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局外人》讀后感匯編[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局外人》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局外人》讀后感1
在圖書館還書桌上偶遇上的一本書,以前似乎聽誰說起過,但是很模糊。順手借閱,但一讀,就不可自拔。一口氣看完了,仍覺得回味有余,應該要有這樣的一篇記錄。
書中一開始寫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記錄,但是從這些平常中顯示的不平常讓人細思極恐。我認為那是一種洞察,對周圍事物的`關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時稱之為冷漠)。
我們的記錄還做不到如此詳實,這似乎是作家的一項技能。在獄中的一段描寫讓我其實感覺到,那也不失為一種鍛煉的方法:因為在獄中無所事事,需要打發(fā)時間,主人公開始回憶,一開始回憶大的框架,然后是物品,再然后是細節(jié),再然后是每個物品的框架……細節(jié)……以前忽略的事情,也會被無限的回放變得歷歷在目。
再能“看到”更細節(jié)具體的時候,應該是獲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飽滿。我聯(lián)想到了,冥想。雖然主人公是被動的但確實是產(chǎn)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時候反觀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質,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訴控,我能有什么更好的回應?還沒有答案……
《局外人》讀后感2
加繆真是個偉大又非凡的人!有時讀書感覺作者消失在書中,而這本書讓一個才華橫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讓我無奈,甚至對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觀看,某一刻又讓我心疼,當我突然意識到他作為局外人卻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質的時候。有時我甚至覺得這局外人有點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覺昏昏沉沉沒和任何人打交道時,因為當他人出現(xiàn),我必然難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騙,表達虛假的好感和懺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發(fā)多少感情,決不撒謊。這讓他在生活中并未少一點痛苦,因為總會有人在他身邊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個眾人需要的角色。這對他個人來說,也帶來清醒,確定的同時帶來了虛無,他覺得一切都沒有價值。一個清醒而陷入虛無的人是不可愛的',因為若一切都沒有價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總有一些時刻,這個“局外人”讓我動容,因為他從虛無中脫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細膩溫柔。最后加繆的講話更讓我對于真實、虛無、英雄主義的認識變得完整。加繆真是個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實,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義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總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讀后感3
主人公莫爾索對生活的態(tài)度實在是令人感到頭疼和費解的,難道生活中真有這樣的人?
莫爾索一直是個局外人,不只是犯罪后,從一開始他便用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對于關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現(xiàn)出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世界與我毫無關系,我的存在毫無意義,至于是死是活,似乎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對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莫爾索也是一片模糊,不僅如此,在交友、結婚、工作等等各方面都是這樣。但矛盾的是他又是真實地活著,完全不虛假地度日,對于有關自己的事完全誠實。
對于生活,他應該是愛的,他愛的不是某種形而上的主義,某種神圣的力量,而是真實的自然,真正的情欲感受。陽光,海灘,女郎,空氣這些他都愛,在這點上他是俗人一個,又同時讀者可以看到,這種俗并不低俗。聽煩了他人的長篇演講,便承認他是對的,無所謂自己的立場。用這種懶散的態(tài)度應付許多事,習慣性沉默,莫爾索不懂也不想懂。
《局外人》讀后感4
我們都是生活在異鄉(xiāng)的人!
(1)法律題材作為‘公共場所’為現(xiàn)代大多數(shù)人所熟悉,現(xiàn)代法律在審判過程中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恰恰就是前科記錄。生活現(xiàn)實表現(xiàn)等。
。2)于默爾索而言,他根本不會知道用于審判他的法律是如何運行的,如何一步一步將他送上斷頭臺,法律影射現(xiàn)實生活,他是一個被現(xiàn)實生活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更大范圍來講,每個人生而必死,我們都將離開現(xiàn)實世界去到那個從未去過的地方,現(xiàn)實世界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異鄉(xiāng)。
。3)由《局外人》到《西西弗斯神話》,再到《鼠疫》,加繆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前兩部作品間隔不長,僅有幾個月,透過默而索刻畫出一個現(xiàn)代世界的局外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甚至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就像西西弗斯。但另一方面,西西弗斯不斷推石上山。永不停歇,本身又是一曲悲愴。壯麗的贊歌。存在的意義或許就在于努力的過程,是明知道會失敗。重來仍要堅持的努力。就像《鼠疫》中的里厄大夫。塔魯。
《局外人》讀后感5
司法機構究竟該如何正確地存在以產(chǎn)生其真正的價值?如何讓被告和原告都能接受審判結果,司法的光芒可以普救萬生?若有一點兒不公正和疑惑,如何把事情捉摸透頂,絕不能讓任何一方含冤。
默爾索的案子已經(jīng)涉及到刑事訴訟,而刑事訴訟將涉及到個人的人身自由,但保障人權是國家的責任,因此在定罪之前,每個嫌疑人都有權獲得法律的幫助,即在第二章的開始,法院為默爾索配給了一位代替他發(fā)言的律師,可是律師做的是無中生有,他所關注的點對案子的審理沒有益處,最關鍵的是原告人的那位律師所闡述的想法更讓我驚恐。
案子本身應該聽從原告和被告人的`真實想法,不可以打斷任何一方的證人,在被告人也就是默爾索的證人提出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審判長明顯地偏袒和維護被告人,這是法庭不應該存在的現(xiàn)象,在默爾索最后的陳述的時候,他們打斷,停歇一會兒,而這段時間,他們又會做些什么呢?
《局外人》讀后感6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局外人,我覺得局外人這個翻譯更好,男主因為沒有活在社會期待的樣子里,所以認為他是異類,無法理解他為什么不在媽媽的葬禮上哭。男主心里說覺得沒有什么好哭的`,我愛我的媽媽,但是就是那個時候,籌備葬禮的疲累讓他不去想這些事情。
我在想男主是對什么事情都是一個漠不關心的樣子,不像正常人,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骨子里都是冷漠的吧,有時候哭或者笑是社會期待你,你遇到高興的事情了,就得笑。其實,真的開心,每個人都有不同表達方式,那個時候就是不想笑,但是人們或是社會期待著,所以作出樣子。
再則,每個人都無法真正共情另一個人,共情太難了,因為無法理解,男主就不會去想這些事情,他說他專注現(xiàn)在,他不信仰宗教,按照自己的心去活,他不是冷漠,而是過于真實。每個人都是另外的人的局外人,每個人情感和生活都不一樣,而大家為了迎合社會和他人,去扮演一個角色。而男主更多是為心而活。他稀里糊涂殺了一個人,那個時候的心情,也是太過平淡,湊巧。這種人在社會中是被視為異類的,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都是局外人吧。
《局外人》讀后感7
人生在世,永遠都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于社會環(huán)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心的善良。
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
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
我們并不希望改掉弱點,只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
我們既無力作惡,亦無力為善。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熱愛生活。
日子,過起來當然就長,但是拖拖拉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個日子都喪失了自己的名字。對我來說,只有“昨天”與“明天”這樣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義。
結語——世界是偽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虛偽的追求形而上,你又憑什么如此真實坦誠?但是,因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價值。異己的世界里,你我皆為局外人。
《局外人》讀后感8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小說于1942年出版,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品。
說實在的,這部小說大概的看了一遍,也沒看懂,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小說開篇從主人公莫爾索的母親去世講起,不明白為何只因棺材已釘上,他就不愿看母親最后一眼,在追悼會時也沒有流一滴眼淚。正是這些原因,反而被進行了一場審判。也是作者要表達的'存在主義哲學關于“荒謬”的觀念:世界對于人來說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
這本書買回來打來塑封,才發(fā)現(xiàn)既沒有前言和后記,也沒有作者簡介,通過手機搜索才知道,加繆是存在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還有《鼠疫》,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加繆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43年,他結識了薩特和波伏娃,在哲學和戲劇方面的愛好使他們成為了親密的好友。1951年因為哲學論文《反抗者》與薩特等人進行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zhàn),最后與薩特決裂。
《局外人》讀后感9
我一直都是局外人。看《局外人》時產(chǎn)生那共鳴,就像固有頻率和強迫振動的頻率達到一致時一樣,自己的“局外人感”更加重了,以至于生理上感到不適,喘不上氣,胃里翻滾。氣息被粘滯在胸腔,流轉產(chǎn)生困難。我只覺著自己在加繆筆下被剝露的.一干二凈。虛無與荒誕的世界。
文出現(xiàn)了很多太陽灼熱的描寫。我以前也有那種刺眼悶熱的迷幻暈眩感。加繆用對太陽細膩敏感的感受(還有靜靜觀察世間萬物的第一人稱視角)來描摹局外人的感知和心理,而且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不得不說功力深厚。
閱讀過程中我在不斷把自己和主人公默索里進行對比。我們好像。我們都不喜歡說謊。都喜歡把自己的情緒直接坦露出來。都有赤子之心。都游離于世界邊緣。但我也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默索里平日里那樣淡然平靜。我并不全是局外人。也許我可以稱自己為出入世的混沌者。
不過沒有一座孤島。我和主人公一樣,都難逃這世間萬物的羈絆,比如法律的審判。同時,在特定情境下,內心的“地核”會被激發(fā)。全篇最后一章達到高潮,在生死交界處,他內心全部感受全然迸發(fā)出來,聲嘶力竭。整部作品被心臟起搏,堪稱震撼。
《局外人》讀后感10
一開始讀這本書,覺得描述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也沒有宛轉曲折的心理描寫,主人公對一切都超淡然。
雖然一開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來反思,難道母親去世就一定要哭嗎?如果跟母親感情確實一般,沒有想哭的沖動,又為何要假裝難過擠出眼淚只為了別人夸贊自己孝順?難道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子一定要有個合適的時間嗎?這些問題也不斷的讓我隨著主人公拷問自己。世俗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嗎?
答案當然不是。
雖然這小說最后也顯示了,與世俗的入世、投入和執(zhí)著相比應該下地獄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獄。所以在與世俗做抗爭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主人公最后與神父的一番對話才顯示自己臨死前對于世俗觀點對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緒,但他依然對于自己生死也存在無所謂的態(tài)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許會試著在法庭發(fā)言為自己奪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爾索對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于是社會就受到了威脅”這是作者對摩爾索的評價。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脆弱,大眾意識比想象的更淺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戰(zhàn),但挑戰(zhàn)之前如果你沒有摩爾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
《局外人》讀后感11
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之后緊接著讀完《局外人》,不論是從我還沒從前者抽身的心理慣性上來說,還是從作品客觀內容本身來說,兩者都形成了一種偶然而有趣的對應。
同樣都以司法案件做下半部的情節(jié)主線(甚至《局外人》里提到下一場案件就是弒父案,我差點以為就是米嘉的案子),不同程度的兩個冤案,一個入世而熱烈,一個冷漠而荒誕;一個虔誠地訴諸宗教,一個到死都清醒地拒絕上帝拒絕懺悔。我更渴望前者,向往前者,但似乎本質上更加接近后者。默爾索前期的人生是自己將自己置身事外,像伊萬一樣“無所不可”,后期則是本最應成為局內人的'自己被荒誕的司法程序、宗法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擠到了局外。很喜歡尾聲部分默爾索的獨白,他頓悟到人類生存的荒誕性,與此同時又面臨著人類世俗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荒誕的致命壓力,這種悲劇感反而讓我感到了他身上的一絲人味兒,其實前期的他也充滿了人味兒,只不過那是現(xiàn)代人身上所特有的味道,“異化”的人味兒也是人味兒,但我還是更傾向那種為信仰熱淚盈眶的美好感情和古道熱腸,因為自身缺失所以心向往之吧。
《局外人》讀后感12
許多年前便知道這本書,直到最近才看完。許久沒有體驗過內心回蕩的閱讀感受,不僅僅是對人物命運的認識,還有對以文明現(xiàn)代標榜的司法制度的反思。
平淡消極的默爾索,并不像傳統(tǒng)的小說中的”小生“一樣具有鮮明的`人物性格,身上有著不息的執(zhí)念和信仰。默爾索單純如赤子,從未壓抑自己,也不曾標榜自己,仿佛來自桃花源中的一個木訥但又豐富的青年。書中關于這樣一個乏味的人物的準確心理活動的捕捉,非常精彩。
主題鞭撻了現(xiàn)代社會的司法制度,法律的判定并不以案情的客觀事實和細節(jié)邏輯做為參考,而是以世俗標準,世人如何看待這個殺人犯,世人如何評價殺人犯來作為標準。這樣的荒謬,雖然比不上世間大多數(shù)冤案的曲折離奇,但卻是對所謂文明的一種嘲諷。
《局外人》讀后感13
加繆的這篇短篇小說里裝著太多大課題,有些時候我覺得小說好像是從一個嬰兒的角度去看世界一樣。我從主人公默爾索的身上讀到了追根溯源人生本無意義的真理以及人性的多樣性。默爾索是個局外人,顯得邊緣、另類、純粹、與社會格格不入,但這也恰恰反映了他活的自由且誠實,對自己、對他人都那么誠實、毫無隱瞞、甚至沒有一丁點煙火氣。特別是最后他在獄中說出了一切關系的本相,可這一點太過赤裸裸,對局中人的沖擊太大,讓活在局中的人接受不了了。局中人是一群演員,可笑的是他們自己卻渾然不知,或許在他們出生時都不是,但就像小說里提到的“習慣”可以適應一切一樣,一開始覺得不合理、不接受的環(huán)境最后會完全融入。而且由于他們的人數(shù)尤為壯觀,所以輕而易舉地取得了話語權,制定了標準。當他們碰上這位另類的殺人犯時,就想要一邊拯救(約束)他的.靈魂,一邊充當劊子手蓄意將他推上斷頭臺……
世上的事沒有對錯,從局中人的角度看局外人,的確可以把默爾索理解成一個冷酷無情的殺人犯,必須處死。而從局外人看局內人時,局中人所在意的和他們問的問題、做的事都顯得那么可笑和愚蠢。
《局外人》讀后感14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fā)著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于此時此刻此生場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并非盡頭,還需繼續(xù)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tài)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于衷,就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局外人》讀后感15
這是本使我的靈魂震顫的書。默爾索是我的同類,我對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里話感同身受。他有錯,錯的是他出于自保殺了人,他甘愿為此付出代價毫無開罪的'想法。他沒想到人們會對他施以人性冤案——因為你和大家不一樣,所以你是禽獸,所以你就是蓄意殺人你罪無可恕。
他從不會欺騙瑪麗說我愛你,也許瑪麗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動。
他交朋友的時候,不會因為大家都說這是壞人就對此人全盤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這個壞人最真摯的友情。
媽媽死了,他不會哭泣。別人說他殘酷無情,卻不知他早已參透向死而生。
淘寶上《局外人》有句宣傳語,說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這本書。但我相信默爾索的格格不入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的共鳴,這就是這本書流傳為經(jīng)典的原因。
這就是我為一個沒有悔恨的殺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局外人讀書筆記01-10
局外人的讀書筆記02-12
《局外人》讀書筆記04-22
局外人讀后感03-26
《局外人》讀后感03-13
《局外人》 讀后感04-12
(實用)《局外人》讀后感01-15
《局外人》讀后感(14篇)03-22
《局外人》讀后感12篇03-27
《局外人》讀后感14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