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集合14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
《文化苦旅》這本書很特別,因為作者很特別。此書中作者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在普通人眼中文化與自然是對立的,可作者卻認為一切文化都始于自然,文化的至高點即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開始時我并不同意,認為作者自己的經(jīng)歷并不能代表社會的大體方向,但隨著閱讀深度的增加,看到的例子越來越多,我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狹隘。
余秋雨的一生可以說是荊棘遍布,即使他表面上很樂觀,對可笑的誣陷不予理會,但他內(nèi)心深處所隱藏的那種悲傷與哀怨是不言而喻的,否則他不會分別寫到巴金和自己受社會輿論的壓力。如果真的不在意,是不會浪費大量筆墨在一些小人身上的。他的這種性格可以代表大多數(shù)中國人,總是給人一種很樂觀的樣子,真正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的魂靈所在,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也要給子孫后代帶去正能量。
開頭的幾篇小散文令人印象深刻,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流傳至今,一些花季女孩無法選擇愛情,只能任由父母安排,甚至結(jié)婚之前連自己的丈夫長什么樣都不知道,更別說會有什么感情。未婚夫意外身亡,就果斷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一種無任何感情,只是貞潔至上的麻木心理,是中國從古至今女子的通病,卻在當時被稱頌,被敬仰。更有甚者,“那些大戶人家的上上下下,都等著把一個葬儀立即變成兩個葬儀……”這無疑是一種道德綁架,毀掉的是一個花季女孩的`一生。
中華文明存在了幾千年,有它的不足與漏洞,當然也有令人稱頌與佩服的,都江堰,莫高窟,天一閣……哪怕有一個也足以讓人驚嘆,可他們卻同時出現(xiàn)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余秋雨一一探訪,了解,只為讓讀者通過他的描述真正看透這個延續(xù)了五千年而不衰落的文化。沒有人能不勞而獲,文化也一樣,一個個朝代,從前秦到元代,數(shù)不清的人的努力與汗水,才鑄造了如此瑰麗的神話莫高窟。到如今都令人驚嘆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竟由22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在如此落后的技術(shù)條件下完成。范欽窮其一生精心打造天一閣,且其后代一直保存到近代,現(xiàn)在看來仍十分了不起。
讀這本書總是驕傲與失落并行,既自豪于祖國文化的宏偉壯麗,又失落于無價財富的流失,以及文化的停滯不前。祖國母親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余秋雨一生追求的信念,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無論如何應該被尊敬,而且她還需要高屋建瓴,應該被傳承,被發(fā)揚,應該重新閃耀在世界之巔。閉關(guān)鎖國使這個文化被埋藏,但現(xiàn)在他重新被發(fā)現(xiàn),我們有責任去繼承,去發(fā)揚,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2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于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于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zhàn)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因為有白發(fā),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边@個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告誡俄……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
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筑多么雄偉、多么壯麗,依舊有他日后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筑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筑就會產(chǎn)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于會成為廢墟的。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
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xiàn)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辟商場!边@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于現(xiàn)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是現(xiàn)代的建筑,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后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吁。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3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當看到黃州突圍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時的心情說給你聽,說給大家聽。
余秋雨曾經(jīng)這樣寫到: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去找他的麻煩吧?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zhì)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距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zhuǎn)化在起哄式的貶損,這兩種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tài),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的“烏臺詩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蘇轍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當把蘇東坡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貧瘠而又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
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從“烏臺詩案”來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于中國的獨特國情。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壓在被告臺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中國的獨特國情千年以來難道就這樣一直存在著?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問,又有多少人借著正義和愛國的幌子去指責、污蔑、謾罵、詛咒那些我們中國人本應該尊重并感激的可愛的人。千年過去了,中國人骨子里的那些丑陋的東西難道還沒有去掉嗎?
我想應該可以的……
烏臺詩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端急的溪流匯成了湖。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4
我靜坐著,書本泛著黃光,燈光卻使它耀眼。
白發(fā)蒼蒼,長須飄飄,他已滄桑了,在我腦中踱步,腳步清脆。
余秋雨,這本就帶著幾絲靜謐的名字,在我腦中回響。他看見了,行行止止,被歷史的滄桑涂抹著,他看見了許多。
而那些被時間隱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間,駕著文字來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來到莫高窟外,一生慨嘆,“王圓箓”。
伴隨著老舊的樹葉“咔嚓”作響。這位老者在我面前講述著。他說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為了道士的家,用無數(shù)珍寶換得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茫然的是當時的中國!”他怒吼著。卻無奈的'走向下一個地點。這是時代的慨嘆。
他登上廬山時,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絆絆,終于見到了這一震撼身心的奇觀,聽到了這一轟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許終于被一種久違的感覺“淋濕”,他想到了朱熹又聯(lián)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無法構(gòu)建出一種文化與名勝的對應,只能眼看著文人變成了游人。
“一陣云霧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著搖了搖頭……
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著”。苦在追尋,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國的文人在慨嘆,在惋惜,于選擇間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國的文化在夾擊中看不清未來的路在何方。
我翻看著心中不覺,提起一陣苦楚。不知是作者情緒的感染,還是歷史帶人的滄桑感。文化之流如此般宏大,歷史長河源源不斷。我便只是一個渺小的一員,像作者一樣在此間徘徊著。誰也不知道我會做下什么?如同一個鄉(xiāng)下的道士會找到石窟一般。
合上扉頁,只覺得眼前漆黑的黑夜如同深淵。我覺得我坐得太久了,我只是那么小一點,卻看過了那么多。我的生活經(jīng)歷無比渺小,卻帶給了我許許多多的感受,生活便是一種閱讀,因為作者在生活中學會了感受。
向前吧,不管你是誰?年輕或許是一種財富,因為人們總將明天描述成希望,那么它便是希望。我們不應讓這歷史的火種熄滅,我們?nèi)孕枰獛鼈兿蛭磥砬靶,它們理應有一個歸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講的那般。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5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這來。摘自《采果集》。人總會不斷地尋家又棄家做著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再從無奈中尋找出路重新出發(fā)。老師向我推薦《文化苦旅》讀了感慨良深。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他越野歷險萬公里實地考察了中華文化在內(nèi)的人類各大文明的興衰脈絡沿途寫下了《文苦旅》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找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其中《道士塔》和《陽關(guān)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感嘆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蒼涼之感見于筆端!栋装l(fā)蘇州》和《江南小鎮(zhèn)》等卻是柔麗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讹L雨天一閣》《青云譜墮想》等直接把筆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還有文化走想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余秋雨先生憑借著淵博的文化和學史學的功底他寫下的文章有著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同時也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文化苦旅》在作者有限的文字空間里無論是大漠荒蕪的陽關(guān)古道還是秀麗凄美的江南小鎮(zhèn);無論是多年叢立的牌坊默無聲息的廢墟還是病房外那株幽香撲鼻的`臘梅風雨飄搖中的天一閣濃厚的文化氣氛自然升騰出來。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歷史社會和人生等因素交融在一起作者筆下全是文化感悟的對應物讀來總能記人有所思悟無端地感動!段幕嗦谩返膬(nèi)在魅力是在山水風物之間尋找文化靈魂和人生的奧秘探索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它的藝術(shù)風格磅礴大氣典雅而富于激情靈性的語言敘事描寫抒情議論自然交付的手法共同鑄成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厚重感和形式的新穎性。因此無論是贊美者還是批評者都不能不承認這樣的文章無疑是美的健康多美。在惡俗之作普天蓋地的今天我寧愿選擇這樣的。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既無宮庭軼聞氣功秘傳又無算命學和厚黑學更無欲蓋彌彰的色88aa情描寫是極為嚴肅的純文學他開創(chuàng)了散文創(chuàng)作的新路。這種將"學者文化"特色溶于自然山水之中寄托自己獨有的情思才使他的散文引起了人們的關(guān)注和共鳴。無數(shù)的捧閱不正證明了我們的社會多么需要這種辭旨兼勝的作品么?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6
最近,讀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即為其中深厚的文學、史學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所折服。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它有著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有著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戲劇性表現(xiàn),有著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文學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對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guān)系,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jié)構(gòu)的底蘊,尋找那些與自己有緣的靈魂。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于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余秋雨創(chuàng)作的歷史并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圖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對話中形成他獨特的歷史語境與歷史情懷。當他厭倦了枯燥的學術(shù)生活,便想著離開案頭,換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樣是為了輕松,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薄K皇菫榱寺眯卸眯,而是在于和歷史、文化進行對話。余秋雨的遠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觀感的文章,他覺得,那種揚旗排隊的隊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由此,便決定了他這次的文化旅行活動成了一種“苦旅”。當他浪跡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訪“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風塵仆仆,勞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澀的感想,故謂之“文化苦旅”。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急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闭沁@樣的創(chuàng)作愿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從而引導我們不斷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值得我好好品味。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7
昨天語文課講了這篇課文,我聽完之后感觸很深。
夜航船是中國南方水鄉(xiāng)苦途長旅的象征,作為一個交通工具,夜航船曾為山民貧苦、無奈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在作者的家鄉(xiāng),夜航船象征物質(zhì)文明的開化、一種富有的希望,它是山村孩子心中的理想之船,農(nóng)村富裕之船。在作者讀過的張岱寫的《夜航船》中,記下的“僧人”與“士子”的爭艙位故事實在是妙趣橫生,當中暗示了一種有趣的“夜航船文化”。其實夜航船文化就等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夜航船文化的特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樣也有,比如說,夜航船文化具有封閉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樣有,夜航船文化無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作者在文章中把理性思考和感性宣泄結(jié)合得很好,這是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借鑒的一個優(yōu)點,通常我們說我們寫的文章都是只有感情的宣泄,而沒有理性的思考。而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覺,作者在寫歷史故事的時候還加上了自己的觀點,沒有落入俗套。這篇文章除了在手法上值得我們?nèi)ソ梃b,在內(nèi)容上的一些反思也值得我們?nèi)ソ梃b。作者在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批評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缺點。
我覺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我們真的應該仔細思考:我們該怎么繼承和發(fā)展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避免傳統(tǒng)文化的缺點,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點。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現(xiàn)在的道德滑落,其實是現(xiàn)在的一些不好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導致我們彼此之間缺乏信任,也就不會有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以前我們總是會樂于助人,但是自從出現(xiàn)了有人扶一個老人卻被告上法庭的情況出現(xiàn)后,社會上少了一些樂于助人的現(xiàn)象,很多人都害怕自己就是那個倒霉的人。還有,以前都有很多拾金不昧的人,這也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但是自從出現(xiàn)了有人撿了錢想找失主卻被敲詐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后,社會上就有很多人見到錢不敢撿或者私吞他人財物了。道德的滑落,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社會一個明顯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應該像作者一樣,理性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
以上就是我讀完《夜航船》這篇文章后的感受,我希望現(xiàn)在的人們應該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并且理性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好道德滑落的問題。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8
走進書房,就像走進了漫長的歷史,鳥瞰著遼闊的世界,游弋于無數(shù)閃閃爍爍的智能星痤之間。我突然變得瑣小,又突然變得宏大,書房成了一個典儀,操持著生命的盈虧。
當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部帶人靜下心來的歷史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的主調(diào)是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jīng)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
然而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學者們在哀傷,在挽回,在痛心。因此應“正視過往與當下”。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云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但如今的我們?nèi)砸赃^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歷史會倒轉(zhuǎn)輪回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余秋雨以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寫著一篇篇游記。
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余秋雨這樣說:“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
的確,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么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正如余秋雨所說的“苦旅”,在書里的每一篇都能找到苦的痕跡。無論是人物還是文物,都逃不來物是人非的慘劇。雖然有些是出于人為,但到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轉(zhuǎn)總會磨滅一些過往的痕跡。
《文化苦旅》讓人哀傷,讓人震驚,讓人喘不過氣來。然而,這樣的筆觸,這樣的記錄也正是為了今后的人們能更好的正視歷史,善待歷史,以免留下更大的遺憾。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9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
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0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僅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必須回叫苦不迭。茶,僅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僅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那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翱茨呖,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痹谶@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澳抢餂]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那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那里什么也沒有,僅有人的生命在蒸騰!笔堑脑谶@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薄皻v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一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罢嬲膹娬,永遠占據(jù)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今日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1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我都孑然趨行于人生這段亙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槃,于荊棘中重生,輕重緩急,酸甜苦辣,在與孤獨言和的過程中,所遇見的悲歡,始終無可提防。個體局限性的約束下,你我用盡了全力,只為平庸地度過一生。
雖然如此,人生的最高境界,卻莫過于“活出自我”!对铝僚c六便士》如是提到,“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可我更渴望狂放不羈的旅途!边@種信仰,在人世的逼仄狹隘下,而依舊跅弢不羈;在社會的框條科律中,而依舊狷狂乖張。
余光中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證。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先生曾以一懷鄉(xiāng)愁穿越故國兩萬里,用一枚小小的船票,構(gòu)建海峽兩岸久違的團聚;他曾與李白同游高速公路,也曾夢回東海,聽聽那冷雨;在月色與雪色之間,他曾體味天地第三種絕色,生命末了,他要葬在黃河之濱,終于能夠皈依這片熱土。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我,終究是要回到這片土地。駐足回首,無窮歲月,不過是洗凈了我滿身塵埃,還我一個干凈輕盈的靈魂。
那積淀下來的,都是無數(shù)的人贈予我的慷慨。那篩選出局的,都是每個時代的慎之又慎。
我慶幸啊,中國,我于這片神圣的土地孕育而出。時間果腹,也曾見識過無數(shù)荒誕可笑,也曾被滾燙的點點淚水灼燒,也曾被聲聲質(zhì)疑包圍,也曾被生硬改變過,但是無數(shù)無數(shù)的過往,終成了成長的步步臺階。
離家的我,是唐朝的出走文化,歸來的我,是閃耀的中國文化。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是文化,中國文化!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里,我們需要信仰。以夢為馬,去親吻柔和的`歲月,去體察溫潤時間,去慢慢接近,天地間最本真的美好?傊畾q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時光中千萬塵埃,都會伴隨著風遠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孤獨的背影。
時光荏苒,即使是有再多的不情愿,但,青春與夢想,都會被時間吞噬,一去不復返。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最終留下的,就只能是滿目滄桑,和時光留在臉上的印跡。悲傷,痛苦,在我眼前都化為烏有。我能做的,就只有躺在草地上,望著白云,遠去~遠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2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后的回味,一種焦慮后的會心,一種冥思后的放松,一種蒼老后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致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余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借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再現(xiàn)了匿藏于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nèi)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才會領(lǐng)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庇嗲镉陮τ谖幕慕(jīng)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后博發(fā)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于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fā)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谀莻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內(nèi)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xiàn),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
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3
倘若不去遍歷世界,我們就不知道什么是我們的情感寄托;倘若沒有這一場靈魂的盛宴,我們根本無法洞悉身邊的一切是如此可貴。愿我做你的靈魂老友,不需眼淚不需負擔只需陪伴!}記
“花瓶被扇子敲開罅隙,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這一擊僅僅是觸及,無聲無息,沒有人聽見!蔽以娜荒曃幕,它卻如秋水般陰郁遙遠,忽而一朝過隙,雨落兼程,了無音訊。與《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必然中透露著偶然,偶然也正是絕然。
本書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找文化靈魂的人生的真諦。余秋雨是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然而余秋雨先生卻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余秋雨先生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lǐng)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即使是初次接觸這本書,我也不能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
凝望牌坊,杯具性的命運令人心寒;走進寺廟,文化的'蛻變帶來期望;感受信客,誠信的本質(zhì)值得深思。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沙漠中的綠洲。一個民族的強大來源于文化的傳承,而歷經(jīng)千年的中國,外在是一個文化強國,而實際上我們的禮貌正在淪陷和流失。物質(zhì)禮貌和精神禮貌是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于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許真的就應出去走走了。在成長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廢墟中,等著開拓者含著淚水,抹去陳舊書上的那份泥土。
究竟是誰,在支撐中國文化?利欲熏心的時代,人人追名逐利,帶了一張張假面孔,看不清余秋雨先生們在想什么。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像劃過那么多年,卻發(fā)現(xiàn)自己還在原點,彷徨中上演知己白頭,信任在瞬間就見血封喉。我們的自我價值漸漸消失在歷史的云煙里。天真的人,趕快為中國文化尋一條出路吧。你或許能夠用愚昧的內(nèi)心編制華麗的外衣,偏離文化的軌道,用一幕謊言唱出萬世不朽。亦或是放下內(nèi)心的欲望,就這樣靜靜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責無旁貸,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
文化苦旅,倒不如說心靈盛宴。遠行的靈魂,已不再回望!皥(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沒有深刻傳統(tǒng)文化沉淀的人,不是一位優(yōu)秀的人。做一個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嘗不可?素心若禪,拈花微笑。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4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jié)束,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xiàn)在才發(fā)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笔堑,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lǐng)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jié)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蛟S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2-1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8
關(guān)于《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5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熱】02-2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薦】02-22
新版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18
【熱門】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24
【熱】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05
【精】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