓她的童年充滿了快樂與溫暖。在她的童年里,祖父的園子是她真正的樂土,在這里沒有同齡的伙伴,只有那些茁壯的蒿草、韭菜、櫻桃樹……在蒿草中覓食野果的蕭紅是大自然的孩子;在韭菜地里睡覺的蕭紅是大自然的孩子;在櫻桃樹下流著口水期盼果子成熟的蕭紅的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生機(jī)和活力,讓蕭紅覺得,園子里到處都是明亮的,到處都是充滿生機(jī)的。這時候的蕭紅是多么幸福。在她家那個寬大的院子里,住著幾家窮人,蕭紅每天都和這些人接觸,在他們身上,她看到了淳樸善良,也看到了自私和愚昧。那個慘死在封建愚昧思想下的"團(tuán)圓媳婦",那個窮困潦倒的"有二伯",還有那個命運(yùn)多舛的"歪嘴李"。這些構(gòu)成了她童年時代刻骨銘心的記憶。
童年的`蕭紅衣食無憂,生活的自由幸福,可是成年后她的婚姻卻是非常不幸。和蕭軍同居的時候卻懷著負(fù)心前夫的孩子,她和蕭軍,一個多愁善感,一個豪俠仗義,一個是長不大的孩子,一個是錚錚男兒。如果像童話里說的那樣,和蕭軍的結(jié)合就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倒也不會讓人有這么多的唏噓感嘆,可是生活并非童話。他們的婚姻維持了兩年便因為性格不和而分道揚(yáng)鑣。當(dāng)她再和端木蕻良結(jié)婚的時候,懷著的卻是蕭軍的孩子,自己的枕邊永遠(yuǎn)是和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愛人。枕邊人與腹中胎兒的割裂感,血肉分離的剝離感,在蕭紅的靈魂中蝕出一個駭人的,一寸寸蔓延。這個女人,怎么會有甜蜜的笑容。
多情的她,多才的她,可嘆人生無常,命運(yùn)無常。三十二歲的玉人人便香消玉殞。
1940年12月20日,蕭紅在寂寞、苦悶懷舊的心情中,寫完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作品通過對自己故鄉(xiāng)的回憶,以樸素率直、凄婉細(xì)膩的筆調(diào),真實而感人地再現(xiàn)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nóng)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tǒng)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dá)了她對家鄉(xiāng)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時,對舊風(fēng)俗、舊習(xí)慣進(jìn)行了無情的鞭撻。
《呼蘭河傳》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具有獨(dú)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讀后感6
“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來自《羅馬假日》,是說從生命為“生命”之刻起,人經(jīng)歷的是過程,體會的是無數(shù)過程所造成的無數(shù)個結(jié)果。直到生命不為“生命”那一刻吧;蛟S沒有到達(dá)真正的終點(diǎn),或許吧。讀書,就是一種對人生最好的經(jīng)歷。而圖書館,就像是一個“旅行社”,令我所向往。而在這“旅行社”中,我總能發(fā)現(xiàn)一些不錯的“旅行路線”,比如《呼蘭河傳》。
先說說別人的評價吧,茅盾曾稱它為一首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如此高的評價,果然不愧于“30年代的文學(xué)洛神”——蕭紅。沒錯,你沒有想錯,蕭紅,即是這本書的作者。剛剛翻開這本書,還是一幅恬靜的鄉(xiāng)村田園景?墒窃酵伦x,心情就越發(fā)沉重,字里行間,都并發(fā)出一股對民國的諷刺。就讓我不得想去了解蕭紅的身世,他為什么要如此諷刺她自己的生活呢?
翻到書的尾頁,找到關(guān)于蕭紅的介紹,我才了解到,這本書原來是他在走到人生盡頭時,寫的最后一篇長篇小說,當(dāng)時她已身患重病。想必連走出家門都很困難吧。但他就是這樣在病床上完成了一篇驚動當(dāng)時社會的長篇巨著。而蕭紅的《呼蘭河傳》都是以回憶來展開的,書中的所有內(nèi)容都是他兒時的回憶。兒時蕭紅的家庭還算是比較富有的,但他的爸爸媽媽奶奶,都不算是特別的愛她,尤其是爸爸媽媽對他,很冷漠,不過他有一個愛她的爺爺。他在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他的爺爺和他的`故事。一切關(guān)于他和他爺爺?shù)墓适露际情_心的,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充滿田園色彩的。比如:祖父和她鏟地的一個小故事,祖父在工作,但蕭紅只是在胡亂瞎鏟,鬧了些個笑話。但是,剩下的故事內(nèi)容,則顯得有些悲傷,或有些諷刺,但有時,還有一些幽默。你看: 賣豆芽菜的女子,雖然她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還到廟臺上去哭一場,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飯、睡覺、賣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靜靜地活著。唉,那些年代的人們沒有保險,沒有嚴(yán)苛的法律,熱了就脫下大衣,冷了就穿上棉襖,平平淡淡,一生就如夢一場。不過都完美地描述描述出了民國時期政府的腐敗,和和封建社會時期的迷信。整篇文章中,大量的寫人物,但是卻沒有主角,都是以不同的視角,來描寫不同的故事。
蕭紅寫這篇文章時,他已病入膏盲,但是你從他的文章中,無法找到一點(diǎn)低迷的語言,而他所有的文章都是樂觀積極向上的農(nóng)村樸素生活,這多么令人感到震驚!如此好的書就只配于這樣的作者!揭示了多少人生哲理,許多名言甚至今天看來也很超前。蕭紅有一點(diǎn)和冰心奶奶很像,那就是她很看淡生老病死,這也是她的樂觀所在,書中就有幾句: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擁著。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 是吧,蕭紅對這錢財、名譽(yù)、生死都已看穿有如此高覺悟的的人令我敬佩不已。蕭紅,樂觀向上、看淡生死、覺悟高……都是你的代言詞,你就是文學(xué)洛神,你就是我們永遠(yuǎn)的榜樣!
《呼蘭河》讀后感7
不要小看目光,它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我們應(yīng)做一個內(nèi)心陽光且給予溫暖的人。------題記
“于是有許多人給他家出主意。他說他有一個偏方,她說她有一個邪令。有的主張給她扎一個谷草人,有的主張到扎彩鋪區(qū)扎一個紙人;有的主張給她吃一個全毛的雞……”讀到《呼蘭河傳》的這個場景我的心像是被一根針狠狠地扎著,在他們眼前的難道不是一條人命嗎?一個天真、活潑善良的小團(tuán)圓媳婦,就在這一個又一個荒謬的“救治”中死去了,她們把這當(dāng)作是一場戲,一種娛樂消遣,畢竟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又何妨?
魯迅先生曾說過:“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yuǎn)是戲劇的看客!泵鎸πF(tuán)圓媳婦的當(dāng)眾洗澡,人們趕鴨子上架似的圍觀,當(dāng)她呼救時,沒有一個人相救,在大泥坑中;馬落入泥坑,看熱鬧的卻在喝倒彩,在看客的眼中,流露著麻木、冷漠。
不僅在《呼蘭河傳》中有著這樣的看客,魯迅先生的小說《藥》中描寫道:那些脖子伸長了像鴨一樣的老百姓,漠然地看著革命者夏瑜為了爭取民眾的自由和民主被砍頭的場景,甚至華老栓拿著沾著革命者鮮血的饅頭給兒子治病。這些人是多么麻木自私啊,革命者為他們付出自己的性命,他們卻只是當(dāng)作一場戲,寒了多少有志之士的心。
無獨(dú)有偶,朱自清《憎》中一個赤著雙足,腳面滿積塵垢的勞動者的尸體橫躺在馬路上,周圍有十余人看著,好奇地睜眼,臉上的筋肉冷靜而遲緩。不僅中國,世界的人都是一樣的,這便是人的本性。《變色龍》中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周圍一群胡說八道、顛三倒四的人中處理小狗咬人,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這些看客愛看熱鬧,所有的言論都未經(jīng)證實便隨便傳謠,造成了很大的負(fù)面影響,甚至?xí)λ廊说男悦麄儽闶恰盁o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tuán),他們完美展現(xiàn)了“平庸之惡”這個詞。不僅在過去,在現(xiàn)在言論自由的社會,這種現(xiàn)象便更隨處可見。
且不說生活中實在的圍觀,在信息發(fā)達(dá)的當(dāng)下,網(wǎng)絡(luò)圍觀更為壯大。“天涯觀光團(tuán)”、“豆瓣觀光團(tuán)……”這些人在看到震撼、爭議的內(nèi)容,便一呼百應(yīng),群起而觀。一旦相似的人都說同樣的話,人們便失去主見,相信大多數(shù)人的話,于是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他們便是當(dāng)代的看客。
看客喜歡看熱鬧,他們?nèi)菀纵p信別人的話,其本質(zhì)便是沒有自己的主見,像墻頭草,兩邊倒。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喝酒、喝板藍(lán)根、熏醋可以預(yù)防新冠肺炎”、“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治療新冠肺炎”的謠言數(shù)不勝數(shù),人們將藥店、超市洗劫一空,這正是沒有常識、沒有主見以及聽從看熱鬧的人隨便傳言所造成的。
當(dāng)今是言論自由,但我們更應(yīng)該敬畏言論自由,謹(jǐn)言慎言,維護(hù)干凈的輿論場。不隨便傳謠、不隨便發(fā)朋友圈,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凡是能夠言說的,都能說得清楚,對于不可言說之物,必須保持沉默。也如古人所說: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眾生蕓蕓,人海茫茫,人總是張大了耳廓,興奮又迷惘地接受著這世間的萬籟,不可避免地相信他人失掉本真,做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這時,我們更應(yīng)該有自己的主見,不要讓別人走在我們前面。
《呼蘭河》讀后感8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這本書主要是作者蕭紅回憶了自己難以忘卻的童年,整本書都以自己獨(dú)特的個性展現(xiàn)出來。
我最喜歡的是他書中運(yùn)用的諷刺手法,我們看到的是呼蘭河城的封建,鄉(xiāng)人的愚昧無知。在第五章中作者介紹“小團(tuán)圓媳婦”的悲慘經(jīng)歷,“團(tuán)圓媳婦”也就是“童養(yǎng)媳”。書中的小團(tuán)員的媳婦原本健康活潑,但在這個封閉的小城里,婆婆是要調(diào)教的。婆婆為了讓她守規(guī)矩,也為了讓自己舒心,就任意打罵她。終于,小團(tuán)圓媳婦在極度恐懼中病倒了,然而這個時候,許多民眾懷著“好心”來為她想辦法治病,甚至那一向“勤儉”的婆婆也愿意花錢給她治病,她最后平靜地離開了人世。記得書中這樣寫到:“這時候看熱鬧的人們一聲狂喊都以為是小團(tuán)圓,媳婦死了,大家都跑過去拯救他,僅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淚來。”那為何一開始要用如此滾熟的熱水給他洗澡?在聽聞小團(tuán)圓媳婦的死訊后,二伯和老廚子去城外幫忙埋葬她;貋頃r卻一直在討論菜是否好吃,對于埋葬的過程,卻只字未提。作者這樣寫道:“好像他們兩個是過年回來的,充滿了歡天喜地的氣象!倍嗝粗S刺!鄉(xiāng)人的愚昧無知,作者通過冷漠的方式記敘,對封建陋習(xí)進(jìn)行了深刻的嘲諷。
蕭紅的.一生十分坎坷,在1940年時,蕭紅創(chuàng)作了《呼蘭河傳》。著名文學(xué)家茅盾先生曾評價道:“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痹跁,也不是所有章節(jié)都在諷刺封建社會,在蕭紅童年時,她也曾是一個十分可愛的小孩子呢!呼蘭河城里邊住著他最愛的祖父,他們家有一個大花園,花園里有花蝴蝶、蜂子、螞蚱……還有冰涼的黃瓜,他她經(jīng)常丟了黃瓜去追蜻蜓,玩膩了,便去祖父那里胡鬧一陣,只記得那時的天很藍(lán),云很美。在菜園里,她不用被外祖母打罵,也不必遭到父母的冷落,對她而言,祖父與菜園便是整個世界。盡管在如此黑暗的社會下,蕭紅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孩子。秋后菜園被封閉了,她便同祖父學(xué)念詩,先是胡亂大嚷大叫地叫了幾十首,后來便開始講詩,在講道“兩個黃鸝鳴翠鳥”時,一開始以為那是黃梨便十分歡喜,等他知道那不是好吃的黃梨,而是兩只鳥時,便不再喜歡這詩了。
你看,小孩子的世界就是可以如此簡單。在她的童年里,除了菜園,念詩外,她很喜歡吃。記得有一回,大門洞子家的豬掉井里了,祖父就把小豬賣給她燒了吃。還有一回是吃掉井里的鴨子,后來他為了再吃到美味的鴨子,她竟叫小伙伴們一起幫他趕鴨子掉井里,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啊,可她不知道多年后的她經(jīng)過歲月的沖刷,那段時光是最美好的。整本書蕭紅一直用小孩子的口吻來記敘童年,卻讓我們看到了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可見,蕭紅的一生過得并不順暢。
有一本書叫《呼蘭河傳》;有座城,叫呼蘭河城;有一位剛烈女子叫蕭紅;蕭紅為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他的童年,更是舊封建社會的真實寫照。
《呼蘭河》讀后感9
在天氣極為晦暗的日子里,手捧一本好書,來消磨這不盡如人意的天氣倒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思緒也沉浸在這之中,這呼蘭和城中的寂寞生活與現(xiàn)實的生活顯然成為一種對比。
蕭紅的童年既快樂又寂寞,在她家的大花園里,承載了太多的故事,有和祖父一起度過的童年,還有那洋溢著的笑聲,初讀時,只知快樂,越往下讀,卻不由得寂寞萬分,讀到祖父與他嬉戲玩耍時,不禁羨慕萬分,羨慕蕭紅趁祖父不注意時在他帽子上插滿了玫瑰花的場景,祖父戲謔的說到:“這季節(jié)的玫瑰花真香啊!”羨慕這樣的祖孫情,不由得使我想起我那枯燥而又平凡到極致的童年。時光嘩嘩的逝去,那曾經(jīng)喧鬧的后花園也隨日子飄遠(yuǎn)了。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一切,也許均荒涼了罷,這一切也讓我不能想象了,這寂寞,是永恒的寂寞。
蕭紅的筆觸平淡而又真實。矛盾這樣點(diǎn)評蕭紅道“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一串凄婉的歌謠!边@點(diǎn)平恰到好處,她以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的眼光,清晰的打量著周圍的一切。有那淳樸的風(fēng)俗,一年中必有的跳大神,趕廟會,唱秧歌,還有那女子們皆重視的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女子們早早的打扮好了,去逛廟會,賣泥人的,哨子的,不倒翁的,線蝴蝶的,使這生活也都鬧騰起來。他的文字,自然而又清新,“黃瓜愿意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無一字不清新脫俗,卻又富有一種孩童所特有的簡單活潑。這是呼蘭河城中人們平淡而又真實的寫照。
呼蘭河畔的故事暗淡而又沉重。平淡的像秋水一樣,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泥坑以及那灰色的社會,善良的人們也拋不開那些舊思想,土辦法,那“灰色的泥坑”使得人們討論了大半年,也有無數(shù)人吃了虧,但并未有人去在意,路還是原來的路,我不禁為這里的人們感到心涼,或許這就是當(dāng)時安于命運(yùn)的他們。而小團(tuán)圓媳婦是當(dāng)時社會下的犧牲者。在他的豆蔻之年,本該無憂無慮,卻成為了童養(yǎng)媳,這是他的.不幸。她拼命地干活,也仍然時不時遭到美其名曰的“教誨”。跳大神時,眾人的圍觀,當(dāng)人還活著時,有的只是人類那自私透了的好奇心,而小團(tuán)圓媳婦快死了時,卻又傳來假惺惺的“關(guān)懷”。書中有的只有那個時代的人們有的麻木以及那個時代冰冷的溫度。呼蘭河時代在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悲慘的小團(tuán)圓媳婦中翻頁。
這本書以一個現(xiàn)代主義作家的態(tài)度描繪了一個長長的舊夢,呼蘭河城的人們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惡的一面,然而《呼蘭河傳》既無批判也無譴責(zé),反而流露出了一絲些許的幽默和頑皮。
讀完這本書,仿佛搭乘了一班心靈的列車,宛如與蕭紅在美麗的繁星當(dāng)空的夜晚,聽她娓娓道來這小城中的種種,盡管凄婉,盡管憂郁,卻仍然美得動人。即使這美有些病態(tài),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然。
《呼蘭河》讀后感10
而這些回憶我是愿意忘卻的;不過,在忘卻之前,我又極愿意再溫習(xí)一遍!捈t
讀完這本書后,除了感嘆內(nèi)容的淳樸真實感人之外,更多地是對一代才女蕭紅悲慘命運(yùn)的感嘆。從小因為出生的日子不好,就遭受父親的白眼,繼母對她不好,也就只有祖父對她是極其疼愛的。后來,為了逃婚離家出走,一生與兩個男人糾纏不休,被深愛的男人家暴,剛出生的孩子夭折,年僅31歲,便死于重病。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里,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著對于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著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她極力想表現(xiàn)孩童眼中未知而燦爛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間流露的卻是刻骨的`憂傷,筆下的人物和風(fēng)景無不帶著一種憂郁的美。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故事中兩個人物的凄哀命運(yùn),原本天真活潑的小團(tuán)圓媳婦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圍觀的人都抱著獵奇的心態(tài),從未有人對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頭;馮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婦卻早早的離去,剩下他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
蕭紅靜靜的敘述著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這種平靜帶給人不安和絕望的心態(tài),故意去壓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給人無盡的傷感。其實令人傷心的不僅僅是這些社會最底層小人物的悲慘命運(yùn),更讓人苦悶的是他們周圍那些人的冷酷無情,在這些人的舉動中我們看不到憐憫的存在。小團(tuán)圓媳婦被熱水澆頭,澆一次昏一次,卻沒有人去阻止這種暴行,而是圍在旁邊看熱鬧。這場景讓我不自覺的想起那讓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一幕:一群中國人在木然的觀看自己同胞被處死的電影?膳碌牟皇潜┝,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蘭河城里的人早已見慣了貧苦百姓們顛沛流離的命運(yùn),于是他們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覺中喪失殆盡了。關(guān)于馮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傷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后,不但不關(guān)心他如何養(yǎng)活一家人,反而熱衷于尋覓他自殺的蛛絲馬跡,在他床上發(fā)現(xiàn)一根繩頭,便有人傳言他要上吊,他新買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傳開了?吹竭@里我非常懷念沈從文筆下溫暖的湘西風(fēng)情,那里的人們似乎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而不像蕭紅筆下的人們?nèi)绱说睦淠蜌埲獭?/p>
茅盾先生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蕭紅的這部作品:也許有人會覺得呼蘭河傳不是一本小說,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也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jī)體。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從茅盾先生的評價當(dāng)中,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具有獨(dú)特思想風(fēng)格和藝術(shù)風(fēng)格的作品。其實我覺得與其說它是一本自傳,倒不如說,那是蕭紅經(jīng)歷了半生坎坷和苦難后寫的一本童年回憶錄。
1942年1月22日,受盡顛沛流離之苦的蕭紅香港病逝。她逝世的當(dāng)晚就被火化了。在她的墓碑之前沒有花圈,沒有送葬的人群,一代才女歸于沉寂、歸于黃土。回顧她短暫的一生,如同風(fēng)雨中的鏗鏘玫瑰,她一直在黑暗中勇敢的尋找光明。即使遭受了生活千百次的虐待,依然逆風(fēng)前行......
《呼蘭河》讀后感11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兒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捈t
蕭紅想要的自由,一直都在她的靈魂深處,因為太深太深,所以太寂寞。
她是一個依附于愛情的女子,但她的愛情讓她的人生越走越荒涼,幾經(jīng)波折,輾轉(zhuǎn)反復(fù),命運(yùn)多舛。一生渴望自由,卻在苦難中顛沛流離。最近又去看了一遍《黃金時代》,只是因為看了《呼蘭河傳》所以更想了解蕭紅,想了解這個心里有著日月星辰天空和大海的女子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但是湯唯只是湯唯,而蕭紅才是蕭紅。湯唯演不出她的廣闊和蒼涼。
在生之末去回憶童年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文字中無論歡喜和憂愁都透著深深的悲涼。
《呼蘭河傳》一開篇就寫被凍裂的世界,寒冷像小刀子一樣,凍著人們。開篇就將讀者帶到寒冷的情境中,哪怕回憶再甜,童年再美,依然是冷的基調(diào)。東二道街上的.一個大泥坑,因為這個泥坑,道盡小城里人們的辛酸艱難,世態(tài)炎涼,還有人們的冷漠自私,自欺欺人。
對于扎彩鋪?zhàn)拥拿鑼懸彩菢O其豐富,人們對于死后世界有著五色斑斕的期許,可是對于生前的灰暗卻是麻木和隱忍。呼蘭河的人們熱衷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這是他們單調(diào)乏味生活里的樂趣,精神上盛舉。是單調(diào)生活的調(diào)劑品。
著墨最多的小團(tuán)圓媳婦,本是一個十二歲的健康明朗的少年,嫁過來被無聊的人們觀摩,因為不符合封建女性低眉順眼的姿態(tài),被鄰里指手劃腳地嘲笑,被婆婆各種摧殘和虐待,直到病倒。虐待她的婆婆因為訂她時花的頭繩錢,腳帶錢又怕她死掉,各種偏方,妙方,大神請過來給她治病,最后竟然聽大神用滾燙的開水三次為她洗澡,直至將她折磨至死。
小團(tuán)圓媳婦死了,沒有人為她感到悲傷,去埋葬她的有二伯和老廚子回來談?wù)摰闹皇钦写麄兙撇说南阄。她死的那個夜晚世界都睡得實實沉沉,埋葬了她,仿佛她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為她治病時的種種鬧劇,只是調(diào)節(jié)人們單調(diào)無味的生活。人們只知道圍觀的樂趣。后是偶爾看到聽到東大橋那兒鬼哭的聲音,人們說那是團(tuán)圓媳婦的靈魂。
性格怪異的有二伯,像極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他喜歡自說自話,窮困又隨遇而安,仇富又習(xí)慣點(diǎn)頭哈腰。馮嘴歪子則是一個善良而勤奮的人,他做的黏糕也曾甜過蕭紅的童年,但他的苦難的遭遇也刺痛著讀者的心,在苦難的生活中生兒育女,從不妥協(xié)。
喜歡看作者筆下的后花園,還有和祖父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后花園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物都被作者賦予生命,紛紛鮮活了而帶著光芒,和祖父相處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也讓人動容。這些美好的事物都成為蕭紅以后苦難歲月里的光芒,是她靈性文字的來源。
無論多么生動有趣,最后都變荒涼,“荒涼”是《呼蘭河傳》中出現(xiàn)最多的詞。蕭紅病臥榻前,回憶記憶深處的童年,她的筆調(diào)寂寞蒼涼,她筆下的一幅幅畫面,一個個人物,鮮活而又生動,豐富而又哀婉,讀來讓人唏噓。
蕭紅的文筆細(xì)膩而生動,字字句句都是靈動的符號,閃亮著,擊打著讀者的靈魂。聯(lián)想到蕭紅風(fēng)雨飄搖的一生,讓人無限的哀痛和婉惜。她比煙火更絢爛,她比煙花更寂寞。
《呼蘭河》讀后感12
寒假里,兒子的班級要求孩子們閱讀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也借此機(jī)會拜讀了這部被譽(yù)為蕭紅代表作的小說!逗籼m河傳》給我總的感覺不像小說,更像是散文!逗籼m河傳》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二十世紀(jì)二十年代的北疆呼蘭小城的風(fēng)土畫。作品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劇性的生活圖景:令人窒息的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小團(tuán)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
令我深有感觸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沒有把筆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對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的介紹上,“一下起雨來這泥坑子白亮亮地漲得溜溜的滿,漲到兩邊的人家的墻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墻根給淹沒了。來往的過路人,一走到這里,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擊!薄暗搅嗽缂,大泥坑子表面干燥結(jié)實,等人或車馬一走上去,使都陷進(jìn)去了,需要費(fèi)很多事,才能把翻進(jìn)去的車馬抬出來。大泥坑子還經(jīng)常淹死豬、狗、雞、鴨。大泥坑帶結(jié)人們的苦頭太多了,但是沒有人建議填平它。由于人們生活的古板單調(diào),他們常常喜歡尋找一些無聊的樂趣,這大泥坑子能給他們以滿足。他們津津有味地談?wù)、添枝加葉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嚴(yán),好象大泥坑子給他們帶來了什么好處似的”。他們把令人煩惱的事情當(dāng)作開心的事情談,可見,他們的麻木。在議論大泥坑子的時候,他們還把它和封建迷信聯(lián)系在一起。據(jù)說農(nóng)業(yè)學(xué)校校長不倍龍王爺,因此龍王爺報復(fù)他,他的兒子才掉進(jìn)了大泥坑。大泥坑還能把"瘟豬"變成"淹豬",使呼蘭人既可以吃上便宜豬肉,又可以去掉疑心,這也算大泥坑帶給人們的好處。圍繞大泥坑子,作者進(jìn)行了細(xì)致的描繪。她借大泥坑子這一能夠反映小城人們精神狀態(tài)的事物極其深刻地描繪丁他們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狀態(tài)和灰色的生活。從這點(diǎn)上看,大泥坑子這個極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它對呼蘭小城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狀況做了總的展示。
蕭紅在文章中寫到呼蘭人除了過著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還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并非為人而做的。跳大神是為鬼的,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shù),七月十五放河燈,是把燈放給鬼,讓鬼頂著個燈去脫生。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祭鬼的。第二章幾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的盛舉,而對唯一為活人的唱秧歌這一舉動,小說只輕描談寫的一筆帶過。可見,作者描寫呼蘭人的精神盛舉的目的在于揭示他們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狀態(tài)。
整篇小說,語言不事粉飾,簡潔淺白,如兒童般率真、天然,沉淀了蕭紅的思想才情、風(fēng)格氣質(zhì)以及審美理想,讓人回味。
《呼蘭河》讀后感13
每個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家鄉(xiāng),在他/她們的心中,自己的家鄉(xiāng)是最美的。
家鄉(xiāng)也會帶給他們很多回憶。我前幾天看了一本書,名叫《呼蘭河傳》,書的作者是蕭紅。
蕭紅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qū)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于1942年逝世。她原名張乃瑩,是中國近現(xiàn)代女作家,也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yù)為“30年代文學(xué)洛神”。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
這本書先講了呼蘭河的風(fēng)土人情及習(xí)俗,如跳大神、放河燈、逛娘娘廟等等,她還介紹了一些我們現(xiàn)在見不到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街市鋪?zhàn),如?dāng)鋪、豆腐店、扎彩鋪等等,通過這些鋪墊讓我們能似乎看到了一幅舊社會東北農(nóng)村的鄉(xiāng)土畫卷。然后就講了蕭紅和她的爺爺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有在菜園子里的(語文書中有一課“祖父的園子”就是從這節(jié)選的),非常有趣。接著她講了幾個凄慘的人物故事,讀起來又讓人很悲憤。
據(jù)說跳大神可以治病,主角有大神和二神,大半是在天黑跳的;放河燈是為了超度餓鬼的,在那天會有很多鬼被放出來,這是給它們一個轉(zhuǎn)世投胎的機(jī)會;在看野臺子戲時,一個家中往往是三姨二姑全都聚了起來,互贈禮品,有時如果臺下出了熱鬧,就沒有多少人看戲了;四月十八逛廟,總有幾個警察等著收走丟的孩子,老爺廟里的泥像威風(fēng)凜凜,娘娘廟里的泥像卻近似普通人......可見那時候的人們有多么迷信,而這些鄉(xiāng)土習(xí)俗現(xiàn)在基本都見不到了。
蕭紅的爺爺非常疼愛她,當(dāng)時的封建社會重男輕女,蕭紅的奶奶還用針扎過她,所以蕭紅很討厭她的奶奶。在菜園子中,爺爺做什么,蕭紅就跟著做什么,她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假小子各種調(diào)皮搗亂,但爺爺一如既往的'愛護(hù)她;爺爺還經(jīng)常教蕭紅讀詩,并告訴她每首詩的意思。在半夜里當(dāng)蕭紅被團(tuán)圓媳婦的哭聲嚇著的時候,爺爺哄她、安慰她,告訴她這不是哭聲......爺爺最后還是離開了她,唯一把她當(dāng)成寶貝一樣的人也走了。
還有可憐的團(tuán)圓媳婦,剛12歲就成了童養(yǎng)媳,她天真、懂事又能干,但她在婆家生活得并不幸福,她的婆婆總是打她、罵她、羞辱她,在她腳心上燙出痕跡,還說她沒規(guī)矩。后來團(tuán)圓媳婦害怕了,在半夜里喊著要回娘家,就被打得更狠了,然后就一病不起了。她的婆婆用了各種“妙計”,與其說是妙計,不如說是毒計,她們把團(tuán)圓媳婦當(dāng)眾扒光,放到開水里“洗澡”,幾次都差點(diǎn)死過去。最后團(tuán)圓媳婦被她們活活折騰死了。這些愚昧又狠心的人看的我咬牙切齒,團(tuán)圓媳婦和我一般大,但她卻不幸生活在那樣的社會里,是迷信的舊習(xí)俗害死了她,是那些麻木、冷漠的人們害死了她,想想都覺得太可悲了!
這本書我看時一會被逗得呵呵笑,一會因書中人悲慘的生活而感到傷心不已,最后又因為自己擁有現(xiàn)在這樣幸福自在的生活而慶幸不已,這是一本讓人感慨的好書,強(qiáng)烈推薦給大家。
《呼蘭河》讀后感14
打算執(zhí)教《祖父的園子》一課,不由得又從娘家滿是灰塵的書櫥里翻出早期出版的《呼蘭河傳》,這本書是初中時候從圖書館借閱的,不知什么原因遲遲未能歸還。
那時候讀這本書純粹是被書中作者用孩子般的語言描述的充滿樂趣的童年所吸引。現(xiàn)在看這本書是因為了解了作者其實有個辛酸的童年,想看看一個充滿著苦難的女子如何寫他曾生活過的世界,用略帶隨意,略帶認(rèn)真的筆調(diào)。
翻開《呼蘭河傳》,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jì)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并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huán)地走。在故事發(fā)生的小村莊里,到處都顯得那么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diǎn)陽光。在這里,到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fā)的一場又一場的災(zāi)難,人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xiàn),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zāi)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里邊。人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xiàn)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yīng)社會,順應(yīng)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里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tuán)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里,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錢,使了那么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tuán)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里,在這座城市里,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tuán)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人,一個團(tuán)圓媳婦死去了,還有更多的像團(tuán)圓媳婦這樣的女人在受著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在那個年代里,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后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香港后,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中!
《呼蘭河》讀后感15
我們的童年如一首精彩的詩、一支歡快的歌、一幅彩色的畫。蕭紅的童年卻有如一首枯燥的詩、一支低沉的歌、一幅黑色的畫。
蕭紅從小飽受父母的冷眼、祖母的打罵,一個幾乎沒有愛的童年伴隨她成長。唯有和藹可親的祖父讓她嘗到一點(diǎn)愛的滋味,他如一縷溫暖的陽光撒向蕭紅日漸灰暗的心靈。
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大多有著幸福的童年,令我們回味一生。然而,蕭紅的童年是永遠(yuǎn)令她害怕的噩夢。
春天,蕭紅卻只能坐在自家門前看著過往買賣的人們。夏天,蕭紅只能蜷縮在墻角聽蛐蛐無聊的鳴叫。秋天,蕭紅只能在麥地里幫大人收割麥子。冬天,蕭紅能躲在自家的火炕上瑟瑟發(fā)抖,因為她的大地都已被凍裂了。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里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tuán)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里,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錢,使了那么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tuán)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
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diǎn)陽光。在這里,到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fā)的一場又一場的災(zāi)難,人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
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fēng)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沒有半點(diǎn)色彩。這里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么。
呼蘭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廣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廟會和拜神會,就是一個典型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把它描寫得十分真切,仿佛親身體會到那里的寒冷。
蕭紅有一位親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沒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總是把"這個"說出"介個"。
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會體現(xiàn)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廚子吵架時會莫名其妙的哭起來;老廚子明明看見他要跳井,結(jié)果他安安穩(wěn)穩(wěn)得在井邊坐著;別人在吃東西,他就罵:怎么不給我?給了他,他又說:你有二伯不吃介個。這不是古怪的體現(xiàn)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蕭紅的童年又是快樂的,她的祖父教給她許多東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蕭紅的童年又是有趣的,大花園里的花依然開得鮮艷,一直開到天邊。
《呼蘭河傳》中的人物是鮮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還能感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懷著這樣的心情,我讀完了《呼蘭河傳》。
【《呼蘭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呼蘭河傳教案08-26
《呼蘭河傳》的教案08-25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1-27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2-04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02-04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05-18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范文10-03
【精】《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7-26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通用10-29
《呼蘭河傳》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