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詩經》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詩經》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詩經》有感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世間有兩大遺憾,一為英雄遲暮,二為美人凋零。然而光陰似箭,即便當年怎樣少年意氣,臨老之時都容易嘆息過去歲月如何。
甚好,我還年輕,尚是美人盛放之時。
然而此之美人卻并非指我,而是指那些書卷中寫的才子佳人。而其中《詩經》無疑是佼佼者,以世間靈秀之物嘆這天下美人,即便過了千年,仍能從那靈秀神韻上,感受到美人一顰一笑之間的氣象。也許是因為當世再難尋得如此采天地精華的美人,以至于每每指腹撫摸過那些流淌的文字時都深深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遺憾,但卻又每每遐想那些美人的姿態(tài),即便在想象之中,也能得到一種無法觸碰的贊嘆。
于我而言,美人一詞便說盡了世間占盡風流者的神態(tài)。而美人一詞卻又不單單指女子,若廣義上講,男子也可以稱為美人,這倒不是褻瀆,而是字形的優(yōu)雅。比較了一下“男”和“女”這兩個字,突然發(fā)現兩個字都不怎么好看,反倒寫出了“美”字之后,才真真發(fā)現“美”這個字俊俏到了極致,這個字看起來就像一個人散散站在你面前,頗有一股倜儻風韻在其中,所以看起來就極為順眼,其實比較起來,一般字體帶有一撇一捺的大都有這種感覺,所以美人之“美”絕不是單單的柔美,而是融合各種賞心悅目姿態(tài)的集合。所以稱男子為“美人”可能會有些冒犯,但于我而言卻只是一種韻味的表達。
《詩經》中描繪美人的詩句很多,從不同的詞語之間便可以看到古往今來人們對于容貌不凡者的偏愛,但‘美’卻并不僅限于容顏。若“美”只是浮于表面的存在,那么人們當初也不會雕琢它字形的瀟灑。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花盛開,如火焰灼灼,宛若姑娘身上的嫁衣,燦爛如朝霞。艷麗的花色,正如姑娘年輕的容顏,引得旁人贊嘆。恭賀的人們在旁邊追跑,孩子們嬉笑。而我則站在遠方的桃花樹下,看見那群熱鬧的送親者逐漸遠去。卻在心中嘆息。
好一幅難得的“美”色,比起當下的'喧嘩奢侈,這花瓣與人們欣喜的神色,才是“美”之骨髓,“美”之精魄,即便千年之后,也能駐足。
踱著步,向著深處走去,才逐漸明白“美”之一詞,并非單指人,人之氣,如畫卷點睛之筆。與周身之景相映襯,以氣引導容顏之色,方得顏色之精魄,那樣才能匹配得上“美”之一字。氣之養(yǎng)成,也與成長的經歷有關,因此世上美之同音,卻因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經歷千差萬別。全然不像當下所謂“美”者,徒有一張面皮,如盲眼之畫,無氣之引,便千篇一律。然而世人卻又連連拍手,捧得這無魂之“美”高居封頂之位,明明此等庸俗者,連“美”字邊角都未找到。
是了,天下美人便如畫卷風景,流動著愜意的神色。然而這美的點睛之筆,卻要憑借氣才得精髓!对娊洝分写蠖加袑γ廊说拿枋,但更多的是卻不是對美本身的描述,而是對德義的間接夸獎。無論是世家公子的貴氣還是世家女子的高雅,亦或是將軍士兵的勇武,平民的信守承諾,勤勞耕作,都是“美”這幅畫卷中不可缺少的一點。這一幅名為“美”的盛世圖卷,才是無數文人墨客試圖模仿的存在。而《詩經》,只是它其中一個范本罷了。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便是對佳人的思念,也是唱不斷的歌謠,希望河水也能聽到他的相思,將情意送給佳人,讓他在河畔駐足的時候,能見到佳人回眸的一刻。
比起現在喧嘩的求愛,不知又要盛景到何處。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層層疊疊的枝葉下,千年前德義之士在此居住,德育百姓。跟隨時間的軌跡,在這片土壤上生存的人們?yōu)榱烁心钏亩鞯,將他休憩的甘棠樹留下,以作對他的感激?/p>
有君子如玉,世人盛愛。若君子隕世,世人哀悼。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此之德義之景,又怎能說不是“美”的一部分。
世人追尋君子之義,尚君子之風。天下愛美者,多愛美之正,而非歪歪斜斜的失魂之物。朗朗明月,清風陣陣,便是君子的描寫。美之精魄,于人而言,不過是身上的中正之風,徒有皮囊,與無血肉的傀儡何異?
在此樹下睡上一覺,恍惚間便能見到那些人的歡聲笑語。慢慢睜開眼的時候,便覺得身側有“嘩嘩”的水流聲趟過,如同一道名為流逝的溪水從身側穿過,逐漸將那些景象帶向遠處,直到再也不曾看見。
花開有時,花落終嘆。
那千年前的盛景,終究是隨著花謝掉落在了這片土壤上。
連帶著那些美人的身影,也消損在面前,化為一道飛煙,無影無蹤。
行走得遠了,又看得許多風景?茨悄昴昊ㄩ_花落,年年如此,盛景卻依舊令人神往。花間盛景年年有歸來之日,人間盛景歸來之日卻無期。
然而走得歡快些,看著那些盛景的壯麗,卻又失笑自己何須嘆息盛景不在;ㄩ_之日無求何人來賞,花敗之日無勸何人去離,此番盛景在此,無論我是否在此處,都將在此盛放,它既已盛放,又何曾在意敗落的時刻。
既然在此處盛放,就先看此處的風景,不需在意它何時凋謝,花開便是花開,花落即放它花落,不需刻意。
此般想來,嘆息如今花落之景反而太過冒然,顯得自己不怎么大度起來,不由笑自己太過執(zhí)著。況且當今之景是否真是只有花落而無花開,我未曾遍歷天下,自然難尋人間花開之景。美人尚且不說,便是故事都未曾聽夠,這幅現世的“美”畫卷都沒有機會探索個究竟。若是站在千年之前,怕是也要像現在一樣嘆生存之事匆匆,哪又像今日這般悠閑地高處閑看,說盡當時風流?
所以,且看且行,無論是花開花落,亦或是花已久落并未盛開,都是值得讓人期待的風景。
“我曾在花樹下閑坐,曾在沙漠盡處感受赤陽,曾聽吹著喇叭的人們簇擁著披著紅衣的年輕人伸手,看他眉角彎彎覆在紅轎伸出的白皙掌面,曾靠在樹上看著那些驕縱意氣者快馬踏過,卷起沉沉煙云。曾站在古戰(zhàn)場的殘骸上,設想那些震天的吶喊聲!
“雖然我不曾在這一世經歷過它,但生命若穿過數次輪回,我也會在這紛亂的世道中見過它們,或者在那名為前世的夢里看到過他們,或者,在古人的書籍里,親臨過這些地方。”
花開所告訴我的故事,便是從這一首又一首的詩歌傳達下來。無論美人如花,亦或是之后凋零,都是一場故事,都是這幅畫卷中的小部分。
這幅,名為美的畫卷的一部分。
但看花開,不問花落。
只聽一場盛世美景。
且在此處。
讀《詩經》有感2
在雨雪紛飛的日子里,守卒終于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但我們在這里看不到一絲歡樂,只感到一絲悲傷。長期的守邊生活在守衛(wèi)士兵的心中留下了不可彌補的精神創(chuàng)傷。他帶著一顆破碎的心走向家鄉(xiāng)。他悲傷地想起:“過去我去了,楊柳依依”——當我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候,正是春天,柳絲低吹;今天呢?“今天我來想想,雨雪飛飛”——今天我回到家鄉(xiāng),卻是雪花漫天飛舞的冬天。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受,而是用春天隨風飄動的柳絲來渲染過去在路上的依依不惜的感受,用大雪來表達今天回家的艱辛和內心的悲傷,讓纏綿、深邃、飄忽的情懷自然從風景畫面中流出,含蓄而深遠,味道無窮。
這四句話是詩經中情景交融的名句!耙酪馈焙汀帮w飛”這兩組疊詞,不僅生動地描繪了柳枝婀娜的姿態(tài)和大雪的.飛舞,也生動地揭示了守衛(wèi)士兵的內心世界。
“楊柳依依”展現了他春天出征時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不情愿!坝暄弊屛覀兿肫鹆怂诼猛局薪洑v的許多磨難,襯托出他回家時的悲傷和憤怒。
讀完《蔡偉》后,我想到有多少士兵在詩歌中無法回家,有多少人在戰(zhàn)爭中流離失所,有多少家庭死亡。我很高興我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你可以集中精力學習,享受家庭帶來的溫暖。我希望世界上沒有戰(zhàn)爭,永遠充滿和平!
讀《詩經》有感3
如果思念有顏色的話,那么一定是青色的。
《荀子·勸學》中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彼q如思念,來自于親情、友情、愛情,卻又遠勝于它們,不為它們所束縛。親情、友情、愛情會因時間、距離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慢慢淡忘,而唯有思念可以跨越千山萬水,橫亙千年、萬年,歷久彌新。
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讓思念的顏色綻放的美輪美奐,它猶如一株清純的帶著露珠的茉莉花,在這淳樸而清麗的花香中悄然盛開。青青的是你的衣領啊,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閉上眼睛,那一抹青色就在腦海中冉冉升起,彌漫開來。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鼻嗲嗟氖悄愕呐鍘О, 悠悠的是我的情懷。隨著這片青色越來越濃,心中的思念也越來越濃烈。
睹物思人也好,愛屋及烏也罷,只要是與它相關的東西,都會這這份思念之中,幻化成如夢如幻的青色。不為別的,只因我思念的人啊,他身著青衫。
于是,青色的思念,在幽幽的等待中慢慢地浸入身體,滲透入靈魂深處,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信,難道是要與我斷了音信嗎?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思念,就是這么簡單的一件事情,我因受阻,無法前去與你相會,你怎么就不能主動一些呢?這還需要我用語言來告訴你嗎?難道你不像我現在思念著你這樣想念著我嗎?
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悠悠深閨中的寂寞之人,從《牡丹亭》到《西廂記》,從《桃花扇》到《長生殿》,哪個女子不是在悠悠等待,款款思念中度過一生的?這里的主人公也不例外。
思念心中的人兒啊,卻久久不能相見,唯有登高遠眺,希望能遠遠地看上心中人兒一眼,哪怕是能夠看到心中的那抹青色,不也是一種慰藉嗎?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薄拔摇钡巧搅诉@高高的城樓,來來回回地踱著步子,期待著與你相見。 一天見不著你的面呵, 感覺好像已有三月的時間那么長啊。
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思念的人兒,你在哪里?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期待的那抹青色,何時才能出現?
大清第一才子納蘭容若曾言“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睂δ阋煌樯畹那榈降子卸嗌钅兀拖衲窍﹃栍痴赵谏畈灰姷椎纳嚼,就像深秋里那連綿不斷的雨,怎么能測量,怎么能道出呢?
所以,唯有在內心深處款款思念著你,思念著那抹與你有關的青色罷了。讓這份思念,這抹青色,跨越萬水千山,跨越天長地久,來到身邊,陪伴著你,陪伴著我,慰藉著深深閨閣中寂寞的你我罷了。而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終在你我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那抹青色終將在你我心中慢慢地幻化成思念的顏色。
讀《詩經》有感12
第一次接觸到《七月》,還是在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候中央衛(wèi)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正在熱播,本著陶冶情操和積累素材的心態(tài),我追了好久這個節(jié)目。武亦姝的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著實驚艷到我。慚愧的是那時候的我沒有讀過《七月》的完整版,只是覺得這些句子簡單,但又具有美的沖擊性。
詩歌的浸染,更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似那些揠苗助長,急功進利的`應試教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更需要積累的力量。而就像一舉奪冠的武亦姝一樣,因為喜愛而自然而然地去記憶體會,總有一天,會厚積薄發(fā)。類似的人還有現在爆紅的易烊千璽,一字開頭的年齡卻已寫有一手好書法,作品被掛在丹麥大使館里,而除了參加讀書類的節(jié)目,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無時天刻不積累著傳統(tǒng)文化、典故史記、詩文,信手撲來。
他們這些人都不是因為利益所追而被動傳播,而是早已在一言一行中浸透著文化氣息,是正如馬爾克斯所說“詩歌只與詩人的想法有關的是反詩歌的。”在適當時刻靈活運用詩歌,把自己的思想加進去時時積累,讓詩歌變活,讓文化傳播,時時充滿生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七月》部分文字的直觀感受。
后來再接觸到《七月》,細細品讀了它的全文,才知道少不更事時只覺得美的句子,背后盡是哀涼!拔逶买乞鞆椡冉,六月紡織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口,十月鉆進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門縫。嘆我妻兒好可憐,歲末將過新年到,遷入這屋把身安。”這才是詩句的意思,是勞動者凄苦艱辛的歲月里的日常農作生活,直觀真實。朱熹曾在《詩集傳》中說,“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終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終后段之意!蔽疑钜詾槿,衣之始,食之始,是貧苦百姓一日一生,三餐四季最平凡卻又日復一日的生活。
《詩經》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可以成詩,無論是美麗,快樂,平凡,清苦甚至是不幸,都是詩歌最原始純粹的素材。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也許衣衫襤褸,溫飽也成問題,但有詩的日子里,精神世界的豐富也是將人拉出"人間地獄"的一雙有力量的手。美可以有很多種,世界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一定程度上,人生本來就是要有悲劇才能算人生,創(chuàng)作的源泉才能不死。陽光普照下的生活明凈溫暖,纖毫畢現,但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生命力也會破土而出。時光枕水里,生命燦爛如詩。
讀《詩經》有感4
在我讀來,《詩經》里更多的是對于自我思想的表達,更注重本體的情感抒發(fā),包含著一種小家情懷,它讓我隨著它的訴說感受到了與它同樣的情感,也讓我更愿意去表達,去感受。
都說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而《詩經》中最多的便是情詩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對溫柔賢淑的美人的思念,“豈不爾思,畏子不奔”是女子對于愛情的大膽追求,“士與女,殷其盈兮”是愛戀時成雙成對的美好,“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是待嫁女子的焦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新娘的笑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是婚后琴瑟和鳴的和諧景象,“百歲之后,歸于其室”是妻子對死去丈夫的悼念。至此,你會發(fā)現,這些詩歌多是女性為主角,而我剛剛陳列出來的,是我拼湊出的一個古代女性最美好的一生了,那些離別愁緒,求而不得的壞情緒便沒有包含在里面。在古代,女子在家中,操持著那溫馨的小家,她們的情懷,也就是小家情懷了,所以《詩經》里情詩占了大半,情詩又大多出自于女子,也就不難理解了。
眾多情詩中,讓我最敬佩不已的,是身處于現如今開放時代的我所沒有的,那些女子的直接與坦蕩。不只是對于愛情的直接追求,以及內心想法的對外傾訴,還有對于婚姻自由的據理力爭!缎新丁分戌H鏘有力的“雖速我訟,亦女不從”當真震撼到了我,雖處弱勢,也毫不懦弱,不但不懦弱,簡直就是一位自尊自強堅貞不屈的烈女!而現在,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個體,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了,卻也無形地多了些羈絆,想得太多,能做敢做的太少。我有時候會自責自己沒有那種無畏的勁頭,卻也會想著其實平平淡淡的.也很好,或許我會找到那個平衡點吧。
最讓我覺得能與當今時代接軌的,是有關大齡青年相親的一首詩——《摽有梅》。初讀時,我有些驚喜,古代也有大齡剩女,也有相親?而且在很直白地“求我庶士”,一派歡樂場景。但第二遍讀來,我注意到了那紛紛墜落的梅子,讓我聯(lián)想到了《氓》里桑的變化,有些傷感了,想到那些大齡女子,看到此情此景,大概會敏感一些吧,時光無情,梅子落了一筐,依然只是孤身一人,在渴望著愛情。從古至今,好像什么都沒有變,仍然有著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感。
當然,《詩經》里不止這些,還有遭誣陷的臣子,開明的君主,短暫生命的蜉蝣,思歸的戍士……但最讓我有代入感的,便是這些了,在此分享給大家。
讀《詩經》有感5
《周南》一共11篇,分別為《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漢廣》《汝墳》《麟之趾》。讀過之后感覺古人留下來的經典之作沒有文人裝腔作勢的庸俗,沒有政治的教化之聲,彰顯的是濃濃的遠古自然氣息、樸素的本真。流露的是克制之后的情感,謹慎有序的行為。
就這11篇詩歌邏輯順序而言第一篇《關雎》寫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第二篇《葛覃》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心情。第三篇《卷耳》是抒發(fā)新婚夫妻短暫分別之情。第四篇《樛木》則是描寫新婚燕爾夫妻的幸福生活。第五篇《螽斯》是祝福婚后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第六篇《桃夭》是對婚后美麗賢惠、善于持家的`妻子的贊美。《兔罝》作為第七篇,歌頌的是丈夫外出為國立功的糾糾武夫形象。第八篇《芣苢》則歌詠妻子在家勤快勞作的情形。第九篇《漢廣》寫有夫之婦不可逾越的人倫鴻溝。第十篇《汝墳》描寫的是夫妻久別重逢后的心情。最后一篇《麟之趾》則以詠嘆調的方式歌頌合乎禮樂的愛情才是生生不息的根基。
對我而言,內容印象最深的是《桃夭》和《漢廣》。《桃夭》和《漢廣》,前者表達新嫁娘的種種喜慶愿景,用詞精確、畫面喜人,音韻上即使現代漢語讀也是很有味道。寫出了自然美讓人心怡,家庭美讓人心歡,音律美讓人心靜,詩人如聆聽天籟,舒泰無比。就是在這種心怡、心歡、心靜中讓心境情感在克制中謹慎著自己的行為。后者每章后兩句,表達男子對游女求而不得又眼看她出嫁的悵惘之情,極盡溫柔敦厚意味。一唱三嘆,渾然天成,光明的心境在歌詠行為中得到自然有度的克制。
形式印象最深的是《麟之趾》和《芣苢》。前者出現了三句為一章的格式,前兩句先興發(fā)后敘事,后一句抒情感慨,簡潔有力,它是“周南”里唯一一首只九句的詩歌;后者雖然仍然是“周南”慣有的四句一章,一共三章,但變動的詞卻只出現在偶字句中,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字,它是“周南”里語詞變動幅度最小的。而《麟之趾》贊美貴族,追求吉祥平安、生活美好的的愿望也是在謹慎中表達著先民們有序的行為;《芣苢》則在采摘車前子的喜悅中讓我們的心境轉入金玲作響,明鏡、舒展、清靈!毒矶贩驓w又恐再去的憂思,《螽斯》一語雙關爭取生存的意志,《兔罝》狩獵欣喜自豪心理背后的離鄉(xiāng)悲哀,又讓我們在字里行間的摸索到一絲絲謹慎的悲涼情感。
關于情感印象,《樛木》婚禮祝福的情真意切,《葛覃》歸女的激動雀躍,而《關雎》作為《詩經》的首篇,是我國愛情詩之祖。從一個青年對一位容貌美麗姑娘的愛慕和追求,寫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以及求而得之的喜悅。題材喜聞樂見,還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關雎鳥用情專一,不離不棄,生死相伴。正隱喻著君子對數你的一見鐘情、朝思暮想、寤寐思服、備受煎熬的感受,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繪,流露著樸素而健康,純潔而珍貴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流傳之今確實是自然和諧,樸素天然。
“周南”乃“周禮”的隱喻。這一組詩的安排,起于自然風情,止于人倫仁德,禮樂貫穿其中,作為調節(jié)。整組詩歌出于自然之情,貫穿中庸之美、富有人道情懷,又不失音韻美、節(jié)律美。讓我們如聆聽天籟,溫潤不膩。
讀《詩經》有感6
在寒假,我讀了《國學·詩經》這本書,使我深受感觸。再次翻開,“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幾個字引入我的眼簾。其中,就數第四單元——家國篇給我的感觸最深,不僅歌頌了勞動人民熾熱的家國情懷、人間真情,還寫出了遠在他鄉(xiāng)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這句話的意思是:燕子燕子飛呀飛,忽上忽下叫聲悲。姑娘就要出嫁了,遠送姑娘到南邊。遙望不見姑娘影,心里悲傷柔腸斷。寫出了兄長對妹妹的不舍得,由此也看出了家人的重要。我閉上眼睛,回想著書中的.內容,可卻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自己的家。我的家,可是一個溫暖而又和諧的大家庭。爸爸善良、厚道也從未對我發(fā)脾氣,每當我學習遇到困難時,爸爸會耐心的給我講題,不厭其煩的說著,一遍又一遍,直到我聽會了為止。媽媽更是每天無微不至的照顧我,為我做可口的飯菜……當我在外面遇到困難受到委屈時,父母親會為我排憂解難。是他們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人,懂得了成長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可即使是再和諧的家庭,也不可能沒有爭吵,就在寒假的一天,我不想寫寒假作業(yè),正在玩電腦,媽媽就開口說:“別玩了,快去寫作業(yè)吧!”我不甘心的把嘴一撇,極不情愿地答道:“知道了”嘴上這么說,眼睛和身體從未離開過電腦,10多分鐘過去了,媽媽看我還沒有停止玩電腦,便生氣地喊道:“快去寫作業(yè)!不許玩電腦!”我只好慢悠悠的轉身,媽媽看我動作慢,就一下拔掉了電腦插頭。我當時也不情愿,看到這就更生氣了,便把頭一扭,氣沖沖的去了臥室,把門用力的關上,門被弄得叮當響,我寫完作業(yè)后無事可做,翻開了寒假讀物《國學·詩經》看到了家國篇中遠在他鄉(xiāng)之人的思想情懷,不由得感到愧疚,我現在和父母在一起,他們對我這麼好,我卻還不知足,還與他們發(fā)脾氣,我真不該呀!要是我長時間不見父母的話,還會這么對他們嗎?想到這兒,我便跑過去對媽媽說了聲:“媽媽,對不起!”媽媽笑著說:“沒什么事,我也有不對,不該魯莽!蔽覀兌家黄鹦α似饋,媽媽的笑容是那么美麗,溫和,里面包含著對我的贊揚,笑聲久久回蕩著,回蕩著……
家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首漫長而精彩的人生插曲。它承受著我們的一切。當我們內心受到創(chuàng)傷,受到挫折的時候,我們不必傷心,因為家成了我們的伙伴,我們的知己。家,是屬于我的,唯一的避風港!
讀《詩經》有感7
當一陣風有著跨越千年維度的力量,吹拂到我身邊,當有一句話無比的質樸,卻有是在歌頌愛情的偉大,當有一部書帶給我感動,哲思和感慨,那么這部書一定是《詩經》無疑了。
詩經作為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多少專家學者苦讀詩經,將其中的每字每句都恨不得掰開了揉碎了碾爛了的去細細品味,字斟句酌之下流露出的是他們對于先秦文學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于當時百姓生活的不懈研究,而僅作為一個普通的文科學生,我醉心于詩經的原因很簡單又很純粹,那就是因為美。
沒有人可以否認詩經很美,可如果說將詩經必須成一位描眉畫眼的大家閨秀反倒是不合適了,詩經的美并非是精雕細琢刻意設計而成的美,它是一種粗糙的不羈和熾熱的真摯相互交織融合,字句的排列組合與重復好似是不經意,可是就是這樣的字句卻美的讓人心馳神往,就好像一位眉眼極其耐看的姑娘,說對詩經百讀不厭真的也不過分了。
以前雖然十分傾心于詩經,可是閱讀卻是寥寥草草的閱讀,更多的是不知從哪里看到一兩句說到心坎兒里的`詩句,便去找了原詩來讀,咂咂嘴品味來品味去就是覺得自己最初看到的兩句最有味道,別的詩句只是普通敘事,于是就這樣雖然不解其意,但是在作文中時常拿出那兩句炫耀,實在是牛嚼牡丹,失了原本該有的味道了。
比如說邶風中擊鼓一篇,我只是被那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所驚艷,只以為這是天底下最真實,最鄭重的承諾,只羨慕詩句當中的男子與女子可以‘死生契闊’,甚至還膚淺的認為,如果有人對我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這必然會成為他的加分項?墒俏液雎粤苏麄背景下男子對戰(zhàn)爭痛苦的責任,女子對愛人熱切的思念,忽略了兩人被迫生離,一個不慎就會死別的無奈與絕望。再往深了一琢磨,那與之死生契闊的何止一個姑娘,分明是一個國一個家,亂世紛飛戰(zhàn)火,我心中一腔孤勇,卻沒有向前沖的方向,我心中一腔想要護家國于懷中的柔情,卻生生被戰(zhàn)火燒的焚身碎骨,既然我今生不能與家國同相守,那么我便與你立下誓言,我必與你相守,若你有十年的時間,我便與你相守十年,若你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天過后我也絕不茍活。
讀《詩經》有感8
“詩經就像彼岸的花,即使不能摘,也一直活在心里!蔽乙恢毕矚g這句話,因為它不是那天真實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中的聲音和我們一起唱的歌曲。美有點凄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翻開《詩經》冰封的古書,蘊含著深厚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充滿了悲傷和悲傷。仔細閱讀這本書,你會發(fā)現大膽是外骨,悲傷是靈魂。思無邪只是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想。每次讀完這本書,我總是做筆記,因為它濃縮了太多世界的智慧和思想。每次讀完這本書,我總是靜靜地哭,因為它不僅給了我書中的'知識,也給了我世界上的悲歡離合,讓我明白了真正的意義,學會了面對,等待。假如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的,那么后人也要懂得珍惜。這本書記錄了許多孤獨和不情愿,總是表演悲劇,但它的敘述令人驚嘆。也許是這樣……
“桃之早逝,燃燒其華”看著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麗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美女——息桂。她被世人稱為“桃花夫人”,因為她看起來像桃花,安靜優(yōu)雅,外表獨特,但她的命運無法回顧,他的美麗死于三國,她的生活如花,她美麗的外表,讓子孫后代不能忘記。然而,桃花夫人不止息桂一個?紅顏薄命的美人數不勝數!再看一遍,詩經中的“綠衣西,綠衣黃里”很短的一首詩,但情意深長,悼亡之聲沸騰在詩中蔓延。這就是葉風·綠衣》。起初,我無法理解徹底思考無邪的一點點憤世嫉俗,也有一點心花搖曳的感覺。我總是說黛玉太悲傷了,看到生活是如此悲觀和絕對,現在我知道她是真正的知識,沒有寶釵反復無常的激情。思無邪,一本前人傳下來,后人追捧的書,其實也有一個沉默的地方。
欲望總是占據人們心中的某些領域,但并非不可觸及。當我們冷靜下來,問問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么,一切都會很清楚。雖然經典作品有經典之處,但《詩經》恰恰寫下了人們的心和世界的煩惱。
這是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它沉浸在人類的內心深處,獲得永恒!
讀《詩經》有感9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对娊洝分械臉犯,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后來,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yǎng)?鬃泳驮浾f過:“不學《詩》,無從言!币虼,古人們對《詩經》非常的熟悉,秦始皇時期曾經焚毀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
在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讓我讀書,可我總是不情愿走到書桌旁,拿起書一掃而過。其實,書中講的什么我啥也不知道。上三年級起,呂老師開始輔導我們寫作文了,真正到這時候起我才知道我詞語平凡,一點兒都不生動。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蔽也蛔x書,就等于一張白紙,無色、無味。這時候,我終于認真讀書了,有好詞好句還會抄下來,以便記住它。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讀《小學生最想知道的'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當我讀到為什么非洲的饑荒特別多這個問題時,上面的答案令我非常驚訝,非洲居然有40%的地區(qū)是沙漠,而且撒哈拉沙漠占據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區(qū),這就是人類過度砍伐樹木造成的后果。
我覺得讀書是一種樂趣,是書讓我的生活更加燦爛,是書讓我的大腦更加充實。
讀《詩經》有感10
在路上奔波的艱辛、無奈和酸楚讀了《周南》.卷耳》
這是一首結構特殊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部分,用第一人稱唱出妻子在家里的無比思念:
“采摘卷耳,不滿籃子”!拔覒讶,彼此走”,妻子拿著一個淺籃子采摘野生蔬菜,采摘了很長一段時間不滿籃子。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她的思想不是專注于采摘野生蔬菜,而是想念丈夫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來,不由自主地走到路邊,放下淺籃子,盯著路的盡頭,希望看到丈夫的回來。
第二部分有三個小節(jié),也用第一人稱唱出丈夫的艱辛和無奈:
“指彼崔、“指彼高岡”、“指尾彼遙遠”,突出了歸途山的高險和重重障礙。
“我的馬是頹廢的”,“我的馬是黃色的”,強調馬已經瘸了,病態(tài)了,只能掙扎,這是無休止的,被迫旅行的必然結果。
“我累了,”
“我阿姨喝彼金,維以不永懷”“我阿姨喝彼金,維以不永傷”。同樣疲憊的主人不得不借酒澆愁,反而激起了更強的思念和更強的悲傷。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有六五字的`句型,為了強調無力后的無奈和無助中的辛酸。
特殊結構分為兩個獨立的聲部:
夕陽西下的土路上,一個失望的女聲滑落在草叢深處。
暮色漸濃的山道,一個無奈的男聲在陡峭的深谷中回蕩。
期待安居,卻常常在路上奔波;渴望相聚,卻常常天涯各方。
兩個聲音遙相唱和,傾訴著人生在路上奔波的艱辛、無奈和辛酸。三千年后,他們都穿越了歲月的塵埃,在我們心中回蕩。
讀《詩經》有感11
近日,偶得空閑時光,遂拿起案頭上塵封已久的'《詩經》。翻閱那熟悉的詩篇,已被歲月磨掉棱角的情感再次泛起陣陣的漣漪!对娊洝分杏泻芏嗝鑼懣梢姸豢汕笾畬嵨锏钠拢纫浴蛾P雎》、《漢廣》和《蒹葭》最出色。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同為情感描寫,卻各有特色。《關雎》熱烈直白,《漢廣》情感真摯、淳樸動人,《蒹葭》則飄渺迷離。
分享:
讀《詩經》有感12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說起《詩經·邶風·擊鼓》,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沒有聽過。但是說起“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可以說是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由此,便能夠顯而易見地感受到這句詞作的巨大魅力!皥(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完全不了解這句詞前后的語句和背后的故事,都能感受到那種愛情的美好。兩個人,相知相守、一起老去,這樣平平淡淡的感情,卻正是我一直以來向往的。而順著這句話,搜索到了全詩,再仔細了解和品讀這首作品,又讓我有了更多的感觸。全詩的內容主要是寫一位衛(wèi)國兵士遠戍陳宋,久役不得歸,回憶起新婚時與妻子的誓言而殘酷的現實卻使誓言落空。作品中的主人公因為戰(zhàn)爭遠走他鄉(xiāng),久久不得歸家,他的怨恨、憤懣、孤獨和茫然在作品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而在這樣的`情緒之中,主人公對愛人的思念以及無法兌現諾言的自責和遺憾也就顯得更加深刻。這樣一個戰(zhàn)爭的背景,與其中所描繪的愛情互相成就。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這樣真摯的愛情顯得更加的可貴與刻骨銘心;而這樣的感情,更加深刻地表達出了作者對戰(zhàn)爭的控訴,也更能夠打動讀者的心,引發(fā)共鳴與共情。那種遺憾令人感慨唏噓,也引發(fā)了我們自己的思考。既然我們現在有機會,為什么不好好珍惜身邊人呢?這篇作品,有大的格局,也有細膩的情感,能傳誦千古,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讀《詩經》有感13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里面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对娊洝分械臉犯瑁瓉淼闹饕猛,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鬃泳驮浾f過:“不學《詩》,無以言!币虼,古人們對《詩經》非常的熟悉,秦始皇時期曾經焚毀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
上學期我們背過一首《詩經》里的一首詩叫《詩經·秦風·蒹葭》。全詩描繪了一個年輕人為了追求河邊的“伊人”而不顧道路險阻的情景。詩人用短短幾十個字把這個情景精彩地描繪出來。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和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與希望。一切美好的詞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中。那么和諧,那么執(zhí)著,那么崇高,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上的靈魂。
有些人認為學習古代文化會讓國家停滯不前,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古詩是我國五千年歷史留下的寶貴結晶,所以呂老師讓我們多背一些古詩。
讀《詩經》有感14
《詩經》情懷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過去數千年,但依然能在我們耳邊回響。如果說有一本書能夠讀一輩子,那么我認為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集,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詩歌!对娊洝贩譃轱L、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收集了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有對愛情的期望,有對勞動的贊美,有征夫對故土的懷念,還有受欺壓者的憤慨。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多為貴族所做,為了祈禱豐年,歌頌祖德。頌,就是宗法制的最好體現,都為宗廟祭祀的歌曲。
正如我們課堂上所學,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賦就是指鋪陳,我們從小聽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用了這種手法,直接表現自己的情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將衛(wèi)國女子的風情寫了出來;興就是起興,先言他物,后吟所詠之物,“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蔓草和露珠將對愛情的浪漫和自由顯現出來,對詩歌渲染氣氛,創(chuàng)造與眾不同的意境有很大作用。
愛情,是《詩經》一個很優(yōu)美的主題,千年之前的情侶追求著自己愛情的自由,浪漫。如果說有一種情感能一直延續(xù)下去——那就應該是愛情的純潔和美好。如《衛(wèi)風·木瓜》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描寫男女相互贈禮來表達對對方的'愛,用“瓊琚”“瓊瑤”“ 瓊玖”來強化主人公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一再表白。
親情,在中華民族的傳承中從未中斷,《常棣》中“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講兄弟之間比作常棣花,花托花蒂相互襯托,常棣花顯得更加的光燦鮮艷,兄弟之間也更加親密。詩中詩人不斷用注意兄弟之情去撞擊世人的靈魂,使人引起共鳴。
服役,每個征夫心里都會有思鄉(xiāng)思佳人的想法,“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漫漫征途,佳人等待已久;思鄉(xiāng)之心,雨雪紛紛飄過。縱然路途遙遠,思鄉(xiāng)之情,相思之苦,并沒有淡去,心依然向著一個不變的目標——故鄉(xiāng)。
恬淡,生活的追求,秦人用“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睘槲覀兠枥L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園生活,與自己心愛的人一道歸家,一道勞作,路上欣賞一片片的桑林,陣陣輕笑聲傳便樹林,透人心脾。生活的舒適,環(huán)境的優(yōu)美,人生的自由,這不就是我們現代人不斷追求的理想生活么?先人已然為我們描寫了一幅如仙境一般的世外桃源。
人生,無論什么時代都會有人感嘆時間短促,人生短暫,“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于我歸息!蔽覀兡芨械皆娙藢θ松虝憾鵁o所歸宿的失落。蜉蝣,朝生暮死,詩人用這種小昆蟲寫出人生的脆弱和消亡前的美麗以及即將離開時的困惑,使人所感曇花一現,浮生若夢的感覺格外強烈。
詩經,我國文化的瑰寶,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睂W習詩經,不僅僅是對對文化的繼承,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涵養(yǎng)的一種成長,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fā)現自己,或檢查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讀《詩經》有感15
如初————讀《詩經》有感
悠揚而婉轉的歌謠,唱盡了西周至春秋的風華,最為純潔而美麗的愛情,由此被頌揚,我們應當慶幸這一部《詩經》的流傳,因為讀詩,能讓我們的心靈純凈,回到最初的起點,無關于任何的事物,從此心境安寧,與塵世的浮華分離,獨享著心靈一隅的心安之處。
《詩經》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对娊洝肪哂泻芨叩乃囆g成就,它風格樸實自然,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并率真的表達了思想感情,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由此可見《詩經》是一部可讀的可深入體會的儒家經典。
孔子有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中大量的闡述了純潔的愛情,有朗朗上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的無怨無悔······沒有任何的掩飾,這就是愛情的純潔與美好,而這恰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也同這愛情一般美好,無謂世事的變遷,它依舊與《詩經》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簡單的含義,它是那樣的熠熠生輝,仿佛是夜空中那顆明亮的星,照亮我們前方的路,指引我們前行。
孔子又云:“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那純潔美麗的愛情,更甚于來自于心靈深處的碰撞,《詩經》也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幨赖牡览。君子處事,應當投桃報李,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作為君子應當有如美玉一樣溫潤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應當同仇敵愾,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中的品質,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品質,它猶如傲雪寒梅,在風雪之中傲然挺立,這是來自于中華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撓。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由先人傳承,歷經曲折,卻依舊沒有埋沒于歷史的長流,因為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許就在一詞一句中傳承下來的,由詩至詞而曲,漫長而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慢慢傳承、幾經沉淀。而以現代來講,傳統(tǒng)文化是璀璨的,但傳承是艱難的,因為現在的人們,由于生活在這繁華而喧囂的城市中,浮華早已改變人們,于是,人們的內心的浮躁毀了一切。所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便越來越艱難,心中的平靜越來越難求,但讀《詩經》便可撫平人們內心的浮躁,因為《詩經》是最初始的。它沒有任何的華麗的裝飾,可它依舊是璀璨而華美的,依舊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因為這就是它的本質,最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本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于傳承傳統(tǒng)文化來講,初心是最為可貴的,亦是最難得的,若初心不忘,傳統(tǒng)文化便不會中斷。
《詩經》這一本書中,也許有著我們從未見過的字,有著難懂的意思和深遠的意味,但也許就是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靜心讀詩,你會有更深入的體會,會有來自于心靈深處的碰撞,這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一筆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
四字成詩,四字成言,言盡一切,悠揚深遠,唯愿這一切美好如初。
【讀《詩經》有感】相關文章:
讀《詩經》有感04-06
讀《詩經》有感(15篇)04-18
讀《詩經》有感15篇04-18
讀《詩經》有感18篇04-18
讀《詩經》有感精選15篇04-19
讀詩經有感01-01
讀詩經有感(15篇)04-19
讀詩經有感15篇04-19
《詩經》讀書心得03-19