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yōu)秀的綿羊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的綿羊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優(yōu)秀的綿羊讀后感1
寫在前面:“優(yōu)秀”的定義參照哈耶普的精英們。
初讀此書讓人非常震撼,而能夠讓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我們不熟悉的“真相”。正如《平凡的世界》里上個世紀孫少平們追尋夢想的真相,《優(yōu)秀的綿羊》里精英教育系統(tǒng)來源和運行的真相,同樣讓我們對整個宏觀的精英教育背景感到唏噓不已。
和我之前讀到的一些關于寫大學教育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前看到的那些文章更多是民國時期教育家所談大學教育,開卷如茗茶賞曲,內(nèi)心不禁會生出一種讀書人對知識的獨特情懷,覺得似乎人生不過一人一書一世界而已,而閉卷面對現(xiàn)實時又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竟也不是那么理想,人心再難平靜,且面對的眾多問題也不能夠解決,比如為何上大學,大學該如何學習等等問題。其實,現(xiàn)在想來也是可以理解,一來那時高等教育資源匱乏,能夠上大學已然是難能可貴,讀書就已經(jīng)是全部的意義了;二來民國大師輩出,大師們的境界豈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揣度思量甚至參照?而這本書可以說是真正在考慮宏觀問題上也分析了一些微觀問題了。整本書總體講的是由盎德魯—撒克遜貴族統(tǒng)治美國開始時延續(xù)的精英教育系統(tǒng)的規(guī)則,以及整個精英教育系統(tǒng)對現(xiàn)代精英們和其他人的影響。其中作者還為我們?nèi)绾卧诖髮W學習提供了參考。我也在作者的吐槽中領略了我無法經(jīng)歷的一流教育,不得不說,就算它被作者詬病,但是還是讓我非常艷羨。不過已經(jīng)有不少人為此做出了不少犧牲,有的甚至因為沒有身處精英家庭而無緣哈耶普。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它對精英系統(tǒng)詬病的分析和對后來教育者的警示,而是他對大學教育該教給學生的東西的分析。主要是他揭露的很多真相我都正在經(jīng)歷,比如學校不看重本科教育;對老師的評價在于發(fā)了多少文章而不是他是否能夠打破知識的詛咒做一個好的教員;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太少;學生的教育經(jīng)費嚴重缺乏……精英系統(tǒng)的游戲在我看來都是那些資本家的游戲,而我們,根本斗不過他們。可是追尋一個好的大學教育,是人人都會有的渴求。而中國的大學教育辦學水平又讓人不敢有太多妄想。而且,就算精英教育系統(tǒng)的弊病對比它教育的寬容和多元,微小到我們都不奢求考慮,它的大門都是永遠緊閉著的,就像北京的'孩子,永遠都比你多一張門票。但是呢,成事者有三寶:一是資源,二是使用資源最有效率的方法,三是強大的行動力。我們要是想挑戰(zhàn)那些贏在起跑線的人,除了金錢,時間和精力必須要花,而且不能吝嗇。
一、作者是依照美國背景寫的,精英系統(tǒng)是資本家的游戲,在中國,是地區(qū)的游戲。
二、作者是個耶魯大學教授,從這個系統(tǒng)走出來的,我們有的資格是反思,F(xiàn)在有很多人抱怨高考和大學教育,但制度的不合理不代表教育的不合理,任何受教育的機會都不能放過。
優(yōu)秀的綿羊輸不起,可是不優(yōu)秀的獅子有那個勇氣一戰(zhàn)到底。
優(yōu)秀的綿羊讀后感2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學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時候設想的那么多彩、豐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學習和娛樂上,這哪里像人們描述的大學生活嘛。不過還好我高中就做了準備,知道大學學習壓力會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剛開始時還是有些自律的,成績也沒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對嘛,成績挺不錯,符合大家的認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績多好,學著點。
在我做了這么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思考過我自己的問題,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條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別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后上學,考個好成績,找個好工作,然后就會有個好生活,這一切的通行證都是你的成績,也就是說你的成績決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績等于成功,多么可笑!你的人生就被這幾個并不能體現(xiàn)所有能力的學科的.數(shù)字代表了,然后他們告訴你,沒分等于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等于沒錢。沒錢等于不好的生活,你肯定會后悔的,真的嗎?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們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們預期的事,不滿于你跟他們不一樣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們眼中奇怪的東西,他們就會拿出來“現(xiàn)實”的大棒把你給打回去,說你不夠成熟,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于奔命嗎?那和動物有什么區(qū)別?我們現(xiàn)在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嗎?一切個人的品質(zhì):勇氣、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績給蓋過去了,活了這么長時間,你真的做過一次關于自己的思考嗎?如果做過,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還是在別人影響下的對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學,我們該好好想想自己為什么而活了,我的夢想,在之前只會出現(xiàn)在作文里,要不然就是所謂的大學夢。我們對于整個人生的思考都是那么的缺乏,連個追求都沒有,像個機器人。出發(fā)了太久,以至于忘了為什么出發(fā)。我們努力地滿足父母的預期,可當你做的已經(jīng)夠好的時候,他們還在說:“加油,你還能做的更好!”這是在搞什么?真的對你好嗎,我們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嗎?還是在教育一個不斷學習的動物?父母真的在關注他們孩子的人格培養(yǎng),還是努力地騙自己只要成績好一切問題都能掩蓋過去呢?那最后會不會崩潰呢?在這里,一切都顯著被別人裹挾,他們做什么,你就跟著做什么,如果沒跟著大家走,就會受到別樣目光的看待,我們就像一群綿羊,被牧羊犬給看著,有時候它們明明沒我們體格大,可我們還是不敢越界,有時候甚至因為別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我們接受著大學教育,可進了大學我們關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學的排名,校友有多么強大,試問他們強大與你自己又有什么關系,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嗎,到大學來到底是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學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綜合素質(zhì)而是簡簡單單學點課本知識?后者那叫提升嗎?那叫輸入,換別人也行,一個魚缸,放幾塊泥土進去誰不行呢?不過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魚缸里有魚嗎?
好好想想為什么而活,好好想想怎么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優(yōu)秀的綿羊》一書,我推薦所有的大學生讀讀,不要荒廢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現(xiàn)實”而不敢邁出自己的步子,別軟弱地過一生。
優(yōu)秀的綿羊讀后感3
先用舊的我來回答以上的幾個問題。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就是去學校讀書,學一些知識點。為什么要讀大學?做一個有學歷的青年,能在社會里謀得一份好一些的工作。大學如何幫我找自我,如何教我獨立思考,如何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這幾個問題,直至大學畢業(yè)都根本沒想過,只是在不停接受聽到看到的觀點,但是沒有思辨能力。只想有一份工作讓自己能體面一點的活在這片土地上。我的大學,在談戀愛,在看港劇,在逃課,在考前臨時抱佛腳,沒有深度閱讀,沒有思考過那些宏大的、哲學的但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大四的時候,有一天聽到同學說,大學是塑造一個人的性格與人格的關鍵時期,如雷貫耳,為什么沒有早點知道,可現(xiàn)在已經(jīng)晚了。“晚了”,便讓它成為了眾多聽過的道理的其中一句。
我的大學,充斥著膚淺的快樂與膚淺的焦慮。
其實,永遠都不晚,F(xiàn)在的我,來嘗試回答以上問題。教育的本質(zhì)是要培養(yǎng)全人,首先是一個合格的公民,然后是有技能的,有教養(yǎng)的世界公民。讀大學,一方面是作為社會人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對于知識的渴望,在未成年以前,很多書和道理還看不懂;而大學的幾年,正是從一個孩子過渡到成人的時期,可以有集中的不被打擾的純粹的時間去閱讀,去理解,去嘗試,去發(fā)掘自己喜歡什么,去構造自己的三觀體系。
教育,是要培養(yǎng)我們交流思想的能力,首先要有可以交流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從哪里來,要從廣泛的閱讀里,從生活的體驗里來,讀各科各家觀點,塑造自己的認知,不僅有交流思想的能力,也能有分辨價值與做出判斷的能力。
我常在想,那些看起來自帶光芒的人,是因為他們自信,不一定是長得漂亮,而是有相對完整的自我認知體系,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想辦法知道怎么去做,再而堅定地去執(zhí)行。 如果腦袋里是迷茫的漿糊,眼神要如何清澈?
如果是要準備見大姐,見西西,見櫻桃姐,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穿著嗎?不,沒有可以與她們對等交流的思想,才讓我相見形拙。我們的大學招生錄取標準支撐起了整個教育系統(tǒng),或者說教育圍繞著招生而運轉(zhuǎn)。我們常說高考這個指揮棒,其實它只是為我們的教育體制設計背上了荊條,關鍵的還是大學需要錄取什么樣的人。
中國的高等教育因為在20世紀中葉全面學習前蘇聯(lián)的實用主義,到今天都還是技能培訓或者專業(yè)優(yōu)先的現(xiàn)狀,它要求篩選的就是學習成績好的人。雖然不乏有北大清華復旦中大等高校在探索通識教育,但畢竟還不成熟,范圍還很小,而且在高校中全面普及暫時還是不現(xiàn)實的,甚至有專家認為只要一流大學培養(yǎng)好全人即可,對此我保持懷疑態(tài)度。
廣大的家長和學生,還是要在“國內(nèi)教育”與“出國”兩條路上選定一條,然后在各自的框架下去“培養(yǎng)”孩子符合他們的招收標準。國內(nèi)教育,就意味著學業(yè)壓力下的應試教育;出國,意味著各種項目與活動壓力下的應試教育。
我們今天對孩子所做的一切,以后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
優(yōu)秀的綿羊讀后感4
這本書中描寫的是那些頭頂光環(huán)的年輕人,其實說的是一件事。那些看起來優(yōu)秀的學生,看起來對什么都是有悟性的,雙專業(yè)而且成績優(yōu)異、體育健將、諳熟音樂、會很多外語、參加公益活動等等,他們是一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最后的贏家。然而通過作者的視角,耶魯大學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讓我們了解到褪去光環(huán),這群天之驕子身上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在這些需要未能得到滿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里藏著什么樣的需要未被看見、發(fā)現(xiàn)。
我抱著好奇心一點點向下讀,更多地去覺察、感受一個中國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國現(xiàn)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獨有的路,沒有一種教育是完美的,我們有覺知地、主動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后,要承擔我們選擇后的責任和風險。
美國的精英教育,從私立高中開始就給予學生自己決策的權利和自由,對于我們國內(nèi)的.孩子來說是需要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而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駛的列車,很難停下來。為了保證出類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健康、友情、個人探索、課余時光,學生們就都舍棄了。
就如同這一部非常讓人覺醒的《編織》動畫片一樣,這些學生們陷入了去追逐一個又一個更高更偉大的目標中。似乎停下來會讓人恐懼,我們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向別人”示弱”,沒有去表達我們內(nèi)心的感受和我們真正看重的價值觀。而是永遠從外部看起來像一個“戰(zhàn)士”,其實內(nèi)心是一只“斯坦福狂鴨癥”,費盡心機地維護自己完美、快樂的形象。
從小到大,也許對于一部分孩子來說,自己內(nèi)心的熱愛從未“被看見”、“得到尊重”,自己也從未思考過、探索過如何去和自己的內(nèi)在建立連接。舉例來說,也許對于這些升入藤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需要是“成功”。如何實現(xiàn)成功,在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種辦法。如果我們認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終真的會引起一部分學生產(chǎn)生厭學、功課、以及未來的工作……
當然,也存在那些純粹的追尋者,他們不管學校和周邊人群的想法如何,他們就是以最純粹的方式去追求并獲得教育的真諦,在關注并滋養(yǎng)自己的靈魂。然而,他們?yōu)樽约旱娜松繕巳崿F(xiàn)那些憧憬的時候,往往還是受制于“三駕馬車”:財富、資歷和聲譽。至少在最頂尖高校出來的學生正是如此。
他們最恐懼的是,將來自己不成功。他們無法從失敗的恐懼感中掙脫出來。他們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鎖,害怕失敗,這種心理從他們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成功時就已經(jīng)播下了種子。對于精英學生來講,失敗,哪怕是短暫的失敗,都會影響到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定。
而該進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贖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更看重結果還是過程,以及我們?nèi)绾慰创〗?jīng)歷。
如果我們僅僅一味根據(jù)GPA來招生,那最終只會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卻招不到真正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我們是需要通過履歷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領域做到真正優(yōu)秀、始終保持專一、集中精力,聽從自己的直覺的人。
【優(yōu)秀的綿羊讀后感】相關文章:
《優(yōu)秀的綿羊》讀書筆記01-17
《優(yōu)秀的綿羊》讀后感03-28
中班小綿羊生氣了教案12-11
《大灰狼與小綿羊》讀后感04-30
大灰狼與小綿羊讀后感04-30
文化苦旅讀后感優(yōu)秀優(yōu)秀[2篇]12-15
優(yōu)秀讀后感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