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范文1
讀了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我的眼中不僅僅僅是陶行知教育名著,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傳遞者,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教育名著中,“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令人敬佩,“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格魅力令人敬重,“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品性令人敬仰!
我讀完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我對陶行知先生有了一個簡潔的理解和感受,對他的教育和教學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了。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傳遞是一個長遠的過程,他的教育思想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理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融為一體,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轉(zhuǎn)換,使他的教育理念不斷地革新,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革新,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革新,使其教學內(nèi)容不斷地革新,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革新。
通過學習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在此不談談對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作為我們新教師,必須要具備豐厚的文化科學文化知識。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文不全,就不能理解”。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里,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師的文化底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融于教學中去,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把陶先生的.教學思想轉(zhuǎn)化為自身的教學能力,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轉(zhuǎn)化為自身的生活態(tài)度和思想品質(zhì)。
第二,我們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陶先生的教學思想是:“教者必先受教,而不是學者,教者必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之必須不懈,持之以恒”。陶先生說:“學生只有在學習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知識,而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獲得知識。”我們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統(tǒng)一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第三,我們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陶先生說“學生的教學是為了不教”的思想,教師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是教學,更主要是教學思想。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對教學的一種反思、改進、創(chuàng)新。
第四,我們要學做一名“有思想、有道德、有智慧、有創(chuàng)新的教師”。陶先生說過“沒有思想就沒有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靈魂!彼慕逃枷胧牵骸皩W做教學,而不是教書!彼慕虒W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上,更體現(xiàn)在育人思想上。陶先生說“有思想就有靈魂,有道德就能成為人。”我們要把教育思想放在教學實踐上,在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在思想中實踐,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教師在學生中要形成正確的學生觀、世界觀,要成為教學活動的示范者、指導者和幫助者,而不要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倉庫、倉庫,一味地強迫他們?nèi)W習,而應該成為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
通過讀了陶先生的這本書,我感觸非常深,我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識的好教師,努力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文化的教師。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范文2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朱永新先生在《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三輯中說的!疤招兄边@名字,在我們的口中響起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份輕松的感覺,我們就有了一份輕松的滿足感。但是,我想,陶行知先生這種“千教萬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辈粌H僅是他對教育的理解,我相信更多的是他對教育的思考與總結(jié)。
“千教萬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假,它的真理,它是真理,它不僅僅是一句空話。它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真諦。我們的教育,就是用自己的真誠與真愛來澆灌,用我們的真理與真知來滋養(yǎng)。
當前,我們的國家正在進行教育改革,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提高教育質(zhì)量。但是,我們在改革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在實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師對素質(zhì)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
2、對教育質(zhì)量的關注還不足以讓我們教育的孩子對素質(zhì)教育有一種偏見,而且,我們的學校的孩子在一開始就缺乏這種觀點。
我們的教育質(zhì)量還不足以讓我們的孩子對素質(zhì)教育有一種偏見,而且,我們的學校的孩子都缺乏這種觀點。
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會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去關心孩子,去引導孩子。
我們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都有了我們自己的人生的軌跡。但是,我們應該怎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呢?陶行知先生在文中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我認為,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边@是我們的教育目的,也是我們的學校的教育目標所在吧?
陶行知先生說:“真正的教育家,永遠是愛滿天下。”我們的孩子也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我們就是孩子的一個個生命個體。所以,當我們的教育實施到底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富有個性的人。但是,我們的學校呢?學生是一些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是的個體,有的.學生是被動的接受,有的學生是不會主動參與活動,有的學生是受到教育的影響,有的學生是被動的接受……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學生眼中的好老師,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自己的眼里是一個好老師。因為,學生就是我們的朋友,他們可以從我們的眼睛看到我們,也可以從我們的耳朵聽到我們的心。所以,我們應該用心靈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先生的優(yōu)秀教育思想,并用以指導自己的工作,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范文3
讀書節(jié),學校給每位老師發(fā)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他是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學的視野、博大的胸懷,用溫情、智慧和愛詮釋教育的真諦。對于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一、教育要用情,這種情是來自與對學生的大愛,來自于做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yè)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體現(xiàn)。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按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讓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悅。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wěn)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chǎn)生效果。
二、教育要講信,要教育孩子做誠實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須是誠實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化學老師為促使學生仔細觀察,用手指頭蘸了(其實沒蘸)了蓖麻油嘗了嘗,之后讓學生跟著做------本書中美國的教師也做了類似的事:花一節(jié)課的時間考試教師叫給學生的錯誤的東西,然后再在試卷上畫上0分,讓學生明白老師講的也不一定是對的,要用自己的頭腦思索,思索之后對的才值得去堅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教會學生探究。
三、要做一個自信的教師。
近年來很多老師“信課件”、“信教學時尚”、“信課改新潮概念”、“信評價標準”、“信應試指揮棒”,惟獨缺失了自信力。適當?shù)氖褂谜n件、課改理念、評價標準等等也都是教學所必要的,但教師斷不可忘卻自信力的培育與發(fā)掘。
(一)要努力。路遙說:“人處在一種默默奮斗的狀態(tài)時,思想就會從生活的.瑣碎中得到升華!钡拇_如此,人歸根結(jié)底是精神的存在物。當夜深人靜,萬賴俱寂時,我們會在心底響起清脆的聲音,直扣心靈,追問每個當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義。雖然,我們似乎難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當我們努力于一份自覺有意義的事物時,我們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與空洞。要激勵學生多讀多寫,語文教師就得多讀多寫,讀好,寫好,在讀書做文中享受語文。如此才能將這份興趣、熱情與方法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受其感染,親其師,信其道,走上熱愛語文的路途,終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中說:“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蔽颐靼紫壬囊馑际墙處熞葘W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師學好、學實,才能將所學之得與學生分享,否則只能是“水中撈月”一場空而已。錢夢龍在其新著《教師的價值》)中也說:“老師自己愛讀書、會讀書,才能教出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生!币蚨鼋處,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作為語文教師,僅有閱讀與寫作本身還不夠,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燭見理性之光。諸如語文教學的性質(zhì)之爭(工具論、人文論,亦或兩者兼顧),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否統(tǒng)一為正確理解并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都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再如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等問題,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ㄈ┮辰。特別欣賞羅曼·羅蘭的一句話:“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是人伴隨自己最大潛能地改變世界”。在羅曼·羅蘭的表述中,我清晰地發(fā)現(xiàn)幸福的本質(zhì)在于個體實現(xiàn)改變、影響世界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層次即為境界。身為人師,我想呼喚我的學生,走進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發(fā),激發(fā)他們閱讀優(yōu)秀的作品,喚醒內(nèi)在沉睡的生命……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范文4
我有幸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就對我們說: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yè)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jīng)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所以在讀書的同時,我還認真做了筆記,做到學有所得。下面我對讀本書的幾點體會記錄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chuàng)辦的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開辟了同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chuàng)立了“生活教育”學說,使教育貼近人民大眾,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生活教育”學說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群眾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chuàng)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說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也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shù)為目的,以分數(shù)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tǒng)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么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著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yè)后,一個個帶著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fā)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xiàn)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xiàn)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多么的重要,F(xiàn)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fā)展。
二、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意要于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jié)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nèi)容已體現(xiàn)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yǎng)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喂養(yǎng)”式轉(zhuǎn)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diào)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zhì)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xiàn)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jīng)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jié)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fā)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jù)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里所指的實際出發(f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yǎng)、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zhì)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庇纱说弥招兄呀毯蛯W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tǒng)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jù)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fā)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xiàn)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
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實施素質(zhì)教育,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內(nèi)容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教育的產(chǎn)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應試教育表現(xiàn)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應試教育偏重于“生學準備”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體現(xiàn)出一個核心觀點:“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終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把生活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整體,也把教育與生活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待。他指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內(nèi)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應體現(xiàn)出全面性。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個新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我相信經(jīng)過我們的努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范文5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這個教育家對于今天的中學教育,仍然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边@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踐行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教育文集》一書中,陶先生對教師提出了許多要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边@是他教學的實例!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笔翘障壬乃枷,也是他教學的實例。他的教學思想與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有很大差距,我們應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多加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边@是陶先生給我們的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教育的每個職業(yè)都需要奉獻精神!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边@是陶先生一生的追求。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僅是在教學上的,也是在學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教學生涯中的。他把教書育人放在了第一位,把學生教育放在了第二位,把“生”與“生”有機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把“生”與“生”結(jié)合起來。他說:“生活并不是脫離生活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周圍!薄吧罱逃且囵B(yǎng)人的.健康心靈的!薄吧罱逃边@是他的教學思想最為核心的一個詞語。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他是值得我們?nèi)フJ真思考、去學習、去領會,去研究的。
“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從愛生活開始!边@是陶先生提出過的!皼]有愛,便沒有教育!薄皭凵荆褪且逃萌!薄吧罱逃保皭凵钪,就是要愛生活,愛勞動,愛讀書。”“要熱愛勞動,要做個勤勞的人,要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財富!薄皼]有了勞動,就等于沒有了物質(zhì)。”“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薄盁釔蹌趧诱撸乔嗄耆说暮细窬袷臣Z!薄盁釔蹌趧邮菍W生最大的美德!
“生活教育”這一點,陶先生都做得很好。這種對于我們今天的中學教學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他還認為“教師要具有勞動的心,也就是教育家;教師要具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就是教育家所具備的優(yōu)秀特質(zhì)。教育家的職責,就是用自己的知識去培養(yǎng)學生,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yǎng)技能!彼f:“我們教師,應是學生心目中的勞動者。只有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教學生,只有生活的教育,才能教書育人。所以在教師的職責中,教師應該具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是陶先生教學的理念。我認為,這是我們今后應該思考的。
“生活教育”是“人的思想活動”。陶先生說:“我的生活就是要做生活的小點子,做生活的有心人。”
“思想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對生活。生活是一位詩人,是一株野草,是世間萬物美的源泉。我們今天所生活的社會就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就是要學會與時代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做時代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
“生活教育”的特點在于“生活化”。在陶先生看來,“生活即教育”就是要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要把生活與生活相結(jié)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生活,認識生活;要透過“生活化的生活”,認識人的價值,認識人的幸福,認識人的不幸。在陶先生看來,“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生活即教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與生俱來的,后發(fā)展成果,由過渡到本位!吧罴唇逃钡谋玖x是素質(zhì)教育,“生活即教育”,是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對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對事業(yè)和自身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因此,生活教育是“生活即教育”的基礎,是人對社會主義、主義的教育!吧罱逃笔菍崒嵲谠诘慕逃侨祟悓ψ匀豢茖W的追求。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一生心血的結(jié)晶。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01-09
《陶行知文集》讀書筆記09-20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11-16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03-21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08-25
《陶行知文集》讀書筆記[精品]12-17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4-04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3-16
《陶行知的教育文集》讀后感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